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59:44
作者:关振军
三、校正前人之误说,填补武学之空白
研读王培生老师的武学论著,会发现有不少新鲜的观点与前人大不相同。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的武论是想在先人们不同的创拳立说的基础上,能提出一些探讨性的看法,与读者共同研讨武术的哲理和体用实践。王培生老师通过几十年的武术实践校正了前人的一些误说,填补了武学理论上的空白。在拳理上,他对中华武术理论研究有很多重大的突破。如他在太极拳教学中提出“神意不同处”的命题,在技击打法中提出“六球运转”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开展太极拳运动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神意不同处”
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的关系至关重要。以前的太极拳著作和老师的口传,都说眼神的方向和意念的方位是一致的,王老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反复体会,得出了相反的论断,他认为,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例如,搂膝拗步的右掌前按,身体成左弓步,眼神看右手食旨之前方,而意念在左手,想左手在左胯旁向后扒。同时右脚跟向外蹬,全身形成一个整劲,信中在右掌上。又如,蹬脚时,眼看前手所指之处,而意想后手跟外撑。这样发出的脚才会有力,而且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王培生老师用“神意不同处”这五个字就深刻地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中眼神与意念活动之规律,拳理深邃而简明易懂。古代的拳论中尚无如此提法,近现代太极拳著作中也没有这样精辟的论述。这是王培生老师对太极拳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填补了武术理论上的一大空白。
(二)关于“六球”运转与内外三合的关系
武术家公认,要达到心动形随的境界,必须做到内外三合。六合做好了身体各部动作协调一致,自然地成为一体。
如何才能做好六合呢?王培生老师认为,协调人体手足躯干动作的六合,与人体的六球运转密切相关。六球是指人体的双眼、双肾、双睾--丸(女为双--乳)。六球分为三对,横列于人体,其阵势有如八卦中的坤卦之形(非)。眼为心之苗,是神的代表;肾为人的先天之本,是藏精之所,又生髓主骨;睾--丸(女为双--乳)是内分泌的重要器官,又是真气运行时大周天的必经之路,所以六球运转对于健身与技击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培生老师在他的《三才门乾坤戊己功》中说:“乾为老阴体内长,六球运转动无常”。这是武学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六球运转”的概念。王培生老师的贡献就在于他明确指出了内外三合与六球运转的关系。这就是:① 手与足合转眼球:练功时以心行意,眼视目标,手追眼、脚追手,眼到、手到、脚到。用眼球运转协调四肢的运动,久练之,不仅手足灵便,而且有很强的健脑功能。② 肘与膝合转双肾,通过肘膝运动强健肾脏,肾强则精足骨坚,耳聪目明,又可消除腰痛腿酸等多种顽症。③ 肩与胯合转双牟(女为双--乳)以调整内分泌,能辅助治疗很多疾病,而且有提高性机能的作用。
在技击中,运用“六球功法”也威力甚大,王培生老师的《健身祛病锦九段》一书中专有一节“六球功法”(坤桩),先生讲,练武术必须懂得“三节四梢”和身之“六球”之理法,演练才能得当,进步才会迅速。与人交手,以意念想象身之“六球”一分之际,身若滩泥之感。此时,若是对方实力按到我身上,彼顿感落空,失去重心,而被摔倒。此谓“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之理。“六球运转”的提出,填补了武术运动理论上的一个空白。这值得武术理论家与运动生理学家们进一步深人地研究论证。
(三)关于五行五步中的进与退又如,太极拳的五步与五行的关系,前人以及当代很多人都说,五步中的“前进”对应五行中的“火”, “后退”对应五行中的“水”。而王培生老师的认识恰恰与之相反。先生认为,五步中,前进对应五行中的“水”,后退对应五行中的“火”。王培生先生讲:五行(金木水火土)在人身体脏腑中对应有窍,“金”对应擅中穴,属肺经;“木”对应夹脊穴,属肝经;“水”对应会--阴-穴,属肾经;“火’,对应机窍穴,属心经;“土”对应丹田穴,属脾经。要练好武术须知步法五行,即前进(水)、后退(火)、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如欲前进,只要意想会-阴-穴,眼神朝前上方看,身体便会自然前进。如欲后退,只要意想祖窍穴,眼神朝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经王培生老师一讲解一示范,我们顿开茅塞,其理自明。上述两个相反的认识,可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究竟如何评判,还需要读者在实践中反复体悟,定会得到真诠。
这本书理论上科学性强,实际应用上可操作性强,强身健体之效果显而易见。书中“八桩”“八法”尤为精彩,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把它作为中国武术家的成就之一介绍给国际友人。
四、熔武术、气功、中医于一炉,创祛病健身之妙法
王培生老师不仅精于拳术,而且擅长气功。他在青少年时期曾向妙禅法师和了一和尚(法号印诚)学佛;向王一真道长学道家功法;向金互老先生学儒家的气功修炼,并且深谙中医经络学。20 世纪80 年代,他作为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将自己平生所学及几十年练功经验之总结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健身祛病小功法》(1985 年科学出版社)《三才门乾坤戊己功》(1986 年漓江出版社)。
后来,王老师又对《乾功》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增补,更名为《健身祛病锦九段》,于2000 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健身祛病锦九段》之内容很全面,包括有儒、道、释三家的修身之法。在理论上和体用上是一套严密而系统的功法。作为气功,它是一种动静相兼的功法,同时又是一项很有趣味的运动。练功时周身感觉舒服、轻灵活泼、精神焕发。对于广大的气功健身者,坚持《健身祛病锦九段》 锻炼可培育真气、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习武者练此功法于易力、易骨、易筋、洗髓等四步功夫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王老师讲气功通俗易懂,破除迷信,全然不像某些气功师那样故作神秘之状。他解释《三才门乾坤戊己功》说:"三才"指天地人,气功就是吃气,即鼻吸天气,嘴吃地气。吸天气就是呼吸空气,吃地气就是五谷杂粮之‘地气’,当然还有意念活动,正确的动作。通过练功调节精神,健脾养胃,能吃能睡,身体变壮,延年益寿。这就是气功的真谛。《 健身祛病锦九段》 是武术、气功、中医经络学相结合的科学的健身功法。坚持这个功法,首先锻炼人与大自然相适的能力,其次在技击上它也是行之有效的体用真论。
五、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传统武术,与时俱进多有建树
王培生老师虽是传统的武术大师,但他的思想毫不保守,能立足在武术研究潮流之前列与时俱进。他对中华武学研究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常令我们这些晚辈钦佩不已。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开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那时,他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合作,用对比组的方法研究吴式太极拳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凡练拳者血糖下降快,病情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科学之方法对比的数字证明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干部工人学生函须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在各级体委的倡导下,王培生即萌发创编简短的套路的设想。他在教拳实践中摸索,大胆革新,于1953 年就创编出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他是简化太极拳的创意者,开先河之人。大家都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上世纪80 年代初,人体生命科学异军突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体简直就是一部高科技的天书,似乎比天体更为深奥。王培生老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论为指导,用阴阳八卦理论解读人体之奥秘,解读武术现象。他认识到人体周身皆如卦象。人体即是卦象,卦象酷似人体,人体各种运动姿态,也体现卦象,具体到武术动作姿势不同,就是因其体现的卦象不同,打拳就是变卦,较技也是变卦。这就是八卦掌散手功夫的本质。1985 年王培生老师在南宁传授八卦散手掌时,经过精心的研究、演练。他给六十四掌逐一配上卦象,从而使天人合一的传统八卦哲理与武术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使传统武术八卦散手掌向人体科学的发展历程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时有不少武林人士不理解,对于此举颇有微词。经过20 年的实践,王培生的创举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证明王培生老师的创举在武术研究上具有科学的前瞻性。
1987 年王培生老师出版了《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一书。他开始尝试用最新的现代科学理论分析研究太极拳,在书中明确提出用现代科学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解析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这样深刻地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在当今太极拳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王培生老师一直站在太极拳科研的前沿阵地。
王培生老师在中国当代武术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一位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的武术家,名副其实的武学大师。他一生对武学的建树之多,有如千手观音持无数器,做无数法,尽无数意,狂花纷纷时时呈现出灿烂的光辉,让后人永久记忆。
王老师的武学讲课深人浅出,平易近人。他用贴近生活的实际事例讲解极其深奥的太极拳理,语言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对于初学者,使之兴味盎然,引其人门,又向他们指明一条深造的道路;对于有一定功底的人,可从他那深人浅出的叙述中体会其蕴含的无穷深奥之拳理,而达到更高的层次上去。真乃化玄妙为平常,以平凡出神奇,让人钦佩、心悦诚服。
对于武德,王培生老师也有其独特的理解。一位记者这样描写王培生老师:过去旧时代人们认为:“怀中有宝,不可示人”。37式太极拳是件宝,王老师对人倾囊而出,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本事让别人“偷”走,而是唯恐别人学不好。他对学生精诚传授讲解,每一拳式都要说出其内在的涵义和技击作用。年逾古稀的他还到各地机关、学校讲课,为的是让这套功法被更多的人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王培生老师坦荡胸怀,慨叹而言:“过去讲武德主要指口德和手德,这是起码要求。现在讲武德就看你是不是大公无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献给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使国家兴旺发达。用太极拳造福后人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理想。
以上仅是个人的学习体会,发表拙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期武术界的领导及武林广大朋友,都来关注并参与王培生武学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