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对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31:43
校企合作对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 作者: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方华   内容摘要:科技竞争力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IMD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能够把我国校企合作有关的指标数值提高到参评国家(地区)的平均值,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可从第34位提高到第22位。通过效应分析,本文发现,校企合作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科技竞争力 校企合作 效应分析
  
  科技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科技支撑环境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活动,反映出的科技投入、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以及科技潜力的综合水平。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实力的重要表现,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科技竞争力评价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专门评价,现在较为公认的、影响力较大的评价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在国际竞争力框架下提出的国家科技国际竞争力概念,并设计了科技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于每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中。从两大组织科技竞争力的内涵和意义上看,都采用的是狭义科技竞争力概念,它包括:教育和科学的竞争基础、技术的竞争水平、R&D的竞争水平、科技人员的竞争水平、科技管理的竞争水平、科技体制和科技环境的竞争水平、知识产权的竞争水平。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了科技水平和基础的强大,还包括了科研过程的水平,以及科技成长和激励机制的水平。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深入,后面这些科技竞争的构成方面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们相对于人们一般习惯上重视的科技基础和科技水平而言,不仅不是被动的决定关系,而是主动的且将决定前者的发展与否。到2004年为止,参加IMD评价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共计60个,参加WEF评价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已多达104个,基本包括了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全部主要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世界总产出、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的95%以上。我国自1995年起,正式进入WEF和IMD国际竞争力世界评价体系,并且历年来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对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变化一直尤为关注。
  WEF和IMD两大组织的主旨是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科技竞争力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20多年来,尽管评价原则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评价结构和指标构成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所改变,其评价体系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动,相应的评价结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IMD为例,2003年以前原本作为一级综合指标的科技要素被分解为“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两类,二级评价指标列入“基础设施”要素之中, 把原来26个构成科学技术要素的基本指标中的21个作为科学基础设施并入基础设施要素,并与原有的技术基础设施等并列为二级要素。还有个别指标如“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和“企业与大学间的知识转移是否充分”两项指标归入“政府效率”要素中的“教育”分类中,“R&D设施重新定位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指标被归入“企业效率”要素中的“全球化影响”分类中。同时,在“技术基础设施”分类中,除4项指标为原“科技要素”指标外,其他9项均为新增指标,而这些指标多为对信息技术发展进行评价的指标。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的“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相应评价指标由原有的26个调整为34个。2002年在2001年版的指标框架上继续增加相应的评价指标,“技术基础设施”指标增加到20个,“科学基础设施”指标增加到22个,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指标达到42个。2003年与2001年改版后的竞争力指标体系相比变动不大,相应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仍分为“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两类指标,单项指标中去掉了“批准授予本国人专利年均增长率”这一年度变化较大的指标,其它与2002年版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完全相同。在保留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2003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最大的变化是在对各国进行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中考虑了人口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因此,以2000万人口为分界线,把各国家(地区)分组为2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国(地区)和2000万人口以下的小国(地区),并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2003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重新分组是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一大改进,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其中科学基础设施也为第12名,而技术基础设施的排名则在第23名。
  
  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
  
  我国从1994年正式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和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我国的科技竞争力除1998年外基本维持在25名左右。IMD2000年以前,根据当年软指标和硬指标的数量不同,对软、硬指标进行加权处理,使得总量上硬指标与软指标权重之比2∶1,从2001年起,新的方法对软指标与硬指标进行等权处理。本文根据这一方法及2000年前的评价体系准则和《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4》,对2004年我国科技竞争力进行世界排名计算,得出2004年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为34位。以《IMD世界竞争年鉴2004》为例,该年参评的国家和地区共59个,如果把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按优、良、中、差来划分的话,我国各有8项分别有8个优势指标和8个劣势指标。优势指标(括号内数字为指标排名)有研发总支出(8),企业研发支出(12),全国研发总人数(2),企业研发人数(3),高技术出口额(7),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比例(2),科技著作数量(11)和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10);劣势指标分别是人均研发总支出(52),人均企业研发支出(52),合格工程师(58),信息技术人才(57),企业间的技术合作(57),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47),技术的开发与利用(48)和数据安全(51)。
  综上所述,我国优势指标大都集中在总的数量上,这主要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同时也说明我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具有与世界各国竞争的实力。劣势指标基本上集中在人均指标、人才、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合作方面,这一方面是由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从劣势指标的分布看,有两项属于人均研发财力指标,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我国近几年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但人均研发财力指标近期难于改变;而“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才”、“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和“数据安全”这些劣势指标则可以通过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有望近期内得到改善。数据安全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制定一些信息安全规则来加以改善。而其余几项劣势指标则都涉及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问题,这主要是由我国高校和企业的运行机制所引起的。因此,加强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联系,尤其是进一步加大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力度,实现高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合理利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则有利于这些劣势指标的改善。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高校、企业的优势,来改善这些劣势指标。本文针对主要的劣势指标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如把我国与校企合作有关的劣势指标的数值提高到参评国家(地区)的平均值时,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排名为第22位,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的排名(第34位)。
  
  校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标值的效应分析
  
  大量的有关校企合作的文献表明,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资金和设备的合理利用,技术的有效扩散,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科技竞争力评价的5个指标:“合格的工程师”、“信息技术人才”、“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和“技术开发资金”。本文利用《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4》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校企合作与上述5项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7568、0.815248、0.886692、0.853477和0.792769。从相关分析的结果看,说明校企合作与这5项软指标确实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通过校企合作关系的改善,不但可以提高目前校企合作指标值,同时也可以对这5项指标产生较强的影响,而我国的这些指标在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排名均比较靠后,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为分析校企合作对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预期效应,本文进行多因素联动效应分析,目的是分析校企合作和它与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共同作用对我国科技竞争力产生的影响。
  多因素联动效应分析根据指标的变化分为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当校企合作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其它5项指标跟随其发生同步变化,如:当校企合作指标的数值提升10%时,其它5项指标也同时提升10%,其余情况类同。
  第二种情况是当校企合作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其它5项指标也发生变化,但变化幅度不是同步的,变化是由校企合作指标的变化和其它5项指标与其相关系数共同决定的,如:当校企合作的数值提升10%时,其它5项指标的变化幅度是10%乘以它们与校企合作指标的相关系数,其余情况类同。
  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情况。通过效应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在现在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程度能够改善10%,则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则可由34名提高到30名;如改善30%,则可提高到27名。
  从校企合作对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分析,可以看出,校企结合不但可以有效地整合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从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改善校企合作指标自身在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其关联效应对其他相关指标产生影响,从局部角度改善我国主要的软科技竞争力劣势指标,以促进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ttp://www.bjinfobank.com/IrisBin/Text.dll?db=TJ&no=249404&cs=15807787&str=技术转让
  2.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MainMod.asp?Mainq=8&Subq=3
  3.游文明.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优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10)
  4.张九庆.中国产学研联合的现状与经验.中国科技论坛,2003(2)
  
作者简介:
  方华(1963-),男,湖南长沙人,讲师,研究方向:财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