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援救美国 中国面对三个“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08:49
 美国侨报:援救美国 中国面对三个“怎么办”    五岳盟主/编辑     十月十八日,洛杉矶附近一家Mervyns百货店打出削价百分之七十五清货的告示,消费者正在选购清货甩卖的服装。拥有五十九年历史的美国老牌连锁百货公司Mervyns刚刚成为美国经济滑坡的新牺牲品。这家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百货公司周五宣布,旗下一百四十九家商店进行清货销售,然后关门停业。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十月份美国消费信心指数创下三十年来最大月度跌幅。         美国《侨报》发表刘涛撰写的文章指出,需要强调的是,笔者一直主张,在全球危机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政策协调,和衷共济,共渡时艰。然而,合作方式有很多种,维护东亚地区经济稳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不在危机关头大量抛售美元资产等,都是中国能承担且愿意承担的义务,但强迫中国斥巨资购买美国国债,则完全漠视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世界需要听听中国的声音。


  文章摘录如下:


  面对迅速蔓延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布什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救援措施。除动用7000亿美元来剥离不良金融资产、对银行注资,以及对新发债券进行担保外,还将有1500亿美元用于落实第二次减税计划。如果加上此前对AIG(国际集团)、“两房”和贝尔斯登接管所耗费的投入,这一拯救计划预计至少高达2万亿美元。


  接下来,由谁埋单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美欧不断抛出“中国责任论”的情况下,中国已承受较大外部压力。例如,此前有媒体报道,美国近日在20国集团会议上就强烈要求中国购买美元债券,理由是中国握有庞大的外汇储备。笔者认为,中国一旦上套,则将至少陷入三重困境。


  金融危机持久深入怎么办?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美国应对危机的做法在逻辑上大致是对路的: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其实质已演变为全面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简单说就是缺钱,银行相互间借不到钱,而银行对企业和居民更是惜贷。因此,几天来欧美各国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对金融机构注资,加上全球联手降息,信贷紧缩局面的确得到初步缓解。然而,由于欧美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并没有根本改变,如果后续没有进一步的资金注入,先期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所谓1930年代的“大萧条”远非人们想象中那般简单,而罗斯福“新政”也并无药到病除之功效,个中反复曲折和艰辛无奈非亲历者难以体会。自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溃算起,整个1930年代美国经济不断在“希望-失望-再次升起希望-再次失望”的往复循环过程中痛苦煎熬。伯南克在其著作《大萧条》中曾提及,1930年10月银行危机的爆发,使1929年以来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而1931年的金融恐慌,则使初露端倪的复苏曙光再度黯淡;到1933年3月,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都陷入了谷底;经过1933年至1935年漫长的体系重建,经济重又迈向复苏;不过,1937年至1938年危机再度打断这一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爆发才使美国最终走出萧条,一举摆脱制造业需求不足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两大顽症。


  可见,应对金融危机很可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任何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过于天真。即便中国这次能掏出2000亿美元救美国,若其后危机升级,中国是否还有3000亿、4000亿美元继续敞开了供应美国呢?


  美元霸权继续巩固怎么办?


  二战后,美国主导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钉住黄金,各国货币钉住美元,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确立。然而,根据“特里芬悖论”,美元的无限供给能力和它的信誉之间最终发生了激烈冲突,1970年代初,美元被迫与黄金脱钩,全球固定汇率体系崩溃,其霸权地位摇摇欲坠。


  不过,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美国与沙特为首的中东产油国达成私下协议:中东国家今后仍可安全购买美国国债,但必须确保以美元作为原油计价货币。此外,粮食、贵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也先后被美元俘获,本已日暮途穷的美元重获生机。


  不仅如此,正如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所指出的,浮动汇率制度时代的到来,非但不会减少各国的外汇储备,反会增加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日本在1970年代就转向浮动汇率制度,但为确保手中已有的大量美元资产不缩水,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持续购入美元,结果就是手中的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形成“美元依赖症”。随着越来越多亚洲国家步日本的后尘,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巩固。对中国而言,美元霸权不仅意味着经济风险,还意味着新兴大国崛起路上的障碍,因为这种单极化霸权归根到底代表国际金融旧秩序,而帮助维护这种旧秩序不符合中国的一贯主张,也违反时代潮流。


  目前,中国已至少持有5000亿美国国债和3700亿机构债券,若进一步买入美国国债,对美元的依赖只会更深。与私人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上的买卖行为不同,买入美元资产本身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即中国只能不断买入,不能大量抛售,因为抛售不仅意味着中美间政治敌意的上升,而且对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也将带来贬值风险。显然,中国已被绑缚在美国这辆失控的马车上了,唯一能够补救的就是不要把自己绑得更紧。


  削弱自身维安能力怎么办?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表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胜任全球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责,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东亚国家金融脆弱及缺乏区域协调的弊端。危机结束后,各国普遍希望加强货币金融合作以维护本地区金融稳定。


  随着华尔街风暴愈刮愈烈,除美欧外,连一向置身事外的亚洲近日也对这股寒流感同身受。据报道,韩国一再要求与中日举行首脑会议,就如何共同抵御金融危机进行协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商讨成立800亿美元“亚洲共同基金”。如果最终确定,无疑有助于东亚国家建立第一道外围集体防线。


  韩国之所以积极推动这一机制的建设,显然与其1997年的惨痛经历有关。韩元大幅贬值加重韩国政府的忧患意识,迫切希望与中日一道先将防线建起来;而中日当然也不愿意看到危机蔓延到家门口。


  不过,亚洲共同基金只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第一步,其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东亚国家如果打算从根本上增强抗金融风险的能力,还需未雨绸缪,进一步扩大共同基金的规模,同时加快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而这些防范机制,无疑都需要大量美元投入。特别是,眼下中国还面临着资本外流的风险,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谈何救援美国?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一直主张,在全球危机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政策协调,和衷共济,共渡时艰。然而,合作方式有很多种,维护东亚地区经济稳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不在危机关头大量抛售美元资产等,都是中国能承担且愿意承担的义务,但强迫中国斥巨资购买美国国债,则完全漠视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世界需要听听中国的声音。        
中国钱袋又成惦记目标 西方焦躁催中国出手
          西方呼吁中国大手笔协助美国救市的呼声一阵紧似一阵。随着15日至16日世界股市再次一泻千里,一些焦躁的西方人开始以不耐烦的口气说中国。“中国是在对世界金融危机隔岸观火。”德国之声15日的这句评论在西方有相当的代表性。一些美欧媒体还纷纷猜测中国可能会为出资救市附加政治条件。不过,欧美有同样多的声音反对逼迫中国拿外汇储备填华尔街的窟窿,中国互联网上的大量讨论也证明,美国只把中国当作提款机却不改变对中国的态度,在中国的民意中根本行不通。世界金融体系或许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因为美国已经玩不转这个世界。巴西总统卢拉15日的一席话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相当普遍的情绪:“我们是富国制造的这场危机的受害者。一群投机者把世界变成巨大赌场后,又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这是不可接受的。”          西方高呼“中国救市”


  “中国,中国,中国”。美国《旧金山纪事报》15日在题为“金融危机:中国的作用和责任?”的文章中开篇就大呼中国的名字。文章称,“世界东方的这个超级大国是那么庞大和富有,中国在当今世界几乎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了手头缺少资金的美国政府的第二大债主,仅次于日本。现在看起来中国应该对这场源自美国并波及全球的、完全不可预测的金融危机打出一些牌了。”文章接着“失望”地写道,“到目前为止,对于国内外让它拯救全球金融危机的呼声,中国的回应一直很谨慎。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流动性外汇储备,但是中国的银行和政府投资机构宁愿坐在一旁观看也不愿大肆收购华尔街的公司。中国还驳斥关于中国计划购买美国2000亿美元债券的报道是无稽之谈。”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萨勃拉曼尼亚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一篇报道中大谈“对中国而言,向美国提供资金的好处”。文章认为,如果中国帮助美国金融救援行动成功,“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如果愿意为了保护全球经济而动用自己的经济资源,这将奠定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


  英国广播公司(BBC)15日在题为“中国会挽救西方吗”的报道中称,中国有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西方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急需救市资金,这就是许多西方人士高呼“中国救市”的根本原因。该报道同时也十分担心,“中国即使出手救市也会十分谨慎”,中国政府“甚至会向西方提政治条件”。报道援引一些专家的话说,“中国人要救市肯定会让西方人用东西进行交换”,过去中国在购买美国财产时经常遭到美方阻挠,如果中国这次出手救市,中国肯定要让“美国政府保证在以后的购买行动中不再遇到阻挠”。该报道继续写道,中国已经向美国对台价值65亿美元的军售提出了抗议,“看来力量均衡正在改变,而且中国很乐意看到这个结果,虽然他们并不过分。在中国人看来,中国的力量正在起作用”。


  据德国之声15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表示,“八国集团成员国一致认为,要尽快把中国或印度拽到谈判桌旁,让这些大的门槛国家也一起参与共同行动。”默克尔称,没有这些门槛国家,“今天就没法制定金融市场政策”, “我们必须非常快地放好第二块基石,以使这样的危机不再发生。”法国总统兼欧盟轮值主席萨科齐16日在欧盟峰会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没有权利错过这个重建21世纪金融新体系的机会。”
        “只想要钱不想放权”


  15日的德国之声网站更突出另一则有关中国的报道。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在华盛顿会议上表示,西方工业大国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必须对此承担责任和由此产生的后果。报道认为,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要求中国参与复苏金融的行动,而易纲的这番话表明,中国回绝了这一要求。德国之声网站还在首页刊登的提要上抱怨,“中国是在对世界金融危机隔岸观火”。


  美国纽曼基金会网站14日刊登了英国学者史蒂夫·罗布森的一篇文章称,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世界试图通过金融魔术,保持一种他们本不应享受的、高企的生活水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是重建全球金融秩序,这当然需要中国的参与,但绝非单纯的资金“输血”。罗布森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中国能控制住手中持有的大量美国债券,不将之低价抛售,并“警惕可能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就已经对拯救全球金融危机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是“亚洲重新觉醒的怨恨”,对于新兴国家和地区不愿为美欧救市埋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5日的一篇文章用了这样的标题。不过,该文章也同时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金融领域确实表现出明显的对亚洲国家的“偏见”。文章说,“IMF、伦敦和纽约资本市场对那些老牌、富裕的英语国家有一套规则,对亚洲新兴国家有着另一套规则”。德国《南德意志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二战后由大西洋两岸创造的框架已经崩塌,新的秩序不可或缺。文章称,“为什么当中国央行在IMF中的发言权还不如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时,它要介入这场危机?另外,如果美国金融界连最低级的监督规则都置之不理,它又有什么榜样意义呢?”俄新社的一篇题为“中国暂缓收购美国”的文章则调侃称,“现在也没有人向中国提出一笔真正好的交易,诸如听到‘为此您将控制美国一半的经济,获得对美国政府决定的否决权’这样的话”。


  德国东亚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格日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要求中国挽救西方金融危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实际上,现在这场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控制全球的金融体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救市方案至今也没有提自己的责任和过错,现在一方面想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他们垫钱渡过危机,另一方面又不想改变这种一直由自己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格日清说,“现在西方只想让中国等新兴国家出力,但又不想让它们分享权利,显然很不合情理。”他认为,现在美欧都对危机下了大注,但股市并未止跌,表明世界对西方救市的信心并不足,实际上就是对美国尚未反思这次危机的根源不满。即使这次危机可以用钱堵住,如果再不改变美国主导的金融秩序的话,世界其他国家仍然只是美国的提款机,那么下一次危机怎么办呢?

        “把危机变成机会”


  美国一家大型金融公司驻日本市场部主任詹姆斯·吉森先生1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金融界的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可以为金融危机的缓解做出贡献,但直接拿出大笔资金来解决问题代价太高。他说,中国人的钱和美国人的钱不一样,中国的财富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微薄利润,这对于中国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以外汇形式保存的发展资本积累。中国显然更需要大笔资金作为继续发展的资本,如果把这笔资金投给美国,将严重影响自己的持续发展,因此一定会非常慎重。


  吉森特别强调,“美国现在有两种思想很不现实,第一种是把尽可能多的国家拉进这场风暴,美国自己反而可以像在台风眼中一样变得平静;第二种是争取和逼迫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帮助解决金融危机,并把它看作提高自己声望的手段。美国在世界经济比例中所占比重太大,要走出困境,没有其他国家可以代替它自己的努力。”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认为,如果需要救助的国家规模比较小,由国际社会从外部出力帮其渡过难关是可行的。但现在出问题的是美欧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想靠发展中的穷国去救这些富国很困难,外部的帮助应该是有限的,美欧更应该自救。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认为,美欧这次救市,目前仍然集中在“技术层面”,即更多地向市场“砸钱”及技巧性调整。但仅此肯定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恢复民众对市场以及经济的信心,这就要求改变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不公正的格局,从根子上去除造成大规模透支等危机的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庚欣说,从目前来看,仅靠美欧表现平平的实体经济及综合现状,难以使市场在短期恢复信心。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是今天以及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因而也将是世界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重树信心的基本来源。


  英国《卫报》14日刊登题为“把危机变成机会”的文章认为,对美国来说,要克服目前的危机确实需要中国的帮助:美国必须增加对华出口以应对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要这么做,一个办法就是放开对华出口的种种限制。如果美国能取消那些过时的对华遏制政策,允许向中国销售某些先进技术设备,逆差很容易变成顺差。文章称,不幸的是,欧美享受着廉价的中国产品,却抱怨贸易逆差,同时他们还限制对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