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动处理器性能全解析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13:14
凌动处理器性能全解析
2008-06-16 09:43:10 来源:泡泡网(北京)网友评论 25 条进入论坛
几个月以来我们在IT界一直听到一些讨论,那就是关于一个新型MID(移动互联网设备)等领域的超低功耗x86处理器。此款产品便是Intel迄今为止功耗最低、体积最小的处理器产品,它采用了全新45nm微架构,特别为小型装置及低耗电产品所设计,同时亦具有Intel Core 2 Duo指令集,带来更高的效能并增加系统响应速度。Intel在处理器行业的任何领域,从来不想分一杯羹给别人,Intel在把Xscale业务卖给Marvell之后,是铁了心要让X86 CPU成为手机和掌上电脑的心脏,目的是要统一整个处理器行业成为规范。看来不久的将来Vista手机也会走到我们身边?

此型号的处理器意在与包括威盛的低能耗芯片以及基于ARM架构的芯片相抗衡。并取代更新超便携式笔记本的老旧处理器。最初为大众所知的名字是Silverthorne和Diamondville,而这一新系列的处理器被称为“Atom”,不过现在的Atom处理器现在有了正式的中文名——“凌动”!

ATOM处理器官方核心芯片实物图

Atom实际体积大小 在手指上显得十分微小
在过去Intel UMPC专用处理器A110和A100表现平平之后,Intel决心重新开发一款MID专用处理器,新的处理器不仅要有超低的功耗和成本,还得具备过得去的性能。最重要的是,它要能兼容X86指令集——这样才能确保处理器可以运行Linux、Windows等桌面程序。而Intel抛弃Xscale,也恰恰是Xscale采用的ARM指令集专利受制于人,并日显疲态的缘故。而新产品年凌动处理器是能耗低于3瓦芯片中速度最快的处理器。它基于酷睿2双内核(Core 2 Duo)微架构,采用45纳米工艺制造。此外英特尔的实验室目前正在开发能耗更低速度更快的芯片。
英特尔新平台新架构带来新低功耗
与Atom处理器相对应的整个平台,英特尔将其称之为“英特尔迅驰Atom处理器技术”(Intel Centrino Atom Processor Technology),这个平台在之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Menlow”。一套完整的平台包括Atom处理器,无线网卡,包含集成显卡的低功耗芯片组,以及轻薄设计。

功率的控制和集成处理器到便携式或嵌入式设备中,一直是英特尔在尝试解决的问题,虽然Intel公司不是第一次针对这些用途生产此类处理器。但是Atom处理器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为减少电力和低功耗的使用而建立一个新的架构。
ATOM令我们惊奇的地方有哪些?

ATOM处理器核心内部结构图

ATOM处理器核心结构名称解读
Atom CPU令人惊奇的地方不止一个:他们将最现代的功能(EM64T,SSSE3等)移植到了老的处理器架构中。从奔腾系列以来Atom是第一款“顺序执行”即in-order X86架构。动力来源和制造成本是两个必要条件,英特尔受这两个因素的牵制,不惜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来降低产品的功率。因此,我们不要期望其能成为Core 2 Duo或是奔腾双核的竞争对手。但是Atom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将在此文中由此展开。
在Pentium-M处理器之前的一小段历史回顾

一直追溯到80386的时代,英特尔开始生产低功耗、特别是为移动设备使用的产品。就拿80386EX举例来说,CPU芯片与之前标准386系统相比明显电力消耗减少。同时也开始生产低功率版本的486,奔腾和奔腾II(Dixon,及其256 KB的内置高速缓存)。但在每种新品的产生,他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一个与桌面版处理器非常类似的架构(但若非完全相同的)。可是在实践中,这些处理器的效率高,但标准版本和便携式PC版本的区别仍然微小,所以造成了功率功耗久高不下。
Pentium-M处理器

发布于2003年的Pentium-M是场新的革命,因为它使用了与Pentium 4截然不同的架构体系,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电力消耗要明显少的多。但它仍然是Pentium III的衍生物,并具有其相同的缺点。并且Pentium - M 的接二连三的升级更新换代(目前以升级到Core 2处理器)只在增加性能同时曾加功率消耗。当年英特尔试图以低功耗处理器(如A1x0)走出来,但基本上只是性能缩水的Pentium-M重现。
Atom所有的潜在变化

Atom相比以往低功耗芯片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结构,它旨在减少电力的消耗。该处理器使用一个完全新的设计,这并不是较早体系的改版。总而言之,英特尔公司现在能够生产耗能很少的处理器,相比之前要有更好的节能低耗的效果。
ATOM处理器标准之一:掌上设备专用—Z5X0系列解析
第一代Atom处理器是隶属于Z5x0系列,以前的名称为Silverthorne。Atom Z500系列致力于MID(著名的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应用,并且附带一个新的芯片组Poulsbo SCH(系统控制器)。
● ATOM最大的对手是ARM处理器:

ARM处理器实物图
对于MID的定位,英特尔的竞争目标很明显,那就是目前如日中天的ARM处理器。这是一款很受消费者欢迎的架构(它可使用在大部份的电话, PDA和GPS装置中),并有许多制造商提供(ARM的授权指令组),并提供良好的性能,同时保证极低的功率消耗。在移动芯片的舞台中,除少数使用MIPS架构的设备(如PSP),ARM的处理器占了绝大多数。顺便提一下,英特尔曾经产生过ARM处理器(XScale ,出售给Marvell)供消费者应用,并且仍然有一系列的使用产品,如RAID卡(如IOP333)。在实际情况中,从ARM到X86似乎没有真正的问题存在:Linux都是兼容的,像Windows CE(用在许多GPS中)和Windows Mobile OS layer(至少在旧版本)同样兼容。此外,X86也可在最新版的Windows版本系统中使用,所以论实用性来讲比ARM处理器有更广泛的软件和技术支持。
● Z500系列处理器介绍:

分析Atom整体体系之前,让我们先看看z500系列的具体介绍:这些处理器体积非常的小,大约只有13 x 14mm的面积。处理器大约由47亿个晶体管组成(这要比原来的Pentium 4处理器多),并有1级的56 KB高速缓存(包括24 KB的数据和32 KB的指令)和2级的512 KB缓存。他们运行在一个标准的英特尔总线下,采用与Pentium 4完全一样的系统。Bus的频率是400MHz或533MHz。同样也有所支持的SIMD指令,从MMX 到SSSE3,EIST,和HyperThreading。但是请注意,后者的技术是只适用于某些533 MHz QDR BUS型号。
● ATOM Z5X0系列处理器专用芯片组Paulsbo介绍:


Atom Z5X0系列处理器搭配Paulsbo芯片组,Paulsbo SCH硅片面积22×22毫米,整合了南北桥功能,可提供两条PCI-E x1插槽、一个IDE PATA 100接口、三个SDIO和MCC存储卡插槽,内部集成了USB 2.0控制器(八个Host一个Client)、内存控制器(最高1GB DDR2-533)、高清晰度音频控制器、图形核心等众多模块。
● Poulsbo的图形系统介绍:


Paulsbo芯片内部结构虚拟图
在图形方面有新的图形结构:GMA500 。它使用一个统一的架构整合而成,并支持3.0+Shaders。有趣的一点是,它支持解码H.264,MPEG2 , MPEG4,VC1 ,WMV9格式。GMA 500的核心频率是200MHz或100MHz,这取决于该芯片组的版本,图形核心部分支持DirectX 9和OpenGL(Intel标称支持从未发布的DX9L),每秒可输出400M像素,支持720p、1080i视频解码加速。
● ATOM Z500系列功耗十分有意思:
Atom Z500的TDP分布于0.85W(没有超频800 MHz版本)和2.64W瓦之间(启用超频1.86 GHz模型)。在其最进化版本SCH结合中消耗大约2.3W,从而使手机加CPU的耗能少于5W。与现有的方案相比,这显然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举例来说:VIA Nano的TDP宣称1.8 GHz版本为25W,而Celeron-M ULV在900MHz功耗为5W。
ATOM处理器标准之二:移动PC设备专用处理器N2X0系列解析
Atom为搭配标准PC的应用,英特尔将提供另一系列处理器,其名称为Diamondville,而N2X0系列的Atom是为标准PC设计而成的,用来应用在低价便携式PC中,像Eee PC这样的产品。
●ATOM的N2X0系列:价格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Atom N2X0系列类似于之前的Atom Z5X0系列 ,唯一的差异是在EMT64 (64 bit) 的管理,目前仅存在N270和N230,频率相同TDP不同,缺乏对EIST的支持 。那么Atom N2X0系列在待机情况下无法自动降频。但价格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一个频率为1.6GHz(533 MHz bus)Atom N270,具有2W TDP价格仅44美元。另一款相同频率的N230版本,具有4W TDP ,价格仅29美元(在相同的频率情况下)。
●N2X0系列只支持老的芯片组:i945芯片组

其实N200系列的主要问题是源于芯片组:英特尔公司只提供i945的变种版本。此芯片组说实话已经“老了”,有着不小的缺陷存在:对于消耗控制不好(945GC版大约22W)。基于英特尔945GC + ICH7芯片组,可以板载Atom N2X0处理器,支持DIMM DDR2 533/400内存和SATA接口,一个IDE接口,并整合了GMA950图形芯片。但是很明显,用高于Atom处理器10倍功耗的旧芯片组,在当今世界上可不是好的做法,但直到一些更好的产品研发出来之前,也只能这样搭配了。而便携式PC内同样使用i945GSE芯片组,且功耗为5.5W(4W为北桥、1.5W为南桥)。很显然低功耗带来了性能明显缩水,为了减少功耗,英特尔把整合图形芯片GMA的频率(从400MHz至1 33MHz)。
●ATOM的N2X0系列处理器专用图形芯片GMA950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介绍一下图形芯片GMA 950 :这是由英特尔公司在i945芯片组内使用的IGP。兼容DirectX 9和能够运行Aero,配备Core Duo处理器应用在便携式PC中是很常见的。但是其性能表现较弱,而且不能解码高清格式。另外,它对内存带宽敏感,和驱动没有完善的优化。英特尔在台式机上使用核心频率400MHz的i945G版本图形芯片,而在便携式电脑中频率降至250MH和在一些超轻便型笔记本更是降到166MHz使用,本来性能就十分弱,一次又一次的缩减,性能损失十分严重。而Atom (i945GSE)使用的版本更是降至133MHz使用,严重影响性能。近期英特尔可能打算用Atom 和一个SiS芯片组合。此方案已经提供在英特尔Mini-ITX主板上了,采用了SIS671再加上968,届时功耗只消耗8W。
●ATOM的两个系列处理器的解析汇总:
型 号
主 频
二级缓存
前端总线
TDP
Z500
800MHz
512KB
400
0.65W
Z510
1.1GHz
512KB
400
2W
Z520
1.33GHz
512KB
533
2W
Z530
1.6GHz
512KB
533
2W
Z540
1.86GHz
512KB
533
2.4W
N230
1.66GHz
512KB
533
4W
N270
1.66GHz
512KB
533
2W
目前英特尔将提供两个系列的Atom处理器:单核的Diamondville和单核的Silverthorne。目前Silverthorne Z500系列共发布了5个不同的版本、Diamondville N200系列有两个版本,用于台式机的单核心Diamondville-230处理器,与用于笔记本电脑的Diamondville-270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的技术架构很相似,主频都是1.6GHz,二级缓存都是512KB。

ATOM Z5XX移动系列与N2XX桌面系列大小比较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会推出第一批双核心Diamondville处理器,型号预计是Celeron 3xx。这批双核处理器是为台式机用户打造的,发布时间可能是今年第三季度。Diamondville处理器的热设计功耗在4瓦到8瓦之间,并可能不带处理器风扇。
ATOM的功能:“顺序执行”设计和超线程技术
●采用“顺序执行”(in-order execution)设计
英特尔Atom采用了较为简单的“顺序执行”(in-order execution)设计,对于现代X86处理器来说, 乱序执行(Out of Order)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性能提升方法。但是乱序执行有着更高的执行效率,不过这是需要有更多的晶体管和更高的功耗做为代价,这显然与Atom的超低功耗是背道而驰的,由于移动设备并不会采用复杂的多任务多线程设计,所以Intel在Atom上首先抛弃了乱序执行设计。Atom处理器内部采用了简洁低效的顺序执行结构(In-Order)。这样的结构在极端情况下效率只有乱序结构的五分之一。有意思的是,曾经在处理器结构设计领域被判死刑的顺序执行架构,除了出现在ATOM CPU上以外,还被IBM用在了Power6处理器上。

只要对比当今“ 尚存” 的顺序执行处理器,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所有顺序执行处理器都采用了简洁的CPU内部架构、较高的工作频率和同步多线程技术来弥补效率上的缺陷。Atom处理器也不例外。根据Intel透露的参数,新处理器的频率达到了1.6GHz~1.8GHz,并且支持HT超线程技术。凭借极高的运行频率和超线程技术,Intel成功弥补了Atom处理器在性能上的缺陷。2008年Cebit展览上,Intel 1.6GHz Atom处理器运行SuperPi的成绩为108秒——该结果已经明显超过Pentium III图拉丁处理器。你千万别忘了,ATOM的功耗只有2W!
●沿用老处理器的超线程技术:HT

超线程是一种随Pentium 4处理器出现的技术。它可以处理两个线程同时使用未使用的部分管线。虽然没有两个真正的核心的效率,该技术可以被认为CPU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线程,从而增加电脑的整体表现。Atom具有较长的管线,加上顺序架构的技术,超线程技术将是非常有执行效果的,该技术可显着提高性能而不影响TDP的变化。
ATOM处理器核心功能

Atom配备了两个ALU(执行整数计算单位能力) ,以及两个FPU(浮点数计算的单位能力,这对游戏非常重要)。
英特尔优化了基本指令

英特尔Atom处理器使用45纳米工艺生产,保留了Core 2 Duo指令集功能,象支持多线程等。Atom处理器是英特尔目前耗电最低的处理器,耗电范围在0.6至2.5瓦之间,时钟速度最高为1.8GHz。
关于Atom处理器的缓存和FSB
英特尔已经为Atom选择了一个相当出不普通的组织,但没有牺牲性能(对CPU使用顺序架构非常重要)。
●24K+32KB的一级缓存设计:结构不对称

Atom的一级缓存总计是56K:数据24KB和指令32KB。这种缓存结构不对称,令我们还是比较惊讶。也许是考虑到顺序执行对性能造成的负面影响,Intel没有克扣太多的缓存——凭借32KB+24KB的L1 Cache和512KB L2 Cache,Silverthorne的缓存设计足以称霸整个手持移动处理器市场。必须指出的是,Silverthorne采用了8个晶体管一位(Bit)的SRAM缓存设计,相对core2 CPU的6个晶体管一位,前者要耗费更多的芯片面积,但却有着更低的功耗。 这种技术保证应用到缓存中的电压,以保持信息有所减少。看起来在游戏中发展到8晶体管已经晚了,当处理器的设计相当先进时,这意味着缓存的大小不得不减少以适应它24KB的数据缓存。
●512KB的二级缓存设计:结构不对称


ATOM二级缓存为512 KB ,显然与处理器运行在相同的频率。这8路缓存设计相当经典,其性能与Core 2 Duo处理器中使用相近(其潜伏期是16周期,相比而言Core 2为14周)。其中一项新功能就是可以自动关闭部分缓存:如果程序不需要太多缓存的话,它的一部分可以关闭。在实践中,缓存可以从8路至2路(从512 KB到128KB ),很显然这是一种宝贵的降低功耗的技术办法。
●大容量前端总线
前端总线做为处理器交换数据的“马路”,其容量大小对处理器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影响。目前上市的Atom处理器FSB从400MHz到533MHz,达到了“奔4”时期的标准,对于手持设备的性能需求已经足够了。而配合Macro-Ops Fusion技术,可以在保持高FSB的同时提供更低的功耗和耗电量。
●数字媒体指令集
Atom支持SSE,SSE2,SSE3,SSSE3指令集,对CAD、2D&3D建模、视频编辑、数字音乐、数码照片和游戏性能有了更好的支持,将手持设备的性能有了更高的提升。
电源管理:试验和理论
电力消耗是一直是Intel平台的中心,虽然他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老旧的芯片组,与新处理器相比,还是消耗了很多电力,因此在Atom身上有许多有吸引力的功能。
●总线和缓存
正如我们已经说过,英特尔在总线和缓存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总线的不同模式的进行和缓存可以被禁用的功能,这些使用都可以节约功耗,减少发热和电力需求。
●ATOM的C6电源模式


相比上代产品而言,Atom同时引进一个新的待机模式C6。C模式可以设置(0到6)低功耗状态,数字越高CPU消耗越少。在C6模式下,整个处理器几乎完全禁用。甚至只有几KB的缓存记忆体保持注册状态的存储。在此模式下, L2缓存是空的不用的,供电电压下降到只有0.3 V,并且只有一小部分的处理器为了唤醒功能仍然活动。该处理器可以在大约100微秒进入C6的模式,很显然这速度很快。在实践中,英特尔声称理论上C6模式可以使设备多使用90 %的时间。
●Intel移动电压定位(IMVP VI)技术

采用IMVP电压调节器时,CPU核心电压的变化
Intel的移动电压定位(IMVP)是一项灵活的电压调节技术,能够自动降低Intel移动处理器的总功耗。使用IMVP电压调节器时,核心电压会随着处理器负载的上升,而逐步下降。这种方式能够使高负载状态下的CPU耗电量降低。所以和采用静态电压调节器的系统相比,配备IMVP电压调节器的笔记本电脑会有比较低的TDP、平均与主动耗电量。
ATOM测试平台介绍:技嘉GA-GC230D主板搭配ATOM N230

我们的测试采用了技嘉制造的Mini-ITX主板,配备了Atom 230/i945GC 。此主板有个单一的DIMM(DDR2内存)插槽和一个PCI端口,没有AGP或是PCI-E接口,所以排除了使用任何独立显卡。比较有趣的是芯片组(消耗22W)采用了主动散热设计,而CPU却只是简单的铝散热片来应对。可见ATOM的功耗如此之低,令芯片组汗颜。
因为这主板是为入门级的产品,所以我们尝试比较两个目前的入门级解决方案:奔腾E2140(1.6GHz主频),和闪龙3400+(Socket 754接口在) 。这两个处理器分别设置为相同的时钟频率(1.6GHz)做为测试。主板使用的是技嘉的GAGM945S2。它的优点是相同了与ATOM平台相同的芯芯片组。AMD方面使用的是Sempron搭配nForce4主板。

平台标准配备DDR2667 1G内存,只有芯片安装了散热器

相比主板的其他部件来看,ATOM处理器显得十分娇小

ATOM N230处理器只配备了散热片进行被动散热

平台整体配置参数一览
三块主板配置进行了同时测试,采用了相同的系统WindowsXP Service Pack2,和目前所有最新的驱动程序。英特尔平台使用的1G DDR2667内存,AMD平台使用了1G的DDR 400内存。我们的测试硬盘是一个74G的西数猛禽。
性能大战之一:对决双核奔腾E和闪龙
我们比较三个平台在相同的频率下进行,采用了一些常见的测试方面,来验证产品之间的强弱。

Cinebench R10是一款测试CPU渲染性能的软件,闪龙性能相比ATOM大约快了1.53倍左右,由于E2140是双核酷睿架构的产品,就单核效能相比同频率ATOM就快了1.86倍。由于闪龙不支持超线程功能,所以在测试中只有一个成绩。

SiSoftware Sandra是一个综合测试软件,拥有超过30种以上的测试项目,主要是测试整体的性能。然而三款处理器的性能差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E2140真的很快,而Sempron的综合性能最弱,成绩低于同频率的ATOM。由于奔腾E有两个核心并使用了超线程技术,产生巨大差距很正常。

在3DMark06和PcMark06的CPU测试中,E2140以绝对的优势领先,闪龙的成绩也相比ATOM有着不少的性能差距。

ATOM处理器由于架构的关系,在浮点运算上,性能较弱,90多秒的成绩相比对手,相差悬殊。双核E2140依旧领先,闪龙性能位居第二。

最后,我们采用WinRAR压缩大约1 GB的文件进行测试。由于闪龙使用不同的内存规格,所以不参与此项测试。在测试结果中,两者之间的差距平台小于在综合测试中,但奔腾E2140的性能仍然快将近两倍。
性能大战之二:对决威盛C7和赛扬M
在此项测试中,ATOM N230处理器依旧搭配我们使用的技嘉Mini - ITX主板。而威盛C7搭配PC3500G主板进行测试,而赛扬M处理器则使用便携笔记本进行测试。
●性能对比:ATOM N230 VS 威盛C7
PC3500G是VIA威盛芯板推出新一代全整合主板,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这款PC3500G也相当不错,它基于VIA CN896数字多媒体IGP芯片组,采用了通过微软Windows Vista Basic认证的VIA Chrome9 HC IGP和一个DirectX 9.0 3D/2D高性能图形加速器,并且还配备了Chromotion 3.0视频硬件解码芯片,支持播放HD DVD和蓝光高清视频。

威盛PC3500G为全整合主板,板载主频1.5GHz的威盛C7处理器
整合的是前端总线为400MHz的1.5GHz主频VIA C7-D处理器。主板配备了两条DDR2 DIMM内存插槽,最高支持2GB DDR2-400/533/667MHz内存。配备了一条PCI Express x16显卡插槽和一条标准PCI插槽。连通性方面也非常丰富,包括4个USB 2.0端口、2个SATA II连接器、两个PATA连接器、10/100高速以太网端口和8声道板载音频系统。
为了测试公平,我们把Atom处理器的频率降频至1.5GHz,以同样的频率与威盛C7 1.5GHz作为对比测试。其他内存,硬盘,和操作系统两套平台完全相同。

在Cinebench R10的测试中,正如你所看到的,Atom的成绩超过了同频率C7性能大约35%左右,这是超线程发挥了作用,由于C7同样不支持超线程功能,所以其中一项测试仍然没有成绩。

在此项目中,Atom再次发挥了超线程的作用,性能大幅度的领先对手威盛C7处理器,PCMark05是多线程软件,就像许多测试结果一样,Atom超线程具有绝对的优势。
最后,测量两个平台的功率消耗。威盛的平台是更经济,和英特尔平台相比。在闲置时PC3500G整体只有49W,而技嘉GA GC230D则是59W,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满荷载下,Atom整体功耗只上升了3W,而威盛的平台,则提升了10W以上(但仍低于Intel平台 )。
●性能对比:ATOM N230 VS 赛扬M
为了比较Atom与赛扬M的性能差距,我们选用了一个便携式笔记本配备Dothan的核心的赛扬M做测试。其中我们并没有运行PCMark,因为笔记本平台和台式机平台截然不同,同测试的话,测试结果不准确。此次测试我们仍采用同频率测试,把Atom降至1.3GHz与赛扬M同频率进行比较。

在此次Cinebench R10的测试中,由于赛扬M不支持超线程,所以其中一项测试没有成绩,但是另一项测试却领先与Atom处理器1倍多的性能。而且赛扬M还是移动平台,如果都是台式平台,差距将更大。可见Atom的性能真的不强,甚至有点弱,看来只能在功耗上做文章了。
最后的测试:ATOM处理器超频和3D性能测试
●Atom N230与E2140的3D性能对比测试
由于测试的主板上没有PCI - E或AGP插槽(无法外接独立显卡),所以我们只能用主板板载的GMA950进行测试。并且我们选用相同类型的技嘉主板,配备了相同的芯片组,与主频为1.6GHz 奔腾E2140进行同频率测试(只有这两种平台显示芯片性能接近,其他平台无法对比)。这样一来,两套平台使用相同的IGP(GMA950 @ 400 MHz )和两种CPU在同样的频率进行测试。还要说明一下,两台计算机分别装有一个单条1G的DDR2 - 667内存。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 3DMark 06测试中,采用640x480分辨率下,Atom表现的十分差。在以往测试中CPU对于3D性能影响十分微小,可是此次测试影响非常巨大,可见ATOM性能成为严重3D性能瓶颈。
●Atom N230超频测试

技嘉Mini-ITX主板主板提供了超频选项:FSB可以进行修改,在100MHz和700MHz进行调节。对于N230来讲,其倍频无法修改,固定为12 ,外频频率是133MHz。我们测试,在不加电压下达到一个稳定频率为1.8GHz(12x150),其实在不加压的设置下,最高可以超频至1.86GHz(外频153MHz)。经测试,我们得知,把N230的1.6G主频超频至1.8G,功耗从62W提升到65W,在性能提升下,功耗提升不明显,超频的好处显而易见。
注:全文测试数据出自Tom‘shardware网站
全文总结
正如测前所料,Atom是一个相当慢的处理器,在性能上无法与Core 2 Duo架构的CPU相比较。但是功耗的过低,不失为是一款超便携笔记本的首选处理器。在移动平台里面Atom的节能优势会更加明显,但是在桌面级产品中Atom依然存在非常大的竞争。同时基于Intel自身芯片组的整合平台性能偏低。只能对于办公一族来说超低功耗和足够性能可以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搭配Atom的桌面级产品一般产品的体积都非常小,而且更容易移动,是办公人士的不错选择。
●英特尔Atom平台
就本次测试的非掌上设备的ATOM处理器而言:处理器本身是成功,而相搭配的芯片组才是最大的弱点所在。整体而言,性能偏弱,老旧的平台在未来的斗争中希望渺茫,我们希望英特尔将提供更适合未来发展的高性能芯片组。
●低成本与未来可实施的高性能
在完成功耗和晶体管数量的目标后,Intel还通过45纳米实现了CPU超低的生产成本。根据Intel官方透露的参数,ATOM处理器的芯片面积不足25平方毫米,集成4700万个晶体管。Intel可以在一块300mm晶圆上切割2500块ATOM CPU。相比之下,同样采用45纳米制程的Intel Core2 Duo E8xxx系列处理器的芯片面积高达107平方毫米!

除此以外,在Intel ATOM同样能通过封装实现双内核四线程功能。在Intel的Roadmap中ATOM 3xx系列处理器就在一个内核中封装了2个ATOM核心,从而像Core2 Quad处理器那样,以较低的成本和难度获得更高性能。
●手持设备中平台策略再显优势
对于手持移动设备来说,显示芯片一直是个要命的问题。虽然NVIDIA和AMD都有各自的独立手持设备显卡,但这些独立芯片一般都会让设备续航能力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在Windows Mobile、Symbian平台无论是NVIDIA还是AMD都无法提供完善的驱动,以便移动图形芯片发挥出更大的威力。自从迅驰平台大获成功后,Intel就学会了平台策略的狠招。在ATOM问世时,Centrion Atom平台也横空出世。不同的是,这次Centrino ATOM平台所捆绑的主板芯片组都具有图形处理能力。

Centrino ATOM平台采用的图形核心来自于Intel 945G。这个GPU核心可以支持DirectX9 ,但却采用了固定图形单元设计。据悉,Centrion ATOM平台代号Poulsbo的芯片组采用了和GM965相同的图形内核,可以支持DX9Shader Model 3.0和硬件视频解码引擎,在播放MPEG-2,MPEG-4AVC,WMV/VC-1视频格式时也可以有效降低CPU占用。
有意思的是,Intel ATOM处理器不仅会攻占手持设备领域,还会通过内嵌主板的方式进军超迷你PC和低价领域。Intel已经确认会在2008年第二季度推出代号Litte Falls的超迷你CentrinoATOM套装。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迷你主板套装中所使用的ATOM处理器代号DiamondVille和手持设备上使用的Sliverthrone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着更高的性能和更大的功耗。

Atom处理器的优势
• 价格方面:Atom N230售价只有29美元
•超低功耗需求
• 超频性能好,且对整体功耗提升不明显

Atom处理器的缺点
•整体性能偏弱
• 芯片组性能不好
•3D性能极差
• 目前无合理的平台可更换
结语:

2008年注定是移动市场不平凡的一年,Intel卷土重来、威盛的Nano和NVIDIA的Tegra虎视眈眈,外加上Ti、ARM的老牌厂商的严阵以待,也许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手中的手机已经能轻松观看Youtube,也许不久的未来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WM、Symbian系统,而是标准桌面版的Vista和Linux。

毫无疑问,Intel ATOM凭借2W的功耗和不俗的性能,试图向人们证明未来的移动世界同样会是Intel Inside,此次架构的全幅度更改,是Intel彻底想把所有应用处理器方面的产品,全部换成X86的决心,以完成全领域的统一霸业。
DOM电子硬盘应用系统
     
一. 问题的提出
以现今学校的电脑系统选型为例,一般有以下几种选择:1,以有盘PC构建的系统;2,基于网络的NC和WBT系统;3, 无盘的RPL、PXE工作站系统。这三种系统各有优缺点。有盘PC系统性能好、功能强,最满足教学要求。但有盘PC系统缺乏集中管理的优势,并且在价格、防病毒、维护量、软硬件升级、更换成本等方面存在不小问题。而无盘的NC、WBT和RPL、PXE的工作站系统都具有集中管理、终端维护量小等优势,但无盘系统性能和功能等方面都远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并且无盘系统的服务器端系统还相当复杂,由此还带来维护和系统稳定性问题!那有没有同时兼备有盘PC和无盘PC全部优点的系统?
有,那就是创新的革命性产品----DOM电子硬盘系统!
二.DOM电子硬盘系统概述
DOM电子硬盘系统是 以FREE BSD(运行于其他操作系统无法识别的特殊分区格式)及LINUX(公认最高效安全的软件昂贵操作系统)为基础,通过独有的ENCP虚拟磁盘技术来进行数据传送,使局域网内每台终端不需硬盘,又能发挥有盘PC的所有性能,并且免除使用有盘PC过程中的烦恼,例如病毒、升级、维护、使用负担重等。DOM(电子硬盘系统终端)不是传统的无盘终端;DOM系统在终端运行后使每台终端都拥有一个真正的实体硬盘,而且可以对终端拥有的实体硬盘进行读写、格式化、分区、甚至Ghost等操作;使得终端在保持和有盘PC功能同等的前提下,实现了终端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数据的集中管理、集中存储、集中维护等功能。
三、DOM电子硬盘系统工作原理
1.DOM电子硬盘系统的结构
DOM电子硬盘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管理器端(服务器)硬盘、工作站端虚拟盘、专用通讯协议。示意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系统结构图)
2.DOM电子硬盘系统硬盘虚拟方式
管理器存储空间在使用上分为两部分
① 共用部分:该空间存储如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用户所通用的程序。
② 用户个人空间:存储用户个人文件,个人应用程序等个性化的数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每个用户所看到的虚拟本地硬盘实际由两部分组成:系统共用空间 + 该用户专用空间。
工作站端也可加装本地硬盘,同虚拟硬盘配合使用。可以从DOM电子硬盘系统引导。
3.DOM电子硬盘系统的工作原理
机器开机时管理器端(服务器)硬盘与工作站端虚拟盘通过专用的通讯协议 实现无逢联接,数据则以磁盘磁道的形式来回传输,所以工作站在工作时可以看到一个实体硬盘,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硬盘。
四、DOM电子硬盘系统的功用
1、 协助用户大大降低电脑软、硬件设备采购与系统建置及维护的成本。
2、 资料集中控管及维护,达到更高的资料保密与安全性。
3、 DOM提供完善的系统备份机制,迅速恢复系统运作,不需另购昂贵的软、硬件设备。
4、 DOM拥有即时系统备份与复原功能,提升设备使用率,大幅降低MIS人员对系统维护的负担。
5、 符合企业电脑设备的六点要求:安装迅速、扩充容易、兼容广泛、维护简单、成本降低、保密安全。
五、DOM电子硬盘系统的特色
1、 性能稳定,避免蓝屏,死机,卡机现象:通过特有的虚拟磁盘技术优化网络的读取,使每台终端应用程序运行速度可以同在物理硬盘运行相媲美,有些应用程序甚至比在物理硬盘上运行速度还要快,网络突然中断或者服务端死机终端可以临时挂起,网络恢复连接后终端运行可以继续;
2、 节省投资:终端无需硬盘、硬盘保护卡、软驱和光驱,一套网络几十台计算机省下的钱就相当可观。另外对于老网络改造,可以直接利用原来的设备,保护原来的投资。
3、 维护方便:通过对服务器的管理就可以管理整个网络。安装、升级软件只需在一台终端上进行,其它所有终端就都可使用最新软件。对整个系统的维护事实上只是对服务器的维护,不需对每台终端一一处理,使繁重的机器维护量降到最低,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4、 防病毒:使网络内部感染病毒的概率降低为零。即使终端感染了病毒,对服务器的映象文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件,服务端不需杀毒。
5、 可控性与数据安全性:可以控制终端私自安装与办公无关的软件(如游戏、QQ等);保密数据就不会通过这些途径泄漏出去。
6、 磁盘快照技术:磁盘快照技术把共享的硬盘供每台终端独享占有,这样每台终端都可以任意读写硬盘,添加删除文件,甚至格式化系统硬盘,下次重新启动时候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7、 网络利用率高:在FREE BSD(运行于其他操作系统无法识别的特殊分区格式)及以LINUX为基础的公认最高效安全的操作系统的优良的网络性能及其缓冲性能,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的潜力。
8、 支持多平台多操作系统:DOM电子硬盘系统支持客户端为DOS、 Windows 9x/Me/ 2000/XP、 Linux等不同平台的操作系统。
9、 兼容性能好:DOM终端实现的是一个真正的物理硬盘,从3D网络游戏到大型的数据库应用,所有基于硬盘存储的应用系统都可以非常流畅运行在DOM电子硬盘系统上。
10、省电:一个40G/7200转的硬盘经专业公司反复测试平均每小时耗电0.48度,一套DOM电子硬盘系统网每月可节省电费开支的1/3。
六、DOM电子硬盘系统的配置要求
1. 工作站:(每台工作站需专配一块“电子硬盘(PCI)卡”)
运行WIN98、WINME配置:
P300、32M以上(建议使用较高配置,配置越高,运行速度越快)
运行WIN2000配置:
P500、64M以上(建议使用较高配置,配置越高,运行速度越快)
主机的各种配置必须一致,如:主板、显卡、插槽位置
2. 管理机(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需专配“管理(PCI)卡”、“千兆网(PCI32/64位)卡”各一块)
P4 1.8以上、512M、80G双硬盘加IDE RAID卡,主板最好有64位PCI插槽
3. 网络环境:(对运行WIN2000系统, 交換机应有千兆模块)
WIN98 100M网络环境
WIN2000 1000M主干(服务器到交換机等),100M分支
七、DOM电子硬盘系统的广泛应用
1、 教学系统:教学楼、电教室的办公及教学。
2、 网吧、酒店:可带VOD点播功能。
3、 政府、银行、税务、邮电、综合大厅:该系统的特点,也决定其用于政府、银行、税务、邮电、综合大厅的对外办公、营业大厅或内部管理的局域网络系统。
4、 公安、海关、军队部门:正是由于该系统具有灵活的集中式控制和极强的安全保密性,且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因此可用于公安或海关内部数据处理系统、及军队的内部指挥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5、 民航系统:机场值机、内部办公楼、集中式售票大厅
合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汇景豪苑海悦阁9B
邮政编码:518057
电话:0755-81161925 26583455
手机:0755-81161925
传真:0755-26583455
信箱:xiongyh2000@163.com
MSN:hoply@hotmail.com
网址:http://www.hopely.com.cn
硬盘 : IDE传输接口
PIDE硬盘的传输模式有以下三种: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riect Memory Access)模式、Ultra DMA(简称UDMA)模式。
PIO(Programmed I/O)模式的最大弊端是耗用极大量的CPU资源。以PIO模式运行的IDE接口,数据传输率达3.3MB/s(PIO mode 0)
-16.6MB/s(PIO mode 4)不等。
PDMA(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分为Single-Word DMA及Multi-Word DMA两种。Single-Word DMA模式的最高传输率达8.33MB/s,Multi-Word DMA(Double Word)则可达16.66MB/s。
PDMA模式同PIO模式的最大区别是:DMA模式并不用过分依赖CPU的指令而运行,可达到节省处理器运行资源的效果。但由于Ultra DMA模式
的出现和快速普及,这两个模式立即被UDMA所取代。
PUltra DMA模式(简称UDMA)是Ultra ATA制式下所引用的一个标准,以16-bit Multi-Word DMA模式作为基准。UDMA其中一个优点是它除了拥有DMA模式的优点外,更应用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技术,加强了资料在传送过程中侦错及除错方面的效能。
自Ultra ATA标准推行以来,其接口便应用了DDR(Double Data Rate)技术将传输的速度提升了一倍,目前已发展到Ultra ATA/100了,其传输速度高达100MB/s。
硬盘接口类型
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出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主板IDE接口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SCSI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
光纤通道
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SCIS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
SATA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支持Serial-ATA技术的标志

主板上的Serial-ATA接口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相关术语:SATAII接口
硬盘 : Serial ATA简介
串行ATA也称作Serial ATA 1.0 作为增强型IDE或并行ATA(如ATA-100)接口的替代规范是在2001年发布的。串行ATA控制器可以做成PCI卡或整合到南桥I/O控制芯片里。串行ATA支持所有兼容ATA 或ATAPI的设备,包括硬盘、磁带机、CD、DVD及其他光学驱动器。
串行ATA在7针接口上以1500MHz的时钟频率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50MB/s或1.5Gb/s。即将发布的规范定义了300MB/s(3000MHz时钟)以及600MB/s(6000MHz时钟)的传输速率。
串行ATA在软件上100%兼容现有的ATA协议,当前的操作系统不需要做改动或添加新的驱动程序就可以快速应用串行ATA。
串行ATA用最大长度是一米的电缆连接机箱内部的驱动器。这种电缆要比EIDE电缆窄,所以其更小更灵活。较小的电缆使得机箱内部通风更好,便于拆卸,同时也更美观。
为了提升性能和可靠性,串行ATA用点到点连接取代了ATA和SCSI并行界面那种近似共享式的连接。每个串行ATA控制器端口仅能连接一个设备;也就是说通过该端口的控制器仅能同指定的设备通信。因为总线没有共享,每个设备可以在任何时刻与系统直接通信。其结果是整个接口的有效带宽给了一个设备。这种连接方式在建立时没有象共享总线拓扑那样的仲裁延迟。在典型的ATA系统中增加一块硬盘后整个系统的吞吐量的增加会小于这块硬盘的吞吐量。而在串行ATA系统中每块加入的硬盘都能提供其最大吞吐量。点到点连接提供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配置更加简化,令系统设置工作简单快速而且成本低廉。
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ATA提供了循环冗余校验(CRC)进行错误检测。
单片机、嵌入式和X86——工控与计算机专栏之一
2007-10-18      嵌入式在线     收藏 |打印
在工业控制的应用场合,历来有把嵌入式同X86的PC机对立的习惯性思维。是的,把计算机做进产品一起卖掉,嵌入式,尤其是用廉价的单片机,成本最低。
可是,成本还要包括硬件的系统集成(包括电源、外设),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这样算,就要找现成的开发平台。国内早期单片机之所以能替代北工大行销多年的TP-801单板机,重要的是,有人,如江苏启东搞出了硬件的开发平台。接着,又做了配套的软件:监控和高级语言,甚至一些常用的程序库。
后来流行了单片机,现在又有嵌入式ARM,就是试图在不同的硬件(CPU指令系统不同)之上,规范出硬件抽象层HAL(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上,搭建包括设备驱动的板级支持包BSP(Board Support Package),再提供实时操作系统RTOS,以及应用程序接口API,来支持用户的开发。人们把ARM看作手臂,帮助较快实现新产品的研发。假使别人真的明白ARM是先进的RISC机器的简称,RISC是什么?反而会把许多不搞计算机体系结构、只搞工控的朋友搞糊涂的。包括对于RTOS,纯学自动化搞工控的,许多人也不熟悉。
所以,懂计算机体系结构,善于从硬软件两方面结合,两手都硬的朋友,从微芯片下手做产品,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那么,要我们这些专业搞计算机的人有什么用呢?我们就要为搞工控的专家们,提供越来越方便的嵌入式的开发平台。这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不过,国内很多人以为CAD就是辅助搞机械的做三维或平面视图的机械设计。

从单片机MCU、EDSP到SoC(System on a Chip)开始,看到Intel的48、51、96到196/296自然还有最早的F8、MC68010/68300等等,现在还流行三星、菲力浦等嵌入式的芯片,这几代硬件到今后价格极低廉的SoC,硬件成本低廉,自然就有系统要自己设计的难题,嵌入式应用的最大问题,在于要做硬件设计、测试,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的代码编程、调试。于是,人们很早就尝试把单片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用来简化系统的生成与调试。
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是用一个母机(上位机)和被开发的子机(下位机)做通信联系,在母机中利用诸如PC机这样丰富的资源,做开发调试,语言上尽可能给用户以高级的非汇编语言来编程,加上API的支持,是缩短了研发的时间;最好的是母机本身就是一个仿真系统,直接有接口去插入下位机的CPU插槽,可以单步跟踪调试需要嵌入产品的计算机。这里就举一个利用计算机辅助的仿真系统,在工业现场的例子。
1985年6月26日,在洛阳玻璃厂原料车间,当时引进德国的多处理器实时操作系统的原料配料计算机控制系统(五个8085A的CPU,还有一个用STEP5语言的PLC),在投产前测试中,就是用一个这样的仿真系统,能够把仿真8085ACPU的部件插入下位机的CPU槽位里,仔细跟踪程序运行,定位软硬件故障。只用一个上午,就把故障完全确定了。它帮助我可以定位到端口,所以,可以找出故障的板卡和具体的芯片。下午,只更换了几个芯片,故障就全部排除,完成了七一投产前的准备工作。
所以,在做工业控制项目,采用嵌入式计算机,就要从容易实现现场故障排除,它有没有计算机的辅助,应该是从事工业控制项目中选择计算机时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单是考虑大批量的产品需求、加上有小体积、低功耗的限制,人们无疑会选单片机的,虽然,它的开发需要自己做硬件的PCB板子,全部软件要自己精心去设计,但是,为这类大批量的产品去做开头难度较大的硬软件设计,包括用ARM的体系结构去做,一劳永逸是值得的。成功的例子,最明显就是在电脑市场上大量热销的MP3、PDA掌上机、电子词典、MP4、新款带多媒体的手机等等近三年的数码产品。里面的单片机几乎都是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的CPU哦,甚至在音频、视频需要数码处理,而大量用了双CPU(MCU+DSP)[见下图]。
可是,工业控制的项目,一个现场有一种不同的工艺或设备的要求,不如用上手快的X86系统,它现在有各种方便于上下位计算机通信的接口和软件,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它易于国内许多学过X86的人上手,易于向熟悉X86(PC机)的用户交接,便于他们自己早日学会去维护。只要是工业级的板卡,在稳定性和抗干扰方面,由专门做工业级板卡厂商的正规产品,后期维护的麻烦绝对很少。比如,我和伙伴一起选用这种硬件系统的水泥厂偏火控制,历次现场报急,要求去人,三次有三次全部不是我选择的计算机硬件、研发的软件出问题,不光是计算机选型。而且,包括机箱有空气过滤保持主机内微正压,键盘防水、防灰等多种措施,合同保质期内,一直良好。
X86系统,说白了,就是充分利用PC的资源优势做开发、做移交、做服务。所以,在项目和工程的研发上,可以选择X86的系统。人们以为X86就是Intel的CPU,其实,还有AMD、VIA(威盛,包括他合并的IDT),去年,我曾经测试了一个ARBOR用Transmeta的CPU做的X86的主板,检查它的X86兼容性,看看原来做车载PC的两个GIS(支持GPS做语音导航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上面跑的如何,这颗发热仅3、4瓦的CPU,还真的可以。自然,还得用BSWinStone做了办公软件、和CCWinStone多媒体应用的兼容性测试,也是合格的。这颗CPU是用RISC技术,实现和X86兼容的,它的功能完全就像一台PC的表现。功耗却大大降低了。
用于工业控制项目的研发周期,对于研发人员的门槛高低,都关系到产品的成本。所以,应当考虑支持它的平台资源是否多。而且,要易于上手,今后方便交接给最终用户去维护,X86真的是一种便捷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