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讲座1 自主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04:45

系列讲座1 自主养生

分类: 養生 | 修改 | 删除 | 转自 shenlong1388 | 被7人转藏 | 2009-10-23 23:50:01

关注我,接收知名公司内部招聘信息

这是一个为系列讲座准备的草稿,想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许多生活现象中找出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和澄清,让人们在明白道理后自觉地去实践,以期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健康.

第一讲  我的健康我做主
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是每个思维正常的成年人的基本能力和普遍需求.似乎没有什么好讲的,也没有什么可听的.但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在不少方面做不了自己的主.谁都知道自己的健康很重要,但是为了生存,为了习惯,为了责任,为了我们自己自定义的各种幸福,我们不得不去"拼命".这种以健康为投资资本的经营生命方式,常常是不由自主的.事实上,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为自己的健康做主的.

一 身不由己的困惑
1 健康的排位
在人的众多需求中,什么会被排在第一呢?
的确如同调查的结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生活阶段,答案是不一样的.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哪一次的调查,哪一组的总体结论都不是健康第一.当然,调查样本的局限性和调查方式的粗放性都不足以说明调查本身的权威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理性分析.
健康不被放在自身需求的第一位,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我们的现有文化要求我们树立"爱拼才会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对个人的成功率的导向性评价,个人对自己的成就感的自勉式欣赏,都只能是集中体现在奋斗、创造、奉献、价值之类主题词统率下的数据和故事上.如果说,某人因为重视自己的养生保健而获得了什么社会荣誉,受到了什么什么表彰奖励,至少在目前,人们一般会不以为然.
我们生存的文化背景从两个方面暗示我们,人的健康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暗示里隐藏的潜台词是,既然是人,你就应该健康.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都是以健康为标准的,任何时候任何岗位都不支持带病工作.健康是社会对全体成员的默认.另一种暗示是由来已久的,那就是"死生由命",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命中注定的,由不得自己,在这些问题上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天由命.
历史地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一段大家熟知的顺口溜能够有代表性地反映这一变化:职务是暂时的,朋友是长久的,财富是子女的,健康是自己的.当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说这一套话的人已经是年龄趋于老年的人了.老年人的这种感悟似乎让人觉得有些悲壮.还有一种用数字化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数字把隶属于人自身的利益分成两类,极端地说,健康是1,其它都是0.用心当然很良苦,言下之意,离开健康,人什么都别再想拥有.
人究竟需要什么,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回答.健康的人似乎从来都不觉得健康是什么稀罕的,只有不健康的人才会觉得自己的健康重于一切.我的一位身居要职的朋友在体检后发现自己有高血压和脂肪肝的毛病,毅然辞职,一门心思去拜师学习养生.与他闲聊中他说的一句话让我惊诧不已.他说:"我要是死了,连老婆都是人家的."
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的内容太多,都是切身利益,好象无所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所缺即所需.手上最缺的就是眼下最急需的.绝大多数人在青壮年时期感受不到健康危机,所以不可能把自己的健康需求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如果哪个青年人整天谈论健康长寿,养生之道这一类的问题,除非他是医务工作者,否则,要被不少人在背后指着脊梁骨骂"没出息".也就是说,即使知道健康很重要,只要自己目前还没处于该谈论健康长寿的年龄段上,一般是不可以把这个当话题的.拼搏是不容置疑的责任.拼什么?搏什么?拼的就是性命,搏的就是身体.这是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原始资本.
生命对于人生来说,有时候是特别重要,有时候是特别不重要.
说重要的理由很多,比如说:
人命关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是最宝贵的;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说不重要的也有许多理由,比如说: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死不足惜;
舍生取义.
人从青少年时代,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求或者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谁都不会把自己的健康作为一条理想.社会的众多诱惑,长辈的众多期盼,自己的众多追求,都会激励他们奋不顾身.成家立业之后,一连串的责任接踵而来,不能推卸.为了使人能够身在苦中不觉得苦,心甘情愿地去吃苦,文化又潜移默化地发挥出它无所不能的教化功能.孔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人们为了明天的"大任"而憧憬的时候,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家长会用各种方式向孩子灌输一种理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文人把这些思想与时俱进地演绎成现代语言:吃苦是一种资本.因此,人本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生命就是在追求和实践理想中不断地消耗着,弥散着.就象有一种职业被歌颂的红烛一样,不断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面临健康危机的人无疑会认为健康高于一切.而健康着的人们常常会思索许多人生的意义.从心灵深处反复地追索自身的价值,摆弄健康在人生中的排序.权衡的结果,自然会得出如出一辙的选择:顾不得,由不得,惜不得,有舍才有得.
商品经济社会,人的许多现实利益都被简约成万能的"钱".在拼命挣钱与花钱养命这两个人生的端点之间,我们常常左右徘徊,很难定位.钱是人生许多需求不可或缺的交换凭证,一钱逼倒英雄汉,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寸步难行.连养命也都离不开钱.许多让人获得感官享受的刺激性诱惑几乎无孔不入,令人挡不住.流行、时尚、身价、荣誉等等胜过万有引力的巨大力量牵制着无数人的价值取向,"要钱不要命"的俗语是人自身被扭曲后的真实写照.
说了这么多似乎与养生无关的内容,让人听了有点心烦意乱.有一句颇能同情和理解人的现实处境的话一语中的:身不由己啊!
2 没有主见就等于没有灵魂
是的,许多时候,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让我们身不由己.并且找到了为自己开脱的恰如其分的理由.明知健康对人是第一重要的大事,但是,我们平时很难把它摆在第一的位置上加以重视.为什么 “过劳死” 现象在高管、知识精英阶层频繁发生?为什么体检报告显示身体指标正常,可总觉得头晕、疲惫无力、失眠、眼睛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呢?拖着疲惫脆弱的身心忙碌在滚滚红尘,如何摆脱亚健康的折磨和依赖外力改善亚健康的习惯思维?如何低成本而又轻松科学的自主养生?一旦忙碌起来,恐怕连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其实,我们维持自身生存的成本,可能不会太高。人在尘世间奔忙,剩下的那更大的一部分,到底支付给了什么呢?
一位经商的朋友,没日没夜地赚钱,过度劳累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健康。十年前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赚钱指标,达到这个指标他就准备停下来休息。十年之后,才发现虽然远远超过了原定的指标,可是所赚的钱只够他换上一辆“宝马”。我问他,为什么非得换“宝马”呢?他说,没有匹配对等的坐骑和人家谈生意怎么能有面子呢,这是必须付出的成本。我提出质疑,若是今后你去和更有钱的人谈生意,是不是非得还要买下一架专机不可?他不置可否。
就在两年前,他患上了绝症,不得不放下生意。医生建议他去健生锻炼,他选择了自己最喜爱的打乒乓球。不分春夏秋冬,他坚持了下来,现在各项健康指标正不断恢复。他发现,以前看似为生存成本付出的努力其实绝大部分付给了虚荣心,生存的成本并不高。比如现在维持生存的成本,除了简朴的日用外就是打乒乓球,而乒乓球馆的会员费每个月只有30元。以前一个月几万元的花销现在降到了几百元。他已经卖掉了毫无意义的豪车,因为步行现在对他来说,正是一种健身。更重要的是,他从打乒乓球中感受到了生命机体本能的乐趣,心情不再出现以往的那种莫名的烦躁、焦虑、忙乱与惶惑。
现代科学技术造就的现代化生活,尤其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一天比一天感觉到,生存的成本越来越高,快节奏、高目标、广欲望、超负荷的生活方式,人们心甘情愿地随波逐流在万众一心的机能衰退型生存背景之中,表象上的不断满足与失落使人不去追究其所以然。
如果有一天,生活只剩下单纯的生存本身,也许才会意识到:更多的当代人是在为奢华、为虚荣、为与他人的攀比付出自身生命这一不可逆的成本,而这种人为的“浮肿”和“虚高”,又被许多人误以为是理所当然的生存本身所需要的成本。
让生命的健康与人生的理想进行比较,我们会毫无疑问地叫健康为理想让路.人一旦失去理想的追求,就会觉得生命毫无意义.无意义的生命会让人活得没劲,产生无价值感,结果影响到心理健康.心理一旦不健康,生理就会跟着出毛病.所以,人必须有理想地活着,不断地用对人生的追求激发生命的活力.
让生命的健康与个人的虚荣进行比较,我们应毫不迟疑地叫虚荣为健康让路.虚荣心总是尽其所能地制造着诱惑的泡沫和心灵的浮躁,让人在贪得无厌中不得安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古人对自身半原始生活中价值异化的告诫.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因素在加码,心累成了多数人的普遍感觉.心理疲劳是万病之源.当我们感觉到心理疲劳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可能就会疾病缠身.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时间之箭永远不会有丝毫的同情心而为哪一个人倒转.
能不能从高质量的生存与高欲望的生活的螺旋中为自己解压,解惑,解码,解脱,给自己一副解药,让自己解放自己,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想做,人人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说,我们无论挑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都必须自主.不要给自己的心理施加过多过重的压力,让自己产生身不由己的困惑.心理疲劳的病因是被动.人一旦有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一切选择都是受生活所逼的感觉时,必须对自己提高警惕,告诫自己有可能已经误入歧途,赶快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努力用一些信念说服自己.比如,我是我的主人翁,我的健康我做主.人必须有主见地生活,没有主见就等于没有灵魂.
3 健康度过每一天
理论是苍白的,语言是乏力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用生活驯服生活,是许多自制力差的人解救自己的有效方法.有一位朋友,整天感觉到自己心力交瘁,心烦意乱,心急火燎,心如刀绞,去医院检查并未发现有什么毛病.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患上心理疲劳症,要求他休息.他在医生面前诉着苦,说自己一刻都不能停,这件事多么多么重要,那件事多么多么重要,件件都离不开他.医生反问他,如果你死了怎么办?他在医生的无礼中猛然醒悟,请医生为他开一张死亡通知书,让自己体验死亡.医生说,你此刻既然如此大彻大悟,又何必在乎那一张纸呢?
一位曾经到阿拉斯加拜访过爱斯基摩人的作家朋友,讲述过他在那里的见闻——
“你若去访问爱斯基摩人,记住最好不要问他多大年龄了。如果你问的话,他会对你说:‘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再追问,他就会说出一句让你奇怪得无法理解的话:‘不到一天大’.爱斯基摩人相信,到了晚上入睡时,他们就死了,但第二天清晨醒来时,他们就又觉得重新复活,获得新生,因此,没有一个爱斯基摩人能活过‘一天’!也因此,每一个爱斯基摩人的面容都不带忧愁和焦虑,他们快快乐乐地度过自己的每一个‘一天’。”
“不到一天大!”——这并不是他们的玩笑话。比起我们"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人生哲理来,爱斯基摩人关于生命的理念,更是意味深长。
生活在北极圈冰天雪地里的爱斯基摩人,一直让人们充满着好奇,觉得他们住在冰屋子里的生活真是神奇而又神秘。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爱斯基摩是一个顽强的民族.不同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对自己有不同的称呼。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皮特人”,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真正的人”。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
仔细地回味他们那种“不到一天大”的生命心态与理念,不由得让人心中增添一份深刻的崇敬,甚至感受到一种震撼。在天寒地冻的北极圈里,生活是严苛、残酷的,起码的生存成了爱斯基摩人的主要奋斗目标,但是,他们把“今天”当作自己“余生中的第一天”来过,所以,在每一个爱斯基摩人的脸上,才永远不会带着担忧和焦虑,他们在生活的每一天里,学会了快快乐乐地每次只面对这“一天”。
老一辈的人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晚上脱了鞋,明早不一定起得来。”坦然自若的话语中虽然有一丝宿命的悲凉气息,但仔细想想又不无道理。人生无常,这种偶然中的必然与必然中的偶然,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大概都是如此的吧。只有每次只面对一天,并且把每一天都当作一辈子来过,那么,人就有可能为自己找到幸福生活的金钥匙,因为,从日出到日落,时光正在飞逝,我们没有多余的功夫去烦恼自己的心。

  

返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