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猫猫洞村旱灾下的现实:再不下雨就没希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9:28
发布时间:2010-03-2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类型:
胡军华
猫猫洞是云南省马龙县一个普通的村庄,盛产烟叶。如果不是这场百年难遇的大旱,《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从业履历不太可能与这里发生交集。
3月22日是世界水资源日。这一天,当记者在村里问71岁的陈家老太太多久洗一次澡时,老太太害羞地说,已经十多年没洗过澡了。这虽然是生活习惯使然,但现在就算想改变这个习惯,也很难。因为自旱灾以来,陈家老两口每天的全部可用水,只有不到20升。
旱情依然在持续。小春粮食作物绝收,烟叶种植前途未卜,加上翻番的米价、菜价,越来越多的壮劳力选择离开猫猫洞村。他们要寻找新的谋生方式。
再不下雨就没希望了
猫猫洞村名字的来由,记者的向导解释是因为村里有一个山洞,绵延超过百米,上下三层,要进入这个山洞人只能猫着腰进去。
不过猫猫洞村更为人所知的是烟叶,这个村的烟叶产量和质量在整个马龙县都算得上名列前茅。
与昆明不同,猫猫洞村空气中充斥着浓烈的灰土味,村庄周围的耕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褐色,这让覆盖着白色塑料(11575,130.00,1.14%)薄膜的烟业苗培育田显得格外扎眼,实际上猫猫洞人可以放弃玉米(1917,7.00,0.37%)、小麦(2291,-3.00,-0.13%)、油菜籽,唯独不能放下烟叶。
猫猫洞村治安员陈朝华对全村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说:“猫猫洞村每年国家收购的烟叶在19万斤左右,还有一部分被私人商贩收走,全村烟叶总的产量在30万斤左右,质量好,是月望乡最多的,在马龙县也排得上号。”
烟叶种植构成了这个约600人的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名不断自称“老农民”的殷姓中年妇女告诉本报记者:“去年家里种了1万多棵烟叶树,收了1000公斤烟叶,每公斤7~8元,差不多有1万块钱。”因为产量巨大,当地烟草公司专门在猫猫洞村设立了采购点,这样的采购点往往更多是设在乡一级的地方,可见猫猫洞村对当地烟草公司的重要性。
2009年秋天以来的连旱让今年猫猫洞村的烟叶收成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陈朝华说:“往年到了这个时间,烟叶育苗已经结束,幼苗移种到营养土小包里,生长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大田种植。现在村里的烟叶苗还没有移到营养土小包里,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5月份能够下一场透雨,烟叶的产量还能够赶上往年,要是6月初才下雨,减产之外还能有一点收成,再晚下雨,烟叶就没希望了。”
云南是中国最大的烟叶产区,烟叶产量占全国的35%、全球的20%,年出口烟叶占全国烟叶出口总量的一半。国家烟草专卖局贵州黔西南州局的一名官员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接下来的两个月再不下雨的话,烟苗床完全有可能因缺水导致缓苗和死苗。”
由于云南大多数烟厂用的烟叶都不完全是本地的,加上过去两年烟叶超收情况显著,目前的旱情,对烟厂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于以烟叶种植为主要生计的农民——如猫猫洞村民——而言,今年这样的大旱,显然是个无法承受的考验。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面对自然灾害等考验时,简单而脆弱的生产体系,依然是个问题。
米价、菜价涨幅翻倍
猫猫洞村的烟叶还有点希望,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绿肥这样的小春作物基本绝收,陈朝华说:“往年正常的话我家销售油菜籽这一块可以挣到2000块钱左右,今年一分钱都没有。全村小麦往年产量在300吨左右,马铃薯200吨左右,今年基本绝收。”
从猫猫洞村翻过几道山梁就是陆良县,陆良水稻产量很大,往年猫猫洞村用两斤左右的小麦或杂粮换陆良那边一斤大米,今年小春粮食绝收,猫猫洞村拿不出来东西跟陆良换米,越来越多的村民只能买米,而米价、菜价都在疯涨。
猫猫洞村前的十字路口停了一辆卖菜的车,来自陆良县的老板介绍莲花白每斤1.5元,萝卜每斤1.5元,价格不贵,殷姓村民马上反驳:“前一段时间每斤还只卖4毛~5毛钱,涨了一倍都不止。”
记者的向导介绍:“去年大米一公斤2.4~2.5元,旱灾发生以后,米价最高涨到每公斤5元,这两天有所回落,还要每公斤4.8元。”一名王姓居民对记者说,家里四个人,还剩下120多斤米,还能吃上2个月,旱情再不缓解,就要断粮了。
旱灾改变的
如果说烟叶苗解决的是猫猫洞村的未来希望问题,村口的那一根水管解决的则是猫猫洞村现在的生存问题。全村600多号人就靠那根水流比大拇指粗一点的水管解决吃水问题。
水管的源头在附近的尖山水库。陈朝华说:“村里供水本来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本村的冬瓜菁小水库,库容量有17万~18万立方米,现在已经见底了;另外一个就是尖山水库,正常年份尖山水库存的水有50多万立方米,现在只有不到10万立方米。”记者的向导插话:“实际上能用的也就是6万~7万立方米,还有3万立方米是抽不上来的。”
在村口打水的一名王姓村民说,尖山水库的水不是一天24小时都送的,一般在早上9点钟到下午5点钟,打水得排队。家里有大型牲畜的,一般都是赶着牛车、马车或者骡车到村头拉水,车上架着用汽油桶改装成的水桶,一桶300升左右,殷姓居民说:“家里6口人,加上一头母牛、小牛和一头骡子,一桶水刚好够用。”陈老太太两口子年迈多病,一个儿子自顾不暇,用水只能靠邻居接济,实在不行,76岁的陈爷子得硬挺着走一里路到村头去挑两桶水。
从地级市曲靖到马龙县,再到月望乡,越往下走,拉客跑运输的女司机越来越多。在猫猫洞村,路上走的大部分都是包着头巾的妇女。与记者搭同一辆车的月望乡村民李江艳带着老婆和不到一岁的女儿回家,他说:“男人要么到马龙的焦化厂、玻璃厂、铁厂上班,要么到更远的曲靖、昆明打工。我家每年打出来的米除了自家吃,能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只有200~300斤,就算每斤卖到2.5元,也就800元左右。我在城里搞装修,一个月就能挣到1000多元。”
越来越多的猫猫洞村壮劳力做出了与李江艳类似的选择。陈朝华说:“村里小春粮食绝收,待在家里无济于事,已经有70~80人外出打工,都是壮劳力。如果在曲靖、昆明打工,农忙时喊一声也就回来了,去得再远一点,喊回来种烟叶、种粮食希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