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取水”背后隐喻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2:35






“老人取水”背后隐喻的……
西南五省的旱情近来愈加严重,有的地区甚至是百年一遇。目前农作物颗粒无收、农民农畜生存告急不说,严重的缺水已波及到许多城市的市民生活和生产了。忧心重重啊!
应该说这次特大旱灾,除了长时间没有降雨和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等因素外,恐怕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人们缺乏长期应对灾害的措施有关。说来这两年老天爷总跟我们过不去,雪灾、地震、洪涝和干旱灾难接二连三袭来,让国人饱受大自然的蹂躏。我历来不信什么能改变自然规律的“人定胜天”之说。我只知道,不尊重大自然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只能会得到自然更严厉的报复。在埋怨老天爷不开眼外,我们是否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人祸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呢?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干旱严重的广西东兰县兰木乡弄台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山坳里多留的是老人和孩子。因路没修通送水车无法到达他们村,为了一点点维持生命的水,这些七老八十的人每天拿树枝做拐杖,每天不远几十里崎岖山路往返取水。这些老人见到了采访的年轻记者竟然跪地求助,只为了让记者能帮他们向政府求情修路——原来修路的4万元集资款他们早在5年前就交了。
读后我一时无语,心却酸酸的——60多年的辉煌,竟连一个穷山坳民间集资修路的要求都兑现不了,如今大旱之年竟让那些耄耋老人远去背水自己解决渴饮问题,而且5年前的4万元集资不知下落。切!——我们的“公仆”们不感到羞愧?
这让我想起毛泽东时代。
不管现今人们如何评价那个时代,但毛泽东时代大兴水利、植树造林等基础建设,为我国后来奠定了农业生产基础的“硬件”,却是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容否定。毛时代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方针,始终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合作化还是人民公社化。为了解决水的问题,有的地区不惜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动员千军万马开山劈岭引水灌溉,例如当年河南林县“红旗渠”开凿贯通,为千秋万代造福的巨大人力财力投资,就是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可以这么说,后来农村改革开放,没有这些基础硬件做铺垫,是根本行不通的。你可以说那时落后那时穷那时搞愚民政策,但纯朴的农民心中有杆秤,对毛主席还是心存感激的。不管是后来致富的还是受穷的,许多家庭还把毛主席像挂在中堂作神敬奉就是佐证。
但我们后来30年的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也产生许多负面问题。联产承包制打破“大锅饭”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随着农村多元手段创收和贫富阶层分化,“大包干”的也由土地个人承包逐渐变成转让甚至变卖、被征而淡化。在各个阶层的利益驱动下萌生的急功近利浮躁,以及官商沆瀣的“潜规则”下,往往以“繁荣一方经济”的幌子不择手段随意开发环境,“发展”排斥“科学”,根本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只要能地方经济发展能发家致富,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于是偏重工业、商业而忽视农业的趋势,几乎压倒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和科学构筑。这还不算,更为严重的是把毛泽东时代的一些老本折腾光,甚至出现水库灌渠湖泊被填平造厂盖楼做开发区,山林植被被滥砍滥伐森林成荒山、矿源被乱采乱放污染环境和水源等普遍现象,直接导致大批山地和田地严重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这种败家子般竭泽而渔的趋利现象,把先前较好的基础设施几乎破坏殆尽。而对自然生态保护只停留在口头上、长期忽视农村水利工程兴建和维修、不能及时有效制止山地植被被人为破坏,却是许多地方政府的通病。同样,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及思想上行动上的放任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更为这种趋势为虎作伥。时至今日也未真正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造成,最大失职是谁是不言而喻的。
温总理在人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现实许多地方政府却把这“三个优先”倒了个,为追求GDP的短期行为不惜竭泽而渔,甚至对国家投资农林方面的资金截流挪用,或虚报数字欺上瞒下,这种只图自己或小团体利益而忽视广大人民利益的自私狭隘作风,是不是应该通过这场特大旱情教训敲响警钟呢?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水浒》里梁山好汉白胜挑酒上岗唱的一段民谣。温总理在云南实地考察大旱时,他那张紧皱眉头表情的照片及婉拒饮水的举动,是我们媒体宣传的焦点。但我们的地方领导,是否也有着总理那种心急如焚的心境呢?如今“公子王孙”再公开“把扇摇”游离旱情之外会被慰问八辈祖宗,但类似把民间集资修路的银子不知弄哪里去了的“公子王孙”们,其“人祸”一点不亚于天灾危害,可谓是新时期的一种“公子王孙把扇摇”翻版。这种“公子王孙”德行,必定会遭到天怒地谴人怨的报应。
2010年3月24日晚
大旱前后黄果树瀑布图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