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革命旧址盘点——余姚文化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5:01:56
上篇:旧址无言,见证烽火岁月
浙东(袁马)抗日根据地旧址:1941年4月,日寇侵占浙东。中共华中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1942年7月先后派遣谭启龙、何克希及大批党政干部至浙东三北地区建立了三北游击司令部(后改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2年10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根据“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战略方针,向四明山区进军。部队南渡姚江后,经过陆埠十五岙、石门、芝林、杜徐,到达袁马。袁马离余姚城区14公里,东邻车厩、洪山,南靠鹿亭、晓云,西接茭湖,北毗兰山,出撞钟山可通陆埠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共浙东区委选定袁马为三北游击纵队领导机关驻地。从此,揭开了我党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新的一幕。袁马是挺进四明的第一站。这里留有三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参谋部等革命旧址。
三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袁马村大洋弄37、38号民宅,这里地处山岙,在四明山的边缘。此宅为民国初期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主楼,硬山重檐,马头山墙,装饰简洁。主楼东侧建有披屋,北有灶屋。此宅虽为普通的民居建筑,却是革命武装挺进四明的前哨,是谭启龙、何克希运筹帷幄之处,染上了红色的印记,反映了中共开辟四明山根据地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北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位于袁马村横田塍,为清代民居,由三座砖雕门楼及主楼、厢楼组成,现在风貌基本完整。
三北游击纵队参谋部旧址:位于袁马村大洋弄10号民居,紧邻司令部旧址。民国初年建筑,坐北朝南,前进为倒座平屋,三开间;后进为硬山重檐楼房,三开间。建筑格局完整。
浙东(梁弄)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四明山腹地的姚南重镇梁弄。
1943年4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攻克梁弄。
8月,中共浙东区委等军政机关陆续从袁马进驻梁弄,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抗日战争时期,以梁弄为指挥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十九个根据地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在这三年中,浙东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军民,与日伪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发展至拥有16个县级政权,400万人口,1万余武装部队的红色根据地。除了军事斗争取得了辉煌战绩以外,中共浙东区委还在根据地广泛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岁月易逝,史迹尚存。如今,梁弄古镇区及横坎头村还集中保存着大量革命旧址,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浙东革命史迹网络,彰显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功绩。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位于梁弄镇横坎头村,是当时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枢纽。该宅为清末木结构民居,坐东朝西,七楼七底,重檐硬山顶,现被辟为“浙东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
正楼南北两侧为翼楼,与正楼有檐廊相通,二开间,地面用石板铺砌。正楼与翼楼平面呈“凹”字形,中为长方形庭院,围墙边缘筑有花坛,栽有各类花卉草木。庭院地面用鹅卵石铺砌。
南翼楼西间为大门,内立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大理石碑,檐下悬挂着原公安部长王芳手书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匾额。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洋溢着清代浙东民居建筑的浓郁特色,因为其中陈列的一件件革命文物以及其蕴含的革命内涵,而成为诠释那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敌伪顽强斗争岁月的“纪念碑”。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梁弄镇晓岭街,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游击纵队的指挥中心。
该宅曾是梁弄街上的“小源和”酒米店,坐北朝南,马头山墙,中置天井,前后两进带两厢,四合院。前进为五开间倒座平房,后进为硬山重檐楼屋,大门开在东,后门开在西。主体建筑雕梁画栋,精美素雅。
该旧址是目前我市保存完好又颇具特色的一座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整座建筑稳重大气,匠心独具,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曾经作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指挥中心,意义非凡。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位于梁弄镇晓岭街墙里弄,是浙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旧宅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正楼及东西厢楼的封闭式院落组成。主楼为十一开间,重檐硬山造楼屋,内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东西厢楼重檐硬山顶,九开间。该宅规模宏大,墙门高耸,气势恢弘,此建筑颇有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宅当时作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为不断巩固与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发挥了重大作用,历史意义重大。
浙东行政公署及教导大队旧址:旧称上新屋,位于横坎头村,距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仅80米,清末民居,由主楼、东西厢楼及侧楼组成。分为四进,属浙东大型三合院,主楼为七间两弄,东西厢楼各三开间,东西侧楼各七开间,均为硬山重檐。拥有东西墙门各三个,南北墙门各两个,俗称“六通十墙门”,目前它是全国革命旧址中保护最完好的建筑之一。现布置有场景展示陈列。
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旧址:位于横坎头村,紧邻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清末民居,二层四合院。由主楼及两侧厢楼组成。主楼三开间,南北厢楼各三开间,都为硬山重檐楼房。当时根据地使用的抗币和《新浙东报》都出自这里。
大门口至今仍保留着当年革命者画在墙上的一颗大大的红五星,足有一平方米左右,弥足珍贵。
鲁迅学院浙东分院旧址:位于梁弄镇宣家塔村。建于清末,距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约两公里,三开间大殿,用材粗壮,雕刻精美。这里因曾经培训革命志士而载入史册。
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会议旧址:位于梁弄镇学堂弄,旧为正蒙学堂,清晚期建筑。前进七开间,东西厢房各二开间,后进五开间,都为硬山平房。
1945年1月,浙东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后正式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
在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保留着一些当年浙东游击纵队后勤保障机构的旧址。如设在杜徐的后勤部旧址,丈亭桐岭、鹿亭晓云的后方医院旧址,陆埠蒋岙、孔岙和鹿亭陈天龙村的修械所旧址,杜徐泥镬里的《时事简讯》社旧址,孔岙、华盖山、深坑的织工部旧址等。
抗日战争中,三五支队曾在鹿亭高岩陈天龙自然村设有修械所,也制造手榴弹。现该村尚存两幢修械所旧宅。
方来夫、褚芝花旧宅是修械所车间之一,褚芝花为三老人员,抗战时期积极配合三五支队活动。旧宅坐北朝南,合院,占地190平方米。主楼五开间重檐硬山楼房,民国时山区传统民居建筑。主楼、东西次间为车床间,摆放大型非机动制榴弹车床。两梢间为战士生活起居处。整幢建筑古朴自然。该宅西北侧约3米处为修械所食堂,食堂为五开间重檐硬山楼房。
陈天龙修械所为我党取得浙东抗战胜利发挥过重大作用。
1987年,市政府在村口立“陈天龙修械所旧址”纪念碑。
深坑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织工部旧址:位于鹿亭高岩深坑自然村80-83号,合院,坐北朝南,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当地人称之为“外新屋”,抗日战争时期为浙东游击纵队织工部,生产军服、军被、草鞋等军需产品。
主楼为五开间,重檐硬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九檩。两次间置木摇窗,古宅结构清晰完整,用材简约,后山墙三合土夯筑,雕饰古朴素雅,是山乡古宅的代表。该宅曾作为游击纵队的被服织工部。
桐岭后方医院旧址:位于丈亭镇北山桐岭大湾山岙内。这里四面环山,进出要翻越七八里长的山岭,地势险要而隐蔽,人称“桐岭茅山,鸡笼牢监”。
1943年初,抗日战斗日趋激烈,为解决鄞西、三北和南山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治疗难题,司令部决定在这里创建一所后方医院。开始时诊所设在陈子川家里,后来伤员增多,就在大湾毛竹园山上搭起五间草棚,在朱家山毛竹园搭建三间草棚治疗伤病员。至1945年9月,三五支队北撤,桐岭后方医院随之撤离,至今旧址犹存。
在姚北平原还有一些重大事件和战斗的旧址,地下联络站旧址和革命烈士故居,而今旧址尚存,见证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草茅庵———重建四明山革命武装旧址:草茅庵,又称福田庵,位于陆埠镇洪山余鲍陈村的山岗上。这里层峦叠嶂,山石峥嵘,林木茂盛,地形偏僻,一派沉寂的山野景象。
20世纪40年代的“草茅庵建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于此。
1946年6月至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坚持在四明山区的革命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5月上旬,中共四明工委提出了“从隐蔽坚持转变为发展游击战争,尽快创建主力武装,用军事打开局面”的指导方针。
5月15日夜晚,中共四明工委在草茅庵召开了建军大会,正式建立了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地区第一支主力武装。
顾德欢、陈布衣、朱之光等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部队番号对外称“三五支队第四中队”。刚建立时,部队仅有43个同志,以姚南地方武装为主,武器少而简陋。经过多次战斗,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四明山地区的主力革命武装。
草茅庵建军,重燃了浙东人民反抗蒋介石反动势力的熊熊烈火,标志着四明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由隐蔽坚持阶段转向游击战争阶段,开创了浙东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上王岗战斗旧址:位于梨洲街道上王岗村上王岗山巅,是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区的一处重要战斗旧址。
1948年5月,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浦东武装300余人南渡杭州湾来到浙东,在姚南章雅山与浙东第三支队会师,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蒋介石闻讯,下达“彻底清剿”令,妄图消灭第五支队于立足未稳之际。
5月28日,我军在上王岗与敌“浙江保安团”等2000余人进行战斗,击退敌人的10多次进攻,毙敌100余人,俘敌排长以下3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我军也有多名指战员牺牲。上王岗战斗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以后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具有重大影响。市人民政府在旧址建立了纪念碑,并在上王岗“八一希望小学”设立了上王岗战斗陈列室,供后人瞻仰参观。
“新新公司”旧址:系姚北地区的普通民居,坐北朝南,硬山平房,现存正屋四间,西首侧屋一间。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纵队及地方党政干部奉命北撤,留下少数同志坚持隐蔽斗争。中共余上县委领导人黄明、余先等先后以朗霞小王家村王开增家为秘密据点和联络站领导开展革命斗争,直至1948年5月。联络站对外称“新新公司”,该联络站在掩护革命同志,联系工作,保存党的力量,恢复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等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
中共宁绍特委秘密联络处旧址:位于梨洲街道雁湖村龙坑202号南侧,坐落山坳之中,前有溪水穿村而过。现为朱祥甫烈士纪念室,内陈列事迹介绍。
1938年3月,余姚党的力量重新集聚,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朱孚若(朱之光)等政工队员加入党组织。
5月,中共宁绍特委建立,派委员王平(王文祥)秘密联系余姚党的工作,朱祥甫先生(朱之光之父)积极支持,慷慨出让住房三间,作为秘密联络处办公用房,即为本宅。
旧址为三间平房,坐东朝西,五柱八檩,穿斗式构造。屋前卵石铺地,南侧立有纪念碑,内部作陈设之用。
黄家路贳器店红色联络站旧址:位于朗霞街道干家路村黄家路自然村原吴开鉷贳器店老屋。该宅为坐西朝东七间木结构楼房,前有庭院。贳器店(当地称轿彩店)由吴开鉷、符采玲夫妇及其吴巨康等四个儿子经营,1941年,四兄弟相继参加革命,吴开鉷全家投入革命工作。
1946年,中共四明工委决定在此建立秘密联络站,承担收集情报、采购物资、掩护隐蔽革命同志等工作,直至余姚解放。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同志为联络站旧址题名。
黄明烈士故居:位于梨洲街道金冠村金岙自然村。黄明,原名金达,18岁参加革命,在三五支队担任宣传和组织工作。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共余上县特派员,黄明受命到敌情极为复杂的姚北平原活动,发动了震动姚北地区的“突袭天华伪乡公所事件”,打开了姚北革命局面。
1947年3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受尽酷刑、忠贞不屈,同年8月10日在梁弄英勇就义,时年22岁。
故居系黄明之父所建,民国初年建筑,坐北朝南,偏西。台门、侧屋、附属屋、主楼,四合而围。台门辟于南墙,硬山顶,双檐起翘,呈飞逸状,颇具动感美。迎面高悬朱之光题的“永垂不朽”牌匾。台门西侧为一开间附属房,东侧为四开间硬山平屋,房屋整体朝西倾斜,墙体石块砌筑,规整有序。
天井卵石铺筑,中间拼成梅花,蕴含主人刚直不阿的生活态度。主楼三开间,单檐、硬山。俯视整个院落呈不规则状。主楼穿斗式构架,五柱八檩。二楼施挑檐檩,龙首月梁承之,阳台跨度不大,车木栏杆,典雅素洁。底楼设廊,牛腿柱硕大,雕刻精细,内容有人物故事、祥花瑞草等,回字纹、冰裂纹门窗井然有序。明间堂内板墙上书黄明生平事迹。
黄明烈士故居,是山区典型的民居建筑,更是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篇:青山有情,陪伴英烈忠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及地方干部牺牲的烈士达120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及地方干部牺牲的达600余人,在艰苦的岁月中,为革命牺牲的余姚籍烈士就有800余人。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解放后,政府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亭,如今,这些纪念设施巳经成为余姚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四明湖畔,建筑在海拔102米高的狮子山上。它是纪念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先烈和解放战争时期浙东第二纵队烈士的重要建筑物。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88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5年,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由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73年11月,在梁弄镇狮子山顶兴建的“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历时五年竣工。烈士陵园总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6350平方米。纪念碑高18.5米,用花岗石垒砌,雄伟挺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为郭沫若同志题写。碑四周有两层平台。纪念碑西侧,有原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等区党委多位领导及解放战争时牺牲的革命烈士的陵墓。
陵园内建有烈士事迹陈列室,为两层混凝建筑。一楼大厅展示浙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以及抗战胜利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的历程;二楼展厅主要是革命烈士事迹陈列。
烈士陵园依山傍水,青松翠柏簇拥,风景秀丽,是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的参观瞻仰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
胜归山烈士陵园:是余姚城郊集中安葬革命烈士的陵园。这里安息着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的事迹是余姚革命斗争史的又一个缩影。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省政府拨款,余姚县人民政府在城北胜归山西北麓修建胜归山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于1957年建成。后又投资进行修整。目前烈士陵园总面积约11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陈列有各个革命时期,在余姚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在外地牺牲的余姚籍烈士,其中有杨贤江、贝介夫、沈乐山、费德昭、姜文光等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迹简介。
陵园里环境幽静,绿树成荫,香樟、广玉兰、龙柏、雪松、桂花和梧桐等树木覆盖了整个烈士陵园。每到清明前后,前来扫墓纪念的人流络绎不绝。
朱洪山烈士墓:位于陆埠镇洪山村黄土岭墩树林丛中,1986年,原洪山乡政府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在游击战斗中执行任务被特务告密而牺牲的朱洪山而建。朱洪山,慈溪庄桥更楼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浙东游击纵队后勤部副部长、中共鄞慈县特派员。
烈士墓占地4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台层,水泥坪地,可容纳数百人。从下到上共有台阶82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第二台层,碑高约4米,宽78厘米,正面是薛驹同志所书的“朱洪山烈士纪念碑”8个镌刻金字,背面刻有朱洪山烈士生平事迹。碑后三四米处,方石砌圈,高3米多,形似盘龙,势似卧虎。周边群木翠绿,幽静肃穆。
现为余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肖东烈士纪念碑:位于兰江街道郭相桥村,原属肖东乡,为纪念肖东烈士而建。肖东(1920-1948年),原名董鹤棣,鄞县姜山镇前董村人。出身农民,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肖东奉命留下坚持四明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先后任虞东区特派员、区委书记兼武工队指导员,中共姚虞县工委委员等职。
1946年在沿山区凤亭乡鸭塘湖不幸被捕,同年遇害。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在前溪湖畔建肖东烈士纪念碑,2006年扩建。原碑立于陈列馆背后,该烈士纪念碑高7.8米,碑底座呈梯形,基座高0.84米。墓碑由朱之光同志题写,东面和北面筑有墙体,浮雕人物图案。通往纪念碑处设有石阶,建有亭子、革命史迹陈列馆等配套建筑。
肖东烈士纪念碑周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里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丈亭革命烈士塔:位于丈亭镇寺前王村寺前王水库西侧的牛头山上。烈士塔为五角攒尖顶,琉璃瓦覆盖,塔身贴白色瓷砖。正面镌刻“革命烈士塔”字样。该烈士塔为纪念卓新民、川大烈等二十三位烈士而建。
1945年春,卓新民、川大烈等烈士为消灭驻三七市下湖头庙一带宋庆云部伪军,而壮烈牺牲。
卓新民等烈士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群众自发赶往稻香庵参加追悼会,并安葬了烈士遗体。
1952年,人民政府建造了卓新民烈士塔。
1963年,因原墓受水浸迁移至此。近年由市政府拨款重修。
前方村战斗烈士纪念碑亭:位于梁弄镇雅贤村前方自然村。石碑朝西,立于六柱攒尖顶亭内,以纪念在前方村战斗中牺牲的英烈们。
1944年1月5日,遵照新四军军部命令,我军在梁弄横坎头正式公布和接受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浙东纵队番号。
2月10日,得悉田岫山部(投敌伪军)驻在前方村一带时,当晚,我军从袁马、杜徐分路奔袭前方村,五支队和警卫大队担负主攻任务,三支队和金萧支队配合,11日凌晨3时战斗打响,我军打得英勇顽强,很快攻破田部第一道防线。不料,敌军调来突击队从八字桥方向增援,我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为保存实力下令转移。
11日午后撤至桃花岭,匆匆掩埋牺牲烈士,随后移至十五岙。此役为四明敌后抗日根据地最为悲壮之一仗,我军伤亡98人。
1958年,建造四明湖水库,前方村淹入湖底,大多数烈士遗骸无法查找。
2004年,值至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建碑立亭,永留纪念。
夏王宅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位于马渚镇全佳桥村夏王宅自然村和尚山东南麓。
1943年12月22日下午,在夏王宅村西山地,余上县抗日自卫大队二分队四十余人,英勇抗击前来抢粮的数倍于我军的日军及伪军。战斗中,中共马渚区委书记朱敬之、区委宣传委员钱松泉、县大队通讯员陈水标、侦察员陈江标,战士陈纪先、张登记等十五同志壮烈牺牲。干部、群众把十五位烈士的遗体合葬于该地,以土掩埋。
1958年,烈士墓重新修缮立碑纪念,该地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3年12月,市人民政府重修该墓。
该墓面朝东南,前有平台,后有拜台,墓立于拜台上,形制较大。为石块垒砌之圆冢墓,上覆黄土。墓顶上植一棵松树,墓前立碑。
在我市境内的革命先烈纪念设施,还有小曹娥镇朗海村的“沈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梨洲街道三溪村向家弄水库旁的“梁辉烈士纪念碑”,明伟村郁浪浦的“明伟烈士纪念碑”,临山镇南门岭龟山北麓的“临山镇烈士陵园”等。这些纪念设施,庄重肃穆、气势巍然,成为后人缅怀先烈的圣地。
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青山依旧在,丰碑永存……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是余姚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瑰宝,值得后人永远纪念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