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抗战遗址篇]伪粤海关海港检疫所原侵华日军细菌试验室 墙泥剥落处,罪恶记忆残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07:01
2005-08-05 10:42: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东社会科学院的沙东迅教授通过艰苦追访,终于发掘了日军在广东进行细菌试验和细菌战的全过程,在调查纪实著作《揭开“8604”之谜》一书中披露了这段血债累累的历史。
广州抗战始末
第九篇
民族抗日救亡的号角
抗战初期,在中共团结抗日的主张和民众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在抗战烽火的灼炽下,广大文化界人士、新闻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办了各种抗日报刊,用他们手中的笔,撰写文章,唤起民众,鼓舞民众,共赴国难,抗日爱国报刊显示出勃兴之势,吹响了民族抗日救亡的号角,使当时的广州呈现一派抗日报刊竞相争奇斗艳的可喜景象。特别是《救亡日报》南迁广州后,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士随之前来广州,广州曾一度成为国统区除汉口以外的第二个抗日文化宣传中心。正如茅盾所指出的:北平和上海相继沦陷以后,武汉和广州代而成为文艺的中心点。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郭沫若、茅盾、夏衍、巴金等一批文化人相继南来广州,一时精英荟萃,群贤毕集。加强了广州地区的抗日救亡宣传力量,使广州的报刊宣传活动更加活跃。1938年4月。中共在国统区的公开党报《新华日报》在广州设立了分馆,馆址设在广州汉民路(今西湖路)40号。《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报刊的公开发行,为广州的抗日报刊宣传提供了新闻信息和舆论导向。
在广州众多报刊中,《救亡日报》、《抗战大学》和《先锋队报》在群众中影响最大。《先锋队报》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的机关报,1938年2月25日创刊,社址设在广州市珠江路190号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工委会内。该报对促进广东青年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官丽珍编写
目击遗址
兴隆大街44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的尽头,一座两层结构的黄色楼房,外墙已经开始剥落,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座不起眼的小楼曾经是侵华日军进行细菌大屠杀的试验室,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沙东迅多次建议有关部门审查和确立其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它与原中大医学院日军第8604部队本部、南石头难民收容所难民受害地、南箕路难民掩埋地等处连成一个日军细菌战罪行展览系列,以警醒后人。这一建议已提出了8年,一直未能够落实。
被掩盖了半个世纪的残酷真相
细菌试验室
一把铁锁封存历史记忆
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广州市海珠区南石头兴隆大街都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寻访的过程费尽周折,当我终于看到小巷尽头那座两层结构的黄色楼房时,心头猛地一沉:它实在是太破旧了,外墙已经开始剥落,楼前的一棵大树上,巨大的绿色藤类植物顽强地疯长着。没有任何痕迹可以表明这里曾经就是侵华日军进行细菌大屠杀的试验室。1938年,侵华日军第四支细菌部队波字8604部队在这里组建了细菌试验所,对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数以千计粤港难民惨遭秘密杀害。
周围的居民也很少知道这里就是日本进行细菌试验的旧址,这座两层楼房一度被广州市公安局征用,作为水警的办公楼,现在广州水警又在旁边盖起了新的办公楼,这座两层楼废弃不用,一把铁锁把历史的记忆永远地封存起来。问起水警工作人员,他们有的也曾在老楼里工作过,但感觉与普通的房子并无二致,也不知道那里就是日军的细菌试验室。
难民所
原址已变成篮球场
据幸存者肖铮回忆:难民所是一个四方建筑,北面出口处有两个哨岗,东边临珠江处也有一个哨岗。难民所位于离兴隆大街44号不到300米的地方,现在是广州摩托车厂的厂址,著名的五羊牌摩托车、五羊牌电动车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广州摩托车厂的管理很严格,进出车辆都要登记,我们说明来意,门卫立刻通知了保卫科科长,保卫科科长亲自带我们参观难民所遗址,但遗憾的是,什么都看不到了:难民所所在的位置现在是一个宽阔平整的篮球场,肖伯与科长带我们一路走来,全靠回忆来想象当时的惨状。管理仓库的广州摩托车厂工人陈锦祥回忆:“刚进厂的时候,难民所还没拆,那座两层楼还曾经是工厂的职工宿舍,我就在里面住过,那些阻击炮什么的也还在,难民所与肖伯画的图一模一样。”我问摩托车厂的年轻门卫知不知道这段历史,他说知道,报纸登出来以后好多人来找,真想不通有什么可找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粤港难民之墓”
民间人士自发立起的纪念碑
数以万计的粤港难民被日军细菌战杀害后,尸骨被草草掩埋在难民所附近的南箕路两旁、现在的广州造纸集团宿舍区。据幸存的难民们及附近的老村民们讲述其所见所闻,当年有的难民病倒了,但还未死,就被抬到这一带掩埋,数以万计的粤港难民就这样无辜地被日军细菌战杀害了。广州造纸集团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任基建负责人梁时畅和沈时盛证实,当年厂里建宿舍楼时,曾经陆续发现大量尸骨,这些尸骨后来被迁移到增城小楼镇和花都市赤坭镇。1995年,在沙东迅教授倡议下,几位民间人士自发在广州造纸集团居民区一个水塔围院旁竖立了“粤港难民之墓”纪念碑,石刻碑文记载着当年“波字8604部队”的滔天罪恶。1997年9月,沙教授曾经在增城市小楼镇秀水村马屎忽山(土名)找到了部分难民骸骨。日本细菌战老兵丸山茂曾经来这里跪拜过粤港难民之墓。
口述历史
难民所里的“炼狱”人生
讲述人:肖铮老先生
肖老先生今年72岁,60年前在难民所里经历“炼狱”人生、今天还能看到阳光的,只剩他一人了。
肖老先生对当年的往事记忆犹新,他还亲手绘制了南石头村难民营图表。肖老先生把采访过他的报纸都收集起来装在一个精致的文件夹里,我在他收集的记者名片中看到一些熟悉的本报记者的名字。还有一些日本人的名字:泽井亭、糟川良谷,肖伯说曾经有四批日本人来找过他,他就骂他们残害了我们很多同胞,日本人不停地鞠躬,向他道歉。
肖伯一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一个就在广州摩托车厂上班,他平时也很少向孩子们提起当年的事情,肖伯觉得说了也没用,这些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知道,小孩子们听了也不入耳。
1942年,肖铮刚刚10岁,和父亲、弟弟一起被送进日军设在广州南石头的难民所。日军杀人不见血,生病无人看,天冷无衣着,吃又吃不饱,生活很悲惨。“弟弟没多少天就开始经常全身发冷,我把捡来的破棉被都往他身上堆,但他还是很快没有了呼吸……他才7岁。这个怪病又很快出现在我身上,我也全身发冷,开始烂脚。”
这座难民所,常规容纳人数是1200人。不断有人死掉,不断有人进来,同样的命运。难民所是一个四方建筑,北面出口处有两个哨岗,东边临珠江处也有一个哨岗,难民一般选在没有月光的漆黑夜晚逃离。肖伯说他不记得有没有人逃离成功,但日军处死捉住的“逃犯”的暴行却深深印在脑海里,常让他不寒而栗。
处死手段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有三种:放狼狗咬,逼其他人围观;用刺刀把人戳得千疮百孔,折磨两三小时才刺死;用“火水罐”罩住头部,把人拉到烈日下“罚站”,活活把人闷死、晒死。
对于年轻、健壮的,日军把他们带到离难民所不到300米的粤海港检疫所里进行细菌试验。日军在那里培育了“霍乱”、“鼠疫”等细菌,先让蚊子感染上这些细菌,然后把“难民”赶进充满蚊子的房里,让蚊子叮咬。有的人则被带有细菌的刀子刮掉大腿上的一块肉。那些被试验的“难民”基本上都死掉了。惟一逃离的一个人是本地人肖树,因为熟悉地形,在一个深夜通过地下水道逃了出来,赶紧找医生医治,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就在肖琤进入难民营的同时,他的父亲被日军强迫去那幢小楼抬尸体。“尸身伤痕累累,很多人被割肉做试验。”父亲告诉他。6名抬尸人,3张帆布床,另加一辆运尸板车,每天运尸达数十具,但还是抬不完每天死去的粤港难民。为了省事,日军就在难民所内建了两个化骨池。
编者按
在抗战遗址中有两处特殊遗址:本期的日军细菌战遗址和下期的慰安所遗址。与那些记载斗争历史的遗址不同的是,它们是罪恶的见证,它们更不该被忘记。
沧桑重现
波字8604部队用难民做细菌实验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伪军政厅企图把市民赶出占领区,并开始征收香港的粮食、物资,这使香港居民陷于严重缺粮的境地,军政厅发出公告:只要市民回家乡,就发给粮食。
无法度日的香港难民坐大眼鸡船(船头画有两只眼睛的木帆船)回到广州,广州大街小巷到处充满了无家可归的难民。日本军方为了维持社会治安,不让他们进入广州市内,在珠江码头设立难民收容所。难民所不但收容香港来的难民,广州市内无家可归的乞丐、苦力也被拉进来,男女老少都有,人数很多。由于香港的难民不断涌入,难民所很快人满为患,日军就决定用细菌杀死他们。
日军把肠炎沙门氏菌(副伤寒菌)放到难民们饮用的汤水中,死亡者开始不断出现,每天都有20—30人死亡,少则6—8人不等,日军把难民的尸体集中到一个大土坑里,想用硫酸化掉这些尸体,但因为尸体实在是太多了,硫酸的质量又不好,大风一过,就能闻到一股很腐臭的味道,晚上还会见着磷光。当时在难民所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笼中鸟,难高飞,不食味粥肚又饥,(食了味粥)肚痛必屙无药止,一定死落化骨池……”
收容所里有200多名难民病情较轻,幸免于难,日军给他们发了数量不少的法币、粮食、衣服,把他们转移到占领区以外的地区,他们都是“带菌者”,日军把他们当作“菌种”,在后方阵地上展开细菌战。
难民幸存者肖铮老人身后就是当年的日军细菌战试验室,空弃的旧楼如今已千疮百孔。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人间惨剧!
专家带路
一步步揭开历史真相
一封来信揭开一段尘封的真相
日军在东北、华北、华中进行细菌战早已被揭露出来,可是由于日军有意严加掩饰,在华南地区秘密进行细菌战的情况一直被掩盖了50年。1994年1月,广东社会科学院的沙东迅接到一封来自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郭成周、廖应昌教授写的信:“兹悉前日军有‘波’字第8604细菌部队,又称华南防疫给水部队,设在广州,其事迹罪行尚不完全清楚,在我国尚无记载,成为历史的空白,务请大力协助。”沙东迅当时正在参加《广东通史》、《广东民国史》、《广东大事记》有关广东抗战部分的撰写工作,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决心学习捉鬼的钟馗,把日军细菌部队这一恶魔揪出,把它的滔天罪行公之于世。
当年的日本兵主动提供证据
沙东迅查遍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省市党史研究室、省市地方志办、省军事志办、省战史办、省市防疫、检疫部门以及大专学校、科研单位的历史学和卫生防疫的专家,均回答说没有听说过此事。不久,沙东迅又收到了北京郭教授的来信:有一名叫做丸山茂的旧日兵班长在东京参观731部队的罪行展览后,良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冒着被灭口的危险,揭露了日本人的罪行。
丸山茂的证言给了沙东迅继续调查的信心,他又重新从中山医的党委办、老干处、工会开始,终于找到了几位知情人,一位叫明华生的技师回忆起他曾在50年代初期在中山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发现写着“波字××××部队”(号码不记得了)等字样的椅子。他听说这就是日本搞细菌战用的东西,还有一些旧家具、旧路牌都明显有日本人用过的痕迹。沙东迅在明华生的带领下找到了那些旧家具,并拍了照片。明华生还介绍了其他的知情人,徐球说他当时曾看到许多穿白大褂,像医生一样的日本人,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懂得郭家铸说图书馆里曾堆积了许多日文书刊,而其中日文细菌书刊特别多。他们提供的线索与丸山茂绘制的简图基本吻合,可以肯定中山医学院就是当时的细菌部队大本营。
寻访幸存者,细节令人发指
前日军班长丸山茂提供的资料还讲到广州南石头设有难民收容所,这里原来有一个惩教场,日军侵粤后不久,把它改为广州南石头难民收容所,1941年的时候,南石头还设立有粤海关海港检疫所,沙东迅辗转寻访到了曾在检疫所工作过的廖老先生,他回忆说日军占领广州时,检疫所驻有日本卫生部队的一个班,有七八个人,穿军装、配有武器,他曾看见过二三个日本兵去捞孑孓虫、捉蚊子。沙东迅为了找到一个见证历史的老人,经常在南石头码头旁边的小村子里转悠,问那些乘凉的老人,后来又通过街道办事处召开了座谈会,文章在报纸上登出来以后,许多读者打电话来提供线索。真相一步步被揭开,许多细节令人发指:“很多日军拿着吸蚊器到村民的蚊帐内吸蚊,顺便调戏妇女,把从难民所捉到的人喂蚊做实验,经常听到惨叫声,尸骨就送往难民所的化骨池。”“不时有日本人来难民所宣传招人做工,选些青壮年,名义上是外出做工,实际上送去检疫所,开始几天让让他们吃得好些,然后将其关入黑房,放蚊虫、跳蚤吸血,做活体试验,这些人便渐渐消瘦,直到死亡。一批批人从难民所出去,却不见有回来的。”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日军占领时期的伪粤海关海港检疫所不仅仅是一个对进口船只、人员进行例行检疫的机构,而它更为重要的身份是8604部队秘密进行活体试验的场所。难民所表面上是为了收容广东和香港的难民,而暗地里却用细菌秘密杀害大量的难民。
资料链接
细菌战
细菌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其作用原理是利用生物战剂的致病特性。日本国土小,人口少,兵源和军备物资少,于是妄图用细菌这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来加剧侵略战争,他们不顾早已颁布的日内瓦国际公约,不惜造成人类的特大灾难。战争结束后,部队队员们彼此都在顽固地隐瞒着这一段经历。侵华日军在东北、华北、华中进行的细菌战已经陆续被揭露,而在广东是否也进行过细菌战却长期被掩盖、隐瞒,鲜为人知。
随想录
真相振聋发聩真相苍白无力
10年前,日本在广州进行过细菌战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一系列血的事实振聋发聩,不少曾经了解那段历史的老人站出来揭露日军的罪行,揭谜8604部队的历史学专家沙东迅也成了明星。《揭开“8604”之谜——侵华日军在粤秘密进行细菌战大曝光》一书又恰逢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出版,但纪念归纪念,热闹劲一过去,一切又归于平静。转眼又是十年,沙教授的呼吁仍然被漠视,在当前日本极力否认侵华罪行的今天,我们却任由当年的铁证消失,而不加以保护。当年曾经令人震惊的真相似乎又开始变得苍白无力,只有仅存的幸存者在一遍一遍地讲述。
下期预告
日据广州期间,曾在广州设立慰安所。专家认为比较可信的慰安所遗址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东山区东华东路,一处位于天河科技界、岗顶一带。目前,东山区日军慰安所旧址正在报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许琨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邹卫 (资料图片除外)
图:
肖铮老人与他手绘的当年难民所示意图。
民间人士自发竖立的“粤港难民之墓”碑。
当年日军波字8604部队在广州的大本营遗址(现为中山大学医学院旧图书馆)。
日军侵华期间细菌战部队的细菌培养室(现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