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避实击虚之道——透视中美战略性军事领域的竞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3:51

解放军的避实击虚之道——透视中美战略性军事领域的竞争

2010-02-22 14:34:12

 

 

令美国智囊人士担心的是,中国在某些领域与美国开展合作或保持克制的同时,积极谋求可能危及美国利益的军事能力,特别是在核力量、太空战与太空反制作战、网络战及常规作战等领域针对美军的弱点大做文章,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对美国形成有效的震慑能力,迫使美国在事关中国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

 

 

解放军的避实击虚之道——透视中美战略性军事领域的竞争

 

菲利普·桑德斯  美国国防大学高级研究员  曾铧  编译

 

  本文为《现代舰船-军事广角》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与中国加强合作对维护美国的利益固然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忘记一个被忽略的重大问题,那就是在强调与中国广泛接触与合作的大背景下,美国该如何应对中国谋求战略性军事能力对美国利益形成的挑战。许多分析人士都探讨过中国军力增强可能会对美国利益和亚太地区稳定构成威胁,但却很少关注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形:中国一方面打造令美国担忧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又对使用武力采取克制态度,这时美国又该何去何从?

 

美国无法遏制中国发展战略性军力

 

解放军目前正加速进行现代化建设,力求发展一系列新型作战能力以应对诸多国内外的突发事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大陆越来越担心台湾地区有可能走向“独立”,因此维护国家统一也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虽然国民党上台后采取与大陆积极接触的政策,使台海紧张局势大为缓和,但中国大陆进一步密切两岸关系的热望却有可能落空,因而再度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此外,解放军也在以长远眼光筹划军力建设,确保能遂行其他复杂的任务,如维护领土主权和海上交通线等。

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监视及侦察手段和精确打击能力,同时尽力限制潜在对手利用上述能力对付中国。其中令美国尤为关注的是解放军在核力量现代化、先进的太空战与太空反制作战、网络战和常规作战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在这些领域,中国正试图着眼于美军的软肋打造不对称作战手段,有可能会限制美军进入西太平洋。

美国也有可能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谋求先进军事能力的进程,能采取的遏制手段大致有三种:一是推行竞争战略,将中国拖入代价不菲但获胜无望的军备竞赛;二是让中国在谋求先进的战略性战力时付出越来越高的政治和经济代价;三是将美国与中国的经济与战略合作,与限制中国发展战略性战力直接挂钩。不过上述遏制手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都不太可能阻止中国谋求先进的战略性军事能力。

竞争战略谋求在战略性军事领域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从而利用美国的技术和财力优势将中国拖垮。一些人士认为,冷战时期美国正是凭借在隐形技术、核导弹和弹道导弹防御等领域的巨大投入,才迫使前苏联最终不得不承认再也无力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不过,这种遏制手段用在中国身上却未必行之有效。首先,中国领导人已从苏联解体中吸取了教训,明确表示绝对不会卷入代价高昂的军备竞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根本无意与美国全面争夺主导地位,而是专注于寻找美国的软肋,以求避实击虚,在不涉及美国根本利益的冲突中增大美国军事介入的代价与风险。其次,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也为军事现代化提供了越来越充裕的财力保障,一旦先进武器系统研制成功,中国领导人也更愿意为先进武器系统的部署投入更多的资金。第三,中国还在探索用不对称作战手段对付美国的先进武器系统。相比全面军备竞赛,这种办法投入要少得多,效果却很明显。中国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对称作战手段对付美军。最后,过分强调与中国公开展开战略竞争,也不符合美国与北京不断加强政治和安全合作的宏观战略。

第二种遏制手段试图增加中国发展战略性军事能力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代价。不可否认,中国的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其它关联方可能会担心,中国的先进战略性战力有可能影响到本国的安全,乃至整个战略格局的稳定。中国的邻国甚至会因此而加快军事现代化的步伐。由于担心国际上的负面反应,中国的相关行为或许会有所克制,不过,只有牢固确立了切实可行的国际规范,而且中国陷入孤立时,国际上的压力才能对中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若美国自己也在谋求先进的战略性战力,而且也不愿意受到约束,那就很难迫使做同样事情的中国真正付出国际代价,特别是中国若只是谋求有限的战略性战力,并无全面赶超美国之意,那就更不可行了。

第三种遏制手段试图将美中经济、安全合作与遏制中国战略性战力的发展相挂钩。由于中国需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因此美国可以借机利用双边关系大做文章,比如美国可以限制中国进入美国市场和从美国引进技术相要挟,迫使中国不得发展某些战略性军力。但这种办法会使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付出相当大的直接代价,还会招致中国的报复,而且也不符合当前的国际经贸规则。尽管中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要高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但中国如今已能通过报复和取消合作等手段让美国也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从长远来看,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利用中美经贸依存度上的不对等性,迫使中国在发展战略性军力上作出让步,恐怕很难达到目的,特别是在中国视为至关重要的领域,这种办法收效甚微。

 

解放军的四两拨千斤之术

 

与其他大国一样,美国也想在所有关键的战略性军事领域保持优势地位,但这终归是一厢情愿,不仅技术上不可行,财力上也难以承受;此外,中国也不会容忍美国在重要的战略性军事领域长期保持优势地位。美国的决策者们不应奢望美军会永远保持这种优势,而应着力增强自身先进的战略性军事能力,消除因其他国家发展先进战力而造成的薄弱环节。不过,美国的上述努力恐怕也无法阻止中国获得某些作战优势。中国的中短期目标并不是要在军事上全面赶超美国,而是着眼于美军的软肋大做文章,迫使美国在事关中国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 

为增强核武器的生存与震慑能力,中国一直在寻求发展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由于技术上的制约,中国的核威慑最初主要依赖空投武器以及易遭打击的井穴式导弹。中国专家在非公开场合也承认,中国早期核威慑的可靠性,完全寄托于潜在对手没有把握在第一次打击中彻底摧毁中国的所有远程核导弹。因此,中国后来决定停止大规模生产易遭攻击的第一代导弹,转而研发生存能力更强、二次核打击能力更可靠的新一代机动式陆基和海基核导弹。到21世纪初期,中国新型导弹系统即将部署之际,美国却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并着手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这使得“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态势格局面临挑战。中国一度指责美国只顾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而将他国置于危险境地。

不过,中国似乎决意要多管齐下打造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例如增加生存能力更强的导弹数量,开发针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反制手段,甚至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有关的太空设施也可能成为反制的目标。美国的一些决策者和战略家一直不承认中美两国在对方的核力量面前都存在脆弱性,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美国的行动自由将会下降,而中国挑战美国利益的行动能力则有可能增强。但是中国采取的上述措施可能最终会迫使美国不得不承认,对中国核武器的防范难保万无一失。这也是过去十年间中美关系时有紧张的一个重要根源,有时甚至会对国内政局产生重要影响。不过尽管双方各有顾虑,但这种紧张局面并未妨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反恐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等问题上展开富有成效的双边合作。

总体上看,中国核力量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拥有足够的核打击能力,使潜在对手始终无法有效防范,因而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中国领导人一直谋求以有限的经济和外交代价维持一支规模相对较小的核力量,反复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和实现世界无核化的目标,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这些都表明,在中国领导层眼中,只要中国具有生存能力的二次核打击能力足以维持稳定的核威慑态势就够了,超出这一需求范围之外的核打击力量回报极为有限,实为得不偿失之举。

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与美国导弹防御之间的博弈表明,中国核力量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最小的经济与政治代价,维持足以震慑其它核大国的、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可能会成为今后中国在其它战略性军事领域与美国竞争的行为模式。

太空就与核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相似之处。大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太空是主动进攻一方占优势的领域,哪怕只有相当有限的太空反制能力(比如反卫星武器),也能让对手力求克服技术上的种种难题,为保护太空设施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未来在太空领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代价高昂的攻防角逐。无论哪个国家,若率先部署太空武器,或以妨碍商用和民用的方式迈向太空军事化,都将付出巨大的外交代价。而另一方面,太空也能为常规军事行动提供至关重要的情报、通信和导航支援,这也是中国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着力谋求的重要军事能力。

考虑到在太空领域以有限的代价就能置对手于脆弱之地,而要在太空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地位则需付出极高的经济代价,还会导致极为不利的外交后果,因此中国最终很可能只满足于谋求有限的太空反制作战能力(如暂时阻止美国利用太空设施),同时积极主动地利用太空增强军队的陆、海、空作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太空设施,在太空反制作战系统的部署和使用上恐怕就会有所克制,而且随着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越来越依赖太空设施,对太空反制作战也会愈加慎重。在此背景下,中国将如何利用太空反制能力实施威慑,倒是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络战则属于更为隐蔽的军事领域。利用计算机网络窃取敏感信息,与传统的情报收集方法有某些类似之处,很可能也会变成国与国交往中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现象,也就是说名义上虽不合法,但却司空见惯。与传统情报行动一样,蓄意利用网络搜集情报的行为一旦被发现,特别是被公开曝光,很可能会对当事国的声誉和对外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络情报搜集行动有些束手束脚。尽管采用不易被察觉的,或是分布式拒绝服务的方式能降低风险,但表面上天衣无缝的网络情报活动也难保不露马脚。计算机网络攻击的途径也与网络情报搜集类似,鉴于一次成功的网络攻击会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因而它所造成的后果也有可能被察觉,而且某种程度上更有可能暴露攻击源头(至少能通过追溯攻击的来龙去脉发现蛛丝马迹)。通过发出报复性威胁,针对敌方军用和民用目标的大规模网络攻击行动可能会产生威慑效果。不过,成功的计算机网络攻击往往需要以隐蔽的手法进入对方网络,因而很难准确评估对方的防御能力,也难以展示己方的进攻能力,这有可能导致更难以形成稳定的威慑态势。

中国在常规力量领域谋求限制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行动能力,则属于比较传统的军事竞争方式。中国在该地区部署的先进常规攻击潜艇、配备先进反舰巡航导弹的俄制驱逐舰、更加强大的防空与空中打击能力,以及正在研制的反舰弹道导弹,将对美国海、空军在中国周边遂行军事行动构成严重挑战。美国军事决策者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及反介入能力的进展情况。针对解放军常规作战能力的不断提高,美国最近也重新调整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兵力部署。尽管中国自认为强化常规作战能力是出于防御战略的需要,但它们也有可能用于对台湾地区的攻势作战,从而增大美军干涉台海冲突的代价和风险。美国对解放军反介入作战能力的提高尤为关注,因为美国的亚太战略需要保持军事介入能力,以维护地区稳定和履行对盟友的义务。中美战略上的这种冲突表明,未来双方的常规军备竞赛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中美军事竞争的升温虽然并不一定会导致全球对抗或全面军备竞赛,但美国决策者需要更严肃地思考:一旦美国在关键的战略性军事领域不再享有无可置疑的优势地位,又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鉴于美国军事上的弱点日益突出,美国应当承认,一旦中美对抗升级为剧烈的冲突,美军有可能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美军过去也曾在高风险的环境下成功地实施过军事行动,如冷战时期美国海军同苏联海军进行的猫捉老鼠游戏。但对大多数军队来说,在危险的作战环境下执行任务,历来是军事行动的常态。因此,美国必须抛弃在冷战后的战争中会自动享有军事优势的幻想,更不能指望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只付出微小的,甚至是零伤亡的代价。

 

 

美国军事上的脆弱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在军事上日益突出的脆弱性将对中美博弈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衡量双方在战略、作战和武器系统等方面存在的弱点。从战略层次上看,鉴于中美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日益加深,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防止核扩散等问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之间一旦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双方都要冒极大的风险,都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这样的代价使得比较哪一方损失更大已失去了意义,这会促使双方领导人谨慎行事,在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的局势下极力避免动用武力。这些顾虑虽未必能避免战争的爆发,却有可能使双方的行为更加克制,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双方的军事角逐。

在评估特定战略性军事领域(比如网络战或太空战)的军事行动能力时,中美双方都会审视自身面对对方的军事打击手段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最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权衡的结果有可能会导致双方展开中等程度的军力竞赛。双方军队都将试图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发新技术和作战理论,以提升作战能力。双方也都会谋求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同时想方设法弥补自身的弱点。

要想在所有领域均占有军事优势恐怕不现实,不过某一领域的不足则有可能由其他领域的优势所弥补,特别是作战理论和战役计划,若既能利用敌人的弱点又可保护自身的不足,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某些关键领域优势丧失或消退的情况下,维持有效的作战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且在战役层次上从多个战略性军事领域进行军力对比评估也很有必要,这需要根据具体的作战环境进行详细分析,评估结果将对先进武器的采购及经费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美国军事决策者来说,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楚在哪些领域通过可承受的军事投入就能收到持续可观的回报;在哪些领域美国存在的不足能通过其它方式予以弥补。换句话说,美国若能开发出令潜在对手难以对付的新型作战能力,就可弥补美军在其他领域日渐暴露的不足。应考虑到中美关系中存在诸多竞争因素,中国军力发展有可能在美国未来的防务规划中占据越来越重的份量,但美国的军事采购也不应只盯着中国,更应着眼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美国军事上日渐突出的脆弱性会不会削弱美国的威慑能力,进而导致中国的行为更具挑衅性呢?这主要取决于时局、军力对比及双方处境等的具体变化情况。对于美国来说,最困难的局面莫过于卷入台海冲突。因为在该地区,中国在地理位置和不对称作战方面占有重要优势。多数西方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的军事优势会迫使中国军事决策层寄望于赶在美军武力干涉之前即能速战速决。中国军力的增强无疑会使美军变得更加脆弱,可能会增大美军干涉的风险和代价,但中国领导人也需要考虑到,美国也有可能不惜付出这些代价进行干涉,从而导致冲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对这种可能性的担忧,以及周边地区和国际社会的负面反应还会使中国十多年苦心经营的外交大好局面毁于一旦,仍将成为中国考虑对台动武决策时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尽管中国军力有所增强,但解放军自身仍会存在显著弱点。因此,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都存在谨慎行事的强烈动机,以防发生军事冲突。

在亚洲其他地区,美国的军事处境恐怕要比中国好得多,例如美日同盟构成了美国维持亚太军事存在的一大支柱,美国可利用日本的基地展开军事行动。即使中国军力显著增强,也更有可能进一步强化美日同盟关系,而不是增强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影响力。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中美两国还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在很多情况下,美国干预地区危机的行动自由并非取决于对军力对比的判断,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能否赢得中国的政治支持(或默许),特别是需要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时更是如此。因此,通过外交努力寻求共同利益、应对共同面临的威胁,以及处理国际事务时保持步调一致,应当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内容。

 中美在核力量现代化、弹道导弹防御、太空与太空反制作战以及网络战等战略性军事领域的竞争,势必会对中美日益扩大的双边关系产生某些影响。鉴于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仍在持续,而且有限的国防经费面临多方争夺,因此美国在上述战略性军事领域将受到经费、技术和政策上的制约,进而会影响相关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发和采购。如果美国不能继续维持在这些领域的显著优势地位(受政治和经费预算的制约,很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则国内的政治争议很快便将会接踵而至。中美存在持续战略竞争的可能性表明,上述战略性军事领域未来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