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抑郁症理论溯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00:56
韩毳 李晓泓 张有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 100029)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本文列举了祖国医学中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及与抑郁症症状类似的描述,总结了治疗本病常用的经典方药并发现这些方药现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涉及中医五脏,因此抑郁症的辨证应以五神脏理论为指导,辨别所属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2 古代医家对抑郁症所涉及的症状有深刻独特的认识,并创造了有效的治疗方剂。临床应充分利用经方并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 抑郁症, 中医, 理论研究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HanCui  Li Xiaohong  Zhang Youzhi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Depression is one of the affective disorders, which include many psychiatric and somatic symptoms. Our study specialized the syndromes related to depression and symptoms similar to depression in TCM. Conclude the decoctions in ancient literature, many of which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this disease. We conclude that: 1 the pathology of depression relates to “five Zang” of TCM. We must distinguish which Zang it belongs to and distinguish the Yin, Yang, Qi, blood, deficiency or excess of that Zang. 2 Ancient clinicians had profound and particular knowledge of symptoms about depression, and created many effective decoctions.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traditional effective decoctions and results of an overall analysis of signs and symptoms to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Keywords]  Depres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of theory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而症状又复杂多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药价昂贵、部分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等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很多医师和患者寻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抑郁症除了心境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等精神症状外,还包括许多躯体不适如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性欲减低、头痛、头晕、口渴、咽喉不适、胸闷、心慌、胃痛、腹胀、大便不调等等。中医学虽无抑郁症的病名,但有关抑郁症状的论述却散在于许多古代医籍中,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相关的古代文献做认真地分析总结,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古代医学家对其有惊人的认识。但《内经》中对躁狂的论述远远多于抑郁。这可能是由于抑郁发作症状不象躁狂那样惹人注目。如《灵枢·癫狂篇》记载“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好歌,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描述了躁狂发作时精神兴奋、情绪高涨、言语动作增多、思想内容明显夸大的临床特点。《灵枢·癫狂篇》还记载“狂始生,先自悲也”,说明医者已经注意到躁狂患者可以在一个时期内有抑郁的表现。这可能是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环性特征的最早记载。《内经》中与抑郁类似的描述如《灵枢·癫狂篇》“喜怒,善忘,善恐者,得之忧饥”,《素问·通评虚实论篇》“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疾病和证候与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相关的成方现代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如《伤寒论》小柴胡汤症“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满,烦惊”。认为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肝失疏泄。现代李发明等用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90例,其中痊愈(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能适应环境)64例,好转(症状减轻,自知力部分恢复)7 例,有效率为78%[1]。金子善彦[2]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罹病期在5个月以上的抑郁状态12例,显效3例,有效4例,稍有效2例,无效3例;且多在服药后3-5天即可出现症状改善。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与抑郁症之焦虑失眠相似。徐国祥认为抑郁症多因肝郁化火而伤及心阴,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本病38例,其中痊愈(治疗2-6个月,抑郁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学习,随访2年无复发)19例,占50%,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2%[3]。
《金匮要略》涉及此类症状的病证主要有百合病、脏躁等。“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识之疾,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把患者痛苦、焦虑的体验生动描绘出来。百合病,病位在心肺,是由于阴血不足而影响神明,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感觉等失调。酷似抑郁症的寡言少语、行动犹豫不决、食欲改变等症状。由于多为主观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引起呕吐、下利。若阴虚内热则出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表现。治以滋养心肺阴血、清热安神为法,百合地黄汤主之。若百合病日久,阴虚内热甚,则口渴明显,应以栝蒌牡蛎散主之。全世建[4]认为抑郁症与祖国医学中的百合病类似,证属心肺阴虚,故采用百合地黄汤治疗30例,其中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脏躁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证由于长期情志不舒,思虑过度,心肝阴血不足,而累及脾肺肾五脏阴液具亏,虚火燥动而脏不藏神。故表现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想哭,神疲乏力等症。方用甘草、大枣养脾生津缓急,小麦养心血、舒肝郁、滋肺阴。丁文娟[5]以补益心脾,疏肝理气为大法。采用甘麦大枣汤加香附、柴胡、郁金等治疗抑郁症40例,其中痊愈(抑郁症状消失,完全恢复正常生活,随访2年未复发)27例;好转(抑郁症状消失,但有小反复,或加服小剂量多虑平)10例;总有效率89.5%。
临床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主诉还有咽部不适,如有物阻感。恰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后世医家形象地称为“梅核气”。《古今医鉴》曰:“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多因喜怒不节,肝失调达而气机郁结,气郁则津液结聚而成痰,痰凝气滞搏结于咽喉所致。治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健脾化痰开结,并苏叶宣肺解郁。胡思荣[6]用半夏厚朴汤并磁朱丸治疗抑郁症470例,其中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情良好,能正常工作,1年后随访无复发者)330例,占70%。简井末春[7]等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抑郁症,身体症状改善率高的有失眠、咽喉异物感、心悸、头重感,而全身倦怠、眩晕等改善率稍低;精神症状中,焦虑、紧张、抑郁改善率高,意志减退改善率低。文章认为本方更适用于以自觉症状为主的虚证女性。
根据抑郁症心境低落、忧郁不畅的主症,本病应属中医郁症的范畴。把郁证明确作为一种独立病证来论述,始于金元时代。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痰、火、湿、食”的六郁学说。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郁证》中说:“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并提出情志之郁以“怒郁、思郁、忧郁”三者为主的见解。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说明以情志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狭义的郁证已逐渐成为研究的主体。清代医家在《张氏医通·卷三·诸气门上·郁》中提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然郁多于妇人……”与现代研究抑郁症的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相符。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中:“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指出了郁证的病理演变规律。《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其原总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症心脾肝胆为多”简明总结了郁证常所涉及的脏腑。
关于郁证的治疗,明代赵献可在《医贯·郁病论》中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故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肝胆气舒则诸郁皆解。逍遥散是赵氏治疗木郁的主方,“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方中惟柴胡、薄荷二味最妙”。明代张景岳认为“忧郁内伤之治:若初郁不开,未至内伤,而胸膈痞闷者,宜二陈汤、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调气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汤之类调之。若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者宜温胃饮,或神香散。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肌肉日削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景岳全书·郁证》)。《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郁症》“若夫思虑成郁,用归脾汤;恚怒成郁,用逍遥散,俱加山栀。盖郁则气涩血耗,故用当归随参补血,白芍随参解郁,复用炒黑山栀,取其味清气浮,能升能降,以解五脏热,益少阴血。”叶天士治疗情志之郁,多清泄上焦郁火,或宣畅少阳,或开降肺气,通补肝肾,泄胆补脾,宣通脉络。
现代张良栋[8]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抑郁状态40例,治疗8周后,精神症状完全消失的有20例,大部分消失的有15例,症状无变化者5例。近年来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报道更多。另外陈华昌等[9]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配合西药阿米替林等治疗抑郁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西药对照组,也是旨在疏肝理气。中田辉夫[10]用加味归脾汤治疗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虚证的患者10例,单独用此方有效者为6例,未见副作用。认为此方对于老年抑郁症有明显优势。尾崎哲[11] [12]认为一些补气健脾药有趋精神作用,小健中汤能改善抑郁、焦虑情绪,适用于不伴有意志减退的精神症状比较活跃者。而对伴意志减退的抑郁状态应用含补肾药的人参养荣汤等。且此方对老年抑郁症频发的罪恶、疑病妄想等有效。浅见隆康[13]报道六君子汤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工作与活动、焦虑、消化系统症状、中段失眠、末段失眠、体重减轻等症状。以上各方旨在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用于抑郁症属虚者。
从以上古代文献记载及现代应用可以看出,中医对抑郁症的治疗多从调理肝、心、脾、肺、肾五脏入手。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神心理与躯体生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形神一体”的观念。《内经》有五脏主五体、藏精、舍神的理论,将人之神分成“神、魂、魄、意、志”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如《素问.·宣明五气》:“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且各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五脏藏五神主五志是中医学对精神系统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因此抑郁症的辨证应以五神脏理论为指导,辨别所属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抑郁症症状繁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决不是一方一药所能包治。临床应用时应充分合理利用传统的经方验方,与实际辨证相结合。常见的证型如肝气郁滞者可选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肝郁脾虚者可选用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心脾两虚者可选用小建中汤、六君子汤、归脾汤、甘麦大枣汤等;心肺阴虚者可选用百合地黄汤,阴虚火旺者可选用黄连阿胶汤等加减化裁。另外,抑郁症意志减退、疏懒退缩是多数中药方剂治疗困难的症状。《金匮要略·百合病》云:“症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伤寒论》少阴病提纲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近代医家恽铁樵认为:“凡见不足者,即是少阴”。在此理论的启发下,一些医者以温补肾阳的药治疗此类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