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钰老师--写在“交棒”之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2:43:27

自写博客两年来,我写的文章也不少了,这些文章不仅是我写的,也是我一个一个字敲入电脑,一张张幻灯片制作出来的。开始几乎是每天写,以后是几天一篇,最近两个月停笔了一段。原因不仅是因为忙。忙也是忙,去了法国和美国开会,在国外17天,加上准备时间和旅途,回来以后的休息时间,就几乎是一个月了。剩下的时间就是间断地在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盘点下来,也有七、八个之多,这还是挑着参加和学习科学与科学教育两个领域有关的会议。我真正停了一段笔的原因是在思索我下面该做什么和写什么。
2002年夏季从教育部的一线岗位退下来以后,想的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科学研究和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当你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面对不同意见的争论时,我感到特别地有劲,有激情,有效率。现在对这两件事似乎争论不大了,它们可以比较顺利地发展了,我反而觉得不知做什么好了。
经过这一段的忙碌,我对自己工作目标的选择原则有了新的补充。对我来讲,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还应该是年青人还需要你做的事;要保持进取的态度,也要学会适时的退下来。
10月份我回到南京,出席了一次中学同学的聚会。我是1956年从南京师范学院附中高中毕业的,这次聚会是50年以后的重逢,大部分同学都是50年之中我没有再见到过的。相见以后,你可以感到时间的威力和无情。人真的很奇怪,和年青人与孩子在一起时,你反而觉得你还年轻;和老同学在一起时,你会觉得无情的岁月已经把你带入了老年。和年青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多事你还需要去做,和老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你感到真应该安度晚年了。
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写在卸任之时”,写的是我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事。自陆祖宏教授接任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职务以来,中心发展得很好。今年六月成功地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儿童发展和情感研究的会议,通过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立项评估,进行了建立新专业的申请。特别是科研取得了新的进展,MAO基因可以从人的吐沫里进行检测了。这月初,我应邀到美国开会,国际上十几位神经科学家和教育家一起商议如何在学校里建立研究机构-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开端。大家建议首先应该建立数据库、运用生物医学工程的手段测量生理量,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评测面部表情。这样的讨论结论令我们十分兴奋,这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思路和实践。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可以说已经进入需要在国家层面扩大试点的阶段。“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正式启动已经五年多了,如果从了解学习国外经验开始,已经超过十年了。至今为止十多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94-2000年的预备阶段;2001-2003年的启动阶段;2004-2006年的探索阶段;希望下面能开始一个新的阶段,进入由政府主导,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携手推动的扩大试点的阶段(见附件)。
东南大学领导十分支持,成立了以叶善专教授为首的研究集体,其中的六位年青骨干在今年都相继到加拿大和法国接受了专门的培训,在GE项目的实施中证明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下周就要开始对陕西农村教师进行培训了。因此,我决定“交棒”了,以后在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中退居“顾问”的地位。
我还会参与这两方面的工作,本着自己想做的和年轻人需要我做的两个原则,不断地寻求新的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附:关于“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进展的简要小结
《一》“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
2001年,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了这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教育改革在中国开展,取名“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Hands 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学家和教育界合作的IAP(Inter-Academy Panel,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的IBSE(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网络
《二》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发展的历程
准备期: 1994 – 2000
了解国际动态后,经批准,决定在中国开始试点
第一阶段: 2001 – 2003
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在中国发起“做中学”科学教育试验确定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九项原则
在四个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汕头各选择一个区内的部分学校启动试点。
建立网站www.handsbrain.com和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翻译国外资料
50名教师到法国培训,500名教师在中国接受法国教师培训
出版了第一批中国的案例
第二阶段: 2004 –2006年10月
试点区扩大,大连加入
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和出版教师培训教材《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开始了第二轮的教师培训
确定工作流程,形成内容标准初稿,编写案例,进行试点教学
组织国内外专家对内容标准进行研讨
2004-2005的探索和再认识的问题
1,什么是探究式科学教育?
2,为什么应该选择5-12岁连续进行?
3,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教学指导理论是什么?
4,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什么?
5,探究式教育中是否需要概念体系?
6,探究式科学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教材,它们是怎样编写的?
7,怎样在教材编写和课堂上考虑进行发展性评估?
8,如何编写教师培训教材和进行教师培训?
一些有关的原则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的探究过程和在学习共同体中互动的过程,不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2,有效的学习需要构筑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上
3,有效的学习需要将有关事实的知识和概念的框架相结合
4,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5,有效的学习需要采用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性评估
6,什么年龄段合适?应该在5-12岁连续进行
7,社会情绪能力( Social Emotion Competency)培养的重要性.
关于内容标准的讨论
1,内容标准是否应包含所列出的内容?
2,领域的选择是否恰当和表述准确?
3,概念的分层分解是否妥当和准确?
4,这些概念是否是儿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5,学生能否掌握这些概念?
6,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是否合适?
7,社会情绪能力的学习内容是否合适?
两次国内外专家研讨会
1,“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内容标准研讨会,北京,2006年9月24-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持,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参与,东南大学承办
2,France-China Meeting –Learning by Doing/La main a la pate, Rocamadour, October 23-27, 2006
第三阶段(建议):2006年10月 —
发布“做中学”内容标准试用稿
希望能形成政府主导的局面,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进一步扩大试验工作
继续在评测;科学教育和语言学习的结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中开展科学教育的实验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