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美竞争是制度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10:34
中美竞争更多体现为软实力之争
从权力竞争模式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已由硬权力竞争模式向软实力竞争模式转化。软实力竞争视角下的中美关系将呈现出与硬权力竞争明显的不同,软实力竞争是一种多元化的竞争,以和而不同却并不相互取代为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制度之争,并主要体现在国际制度和国内制度两个层面上。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霸权衰退的潮流之中,国际关系学者就开始质疑物质性权力在维持世界稳定中的作用,而国际制度这项软实力资源则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为此,一些国家将国际制度构建与推广和维护本国的价值观连在一起:英国构建了自由贸易原则和金本位制,美国构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美国建立与其国内规范一致的国际制度,并使其他国家在遵守这些国际制度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对其国内结构进行改变,美国因此获得了更大的软权力。
由此可见,国际制度的构建与国内制度的发展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文化底蕴、所倡导的价值观、所提出的治国理念往往会对国际制度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公平、正义、兼爱的思想正在逐步落实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而且这一理念上升到国际制度层面,与国家间和谐相处、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而美国在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的一致性方面却存在断裂的问题。即在国内制度层面强调“民主”,而在国际制度层面强调权威与美国民主的绝对性、单边性,要求其他国家服从于美国的权威。
中国强调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和谐、公平、正义的制度构建虽然与西方个体利益至上的自由、平等有所不同,但却是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同时,中西方观念中的兼爱与博爱、公平与平等、正义与法制、非战非攻与永久和平之间也存在诸多相似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努力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虽然这一探索困难重重、绝非尽善尽美,但一个新的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引起世人极大关注。无论是周边邻国还是传统西方国家都在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关注和研究中国模式的发展。
毋庸置疑,中国通过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和“和平发展”道路,正在努力扩大软实力影响力。在国际制度构建方面,中国也在努力提出有别于权力政治传统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并且践行于外交活动中。六方会谈谈判机制、东盟10+3模式、上海合作组织等不仅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合作共赢发展理念的体现,也为丰富和完善国际制度本身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美国提出了中国是“利益攸关者”的概念。与此同时,在联合国等多边外交舞台上,中国等国也在不断抑制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作法,具体体现为“单极”与“多极”之争。
中美具有不同的软实力竞争观
由于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制度,对国际制度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和分歧,因此,国家间的制度之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一种和平的竞赛。这种制度之争与冷战时期不同,苏联也提和平竞赛,但那是策略性的。中国相信,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时限,制度间的和平竞赛与和谐共存是国家间关系中的常态。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并不谋求取而代之,而是坚持和而不同,相互补充。坚持文化与理念的多样性。中国相信,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普适的、一成不变的,任何制度都必须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特定国家的国情相适应。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形成了国际社会中新的和平竞赛。在国际制度层面的合作中,中国决不盲从,但也决不固执己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虚心改变过时的错误做法和主张,努力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中国新外交的探索正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软实力构建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正义的理念。中国反对以硬实力为手段的软实力扩张,换句话说,软实力的构建决不取决于硬实力的发展。软实力是以吸引力和创新力赢得其影响力的,强调影响力而非控制力是软实力发展的关键。软实力的发展是与非强制性和自愿性为原则的。
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是透明的、无私的,可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所评判,也可以为国际社会其他成员各取所需,但中国决不会强行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在国际制度层面,中国会努力为国际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贡献,但并不赞成把一国的国内制度直接等同于国际制度的做法,也不同意把一国所推崇的国际制度强加于所有其他国家。
以往的历史表明,试图以一种制度推向全世界是不可能成功的。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苏联模式或者是中国模式。美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美国自信其制度的完美无缺,相信这一种制度可以适用于全世界,这种宗教般虔诚地推广一种制度的做法,构成了美国对外战略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引人注目的事件,但种种事实表明,这一尝试是不成功的,也是很难成功的。美国从经验主义承袭中发现了制度扩张是其化敌为友的最佳路径,比如对日本的改造等。但对日本的改造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导致失败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对日本的改造也是以强制方式实现的,是在占领与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西方舆论认为是二十世纪的奇迹,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中国没有挑起冲突或战争,始终强调和平发展,并且为维护和完善现存体制做出贡献。中国探索自己道路的努力正在不断取得成功。在不断证明是正确的事实面前,中国没有理由改弦更张,反而会坚定地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既包括努力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内政治制度,也包括拓展和完善现有国际制度的尝试。
诚然,中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中国的国内制度,比如民主制度建设,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都需要调整、改善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待于发掘和提炼,有待于与新的国际形势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须全盘接受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推广在许多地方都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不会照搬别国模式,也不会强行推广自己的模式。
中美制度之争将会长期存在
作为文明背景不同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与美国采取不同的制度、拥有不尽相同的治国治世理念,这首先是一种正常和自然的事情。其次,中美之间不同制度的比较与借鉴将继续成为二十世纪的国际现象。因为这种制度之争所引发的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是具有历史性深刻意义的,有些东西甚至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论短长,也很难通过简单的化解战略误判来解决。再有,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各国发展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例外论的现实,而例外论绝不应该被视为普世论。如今,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仔细地研究中国的政体,并重新审视中国今后的发展,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用他们所谓的模式、所谓的规律无法解释今天的中国。中美要想化解这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对立,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相互适应。
未来的中美文化战略对话,绝非仅仅是文化承袭上的交流与对话,也绝非仅仅是借古喻今,而应该包括如何更深地理解彼此不同制度、认识各自国内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如何更有效地改革国内制度以及如何更好地构建共同的国际制度的问题。
中国治国治世之经验长达数千年,蕴含丰富的人类智慧精华,美国文化传承于欧洲同时吸纳百川而自成一体,发展历程只有数百年,却也创造出许多新的人类智慧财富。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还不到一百年,而中国取得真正意义的改革开放成就才只有短短数十年,因此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求真务实的精神,克服政治偏见,在制度差异中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中美之间在不同制度间如何共存以及在国际制度层面的合作议题应更趋理性同时更具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