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远:向披露“先天下之动而动”秘籍的央行敬礼//8%的玄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00:39:40

陈宁远:向披露“先天下之动而动”秘籍的央行敬礼//8%的玄机

2010年03月17日 07:14东方早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陈宁远

据3月15日《中国证券报》头版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上半年是否会加息”时称,“货币政策具体怎么做,不适宜在此表态”。就是说,央行不公开加息与否的具体时间表。但他同时说,央行加息与否,“主要取决于对今后物价走势的预估”,而不是根据已公布的CPI数字。这等于是公开了央行加息的逻辑:若央行认为未来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就会加息。

次日,也就是16日,《中国证券报》以特别报道的形式,刊发了一份作者署名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分析报告。该报告综合分析了2010年第一季度对企业家、银行家、居民进行有关调查所得的数据,报告的标题(也是结论)是:“宏观经济延续回升态势,预期价格继续上升”。这说明,央行虽然不告知天下加息的时间表,但央行对未来物价的走势,已明确判断为上涨。逻辑上说,央行随时都有可能按照它的这个上涨的预期,选择加息。

套用范仲淹的名言,则意味着央行随时都可能“先天下之动而动”,因为它有预测了嘛!从宏观经济管理的全局来看,央行的确有这样的庙堂之高。但要说它有十分的把握按照自己预测彻底谋天下经济大势的健康安全,那是它对自己太苛求;各路参与市场的神仙和小鬼若这么期盼,更是求全责备。这等于把居庙堂之高的央行战略,当做江湖巫术来行事了。

货币政策可以先天下而动,事实上也是先天下之动而动的,但这个先天下之动而动,却不是一味按照价格波动的预期来制定具体方略。虽然我们可以笼统地说,货币政策有滞后性,需要累积效果,所以要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

宏观价格指标(如CPI)可以做到一些预期,不过准确度却有相当多的疑问。因为即使事后看CPI,也多有瑕疵,比如统计口径是否合理,计算权数是否恰当,涵盖面是否能满足要求等等。事后的诸葛亮未必高明,事前的诸葛亮该怎么当才好呢?

其实,以央行居庙堂之高,未必要在预测的准确度上下大力气,以显示某种全能的风范。短期价格波动预测,是价格理论中的最大难点,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与其含糊说预测,不如给市场一个明确的庙堂演说,做一次彻底的信息披露。比如,不妨公开说,央行将在今年上半年哪几日,根据那些已经掌握的数据,讨论是否应该加息,或者暂时还不用加息。

这种信息公开很容易做到,但对市场的参与者,比如这次央行调查到的各路人马(企业家、银行家和居民)来说,仍不啻是玉音錀旨。因为这些人,即使专业如银行家,精英如企业家,也都不是央行肚里的蛔虫,无法猜测央行什么时候举行加息与否的会议。但无论加息与否,对他们的实际经济活动,影响都不是一点点。(不怎么缺钱,也对资金成本不敏感的央企或者除外?)

央行是货币的唯一发行者,也是货币价格的唯一控制者。和央行相比,不仅居民,就是企业家和银行家,也都是流动性管理中的弱势群体。央行不举动,他们无法举动,也不敢举动。股票投资人就经常说,加息不加息无所谓,关键要知道央行如何加息!半夜鸡叫吓人得很啊!

在2月11日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四季度)》中,央行曾如此展望2010年:“2010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但也面临国内外复杂局面的挑战。”它主要的担心就是经济基本面上的CPI变化。央行那时就认为:“要关注价格走势,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按照这份报告,结合近来的变化,比如2月的CPI超大多数人的预期,央行要加息或者准备加息已是大概率事件。无非我们不知道央行什么时候加息,更不知道央行如何预测、何时准备讨论这个天下都关心的事情。

当然,要求央行想出万能的货币政策,肯定是不现实的。货币政策的最佳状态也许是,货币政策信息完全透明化。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在固定时间开八次会议,12位经济界大人物到时就开会,开完会就发布宣言。尽管他们的错误多多,有的甚至难以宽恕,但至少公开了自己决策过程,这对市场而言就多了一份固定的预期,使得大家对央行少了一份神秘,而多了一份亲近。这值得敬礼。

(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  

8%的玄机

2010年03月14日 20:45投资者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 研究员 汤昕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中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人民大会堂里响起了三千会议代表雷鸣般的掌声。

然而《泰晤士报》在一篇题为“温家宝目标GDP增长8%并承诺更多的农村投入”的评论中认为,温总理的2小时报告中,充满的是传统的稳健,而不是必胜主义。

不过,《投资者报》认为,2010年又一个8%,其中可能包含着更多的勇气、更大的决心,蕴含着更多的对调结构、转型的必胜信念。

这个保守稳健的数字后面,却有着清晰的逻辑,目的就是,以“牺牲”大约两个点左右的经济增速,来换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产泡沫的挤出,从而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010年GDP 8%低于市场预期

事实上,与《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相比较,此前市场上对2010年GDP的预测,都较为乐观。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今年中国GDP有望增长8.5%左右;此外,世界银行则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将提升至8.7%;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更是表示,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将更为平衡,将增长10%;而国信证券兴业证券等更为乐观,分别预期增长10.8%和11%。同时,最近20多家机构对GDP增长预测的平均值也达到了9.8%。

上述诸多乐观的市场预期,实际上都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首先,2008年末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一部分是在2010年要完成的项目,而且大量去年未完成的投资,今年还要继续投入,这就保障了投资增速即便下滑,也不会下降太多。而且,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经济震荡,投资是拉动经济走出泥沼的主力,那么,从政策意图上来看,政府也不希望投资增速大幅下降,所以,投资的稳定增长有了保障。

其次,就出口而言,尽管后危机时代,主权(信用)债务、恶性通胀和汇率等都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但全面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的外需仍将随着全球经济趋势性复苏而增长。

再一个因素就是消费,2009年里,消费一直是稳健增长的态势,在2010年里,消费刺激政策仍在,政府扩内需的决心不改,加之经济的好转,相信消费也会在保持既有增速的基础上,略有上升。

总之,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的GDP在2009年的不利环境中已经实现了8.7%的增长,那么在全球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形势都好转的背景下,超越2009年的增速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比较来看,温总理所说的8%的目标明显的偏保守。

牺牲GDP两个点来调结构

中国的经济在2009年率先复苏,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那么,按道理来说,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增强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信心,中国政府原本应该是制定出超越8%的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目标,而且,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超越8%的目标事实上也是不难实现的。

所以,如果政府所制定的8%的GDP增速最终成为事实上的话,那么,就表明政府在2010年里,可以有近两个点的GDP增长空间,用来调节经济结构和挤压资产泡沫,换取更健康的经济增长。

诸多因素都在支撑我们的判断。

首先,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在阐述8%的 GDP增速时表示,“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政府在调结构这个老问题上,要真的下手了。

回顾过去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在2006年之前,强调的是“又快又好”,想方设法促进经济保持高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日益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资源与财富分配的矛盾等种种难题。所以,2006年起,政府及时将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又快又好”转移到“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并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一方针。

其次,全球经济危机暴露出经济增长方式上诸多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资产价格膨胀使得泡沫显现,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过分依赖出口的软肋彻底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充分意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深谙这一道理,政府提出经济增长好字当头。

挤泡沫促升级是重点

就我国经济的具体问题来看,调结构势在必行是共识,政府在2010年出台政策也是符合预期。我们预计,牺牲两个点的增长来调结构,其重点工作应该是在促产业结构升级和挤资产泡沫两大方面。

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刚刚开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在2009年里,保增长是根本任务,所以,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事实上,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6%,仅比2005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占GDP比重43.1%的目标。同样没有实现的,是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性指标。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为3029万吨,相当于同期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的1382万吨的2.2倍,预计到2010年也难以实现比2005年排放量(1414万吨)减少10%的目标。

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国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那么,从2010年这个“十一五”计划和“十二五”计划的分水岭开始,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结构了。

另一方面,调结构是为了促发展,但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成果,所以民生问题也不能忽视。

其中,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人们的不满情绪在聚集,这对于国家的稳定也是很不利的。所以,调控房价也势在必行。

事实上,2008年的时候,政府已经有了打压房价的举动,但是在之后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政府如果继续打压房价,将会使得占GDP份额较大的房地产投资急剧下滑,经济的增长难以保障,不利于经济的复苏。所以,由于天时不利,利弊综合权衡之后,最后政府挤压房地产泡沫的政策只能收兵。

而对于2010年来说,时至今日,以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攀升,同时经济形势稳定良好,政府求平衡、求健康发展的心态更重,那么,政府长久以来调控房价的政策有了实施的良好土壤和机遇,手中的调节大棒的力度会更大。

政策退出或因此提速

如果政府果真是牺牲两个点的GDP增速来调结构、挤泡沫,那么,此前市场热议的政策退出和资产泡沫问题,都将有新的动向。

首先,就政策退出而言,此前的经济刺激政策,特别是投资政策额,尽管在立项审批上已经关注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有所限制,但是仍不可避免存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所以,如果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此前“下猛药”式的经济刺激政策,尽管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但最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基础上,如果政府决心牺牲两个点的GDP增速来促结构调整,那么,对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将有所降低,政策退出加速不是没有可能。

其次,就房价问题而言,尽管牵涉的利益方错综复杂,但我们仍相信,政府只要愿意调控房价,还是有筹码的。基于我们的上述判断,如果政府愿意牺牲经济的增长速度来调控房价,那么房价至少是能够稳定下来的。

年初《投资者报》在分析2010年GDP增长时,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政府调控因素,预计今年GDP增长在9%~9.5%左右的可能性更大。并且认为,政府今年对国际形势、资产泡沫等都是非常审慎,手持调节大棒,或打或拉,相机抉择,灵活应变。关键是要看外部形势和内部的投资冲动情况,如果有经济过热的苗头,资产泡沫扬头,政策退出可以提速,把冒头的敲平,反之则拉一把。

现在看来,根据以上我们的分析,政府求平衡、求健康发展的心态更重,手中的大棒击打力度会更大。我们认为对GDP的预期增长目标要有所调低。考虑到今年的经济环境要远好于去年,而且经济回升的势头也很旺,增长速度低于去年的可能性也不大。预计增长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