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被尘封的情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3:50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无论是以前的通史教材,还是而今新课改背景下的专题模块式教材,叙述都不外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几大块,其它一概语焉不详。近读周怡和董文娜发表在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上的文章《甲午战争中的英国医生阿瑟·道奥斯卫特》,才知道我这个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站了几十年的教书匠
是何等的孤陋寡闻。
医学传教士阿瑟·道奥斯卫特(1848~1899)于1895年2月在芝罘(烟台)组织了对中国伤兵的救治活动。他专门拜会芝罘将领孙将军,建立了一所红十字医院,院址就是孙将军的私人会客厅。孙将军主动出资为医院购进设备,其他行政长官也慷慨解囊,筹集食物和衣服,差不多万事俱备,一旦战争开始就能马上提供救助。
1895年1月20日,日本军队在山东荣成县境内登陆,遭遇到中国军队微弱抵抗之后,长驱直入,向威海卫进军。威海卫保卫战坚持了几天就垮掉了,随后大批伤员和逃兵涌进芝罘。一直到3月底,阿瑟的医院共收治了160位伤员。中国官员和英国商人都为伤员慷慨捐助,妇女们都在忙着做绷带和衣服,一些英国军舰的医生也都上岸做手术。由于有一群芝罘传教士志愿人员的热心帮忙,所有伤员的绷带每天都会换一次,新的包扎物由欧洲社区妇女提供。所有伤员中只有4人去世,2位是在手术后未能度过危险期,2位属于衰竭而死。
鉴于阿瑟对中国伤员无私而有效的救助,清光绪帝授予他“帝国双龙勋章”。
阿瑟的工作打开了芝罘地方官员的眼界,欧洲外科手术的奇效让他们震惊并钦佩。他们希望阿瑟能够建立一所医校,为军队提供人才。这个学校定名为新男子学校,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阿瑟找到孙将军,希望能从他的私人石料厂搞到一些石材。孙将军应诺得十分干脆,且言出必行,运送石料的总量超过800吨。新学校需要从上海运来5架特制的横梁,英国运货公司要价昂贵,为节省开支,当地政府的航运公司承担了横梁运输任务,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些许费用。
毋庸讳言,甲午战争中也有诸多丑行让人汗颜。战争开始之前,孙将军专门抽调10名士兵,由阿瑟负责将他们训练成为颇具专业素养的担架救护员。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士兵训练结束后,却被指派给一名重要的地方官员作轿夫。
无奈之下,阿瑟想办法招募了一支临时救护队,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训练和医护道德教育,威海卫战役打响之后,他们几乎毫无用处。这些担架救护员生性胆怯,拒绝深入战区救护伤员,只是愿意呆在安全的后方医院里打杂。甚至,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他们把伤员身上的被子掠走,带到了自己的住处。
伤员们说,战斗开始,长官们一个劲地向士兵喊“冲啊,冲啊”,而他们自己却夹起尾巴,掉头躲进掩体里。
大批逃兵的涌入,使芝罘周边地区陷入混乱,这些逃亡的士兵成群结队,身陷绝境,无所顾忌,对当地人和欧洲居民进行骚扰和劫掠。
一些伤势严重的士兵,爬行着去村里寻找避难所,却被人们扔进海里淹死。
上述与甲午战争有关的史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战争既可激发出人们心底的善良,也可释放出人们内心深处邪恶的魔鬼,这一点,甲午战争中的人们都有淋漓尽致的表演。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更深入地洞悉人性的善恶大有裨益。 (《杂文报》3.12 华夫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