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的大智慧 日本商业精神的化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54:14
松下家族,是日本一个古老的名门望族。据史料记载,亨保时期(公元 1715~1736年)松下家族的院内,有一棵3人合抱的800年的大松树,伸展着华美的树干,周围的人们把它叫做“神木”,也叫做“千旦之本”。松下这个姓,就来源于这棵松树,意思是神木庇护。在这棵神木的庇佑之下,松下家族果真出了一个“神”一般的人物——松下幸之助。
1918年,松下幸之助以100日元、3名员工起家,创建了松下电器制造所。之后,经历80多年的发展,松下电器成为了世界500强巨型企业之一。松下幸之助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管理大师、经营之神,更是一个人生智慧的大师。在成功学领域,松下幸之助是与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齐名的世界三大成功学导师之一。他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个称呼,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一生共出版了60多种著作,累计达数百万字。他的著作被译成英、法、德、中等20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如今,松下的管理哲学与经营智慧,已经在商界普遍开花结果。而松下的人格风范与人生哲学,也早已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
他认为:“人的生存意义不在于挣多少钱,而在于你为你的民族做了多少事。”松下一生追求的是如何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工作的本身如果是对的,是对社会有益的,金钱会自然而来。”松下信仰的是这样的因果哲学:有了高尚的理想,其余的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
松下幸之助管理智慧
松下的成功是因为他那种融合了东西方双重智慧的治理方式,不是因为垄断经营、技术领先……他将东方人的家族观念融入到了西方的先进管理体系中,创造出了“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一系列影响世界的管理制度。松下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他手下的员工都把自己看作是公司的主人,因而具有了难以想象的团队理念和奋斗精神。
松下幸之助经营智慧
有人问,松下公司最大的实力是什么?松下幸之助回答,是经营力。被人们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说: “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没有任何商量!”松下的经营理念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顾客就是上帝,所以松下强调“销售产品要像嫁女儿”一样,将自己的产品呵护负责到底。
松下幸之助用人智慧
“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公司,兼做电器生意。”松下这样看待他的事业, “当我的员工是1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的最前面,指挥部属工作;当员工增加到1000名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0000名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管理学上有句话:“不管理的管理者才是最好的管理者”。在用人上,你只需要向松下那样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松下幸之助:日本商业精神的化身
松下幸之助可能是最早在中国社会引起关注的日本企业家。而最初的兴趣,是由1980年代以来市场上录像机、彩色电视机——无处不在的“National”引起的。后来品牌统一选用“Panasonic”,大多数人一时间几乎适应不过来。
的确,松下电器公司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出访日本,期间参观了两家日企,一家是日产汽车,另一家就是松下电器。
据说,74岁的邓小平与83岁的松下幸之助谈得很是投机。其后的两年间,老松下先后两次访华,松下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陆续展开。他本人的商业理念、用人之道在1980年代的中国成为东方商人的典范。
事实上,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领导者之一,松下幸之助得到了多种不同文化的认同:在日本,他被尊为“经营之神”;在西方社会,他的照片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跻身世界级企业管理天才的行列。
可以说,他的创业过程中汇聚了多元化的成功要素,既有不记后果的冒险精神,也有传统的东方智慧。
年轻时,松下幸之助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9岁被送到一家自行车商店当学徒,几经辗转换到一家电灯公司打工。以其背景和最初经历,如果按部就班,松下至多在一个中等公司中谋求一个稳定的生计。
但是,由于当时老板不愿采纳他提出的生产新型电灯插座的建议,松下毅然辞职。他的打算是,自己生产这种产品。1918年,100日元起家的松下电器公司成立了。
从一开始,松下就非常重视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他在公司内部公开经营数据,实施透明化经营,即使现在,这都是个非常大胆的做法。
不仅如此,松下坚持每月给职工写信,向大家传递他对产品的忧患意识,甚至,为了提高员工士气,亲自打扫公司的卫生间。
1930年代中期,松下在公司内提出七个指导性精神:品质,公正,团队合作,努力工作,谦逊,社会意识,感恩心情。这是属于松下的领导艺术:从日常领悟出发,坚持不懈与员工沟通,由此强化公司凝聚力,并使其在每个工作环节中得以落实。这一点,是当年松下公司、或者说日本企业集体振兴的原因之一。
顺着这个思路,30岁时,松下创造了50年后世界上的许多大公司仍在沿用的经营理念:首先创造优秀员工,然后是制造电器的公司。在西方,这被称为“以人为本”。
二次大战后,松下幸之助有感于当时日本社会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出注重顾客、交货速度、产品质量、协作精神以及向员工放权的公司文化。同时,在公司内推行“水坝式经营”的观念,在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调节机制,保证稳定发展。松下公司迅速摆脱战争阴影,1950年代末期,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商。
40岁之后,松下逐渐成为一个商界领袖,他的领导思想促进了日本现代商业精神的形成。
晚年的松下幸之助超越了原有的企业家身份,对公司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日益深入。56岁,他提出“厚利多销”之道:透过合理化经营,得到合理公平的利益,再把利益公平分配。他坚信,这才是社会和公司共同繁荣的基础。这个理论提出十年后,经过深思熟虑的松下提出辞去公司董事长的职位,“在幕后”守望公司的成长。
松下公司的成功不是因为垄断经营、技术领先或政府眷顾,而是因为他那种融合了东西方双重智慧的治理方式:有时是个深谙赚钱之术的资本家,有时是个身着和服、在深夜中忘却现实的冥想者。
由于相近的文化传统,同样面对西方成熟商业文明的处境,从亚洲四小龙的称谓开始,中国商界对东亚国家的经济给予特殊的关注。松下的成功说明,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精神是公司成长的关键。
松下小传
(1805-1989)
1894年 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
1918年 创建松下公司
1922年 诞生生产与员工教育并进的构想
1925年 首次成为日本最高收入者
1935年 将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制
1957年 开始在全日本设立销售店
1961年 辞去董事长职位,就任会长
1989年 以松下公司顾问身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