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王木森频道开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15:30
一、评点王木森
(一)求真 崇善 审美——王木森《善良》一课的教学感言
[日期:2006-11-6] 来源:  作者:万延龙
十月二十日下午,我和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的及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高二的学生们一起感受了王木森老师执教王蒙《善良》一课的情景,课后会下我带着些许遗憾和困惑回到了深圳。
我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一周后的十月二十七日下午,在王木森先生主场——深圳中学的阶梯教室里,又听了王木森老师的市级公开课——王蒙的《善良》。这一次不啻是饕餮了一顿精美的求真、崇善、审美的精神文化大餐;一周前的些许遗憾和困惑已经荡然无存。
求     真
这里的“求真”有三层含义:
一是当今的所谓公开课,或者是观摩课、汇报课、调研课等等,因为花哨,因为作秀,因为追求热闹和圆满,因为概念化模式化,因为功利等原因,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而怕听;又因为上这类课的教师吃力不讨好,越来越不愿上;总之,这类课越来越不受欢迎。而王木森的这节课却是原生态的、生成式的、教学相长式的,因此受到听课者发自肺腑的欢迎和赞美。
二是这节课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的解读(重在文体的阅读)中,让语文和语文课回归到语文及语言的本真地位上。
三是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全文中心句、层级中心句、重点句、难点句,尤其是一些学生们感兴趣又疑惑的充满作家求真的哲理句),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争辩、探究中,理解课文字里行间闪烁着的作家求真的文化心理、哲学智慧与人文精神。
崇      善
这里的“崇善”有两层含义。
一是执教者的善解人意和爱护、尊重、激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善良和睿智。问题的设计既从文本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出发,更从学生学习心理、学习过程、思考时间和空间的实际出发。师生在阅读、发问、回答、讨论、争辩中,时而引发出会心的微笑、欣赏的颔首赞许和阵阵张弛有度的欢笑与掌声。
二是王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争辩、探究的过程中,对在善良与邪恶、君子与小人、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天真与成熟的对立统一中所折射出的善良的智慧光芒、理性力量、沉稳心态和乐观情绪更有了社会价值、道德观念上的生成和升华。
审     美
有了“求真”、“崇善”这一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作基础,这节课的“审美”品味就比较高了。
这里的“审美”有三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是审美的。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要通过有序、有层次、有波澜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即使是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在平庸者、作秀者手里去实践,课堂教学结构会是紊乱的、波澜不惊的,教学效果也会和预设性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王木森教师是一位既聪明又睿智的年轻语文老师,在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既有坡度,又有高度地,从容解析和演绎着课堂教学结构。
他从上一节公开课老师的教学,十分简单、凝练、得体、自然的切入“善良”。立即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会意、轻松地进入他的善良睿智的新课教学。王老师不失时机又极有层次的地将阅读、发问、思考、讨论、争辩、探究多个教学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又浑然一体,这种张弛有度、整散有致、重点显豁(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节奏和由朗读声、讨论声、争辩声、感叹声、欢笑声、鼓掌声营造的高潮迭起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家在举重若轻、潇洒自如地带领他的乐队完成一部多重奏的以“善良”为主题的交响乐章。
二是教师的气质是审美的
王老师的仪表,尤其是他左右逢源、大气磅礴的旁征博引,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既有语文专业术语,又不乏生活情调、更具现代视野的教学语言以及层层诱导、步步深入、引领思考的发问所激活的探究性思想火花;无不彰显出教师丰厚的文化积淀、扎实的教学功底、颇具个性的教学风格和现代社会的交际能力与超前意识。
三是努力引导学生发掘文本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品味。
说老实话,王蒙小说、散文、文论的语言并不是十分好懂的;尤其对于高中学生更是如此。但在王木森老师声情并茂、又有思想的范读和很得法的指导学生朗读中,包括我在内的听众(学生和老师)都完全沉浸在王蒙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关于“善良”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考、精神力量、人性光辉、审美品味的浸润、感染、沐浴、享受中。
作为议论文,《善良》并不能算是典范,更不能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样经典的议论文置放在一个教学单元(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是这样编辑的,这个问题可另当别论);但作为说理散文,他的清晰的说理思路、简短的语段、整散有致的文句,恰到好处的引例设喻和排比以及发自内心又启迪智慧的反问等语言形式所表现出的美感,却是在教师的启发性、探究性解读中彰显其魅力的。
毋庸讳言,这节课还是有些圆满的遗憾。
一是教师和教材编者既然都把《善良》定位为议论文而不是说理散文,作为执教者就应当在教学中留出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解读分析课文的论证结构,感受论证的逻辑力量;这一点教师没有做,也不好做,因为在我看来,《善良》不是典范的议论文。
二是课堂教学结构上圆满的遗憾。
教师为追求内容上的充实和形式上的圆满,在课的终了,播放了两段视频课件。前一段关于巴以流血冲突背后的善举,就已经很好地解读和深化了王蒙的“善良”是针对“凶恶”的这一点,正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报怨”。然而,第二段视频课件中关于丛飞的善举就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直观的、浅表化的、时尚化的视频教育,占据了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自身生活体验来探究“善良”本质内涵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降低了学生求真、崇善、审美的品味。
瑕不掩瑜,王木森老师在这节公开课教学中所崭露的智慧和魅力是让人折服并有良多收获的。这节课自始至终以新课标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过程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是诸多收获中最重要的一点;而年轻的王木森老师所展现的才学、才识、才智、才气、才情却是这节课大获成功的根基。
王木森老师是幸福的,它执教了一群有思想、有智慧、有灵气、有胆量的高材生,师生在这样的一种善良、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地共生共长,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老夫在钦羡甚至有点嫉妒之余,是“此生无福消受“的叹惋。
王蒙的《善良》是相对于人之本性的善与恶作哲学意义上本真的思考;王木森老师又很善良地很艺术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善良》关于“善良”的课。愿我们由此对人生的大善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2006.11.2.
(二)语文教研活动小结
缪春霞
活动主题: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优化研究专题组成立暨教师成长论坛
活动时间:2006年10月20日——21日
活动内容有:
四个报告:1.关于诗歌语言品读——华东师大教授方智范
2.关于小说和戏剧的文本解读——北大教授孔庆东
3.关于散文教学和散文测试——宁波教研室主任褚树荣
4.关于教师成长——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史绍典
四节展示课:1.《诗二首》——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
2.《善良》——深圳中学的王木森老师
3.《守财奴》——万里中学校长袁湛江
4.《白发的期盼——学会倾听》——特级教师唐江澎
活动主要信息:
1.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要加强语言品味,教师要善于说“文”解“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解读文本从“读”开始,不要脱离读而盲目求“解”,重视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建议每个同学每天放声朗读10分钟以上。
3.要学生学会倾听,边听边记,养成记老师问题的习惯。
4.教学和检测,散文唱主角。
5.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几点体会:
1. 朗诵:一项重要的智能。
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本次活动中,无论是孔博士的专题报告作为理论依据,还是洪老师的课堂实际演示,都在传达这样的信息:要恢复背诵应有的地位。
2. 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做学生的魅力教材。在四堂展示课中,洪老师的诗歌教学循循善诱,学生如坐春风,接受诗情和文采的熏陶。王老师的课激情澎湃,学生的感情和智慧不断和老师进行碰撞。袁老师的课曲径通幽,设计巧妙而探索深入,学生在享受中获得感知。但留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或者说今生都不太可能忘却的是最后一名执教的唐江澎老师。
1979年高考“状元”的光环,并没有辉耀前程,病残的腿依旧迈不进大学的门槛。接下来,一次又一次招工、招干,除了使受挫的心灵历经更多的折磨,余下的就是一次比一次更为强烈的感受:社会并不需要他。也正是他,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等称号。看着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指点、启发、激励、感染,我被深深震动了,我想,唐老师本身就是一册美丽无穷的活教材呀。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美好情思、优秀文化的传声筒,但更应该是有魅力的教材。
另:课堂视频展示会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陆续播放。
本活动所有课件在万里学校的校园网上公开。(中华语文网)
日前,在深圳“挑战6月”高考报告会现场,除了众多临考的高三学生,不少高一学生也挤进了现场。作为全国课程改革的首批“试验者”,他们将在两年后面对高考。“未来的高考能否体现课改精神,现在谁也不知道。我们希望从报告会的字里行间听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深圳中学一位高一学生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英语:重在提高语言能力
提及课改,深圳高级中学英语老师徐丹的反应最为平静。她认为课改对现在的英语教学没有太大影响。她表示,英语学习没有诀窍,重在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高考把英语学习引向了一个歧途,变成了一种应试的技巧。其实,只要将英语当成一门语言来学,平时多听、多读,不管高考怎样变,学生都不用怕。”徐老师表示。
数学: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数学老师欧阳爱小则认为课改对高一教学的影响很大。去年教了一个学期高一数学的欧阳老师表示,数学的课改精神主要是“学有用的数学”,表现在同一学时内,增加了学习的广度,降低了内容的难度。例如,原来学生高一只学“代数”和“三角”,现在还要学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如果按照现在高考的难度讲,学生肯定吃不消;但讲浅了,又怕学生在高考中吃亏。这个度全由老师掌握,所以压力很大。”欧阳老师表示。
对现阶段高一的学生来说,欧阳老师表示,一定要注重对自己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做完题后,一定要对解题过程进行及时的反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高考不论怎样变,这一点是不变的。”欧阳老师表示。
语文:向人文底蕴要高分
作为全市课改的试点学校,深圳中学语文老师王木森对课改本身不予评价。王老师引用了深圳教研室的权威观点表示,对现在高一的学生来说,未来要向人文底蕴要高分:一是文化底蕴;二是思想底蕴;三是情感底蕴;四是人情底蕴。“不论将来高考怎么改,这是万变不离其衷的根本。”王老师表示。
二、王木森的文章
备阅读课重点在于备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深圳中学   王木森
前不久,在宁波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使用的文本是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王蒙先生的《善良》。整体上,感觉效果一般。
下课之后,回想起课堂上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一个个细节地反思:课前,我仔细地备课,查阅了有关王蒙先生的很多资料,以前读过他的小说《青春万岁》及《杂色》,我还再次阅读了王蒙的两本散文;我认真地设计了三个开放式的课堂问题;凭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自信,课堂上我精神饱满。然而,课堂气氛不如人意,课堂上的问题,学生们似乎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在“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这个问题发出之后,无有应者。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清楚地告诉自己,中间一定有什么环节有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回到深圳后不久,刚好给全市上了一堂公开课。同样的状态:课堂里除了听课的学生,还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使用的是同样的文本。同样的设计四个问题:第一,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对善良的评价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王蒙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第二,如何理解文中“农夫和蛇”的故事?第三,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第四,讲述与“善良”有关的故事。
不同的是,这次公开课非常成功。
南山外国语学校特技语文教师万延龙如是评价这两堂课:“我和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的及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高二的学生们一起感受了王木森老师执教王蒙《善良》一课的情景,课后会下我带着些许遗憾和困惑回到了深圳。
我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一周后的下午,在王木森先生主场——深圳中学的阶梯教室里,又听了王木森老师的市级公开课——王蒙的《善良》。这一次不啻是饕餮了一顿精美的求真、崇善、审美的精神文化大餐;一周前的些许遗憾和困惑已经荡然无存。”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设计,为什么效果相差如此之大?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备课重点应该在于备学生。宁波上课时,我对学生缺乏了解,不明白他们课外的阅读情况,,不了解他们的课堂习惯、思维习惯等等,因而问题的设计自然缺乏针对性;学生对我也不了解,也许他们语文课一直都不是这样上的,他们的不适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在深圳,面对自己教了一年多的学生,我清楚他们的课堂习惯,包括他们在同学答对了问题时掌声鼓励的习惯,他们习惯于平等地同老师对话,平等地同文本(作者)对话,喜欢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阅读、理解作品,他们会经常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让我措手不及。
比如这次公开课,深圳的学生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语段,令人欣喜的是他们阐述喜欢的理由时,明显表现出他的思维过程经历了上下几千年:“善良”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积淀,是悠久文化的传承。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孔子的“仁爱”,到荀子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无不氤氲着文化的氛围,无不闪烁着善良的智慧。
这一次在课堂上学生给我的意外提问,是他们对文本的质疑和作者的质疑。
第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是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这么说来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善良的人!
第二个问题——不敢苟同王蒙的观点,因为“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倡导‘善良’,其实是为自己施展‘邪恶’张本。人人都‘善良’了,我的‘邪恶’就可以左右逢源,畅通无阻。倡导‘善良’的背后,隐藏着“人人为我”的自私。并且“希望老师能用精彩的语言和睿智的雄辩对我予以反驳,使我改变这一看法”!
说实话,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确有点出乎所有听课人的意料之外,难怪当时的掌声那么热烈了。还好因为我的学生们经常这样给我意外,“久经考验”的我算是急智地给了他们比较满意的答案。
困扰了自己将近十天的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越来越多的经验提醒我:对于一个成熟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备课的重点应该在于备学生。
高效率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这种深层次的交流在于平时课堂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的积累,它似乎不太适合于客场做秀。
教师备课时,要对作者、对文本进行认真的研究,仔细的揣摩,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备好一堂课的关键更在于备学生。
如果不备好学生,就不能找到切入口,因地制宜设计循序渐进的课堂问题。课堂问题太浅达不到应有的探究深度,效果当然是不好;课堂问题太深,学生感觉难度太大,势必会造成应者寥寥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王木森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充分把握教学文本的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文和备学生。然而,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多时候,课堂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想让遗憾少一些,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与应变的机智。
在给深圳市全市高中语文教师上公开课王蒙的《善良》时,我就遇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是机智帮助我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为我赢得了满堂鼓励的掌声。
当我按备课思路顺利地进入到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时,没想到的情况出现了:学生们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语段,说出了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并且使用“反弹琵琶”计策,提出了一些非常“刁钻”而且让我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个比较简单):文章很多段落一两句话就独立成段,看起来非常琐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个问题:我不太同意王蒙的观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我不懂为什么“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第三个问题:我不懂“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为什么这几个“她”和上下段“它”不一样,为什么要变来变去?
第四个问题:“我从邪恶的角度,对王蒙的‘善良’质疑。”试问“蛇喜不喜欢农夫的善良?狼喜不喜欢东郭先生的善良”?我想善良之所以在今天没有过时,是不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着想,从而需要别人的善良为他服务?我认为王蒙这篇文章有些语句不能完全支持他的观点,希望老师能用精彩的反驳来提升一下我的思想境界。
第五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作者说“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可世界上从来都是有好人,有坏人,更多的是不好不坏的人,大部分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这么说来,我是不善良的,王蒙是不善良的,老师您也是不善良的!(众生大笑兼掌声)
对第一个问题我断定它是有关文章结构的问题,于是采用了反问的方式回答:独句成段琐屑吗?不,恰恰相反,它们很活泼。这样的形式起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它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学生们很满意这个回答。
第二个问题,我一边阐述“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是因为他们还有所求,而这个“有所求”超出了适度的范围时就变成了贪念,在“有所求”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不正当的方式方法时就产生了邪恶;一边就想到了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并且恰到好处地用在这里。这让学生们懂得: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沧桑之后,王蒙这位古稀老人在追求一种纯粹的善良、纯粹的返璞归真。又赢得了满堂喝彩。
第三个问题,我把它解释成“印刷错误”(满堂大笑)。让学生明白:印在教科书上的文字都可能有问题,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当然这也反映了省级教材的印刷质量。
第四个问题一提出来,下面掌声一片!我先用一句“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容易吗”让学生们和听课的教师们大笑起来,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接着我说三句话:第一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第二句:肯定发言的学生“你非常善良,因为你非常诚实,而诚实是最大的善良。其他同学也许也有你这种想法但没有说出来”(掌声);第三句:请大家注意作者是说“某一些情况下一味地善良”这类字眼。我相信,善良毕竟多于邪恶。也许现在我们在这里讨论善良,繁华的东门中就有人手机被偷,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善良。我想,纵使有一天这个世界变得没有一丝光亮,纵使我们的天空布满了邪恶的阴霾,我也要坦诚地告诉你,告诉大家,告诉我自己:要用黑夜给我们的这双黑色的眼睛追寻善良、追寻光明!也许这个回答是迂回性的,因为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只是用正面表述的方式告诉学生要捍卫善良。课堂师生回应我的又是雷鸣般的掌声!。
第五个问题,是这堂课上学生最尖锐的审视,其实也提醒了我去思考: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脱离了低级趣味,达到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的境界呢?我想先听听其他学生的看法。于是我把问题抛回给了学生。
另一个学生的回答令我比较满意:现实里的确有太多不善良的事,真正要做到无私奉献太难了。但是我觉得至少应该在没有太大牺牲的情况下尽量做一个善良的人。
接着我如此阐述: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也许我们不可能做到至善,但是我们尽量多一些善举;也许我们没有善举,但是我们还可以有善意(爱心)。在这里借用唐弢先生在《琐忆》里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做“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从某种意义上说,“浅而澄澈”也是一种完美。(掌声响起)
反思这堂课,我再次体味到机智的重要。语文课堂复杂而微妙,往往出现一些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和难堪局面,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有效化解。当然机智也不一定都是为了教师自己摆脱困境,击退学生的“刁难”。但是具备了这种能力,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困境,和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融洽、温馨的课堂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也是一个富有机智的人。我的机智是学生逼出来的。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所教的都是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迫使我不断学习,不断问自己问题,这也让我变得越来越冷静,越来越智慧。
不少教师希望自己拥有机智。我认为,课堂机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学会冷静。冷静是机智的土壤。有了冷静就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找到最佳应对之策。二、学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将帮助你实现思维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角度。三、学会幽默,提高思维的迅捷性。机智的最大特点就是机警、灵敏,它能帮助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佳应对方案。四、加强练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机智技能。
广东深圳中学 518001
该文章转自[初中老师之家]:http://www.ls910.com/lunwen/200806/9360.html
作文该不该改?
深圳 王木森
 
理论上说,作文不该改。
我们知道,言为心声,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法国的青年文学家莫泊桑向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学习写作,我们知道得最多的是,福楼拜让莫泊桑不停地写作,以至于草稿写了几麻袋,才有了《羊脂球》的问世。
每个人阅历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事物的感悟也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感悟能力皆不尽相同。17岁的花季少年无法拥有70岁老人的经验和睿智,70岁的老人也无法再拥有17岁少年的单纯与激情。因此,从字词句篇章结构到语言修辞文采,老师再怎么精心批改每篇学生作文,终归是油浮水面,难以真正进入学生大脑,成就学生自己的作文。
再说学生互改作文。兴许有一时的新奇——想看看同班的他到底如何写同一题材的文章,但日久天长,难免懈怠——班级作文也就如此,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中等的占绝大多数,差的也就是那么几个。
从被修改的角度来看:纵使老师红批满纸,也就那么看几眼过后,翻过去自己再作另外一文。即便认真研读此文批语,难得有学生愿意再重写一遍。下次作文依然按自己的思路习惯写下去。
至于同学修改的作文,更是看看笑笑了之。总是觉得没有老师修改的那么精当,没有老师修改那么全面权威。
因此,作文不管是老师批改还是学生互换修改,实际效果真的不大。
然而,具体的操作上,作文不能不改。
不改作文,学生觉得老师马虎对待,交差了事,缺乏写作的动力。我们的学生传统地认为老师不改的作业就是不重要的作业,有如没有领导到席的会议一样。
老师不改,学生没有作文的动力,也没有了作文得高分后被老师肯定、同学羡慕的荣耀。我们的学生需要及时得到老师肯定,老师批改作文有助于提高他们作文的兴趣。
应试作文,不敢不改。言为心声的孩子话在考场是不可能得高分的。老师们必须“强迫”学生们学会应对考场作文,学会如何审题立意、如何快速构思,掌握如何写才能得到高分。老师通过批改作文,掌握学生作文水平的现状,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作文专题训练,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思想。
综上所述,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我主张:老师必须批改作文。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四期p 15)
三、关于王木森的报道
一次促进成长的语文盛筵
作者:- 桂维诚
中语会论坛三日有感
新秀雅集,相约金秋话成长;高朋满座,共商课改竞风流。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专题组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已落下帷幕。无论是专家们鞭辟入里的报告,还是名师们精彩纷呈的展示课及教学谈,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们与专家之间畅所欲言的自由交流,更体现了论坛平等对话的宗旨。希望参加这次盛会的师生在此笔谈体会,交流感想,亦不负躬逢其盛哉!
一次促进成长的语文盛筵
——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专题组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综述
新秀雅集,相约金秋话成长;高朋满座,共商课改竞风流。2006年10月20日至22日,由《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专题组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中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参加了这次盛会。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宣布了由著名特级教师邓彤任组长的课堂教学效率专题组成立,并对当前中学语文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了中肯的分析。随后,华东师大教授、博导方智范作了《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的学术报告。方教授认为,语文教师要成为诗人的知音,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他从意象与意境、母题与意蕴、独感与共感等角度,以中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为例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使大家耳目为之一新。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围绕本次会议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专题,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深圳中学高级教师王木森、万里中学特级教师袁湛江、江苏省锡山高中特级教师唐江澎先后上了《乡愁》《善良》《守财奴》《白发的期盼》等展示课,4位老师还分别就所上的课作了精彩的“教学谈”。
洪镇涛老师的课本色自然,突出诵读,以读促解,生动体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语感教学,大家一致称赞洪老宝刀不老。王木森老师的课充满激情,分析透辟,也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思考。袁湛江老师的课堂语言直白简捷,教态情绪轻松随意,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他紧扣文本,用故事引入故事、用构建小说的方式来解读小说的“切入”方法,以及挖掘语言的内在含义、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方法,带给大家许多启迪。唐江澎老师的这堂课带领大家走进了语言的现场,引起了大家的深入思考,他把本可以煽情的很多内容都舍弃了,而是紧紧扣住学生倾听能力的训练,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这告诉我们学习语文还应学会倾听,从无字句处读书,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教学的路子。
10月21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孔庆东博士应邀作了《关于小说与戏剧的文本解读》的讲座。来自省内外的语文教师济济一堂,座无虚席。虽然会场爆满,万里学子也自备椅子,赶到会场聆听孔教授的报告。孔教授提出学习语文“为人生”的观点,他对中学生强调“读”比“解”更重要,应该先读后解,以读带解,以解促读,读解融合,提倡从朗诵入手,要博览群书,原原本本地解读文本中关键词语的本义。孔教授的讲座使与会的师生获益匪浅。
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史绍典关于语文教学理念的讲座,宁波市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褚树荣关于散文教学和散文测试的报告,苏州市教科院袁卫星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学素养的发言也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史绍典老师提出语文是生命,是生活,是生态的观点,使大家深受启发。褚树荣老师认为散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文类,编者爱选,教师爱教,学生爱写;但散文教学存在着文章化、模式化、小说化、非语文化和浅表化等倾向;散文教学应该提倡言语形式、义理内容、过程和方法论、选文类型等取向。在谈到散文的测试时,他认为应该从教和考的共性出发,教学的取向也是测试的取向;同时应突出散文测试的个性,即特殊性(非互动、限时间、限篇幅)、科学性(适宜、公正、权威)和导向性(知能、过程、价值)。袁卫星老师认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文学功底到家的语文教师容易创造出语文课堂的诗意,语文教师应该多一点书卷气而少一些烟酒气。祝愿大家的每一天都如性情显露、青涩醇味的柠檬茶,至真至纯、气色清香的雨花茶,去粗取精、守住宁静的碧螺春,简单中追求完美、成熟中追求高贵的西湖龙井,自然调和、收日精月华的祁门红茶,经历岁月磨炼、学会磨炼岁月的乌龙茶,点点滴滴勾勒全部风华的银针白毫……
10月22日上午,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进入了最后的专家专题发言和代表自由对话阶段。来自浙江、深圳、湖北等省市的语文教研员从不同角度就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作了精彩发言,浙江省慈溪中学语文组长黄宏武老师介绍了该校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孟轲老师专业成长的闪光足迹:做“呆子”—— “呆子”有大智慧,读杂书——与生命有约;有理念——回归教师的原初。最后,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专题组组长、特级教师邓彤谈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要注重观的几个问题:上课是基本功,研究实际问题是“发动机”,学生的成长是“定盘星”,教学教研论文是副产品。随后,代表们与专家进行了自由对话,大家联系现实问题,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会议期间,课题组成员学校还进行了深入研讨,课题组长邓彤就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作了指导性的主题发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座谈会上,编者和来自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大家对加强刊校联系,提高办刊质量,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会议的特点一是“实”,二是“新”。会议去除了繁文缛节,直奔主题,四节展示课,各有千秋,场场报告有血有肉;崭新的理念、灵动的课堂,更引发了大家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与会的教师们都认为这是一次教学思想的相互碰撞,这是一次教学实践的生动展示,这是一桌促进成长的精神大餐。参加这次活动的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中学生们也深有感触。他们从洪老师和唐老师的课上,亲身感受到“读”和“听”是这么重要,同时找到了在自己在语文学习上努力的方向。一位高三生在听了孔教授的报告后写道:“我被孔老师对母语的热爱而深深打动。我非常赞同孔老师所说的那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阅读。让我们徜徉于语文的海洋,且行且乐,无功利地读书吧,享受这人生的乐趣。——学语文,为人生!” (桂维诚)
上传时间:2006-12-24 16:57:19
今日看点
高考报告会 新闻挑战6月
昨天下午2时"30分,报告会开始.在读者如雷的掌声中,报告会的几位"主角"
——去年高考全省标准总分最高分获得者,"位语,数,英深圳名师,两位培养出成功学子的家长代表,依次走上了主席台.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谢博昨天第一个开讲.这位周六才从北京飞回,报告一结束又立即赶往深圳机场搭飞机回京的大一男孩,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经验以及在高考复习和考前调整心态的心得.谢博的妈妈王然贞第二个走上讲台,她一开口就先给大家鼓劲:"我和许多家长一样,在谢博上中学时,几乎每年都来听高考报告会.记得儿子上初一时,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报告会,一位报告人在台上说了句'今天是我在此做报告,明年很可能是你'.当时我就对儿子说:你听到了吗 这句话是对你说的,几年后一定是你在台上做报告!这句话一直像目标一样激励着我,今天真的实现了.我相信,明年在里讲话的一定是台下的某位听众!"王然贞与大家分享了她培养谢博的心得,如高考前早定目标;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让家庭成为孩子心态平稳的支持系统;关孩子的饮食和健康等.另一位家长代表曹素琴告诉大家的,是陪伴孩子度过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经验和教训.
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欧阳爱小老师,深圳中学的王木森老师和深圳高级中学的徐丹老师,相继给参加报告会的读者上起了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大课".作为资深教师,他们不但讲述了本学科的备考方法,还传授了不少"窍门".
本次高考报告会是由深圳万科地产具体承办的.据了解,深圳万科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两个月之前就开始准备工作.昨天,深圳万科出动近百人参与现场保安,清洁等工作.深圳万科有关人士表示:一个有责任的品牌企业应时刻牢记回报社会,此次与深圳晚报一起举办高考报告会,就是要借这一平台回报社会,尽一个品牌房企的社会义务.
本报记者傅欣彦实习生沈蓉刘林智报道 打着阳伞听报告;流着汗水记笔记,昨天下午,在本报主办的第五届"挑战!月"高考报告会举办地———万科城哥伦布广场,处处可见这样的情景.与前几届相比,首次由知名地产商冠名并移师户外的高考报告会,一不留神撞上了一个大热天,但这并没有影响本报近万名读者的火热心情,他们对本报举办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热情更高.而由万科地产倾力打造的颇具异域情调的万科城,一时间也因高考这一话题被染上了浓郁的学府气息."我今天就是奔着谢博来的"报告人之一,!""#年广东省高考标准总分最高分获得者谢博因为要赶回清华大学上课而提前退场.刚走下台,谢博和她的母亲王然贞就受到了众多家长和小记者的"围堵".一位姓黄的家长还一直追到大门口,她说:"我今天就是奔着谢博来的.我的儿子同当年的谢博一样,物理成绩出色,老师希望他能参加全国竞赛,但也面临着如何做到竞赛和高考两不误的问题.""真正的好学生是不怕的,只要做到不怕困难和刻苦这两点就不用担心."谢博的回答让这位家长甚为欣慰.
来自深圳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王木森也成了家长追捧的对象.主持人刚刚宣布报告会结束,就有!"多位家长跑上主席台,将王老师围在中间求教.王木森热心地给不少学生和家长留了自己的电话,以便随时沟通."能不能把报告复制给我"
“癫师”深圳寻梦记
时间:2007-06-29
“癫师”深圳寻梦记
《第一现场》记者:冯丹丹 程永丰
蔡兴蓉是一位另类的语文教师。他曾说,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少听课,他自己为学生编写高中语文课本,常常把课堂放在小巷、渡口、河边……他的不合常理为自己赢得了“癫师”的外号。如今,他又来到深圳,希望在这里寻找志同道合之士……
“癫师”是怎样炼成的
蔡兴蓉是湖北钟祥的一位中学老师,他可以在教学楼前当着千余师生的面为学生放声大哭;他会毅然撕掉问题刁钻的试卷;他可以上15分钟公开课后突然拂袖而去,撇下一屋子专家在教室里发呆……
蔡兴蓉的故事经人们口耳相传越说越神,但初见蔡兴蓉,却看不出任何“癫狂”的痕迹,只有谈到自己的教学时,他才露出别样的光彩和自信。蔡兴蓉学理工出身,大学毕业后曾在当地一个铁路局做技术员。但用他的话来说,由于“挡不住对汉字排列的诱惑”,1985年,他回到钟祥市石牌镇当起了镇中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
儿时的他就认识到语文老师对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身为人师后,他立志要当一个为孩子一生奠基的语文老师。为此,他不理会世俗惊讶的目光,施行他独特的“快乐教学法”。他对学生说,如果真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尽量少听或不听语文老师讲课。此言一出,师生哗然,他从此正式迈入“另类”的队伍。
“癫师”挑战应试教育
十年来,这位钟祥著名的“癫师”,坚持不懈反抗应试教育,因而成为当地教育界的风云人物。蔡兴蓉声称自己讲课用的是“光速”,一节课可以讲述3到5篇现代文,还有时间让学生博览群书。他经常带学生去郊游,因为他认为“不认识花鸟虫鱼的青春不能叫做青春”。他上课用的是自己的教材:唐诗100首、宋词100首、文言文100篇,并允许学生上课读小说;他还自费给学生买回两担中外名著,让他们在课堂上读,这被他称为“改良土壤施农家肥”;他的教室常常设在小巷、渡口、河畔;他自称是“中国式抒情的人道主义教师”。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亲切地叫他“蔡青虫”老师。
蔡兴蓉回忆道,“学生家杜鹃花开了,学生会采一大把送给我”。可因为他另类的教学方法,校长一次次找他谈话。他尝试过出走,但最终又回到学校。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2002年,他再次出走到武汉一所私立学校,但他的尝试还是失败。那里的校长指着高考时间表,将他的教学形式说成是花架子。
与此同时,蔡兴蓉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形容他是在大街上走猫步的人,率性而为!他在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还出版了自己的教学专著。日前,蔡兴蓉作为某杂志社的兼职编辑来到深圳考察,他也想看看这个城市是否有他的容身之处。
有人要和他一起“癫”?
在《第一现场》报道蔡兴蓉的故事前,他来到深圳已经有三个多星期,找工作的进程不是很理想。“目前看来,包括深圳,需要的是教书匠不是教育家”,蔡兴蓉说,“我不是教育家,但我向教育家致敬,我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平台。如果不行,我将仰天大笑回家去……”
《第一现场》的节目播出后,蔡兴蓉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不乏关心教育改革的社会人士。一位从事心理工作的隋先生给栏目打去电话,表示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蔡兴蓉的教学理念。
隋先生是深圳某心理咨询室的一名心理咨询师,来深圳多年,大学毕业后干过外贸,后来打过工也当过老板,去年开了一个心理咨询室。隋先生认为自己人生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发挥最大的潜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巅峰。他把这一切归结为当初自己接受的教育。“我本来有很好的潜力,但当初的教育体制消耗了我的承受空间”,隋先生解释自己与蔡兴蓉不谋而合的原因。
因为工作的关系,隋先生也看到了很多当今教育体制所带来的弊端,他说如今学校批量生产人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来心理咨询的人,包括父母,都得了应试教育焦虑症和高考狂躁症。对此,蔡兴蓉有自己的看法:“人的根有两个,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家庭 ,而如今孩子的成长缺少这两样东西,功利主义充斥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丧失了创造力和想像力。”
两个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隋先生十分赞同蔡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想和蔡先生一起探讨现今教育体制外的新道路,寻找一种能够发挥孩子最大潜能的教育方法,“我想办一所素质教育的学校,自己制定教材,课堂就在社会。” 隋先生表示想聘请蔡先生当老师,蔡先生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每个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应该有人本意识”。
众说“癫师”
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难得隋先生和蔡兴蓉两人能一见如故。两人日后会擦出如何的火花,现在还难下定论。但多年来,蔡兴蓉探讨教育多元化的尝试,以及将之付诸实践的勇气还是引起了深圳人的关注。
同行点评:使命感不允许我这样做
黄奇志老师是深圳中学高二年级语文老师,在深圳执教多年,她是如何看待蔡兴蓉的教学理念的呢?黄奇志说:“从改革的角度来讲,(蔡先生的做法)无可厚非,关键是怎么改。他说素质教育是灵魂的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定义不下50种,我觉得不能拿灵魂来说事 ,不应该把素质与应试对立起来。
深圳中学语文科主任王木森非常欣赏蔡兴蓉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决心,也肯定蔡兴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才情和素养,但认为他的教学理念的提法有所偏颇:“也许时光倒流10年或15年 我会为他的行为拍手称赞……但今天会觉得身上的使命感不允许这么做。”王木森认为,教师的使命感就是使学生有一个光辉的前景,考上理想的大学。
王木森说,深圳是一个多元的城市,现在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语文老师的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正在摸索中,但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无论走到哪里蔡老师的探索和尝试也只能结出酸涩的果实。
市民学生:暑期班是试验良机
——既然改变不了应试制度,有哪个学校敢拿学生试验!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利用暑假班,家长还是能够认同的。
——非常支持蔡老师,语文课是孩子灵魂雕刻最深远的课程。
——身为高二学生的我,真的很希望能切切实实学习唐诗宋词三百首,但是高考不仅仅是考这些啊!如果单单只学唐诗宋词,恐怕就不能招架残酷的高考。
——人人都说深圳是片试验田,什么新事物都可以在深圳有所呈现,所以在深圳给蔡老师一个尝试的机会也未尝不可。
周日相约“挑战六月”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6:28 深圳晚报
名师、学子、父母亲临万科城高考报告会现场传经送宝
周日相约“挑战六月”
报告人简介
牛劲加上巧学
报告人:谢博
毕业于深圳外国语学校,去年以标准总分900分的成绩成为全省高考最高分考生。现在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就读。
谢博说,自己高考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有些意外,因为他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名,初中时甚至不是一个尖子生,没有在全校排过50名以前。他认为,在高考这样关键的一步能取得成功,贵在自己“坚持不懈”。
拿高二起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来说,复习准备阶段,他自学竞赛内容,啃完了6本书,在作业本上做练习总计20余本,不懂的便和老师研究。在一股牛劲笨做题的同时,他也注意巧学。常会回过头来,总结上一段的收获,寻找出方法和技巧,然后制定出下一段的计划。到后一阶段,他特别注意搜索竞赛书后面有关学习方法和思维角度的文章,把它们嚼碎了消化,并做阅读笔记。这一种学习方法极大地开拓了他的思维。临考前两月,他在一间空教室里专心致志学物理,大量做题,累了就到操场跑1000米,晚上去打篮球。多年来四季洗冷水澡的习惯也锻炼了他的意志。花费了一年的心血后,他终于达到目标,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广东省一等奖。
找到复习窍门
报告人:徐丹
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现担任深圳高级中学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并负责高三英语复习统筹策划与安排。
在教学生涯20余年中,徐丹曾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曾担任省英语教研会观摩课主讲教师,获地区高中优质课录像评比二等奖。2001年由学校选送赴美国学习。2002年代表深圳市参加广东省高考阅卷,并获优秀评卷员。
她教学经验丰富,对高考毕业班的教学已形成一套有效的、有特色的复习体系与方法,效果好,成绩显著。在有限的短期时间里,能有效地提高、改进所带或所接任班级的教学成绩。她还注重教学理论的研究,并带领同年级的英语老师开展《分层阅读教学》实验,数次出席了全国中学教学研讨会。撰写、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并多次获全国、省、地区奖。
“成功妈妈”育儿经
报告人:王然贞
家长代表,去年全省标准总分最高分考生谢博的妈妈。
她曾经是深圳建筑工地上的一位女挖掘机手,又是深圳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合同制员工,现在,她身兼职业股民、建材公司老板和酒楼股东数职,并养育了一位优秀的儿子。
说起如何把儿子谢博培养成身心健康、学业突出的好孩子,王然贞总是滔滔不绝。儿童时的谢博很聪明,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倾向。为了扭转这个不良倾向,王然贞就到孤儿院认养了一个女儿。她谆谆教诲儿子,当哥哥就要好好爱护和照顾妹妹。这一招果然奏效,谢博的心里逐渐树立起了明确的“妹妹意识”。每到周末,他都提醒父母早点去把妹妹接回家,他喜欢吃麦当劳,也要等妹妹回来再一起去吃,上街买玩具,一定要两份。
从上小学起,谢博学习就很优秀,但王然贞发现儿子输不起,哪怕是考第二名,回家也要哭哭啼啼。王然贞买回来一张乒乓球桌,天天和儿子比赛。开始儿子总是输球。打来打去,谢博就被培养起了能输能赢的正常心态。
上初中后,谢博一度迷上了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暑假,王然贞夫妇带儿子回农村老家,一家3口人一起割稻播种。劳动课让谢博亲身感受到生存的不易和文化的价值,从而痛别了电子游戏机。谢博上高中后,王然贞一度把商业活动都交给别人代管,在家一门心思地相夫教子。
王然贞先后资助了内蒙古等6名贫困学生。去年送谢博去清华报到,她又把1万元捐给了清华大学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
自古名师出高徒
报告人:欧阳爱小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1984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至今一直在省级重点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在2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担任过6年的班主任、11届高三毕业班和一届理科实验班的教学工作,是位教育教学的多面手。2004年深圳市的广东省高考物理类总分第一名谢博同学就出自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
他参与编写的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在2005年的高考备考中受到使用学校的好评。他还曾荣获“江西省彭泽县十佳教师”称号、“江西省九江市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获“深圳外国语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深圳外国语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2004年被评为“深圳市师德标兵”。
“神童”的成长
报告人:曹素琴
高级工程师,目前在深从事建筑设计的技术管理工作。儿子葛元凯去年从深圳实验学校毕业后,以数学标准分900分、标准总分841分的好成绩进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系深造。
她在报告中将结合葛元凯的成长经历,讲述以下几方面内容。如分析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各科均衡发展;提前制定出适合孩子特点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正确处理好网络与学习的关系;重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受欢迎的教师
报告人:王木森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为深圳中学高三语文教师。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名师”。
1984年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1996年,被江西省教委授予“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曾先后担任江西省青语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主要教学成绩包括,1996年,获江西省首届中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998年,获全国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同年,被全国青语会、《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推举为“全国十大教学能手”;1998年,获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1998年~2000年,被聘为深圳市高考讲师团成员;2001年、2004年,指导学生参加深圳市“读书月”活动,有两人分别获高中组一等奖;2001年,获“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教师指导奖。
1998年~2004年,在深圳中学优秀教师评选中,连续获得“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荣誉称号。现任深圳中学两个重点班的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