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闪光微距摄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3:43
玩转闪光微距摄影
在闪光微距摄影中,闪光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角。常见的闪灯器材如双头闪、外闪、内闪等。在专业微距摄影的用家手上,多会见到双头微距专用闪灯,这种产品被设计为微距服务,所以在微距拍摄中表现出色。不过双头闪也是有着局限的,因为要做到小体积轻巧的灯头,所以也决定了它的输出功率不高,刚好够用而以。如果想远距离一点作为逆光、环境补光等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输出不足的问题。另外,作为专用器材,它也无法做到通用型外闪的普通题材拍摄功能。功能相对专一,价格也不便宜,因此双头闪往往是哪些专拍微距为主的用家所选择。

也有相当一部分刚入门的微距爱好者,直接使用相机内闪来拍摄,这个也是方法之一,不过内闪的局限性更大。一来内闪与微距专用闪灯一样存在功率小的问题,但微距专用闪灯离主体相当近,所以足够使用,就算加上柔光罩。而内闪与主体的距离太远,又容易被前端遮档,特别是在1:1又或是使用外对焦镜头时,通常闪光无法直接到达主体。内闪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方向无法改变,细小的功率也让它无法作出改变。这种接近于正面直射的感光太硬,阴影强烈,效果不太理想。内闪作为一种临时性或过渡性的使用还可以接受。

外闪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设备,因为实用。它的功率大,功能也多,适用的场合广泛,一般有点经验的摄影爱好者都会选择这个工具。用外内拍微距当然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相对于内闪,外闪输出功率通常都很大,回电也迅速,灯头的方向可调节。同时它也存在内闪一样的缺点,位置固定在机顶,照射角有限,在1:1时也不能让主光打到主体上,到达的往往只是问题光,即使大的输出功率也浪费了。直射的光也是相当的硬,拍出来的微距照片有强烈影子,反差过大,主体细节与质感大受影响。在大功率的条件下,外内可以加上柔光罩,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奈光的方向始终还是不变,正面照射的效果往往都不会好看的,而且光源离主体的距离远,柔光后还是相当于束光照射在主体上,效果也是不如意。那么外闪是否就无法在微距中做优秀的效果?答案是可以的。

作为我们这种非专业微距工作者众多喜欢微距的爱好者,手上又有一个外闪的时候,要如何去用好它呢?这里先不谈复杂的摄影用光知识,针对微距常用的手法来简单说明一下,因为没有一个很扎实的摄影基础,过多无关的内容也不能好好地理解与应用。
刚才提到外闪的缺点,因为位置固定,照射范围不够光质也硬。改变闪灯的安装位置,把光源照射的方向改为更接近自然光的方式,又或是可以营造更多角度的照射方向,获得更佳的效果与灵活的应用范围。方法很简单,离机闪。对于NIKON部分单反机身,可由内置闪灯控制外闪进行离机闪光。CANON除了购买专用遥控闪光控制器外,还可以购买专用接口的外闪连接线,实现离机闪光。原厂的离机线很不便宜,好在国产“山寨”的能力还是相当强,某些厂家生产出高质量的离机线,各品牌都有相应的接口,只要你有外闪就可以实现离机闪光功能且还可以保持原来的TTL自动闪光测光控制功能。

如果你熟练掌握闪光功率控制,不需要TTL功能,那么,买一个红外引闪器装在机顶上的热靴座上,通过配套的接收器无线引闪。而有部分的国产闪光灯内置(也可装一个外置式)光触发器,可以直接用另一个普通外闪或是机顶内闪引了,不过这种容易造型闪光干扰,引闪的光有可能会干扰到你正常的用光。从实用上讲,使用这种额外的装置离机闪最实在是使用离机线,附加的无线引闪装置虽然也不贵,但它带来更大的体积,还要装置电池带来更多重量与使用上的麻烦。离机线最大优点在于配合原厂闪灯时还能自动测光。
好了,无论你是有内置的无线离机功能,又或是用离机线、附加的无线引闪装置,你还需要第三只手去拿着这个离了机的灯。如果你无法单手持机可靠拍摄,你就必需找一个支架去固定离机灯。这类的支架产品相当多,不过万变不离其中,都一端固定在相机上,另一端固定闪灯。当闪灯装在机顶时,重心依然在我们的机身本身拿握的地方,重一点并不碍事。但当闪灯离机这个重心,放在相机镜头前方的时候,虽然质量变化不大,但因重心的改变会令你感觉重多了。如果这时支架再给你增加一份可观的重量,拍摄就变得负担沉重了。因此,选择支架材质很关键,轻质坚固的铝合金是首选。在网上还见到有人在这个基础再加上一个云台,去调节闪灯的位置,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闪光灯灯头本身可以调节位置,再选择一个臂可以调节的支架就已经完全满足要求了,毕竟灯光不像相机镜头为了构图要精确地去移动位置。

当你有了外闪,可以离机,而且也有了一个好用的支架了,你将如何去利用它们?在网上也见到有用支架的朋友把闪灯离机加在相机旁边,像旧式相机的新闻闪灯一样。这样与装在机顶时并无异处,闪灯还是没有离开镜头光轴多远,完全是为了展示他的器材而已。不要忘了离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光的方向。原来在机顶的时候,是正前面的光向,而且光源距离远,光线再柔也是变成直射性的硬质光。实际自然环境里,光多是从天上往下照射,虽然角度不一定是下上方。离机后,我们可以把闪灯吊在镜头的前端上方,尽量接近主体的范围。当然,还可以根据各人的需要通过灯头调节功能细调角度。如果你的灯还保留了TTL自动测光功能,你就可以象正常时一样自动去曝光。假若你用的是普通国产闪灯,还需要多去熟悉手上的闪灯在什么距离要与多少光圈配合才可以正确曝光。对于微距摄影,通常主体的距离变化不大,手动控制闪灯的功率并不麻烦。
这一步做好后,可以考虑如何去柔化光线。能装在外闪上的柔光装置相当多,上淘宝一找就一堆,里面不外乎方罩与碗罩比较多人用。方的柔光罩通过魔术带捆绑在外闪灯头上,适合任何品牌的外闪;碗罩有对应闪灯的型号配套。这类罩子都有不少缺陷,毕竟不是专为某个用途去设计,通病是闪光浪费严重,柔化效果不佳。当然了,装上后确实比不装的要好了很多,如果你有动手能力,修改罩子的反光结构、改进材料或增加柔光层的数量,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这两步,相信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你的闪光微距拍摄效果。当然,无论离机了还是加柔光了,这还是单灯在工作。一个灯只能照顾一个层面的光照效果,而专业的双头灯就可以分别调节光比与位置,营造小型户外影棚效果。理论上实际上,外闪也可以多灯协同工作,最简单就是买一个原厂可引闪的外闪,这个成本不算便宜,并不是很多人能接受与付出的。在普通闪灯上装一个光触发器理论上也可以由主灯的闪光去引闪。这里有一问题,就是各品牌现在的TTL闪光自动测光都用预闪的方式去工作的,也就是说,一次闪光里其实是闪了两次。这就是为何原厂外闪或机带内闪无法正常引发影室闪灯的原因了。要解决要么把闪灯的工作模式改为手动输出,这就牺牲了非常实用的功能。以前也曾见过有能识别预闪的光触器或是小闪灯卖,不过工作起来似乎不太可靠,可能是功能单一的原因现在却也不容易找到。

近期行走市场,发现了一只新的产品,结合了光触发与大功率外闪于一身的某国产外闪。它的外观做工相当好,比起印象中的国货有了一定进步。基本功能很完善,采用的是通用热靴设计,低压触发,能通用在大部分品牌的相机上。灯头可调节范围很广,与CANON的430EX一样,连样子也像。更是内置了散光片与反射片,能做到这点真是的点意外。而且难得是装置了电子控制多档输出功率可调的功能,这点有点像某幅厂闪光灯。虽然以前的产品也有,但可调档数很少,也不精确。关键的功能是带了两种模式的光触发功能,一种是单次闪光触发,适合用常规的引闪器或是闪光灯触发同步闪光。另一种就是非常关键的预闪识别光触发功能了。它可以识别TTL预闪式测光与正式闪光的信号,保证了只有在主灯正式闪光时能同步工作。经过几次外拍的试验,这个功能非常可靠。接收灵敏很高,距离很远也可以工作,即使放在草丛中有少量遮档也能触发工作。由于它的功率大,所以并不需要很接近主体,随便扔在地上,又或是装在配套的底座放置在附近就行。有了这个新工具,使用外闪甚致是双头闪的时候都可以实现多灯互联,组成你想要的光照比例与光照形式。如模拟双头闪灯的大面积照射,又或是主体阴影处的补光,实现你想营造的气氛。




用好外闪拍摄微距照片方法就简单介绍完毕,要拍出好的效果还需要人为去控制好、改造好设备,在实际使用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方法不是唯一的,人也是活的,希望大家都能举一反三,想出更多更好的点子,用好手中的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