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毛泽东在老北京的足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3:44
作者:北京一闲人 于 2009-06-26 14:27:16.0 发表
追寻毛泽东在老北京的足迹
谨以此文纪念伟人毛泽东逝世30周年————
■背景故事
毛泽东两次来北京
期间接连失去三位亲人
今年9月9日是伟人毛泽东逝世30周年。
在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前,毛泽东仅来过北京两次(辛亥革命后清朝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1928年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后成立北平特别市;1949年改为北京)。第一次是在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历时206天;第二次是在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历时115天。但这两次在北京短暂的经历对青年毛泽东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间,毛泽东连受打击。1919年10月5日,就在毛泽东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的时候,母亲文七妹病逝。噩耗传来,晴天霹雳。毛泽东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动,带着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的小弟弟泽覃回家奔丧。而母亲两天前就已经入殓,毛泽东没有见上最后一面。大弟泽民告知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喊着他的名字。
毛泽东闻言,心如刀绞,悲痛至极,热泪长流,挥笔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一首诗歌《祭母文》。母亲去世才三个半月,1920年1月23日,父亲毛顺生也积劳成疾,因患急性伤寒医治无效病逝,享年50岁。因率“驱张代表团”赴京,毛泽东没有回家奔丧,只能把悲痛埋在心底。而就在6天前的17日,他的恩师不满50岁的杨昌济也遗憾地在北京病逝。
短短三个多月,毛泽东接连失去三位亲人:生他养他的父亲母亲,教他育他的导师,但这个独立不羁、叛逆造反的热血青年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站在时代潮头,以“会当击水三千里,人生自信二百年”的英雄气概,向世界提出了一个中国式的反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18年8月19日,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他是应在北大任教的导师杨昌济先生之邀来京的,目的是为他主持成立的新民学会的同学申请赴法勤工俭学。他和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陈赞周等24人是8月15日从长沙启程的。此前他曾收到前期来京的蔡和森数封来信,催促其尽快赴京,说杨昌济老师“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为此毛泽东匆匆回韶山看望了病中的母亲,并在临行前致信舅舅“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并给母亲开去一药方,等秋收之后再接母亲来长沙治疗。毛泽东在信中善意地撒了个谎,隐瞒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希望慈母安心养病,不要为远行的儿子操心。
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来到北京。起初十几天,他就暂住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9号的杨昌济家中。也就是在这里,25岁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再次相遇,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初恋,坠入爱河。
对于毛泽东,杨开慧自然也是熟悉不过的了。这位在湖南第一师范出尽了风头的男生,是父亲的得意门生,且常常是长沙家中的座上宾。他的故事和传闻她或多或少都是从父亲那里听到一些。与四年前相比,杨开慧已经出落成18岁的大姑娘了。两人都参加了北大新闻研究会,就更多了共同的话题。闲暇时光,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护城河边,沐浴在春天北海青青的杨柳岸,追逐在寒冬倒垂树枝的冰柱间,寒来暑往两颗年轻的心碰出了爱的火花。他们热烈又真诚地相爱了,你把我作知己,我视你为知音。
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两人相约别后通信。不久,回到湖南长沙的毛泽东收到了杨开慧的来信,抬头称呼只有一个字:润。毛泽东很快复信,抬头称呼也只有一个字:霞。霞是杨开慧的号。等到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进京时,就公开了他与杨开慧的亲密关系。“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