从光绪皇帝到邓小平改革的师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09:20

中国从光绪皇帝到邓小平改革的五大师爷(组图)

中国从光绪皇帝到邓小平改革的五大师爷(组图)

 

博客 秦全耀

光绪皇帝的“师爷”:翁同龢

1.jpg (103.97 KB)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


2010-7-26 09:59

 

翁同龢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42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清代114名状元中,汉族大臣得入军机者,仅有3人)。他是清廷官僚重臣中少有的清廉者,为官42载,官至相国,罢官回乡后,要靠门生故旧接济。

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和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七十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为国家,民族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因而名垂青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和被慈禧撵出北京城。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他的不少门生故旧“分俸见赠”。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和,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

2005年,常熟翁同龢故居小南园300万元欲拍卖的消息传出后,正值上海赛洋老总在长熟和当地企业签约羽绒服品牌合作。对此夲博秦全耀感叹:有人买北极绒,沒人买翁同龢。成者为王败者寇。

孙中山的“师爷”:鲍罗廷

2.jpg (18.06 KB)
2010-7-26 09:59

 

鲍罗廷是一位著名的布尔什维克。1923年9日, 被苏联政府派遣到中国,任孙中山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顾问。1923年10月6日,鲍罗廷到达广州,10月18日,孙中山委任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以帮助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鲍罗廷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协助起草大会宣言和会议的其他文件。同时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请求苏联政府派军事顾问团及调拨款项,军械支持军校。并多次到军校介绍十月革命经验和苏联红军的生活和政治工作。当年10月支持孙中山镇压商团叛乱。11月随孙中山北上。孙中山逝世前,请他转达遗言和给苏联的信。

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鲍罗廷对蒋采取妥协迁就的态度。同年7月北伐军开始出师,他暂留广州12月随国民政府北迁至武汉。当蒋介石反动面目暴露后,他支持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采取的制裁措施。同时支持人民群众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但指责“农民运动过火”。1927年4月蒋介石进行反共清党后,对鲍罗廷等发出通缉。同年10月他回到莫斯科,曾任苏维埃劳动人民委员,塔斯社代理负责人,英文“莫斯科新闻”主编。

1949年2月因美国记者斯特朗“间谍案”受株连被捕。1951年5月29日死于伊尔库茨克的一个劳动营中,后来苏联为他恢复了名誉。

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

3.gif (94.88 KB)
2010-7-26 09:59

 

吴稚晖1865年3月23日出生于武进雪堰桥镇一耕读之家。他曾饱受传统国学训练,又得近代西学熏陶;为人怪诞,平生好骂人骂世,奇谈怪论不绝于口。章太炎称他是“康有为门下之小史,盛宣怀校内之洋奴”。

吴稚晖在国民党内有“名骂”之称。早年,他骂皇帝,骂太后,骂当朝大臣。接着,他骂曹锟、骂章士钊。而被他骂得最多的,要数汪精卫。1939年初,汪精卫叛国逃到河内,吴稚晖奉送给汪氏两句名骂:“卿本佳人,奈何作贼?”气得汪三天没吃下饭。3月27日,汪精卫在上海抛出《举一个例》一文,对中国军民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极尽攻击污蔑之能事。吴稚晖见到后怒不可遏,写成《对汪精卫“举一个例”的进一解》一文,在重庆各报刊出。全文万余言,除对汪精卫的叛国谬论痛加驳斥外,并以其嬉笑怒骂的一贯笔调,把汪精卫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可谓健笔纵横痛快淋漓,成为讨伐国贼的一篇煌煌檄文。

吴稚晖一生自奉甚俭。抗战期间在重庆仅住一陋室,蒋介石特在重庆对岸黄山建一小筑请他去住,他婉谢未去。吴氏工篆书,挺拔遒劲圆浑饱满,在重庆时求书者甚众,笔资所入如以黄金计算,总计3000两以上。但吴氏不效世俗不购储黄金,将笔润所得存入银行,到抗战胜利,钞票贬值,所得已微乎其微了。他80岁时在重庆,蒋介石派人送去5000元为他祝寿,他未便推辞,仍将此款存入银行,始终未取。

1953 年10月30日上午11时30分,吴稚晖以尿毒症不治,病逝于台北,终年89岁。吴氏一生服膺“不做官”信条。他推行国语注音符号,率领学生赴法勤工俭学,首任中法大学校长,为新文化启蒙运动、普及教育、引进西方科学知识作出了一定贡献。惟其侧身国民党上层,与蒋介石亦师亦友,多少起到策士的作用。

作为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辅佐蒋介石的第一个得意之笔,就是弹劾共产党。在广州的一次会议上,他指着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的鼻子骂共产主义。1927年2 月19日,中共在上海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吴稚晖利用自己国民党元老的资格,倚老卖老,劝阻起义的准备,并认为共产党发动起义是无意与国民党合作的表示。他说:“难道国民党还不够革命吗?倘共产党必欲自立名目者,乃无意与国民党合作!我站在国民党地位敢提抗议!”

1953年,吴稚晖病逝于台湾时年88岁。

红军的“师爷”:李德

4.jpg (13.82 KB)
2010-7-26 09:59

 

李德,红军长征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作为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但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1932年春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他是在当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根据地。同年9月,他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并开始启用他的中文名字李德。

李德来到苏区,虽然怀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是他错误的干预,指挥却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将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这个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3年和只有街垒巷战经验的顾问,不问中国国情,不顾战争实际情况,仅凭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房子里按地图指挥战斗,结果导致反“围剿”作战连连失利,致使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踏上了悲壮的长征路程。

长征初期,李德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他的军事指挥错误再次充分暴露。他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

应当说,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共产国际的代表,李德能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朱德等一道,一步一个脚印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确实是不容易的。后来他还能与毛泽东等一起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斗争,更是难能可贵。1939年秋,周恩来赴苏,李德随同乘坐同一架飞机到苏联。李德是最后一位,也是在华时间最长的一位共产国际驻中共代表。

苏德战争爆发后,李德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9年返回自己的祖国德国,从事翻译工作,曾任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1964年,他陆续发表了一些反华文章,并对自己在华工作的错误进行辩解。1974年8月15日,李德去世。

改革开放的“师爷”:吴庆瑞

5.jpg (33.64 KB)
2010-7-26 09:59

 

1978年11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对新加坡进行了首次访问,期间吴庆瑞博士专程陪同邓小平考察裕廊工业区。邓小平希望吴博士到中国访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1979年吴庆瑞博士应邀回访中国,会见了邓小平和当时负责经济开放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会见中,邓小平提出聘请吴庆瑞博士担任中国政府经济顾问,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出谋划策。

此后,邓小平和谷牧副总理等中央领导每年都要会见吴庆瑞博士,详细听取他的汇报和建议。中国领导人对吴庆瑞博士考察的成果和提出的建议给予很高评价,称赞他是真正的经济专家,富有经济发展经验和管理知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中国改革开放核心设计团队,在改革开放初期,勇于与传统政治经济利益结构切割,采纳了吴庆瑞博士的建议,放弃了自己曾参与缔造的传统经济理念和执政手法,壮士断臂,大破大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吴庆瑞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总结说:世界各国的特区都是政府投资兴办的,而中国的特区是靠特殊政策兴办起来的。他当时向中央建议的特殊政策,就是“跳出现行体制之外”,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制度后发优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

2010年5月14日,新加坡开国元勋之一、前副总理吴庆瑞长期患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