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人生轨迹与简要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6:47
(1)孔子自卑的青少年之苦
众所周知,孔子之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因该国发生内乱,故其曾祖父才逃到鲁国避难。其父曾为鲁国之大夫。然而,不幸在孔子三岁时辞世。幼年丧父的孔子生活贫苦。在孔子的少年时代,曾从业于“儒”,即办丧葬之事吹鼓手。所以,他曾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二十岁以后,还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看管牛羊的“成田”业。其间,孔子发愤图强,勤奋好学,因而成就了他的博学与多能。
(评)在战乱时期,孔子的长辈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往异国他乡,由高贵的贵族突然向下衰落到底层,使少年孔子饱受困苦。这些事实,不仅会引起世代人们的同情,并且认识到战争是使人们流离失所、食不饱、衣不暖以及精神痛苦的渊源,所以,世代百姓都有热爱和平,憎恨战争的强烈愿望与传统(以后将在战争记忆中进一步说明)。
(2)“而立”后时来运转
在“而立”之年前后,孔子开办了自己的私塾,为把知识传授给世人而广招门徒,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是他当时的要务;约在四十七岁时,孔子做了鲁国的中都宰,即在鲁国做了都城曲阜的行政长官,成为人们的衣食父母;接着升任司空,主管建筑;他还做过主管司法的司寇、大司寇;他于五十四岁又代理宰相三个月,成为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大官,权不谓不大,位不谓不高也。
(评)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是上古胸怀大志的智者,也是刻苦自学、虑以及远的有识之士。他有“厚积”的准备,自然能够做到:机会一来,便能紧紧抓住。然而,当他看到他与国君勤怠不同、志趣不合时,一走了之。孔子是否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劝谏,不得而知。照理说他应当竭尽忠谏,不怕丢官杀头。至少应该更为大气,不应在 “耳顺”之年义气行事,一走了之。这一离开鲁国行动不仅使他的远大抱负没有实现,同时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令人惋惜,何其悲哉!当然,他宁可弃官也不愿唯上,不随波助流的精神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3)忿然离鲁后的到处碰壁
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众说不一,看来国君接受齐国之女乐,怠于政事,是可信的原因。不过三生老弟据孔子家书说是为了猪头肉,我真不知是戏说,还是确有其事。他离开鲁国后,带着一帮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之久,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孔子想用自己的思想,说服各国君王,接受他的主张。非常不幸且遗憾的是,都没有得到一个国君的任用。
(评)那么长时间、如此之多的国君不认可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不任用他为官,只能说明他的思想不适合那个时代,不符合各国国君的口味和需要。当然,按照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观点,还不足以判断孔子与国君们的思想主张谁对谁错的问题。然而,他没能说服各国国君的结果,肯定是孔子于“知天命”之年的一大失败。
(4)孔子近“不逾矩”之年的落叶归根
孔子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故里,开始埋头整理和传授珍贵古籍。他整理了《诗》、《书》、《礼》、《易》,诸多的古代文献,七十二岁把《春秋》编完。作为儒学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之后又被尊为“圣人”的孔夫子,于七十三岁坎儿上,辞世归天。
(评)所有上述编撰书籍和传授古籍,显然是孔子晚年最后的贡献,不过,最后贡献决不是不重要的贡献,恰恰相反,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我国远古的文化和历史,孔子距那段历史既不远又不近,是募集编撰文化古籍、不偏不倚地编撰历史的绝好时期;还因为他处于史料最为充分又很真实的时期,从而使他所编撰的古籍的可靠性、可信度大大增加。这与秦国“焚书坑儒”后的太史公司马迁的情形大不相同;与当今只能采用考古发掘的情况有天壤之别。此外,这还是孔子做起来最为得心应手的事。如果没有那白白浪费的十四年,也没有以思想和/或主张求得各国国君们的赏识而为官的话,年富力强的孔子还应当做出多少伟大贡献?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呀!然而,谁也不能改变,这就是历史。
顺便指出,孔子果然不是刻板的十进制人生,而《论语》显然是其弟子编撰时“执著”化了孔子的“执著”人生。这里的执著是佛教用语,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
在 博客中国 关于孔子第二阶段的辩论中,有人再次提出敬畏圣人的观点。虽然在《商榷》一文中,对此已然答复。既然要老调重弹,我也想把前不久写得一首小诗《唯物者的“敬畏”观》附后,供辩论双方释放一下压力。人们须知辩论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获得用以充实自己的德才学识。
唯物者的“敬畏”观
在大自然演进变化过程中,                  不管您敬畏与否,
它始终不断地夺取人们的生命,           显然也就摧毁了美好人生。
生养我的父母之命已被它夺走,           我敬畏不敬畏它还有何用!
不论您感恩与否,                                  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任何生命,
也无需奢谈什么生命与人生!               我的命也必将被它摧毁,
我还有什么办法?                                  尽情享受近于黄昏的人生。
面对尚为神秘的大自然,                      人类理所当然的行动是,
必须千方百计的兴利避害,                   还要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汲取曾经蛮干而适得其反教训,           为后代留下适合生存的环境。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始终存在一位残酷的女神。
她挥舞着古代利器刀光剑影,               或驾驶着现代战车隆隆轰鸣。
它曾碾过无数人的身体,                       无情无尽地摧毁了人们的生命。
战争时期是这样,                                  和平时期也完全相同。
我万分感慨却十分平静的是:               在残酷历史女神的面前,
所有的人都一律平等:                           不分高低与贵贱,
不管有权和/或有钱,                              还是没钱和/或没权,
不论是只有权而没有钱,                       还是只有钱而没有权,
最终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所有人都得命归黄泉。
有鉴于上述之言,                                   我们不得不欣然承认:
残酷的历史女神,                                   既是最令人畏惧的女神,
也是最为公正公平的女神,                    还是令人一律平等的女神。
至于要不要敬畏伟人和圣人,                这应当是每个人的自由。
我无权强迫或劝导任何人。                   任何人也无权强迫我们。
我儿时曾非常畏惧过“鬼”,               也曾虔诚敬重过“神”。
我如今不再敬畏“神鬼”,                    却仍然敬重良师益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