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段脊柱的解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3:55

腰段脊柱的解剖

【腰椎骨】

     腰椎共有5个,椎体高大,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前面比后面略为凹陷。它与颈椎、胸椎一样,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构成。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横突、上下关节突、棘突、椎骨上切迹及椎骨下切迹组成。  腰椎椎弓板较厚,并略向后下倾斜,因此椎孔在下部比上部大。腰椎各椎弓板厚薄不同,有人测量显示:L2~3最厚,L5最薄。如椎弓板厚度超过8mm,即可视为增厚。

椎弓根粗大,伸向后方。其上方紧邻椎体部有一较浅切迹,名椎骨上切迹;其下方紧邻椎体部有一宽而深的切迹,名为椎骨下切迹。相邻椎骨上下切迹组成了椎间孔。孔的前壁是椎体和椎间盘的后外侧,后壁是后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外侧缘。椎间孔上宽下窄呈耳状,上下径比前后径大,内有神经根通过。椎弓根向后方延续为椎弓板,其上有7个明显突起,分别是:棘突1个,为长方形扁板,呈水平位,伸向后方,上下缘略肥厚,而后缘则钝圆。  关节突4个,分别是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2个。腰椎关节突比胸椎粗大,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陷,向后内方;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则凸隆,向前外方。由于腰椎的关节突呈矢状位,而且上、下关节突的位置又是一内一外的关系,因此,不易发生单纯性脱位。上关节突的后缘,有一卵圆形的隆起,称为乳状突。第1、2及第3腰椎两侧上关节突间的距离,比两侧下关节突间的距离大,第4腰椎的差别很小,而第5腰椎两侧下关节突间的距离较大。横突2个,薄而长,前后扁平(第5腰椎除外),伸向后外方。横突根部的后下侧,有一小结节,称为副突。腰椎的棘突呈长方形骨板,水平向后。棘突的末端膨大,下方如梨状,为多裂肌肌腱附着处。腰椎的棘突具有杜杆作用,众多肌肉、韧带附着其上,更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相邻棘突间隙较大、适于穿刺椎管,L3~5棘突间是腰椎穿刺或麻醉的进针部位。

【腰段椎管】

   椎体与椎弓围成了椎孔,各腰椎椎孔连成椎管。椎孔形状:L1、2多呈卵圆形,L3、4多呈三角形,L5多呈三叶形(图15-1),其他呈橄榄形。第5腰椎由于椎弓板突向椎孔,使椎孔变小。椎孔两侧向外陷入部分称为侧隐窝,与椎间孔相延续。

图15-1椎孔形状

一、中央椎管

腰段中央椎管前界为椎体、椎间盘纤维环后面及后纵韧带;后界为椎弓板、棘突基底及黄韧带;两侧为椎弓根;后外侧为关节突。腰椎椎管自L1~2间隙以下包含马尾神经根,其被硬脊膜包围的部分形成硬膜囊,各神经根自硬膜鞘袖发出后在椎管内行程的一段骨性结构称为神经根管,以后分别自相应椎间孔穿出。

二、腰神经通道

腰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后,直接从椎间孔外口穿出,经过1条较窄的骨纤维性管道,统称腰神经通道(图15-2)。此通道分为2段,第1段为神经根管,从硬膜囊穿出点至椎间管内口;第2段为椎间管。通道既有骨性管壁,又有软组织结构。通道的任何部分及其内容发生病变,均可产生腰腿痛。腰神经根离开硬膜囊后,前、后根共居1鞘,或各居于固有的根鞘内。神经根管内宽外窄,前后略扁,如同外为小口的漏斗。神经根斜向前下外,自L1至L5斜度逐渐增加。第1~5腰神经根在神经根管与在椎间管内长度的比较,由0.7下降至0.5。神经根管虽然不长,但存在几个间隙,可使神经根遭受卡压。

图15-2腰神经通道    

图15-3椎管侧隐窝

1.盘黄间隙:

即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的间隙,测量数值L1为4.7mn、L2为3.4mm、L3为2.5mm、L4为1.9mm、L5为2.5mm。

盘黄间隙在椎间管内口较小,在下位腰椎尤为显著,几乎将内口下部封闭。椎间盘有退变时,椎间盘自椎体后方向四周膨出,如同时有黄韧带增厚,向前突出,将使盘黄间隙进一步狭窄。2侧隐窝(Lateral recess):

    侧隐窝是侧椎管,也是神经根管狭窄部分,其前界为椎体后缘,后面为上关节突前面与椎弓板和椎弓根连结处,外面为椎弓根的内面。内侧入口相当于上关节突前缘平面,侧隐窝向下外续于椎间孔(图15-3)。

L5椎孔呈三叶形者,侧隐窝尤为明显,侧隐窝矢径越小,横径越大,表示越窄、越深。据郭世绂对L5侧隐窝矢、横径测量数值:男性矢径为50mm,横径为3.5mm;女性矢径为4.9mm,横径为3.8mm。

    L5处最易出现侧隐窝狭窄,原因是:①椎孔呈三叶形;②侧隐窝矢径常变小,可小至2~3mm;③上关节突增生变形较多。

3上关节突旁沟(paraarticular groove):腰神经向外经上关节突小面内缘所形成的沟。上关节突小面如呈球形增大,并有内聚,其与椎体后面之间的距离变窄,可使神经根遭受压迫(图15-4)。

图15-4上关节突旁沟及椎弓根下沟

4椎弓根下沟(subpedicular groove):

    椎间盘明显退变缩窄时,可使上一椎体连同椎弓根下降,后者与椎间盘侧方膨出形成一沟,可使通过的神经根发生扭曲,在椎间盘退变萎陷,两侧不对称时更易发生。

引起椎管狭窄的原因很多,不仅骨性椎管由于发育障碍而狭窄,表现为横径和矢径变小、侧隐窝狭窄、椎弓板增厚、椎弓板间角度变小等,后天最常见的原因为腰椎退行性脊柱炎,表现为椎间盘退行性变,向后膨出,椎体后缘,椎弓板上、下缘骨质增生,特别是关节突增大并靠近中线(图15-5),从前方、后方及后外方突向椎管,引起三叶状椎管,有可能使腰神经根遭受压迫(图15-6)。

     与此同时,黄韧带及后纵韧带亦可增厚、钙化、发生皱褶,椎弓板间隙减小,使椎管容积进一步减少。某些病理改变,如腰椎滑脱、外伤及椎弓板融合术后等亦可引起椎管狭窄。在发育性狭窄,脊髓造影显示椎管矢径平均为10mm(5~14mm);而在退行性狭窄,其矢径平均为9.8mm(4~18mm)。此外,有人报道,长期应用激素可引起过多脂肪组织充满椎管某一节段,以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图15-5腰椎骨性椎

图15-6侧隐窝狭窄使神经根受压

Breig在尸体上研究,腰段脊柱从屈曲位至伸展位,椎管发生下列改变:

①腰椎椎管缩短2.2mm,其内含神经组织也变短变宽。

②黄韧带纤维变松、变粗。

③椎间孔变窄。

④在所有水平,椎间盘均向后轻度突出。

表15-1腰段各结构数据(X±mm)

项目

L1

L2

L3

L4

L5

椎孔矢径

18.55

19.08

18.21

17.03

16.05

硬膜矢径

12.17

11.48

10.58

9.86

9.05

硬膜前组织

1.36

1.40

1.45

1.65

3.36

硬膜后组织

4.43

5.51

5.25

4.78

2.96

 

表15-2腰段椎管矢径与硬膜囊矢径比值

项目

L1

L2

L3

L4

L5

X

椎孔矢径(mm)

18.55

19.08

18.21

17.04

16.05

17.78

硬膜囊矢径(mm)

12.17

11.48

10.58

9.86

9.65

10.63

比值

1:0.65

1:0.60

1:0.58

1:0.58

1:0.56

1:0.59

 

在正常椎管,硬脊膜周围有相当空间允许其与神经鞘活动,而在椎管狭窄时,硬脊膜及马尾神经根被紧紧包裹,此时,腰椎作屈伸活动时,可能产生神经刺激症状。站立及行走时,腰椎前凸增加,神经也受到牵扯,必然影响微循环,延迟神经传导,故临床上常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稍多,即疼痛难忍。坐位及蹲位时,腰椎转为轻度后凸,椎管容积稍有增加,血供也因此增加,故症状也有所缓解。

【腰椎的连结】

各椎骨间借椎体与椎弓相互连接而成一整体。

一、椎体间连结

      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图15-7)。

图15-7脊柱的关节和韧带

椎间盘: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三部分组成。软骨板上、下各一,位于椎体骺环之内。椎间盘的周围部称为纤维环,分内、中、外三层,各层由粘合样物质相连结。相邻纤维层交叉排列,前方和侧方较厚,后方较薄,是纤维环破裂的解剖学基础。外层纤维环内有游离神经末梢。因此,纤维环破裂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椎间盘中部稍偏后方为白色而有弹性的胶样物质,称为髓核。椎间盘的形状与大小,一般与所连结的椎体上下面相适应。其厚薄各不相同,以腰部为最厚。

      腰间盘起着弹性垫的作用,可缓和外力对脊柱的震动。还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成年人的椎间盘可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髓核和纤维环胶质纤维变性,因此,过度劳损可引起纤维环破裂,使髓核或纤维环或二者同时膨出,形成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椎间盘后部较薄弱,且所受的压力较大,故椎间盘多向后侧和后外侧突出,常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出现临床症状。有人统计,腰椎椎间盘突出病例的87%发生在后部和后外侧部;13%在前部和前外侧部。

2前纵韧带:上方起自枕骨的咽结节,向下经寰椎前结节及各椎体的前面,止于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

3后纵韧带:自第一腰椎平面以下开始逐渐变窄,它与椎体的上下缘之间紧密相连,与椎体连结较松,之间有椎体的动脉经过。

二、椎弓间连结包括椎间关节、椎弓间韧带、横突间韧带及棘间韧带。

    1椎间关节:由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构成。

    2弓间韧带或黄韧带:呈膜状,位于相邻的两个椎弓之间。上方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缘的前面,向下止于下位椎弓板上缘及后面。韧带的前面凹陷,正中部有一裂隙,有静脉穿过。此韧带有时发生肥厚,可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常见于第4与第5腰椎之间。

    3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的两个横突,在腰椎部该韧带呈膜状。

    4棘间韧带:于腰椎部宽而厚,呈四方形,连结两个相邻棘突。

三、关节连结

     1椎间关节:又称关节突关节,属于滑膜关节,由上、下相邻关节突的关节面构

图15-8椎间关节面的朝向(近似值)示意图

成。自C2~S1,每2个相邻椎骨间左、右各有1个椎间关节。

图15-9腰椎X线示意图

     脊柱各部椎间关节面的朝向不同(图15-8),从而决定各部脊柱具有不同的运动功能。在颈部,除C1~2间的关节面呈水平位外,其余的颈椎之间的关节面都与水平面成45°角,与额状面平行。两侧椎间关节联合活动可做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胸椎关节面与水平面成60°角,与额状面成20°角,可做侧屈、旋转和少许屈伸活动。腰椎关节面则与水平面成直角,与额状面成45°角,可做前屈、后伸和侧屈活动,几乎不能旋转。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人,关节面的朝向均可有差异。

     椎间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主要是承受压缩、牵拉、剪切、扭转等不同类型的载荷,并在此基础上为腰椎提供一定范围的生理活动。有人研究,在腰段脊柱,身体直立时椎体和椎间盘承受压力的5/6,另外1/6由椎间关节负担。最大后伸时椎间关节承载比例达33%,最大前屈时降至零。而椎间关节的牵拉载荷主要发生在腰椎前屈时。当腰椎前屈至最大限度时,所产生的载荷有39%是由椎间关节承受的。当腰椎承受剪切载荷时,椎间关节大约承载总

         

        图15-9腰椎X线示意图               图15-9腰椎X线示意图

载的1/3,其余2/3由椎间盘承受。椎间关节只能完成大约1°的轴向旋转。当轴向旋转超过1°~3°时即可造成椎间关节的破坏。一些作者认为,限制腰椎的轴向旋转活动是腰椎椎间关节的最主要功能。椎间关节的退变一般发生在椎间盘之后。

椎间关节构成椎间孔的后界(图15-9)。腰椎间盘的后面与关节突的关系在不同平面有差异。当直立时,椎间盘的后面与下一脊柱骨的上关节突前面相对,这部分椎间盘正常时位于椎间管的下部。

       椎间关节由脊神经后内侧支所发出的关节支支配(图15-10),内侧支恰在横突根的近侧,继而在小关节突之上,乳突及副突之间。偶有被此骨化的乳突副韧带覆盖者。

图15-10脊神经后内侧支及椎间关节支

图15-11椎间关节神经支配

    脊神经发出2个关节支:近侧支,在关节突下方,支配关节小面;另一个比较大的降支向下向内,支配下关节囊的上内侧(图15-11);还有一附加支,恰在横突间筋膜之前,至上关节小面的上部。如此每个内侧支至少供给同一平面和下一平面的2个椎间关节。而每个椎间关节至少接近2个脊神经后支出关节支。关节小面如肥大或不对称,可使椎间孔相对变小,因而神经可受到压迫,引起关节小面综合征。

2腰骶连结(lumbosacral joint):由L5椎体、骶骨底、L5两侧下关节突及S1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

图15-12正常腰骶椎间关节面方向

     其构造与其他椎间关节相同,也具有关节腔和关节囊,关节面上也覆盖有透明软骨,同时在运动上具有较多的灵活性(图15-12)。L-5~S-1之间的椎间盘较其他腰椎间的椎间盘为厚,前侧较后侧尤厚,以加大腰椎前凸。

腰骶连结周围的韧带大致与其他腰椎间关节相同,前、后纵韧带向下分别止于骶骨的前、后。在椎弓板之间以及棘突之间也有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除此之外,尚有髂腰韧带和腰骶韧带,在位置上相当于横突间韧带。

(1)髂腰韧带(iliolumbar ligament):伸展于L4~5横突、髂嵴与骶骨上部前面之间,其纤维相当于腰背筋膜的深层。L4~5横突处的纤维呈放射状散开,前部纤维附着于髂嵴内唇的后半,偶尔形成一硬的镰刀形纤维束。髂腰韧带为宽而坚强的纤维束,是覆盖盆面腰方肌筋膜的加厚部分,其内侧与横突间韧带和骶髂后短韧带相混。由于L5在髂嵴平面以下可抵抗身体重量所引起的剪力,故这个韧带具有限制L5旋转、防止它在骶骨上朝前滑动的作用。当L5横突的位置低于髂嵴水平时,髂腰韧带对L5起吊带作用。在这种状况下,两侧髂腰韧带可以承担部分载荷。

(2)腰骶韧带(lumbosacral ligamentqs):上部与髂腰韧带相连,起自L5椎体与横突,纤维呈扇形,向下附于髂骨和骶骨的盆面,与骶髂前韧带相混。它的内侧锐缘有第5腰神经的前支通过。

图15-13腰骶关节

     腰骶连结位于腰骶角的顶点,身体的重量很容易使L5向前滑脱。正常时由于关节突、椎间盘的存在以及韧带的维持(特别是髂腰韧带),JP2从而使得这种滑脱被制止(图15-13)。但是,如果有外伤或别的因素使这些支持组织变得软弱,则可能引起关节的不稳定。JP0当身体直立时,在腰骶连结以及最下数个腰椎椎弓峡部之间剪力极大,JP2突然用力或摔跌而发生的杠杆作用以及肌肉痉挛等,都能使体重作用于这部分而使其剪力大为增加。腰骶角减小,也可使此部稳定性减低。

人体直立时,腰骶关节面向前倾斜,它在一个斜面上,受压力和剪力的双重作用。正常人骨盆倾斜30°时,压力与剪力的比例是2∶1;腰椎前凸15°时,比例是1∶1;前凸25°,比例是1∶2。腰椎前凸过大,能引起进行性劳损,尤其在40~50岁的患者最为明显。如果腰椎前凸消失,则压力和剪力减少。负荷和体重作用于关节的韧带和肌肉,相邻椎骨间的关系发生异常改变等都能引起椎间盘损害、肌肉痉挛和神经压迫。

腰骶连结为人体躯干和下肢的桥梁,负重大,活动多,遭受外伤机会也多。有时可发生关节突骨折。腰部急性损伤包括肌肉、韧带损伤,90%多发生于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

 

【腰椎的畸形变异】

一、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

腰椎骶化为一侧或两侧过长的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相融合(图15-14);骶椎腰化为S1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弓板不联合或同时有椎间盘退行性变(图1515)。这2种畸形均甚常见,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以两侧者较多。此种畸形是引起下腰部疼痛的常见原因,理由是:

1横突与骶骨间的组织可形成滑液囊。

2两侧不对称,造成关节或韧带的损伤。

3过大的横突顶于髂骨,使该侧骶髂关节发生分离。

4椎间隙变窄,使椎间孔内的神经受压。

图15-14腰椎骶化

骶椎尾化[TS)]单侧腰椎骶化较双侧者所造成的腰痛更为剧烈,因一侧运动较他侧大为增加,可迅速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使同侧疼痛;如同侧较为固定而对侧的运动增多,则对侧疼痛。腰椎骶化常伴有脊柱侧凸。如为单侧,身体因维持平衡将增加其侧凸或扭转,但这种现象一般仅在疼痛时发生;如侧凸经常存在,则有可能并发椎间盘突出。由于腰椎骶化,L5~S1椎间盘活动度也上移至L4~5椎间盘,使之成为活动过多的椎间盘,易受外伤或早期退行性变的影响,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

二、半椎体

     椎体的一半可完全不发育,剩余的一半受上、下椎体的挤压,呈楔形,还可以呈2个对称的楔形,中间为椎体裂,或在2个近似正常椎体之间有1个多余半椎体(图1516)。相邻2个椎体之间如出现多余半椎体,则患侧将被撑开,而健侧将被压缩,必然出现脊柱侧凸畸形。

图15-16脊椎骨畸形

半椎体有以下6种类型(图15-17):

1单纯多余半椎体:JP2为圆形或卵圆形骨块,位于相邻2个椎体之间,当其逐渐发育成熟时,可与相邻椎体融合。这种半椎体如位于胸椎,可有多余肋骨,并常有1个椎弓根。JP0

2单纯楔形半椎体:呈三角形,如在胸椎,常无多余肋骨。

图15-17椎骨分节不全

3多数半椎体:可为圆形、卵圆形或楔形。

4一侧多数半椎体融合为骨条:此骨条可累及椎体或后部结构,常伴有肋骨融合或畸形。

5平衡半椎体:2个半椎体位置相反,保持平衡,畸形互相抵消,不引起脊柱侧弯。

6后侧半椎体:易引起脊柱后凸,椎体前部常有部分或全部不发育。半椎体不仅作为楔形体使相邻2个椎体分开,如继续生长,可在凸侧与相邻椎体愈合,使凹侧椎体上、下板及椎间盘压缩。

三、椎弓崩裂与脊椎滑脱

   椎弓崩裂系指椎弓峡部不连,如单独存在,亦称脊椎滑脱前征。脊椎滑脱乃由于椎弓崩裂所引起的椎体向前移位,称为真性脊椎滑脱。有时脊椎滑脱亦可向后移位,称为脊柱后滑脱。(图15-18)。

图15-18腰椎峡部不连(左)及脊椎滑脱(右)

     脊椎滑脱除直接压迫神经外,常合并椎间盘突出、肌肉痉挛或韧带劳损,病变以L4、5最为常见,占95%,而L5更占绝大部分,为82%~90%。

脊椎滑脱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先天畸形与外伤2种学说,但后者可能只为致病的诱因,文献中尚无一例例发育正常的脊柱因受伤而发生单纯性脱位的报道。此病的基本改变在峡部,即椎弓的最窄处。一侧或两侧不愈合,可将椎骨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包括椎体、椎弓根、横突及上关节突;后部包括椎弓板、下关节突及棘突。此时腰椎不能很好地固定在骶骨上,易因剪力向前移位。在滑脱较重的患者,腰椎前凸显著增大,骨盆前倾。L5的棘突显得突出。X线像显示,L5横突重叠于骶骨上部,整个椎体向前移位,椎弓板与棘突成一定角度,此处椎间盘退化而使椎间隙变窄。

图15—19脊椎滑脱分度

 

 

峡部缺损的原因各学者意见不一致。

主要有3种:

第一种认为系先天性;

第二种认为系外伤性,由骨折引起

第三种则认为峡部原有发育障碍,以后再加外伤引起。

脊椎滑脱的病因尚可由于:①椎间关节发生病理改变,如假关节、缺血性坏死,边缘有厚的纤维组织或骨桥形成。②支持组织软弱。③腰椎极度前凸。④应力骨折所致的不连结。⑤关节突间部分先天性软弱。⑥直立姿势引起(婴儿及其他灵长类骨骼标本从未发现椎弓峡部缺伤)。

为确定脊柱滑脱程度,Meyerding将S1上面纵分为4等份。正常时,L5与S1的后上缘应构成一连续的弧线,滑脱时,根据L5后下缘在骶缘上的位置,定为Ⅰ、Ⅱ、Ⅲ、Ⅳ度滑脱(图15-19)。

图15-20脊柱裂

临床上脊椎滑脱可发生与椎间盘突出类似的症状。严重脊椎滑脱尚可引起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受压。峡部不连的椎弓由于肌肉收缩及身体活动,有以不连处为轴心的旋转活动。也有的作者认为活动的椎弓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不大,而不连处的纤维软骨样增生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是引起下肢放射痛及腰痛的原因。

 四、脊柱裂及脊膜膨出

胚胎期软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缺乏或两侧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即形成脊柱裂,多位于S1~2或L5,亦有骶骨后部全部裂开者(图15-20)。

X线片上显示的椎弓缺损实际上仍有软骨或纤维组织相连,只是因X线能透过所致,脊柱裂可以为一窄缝,亦可广泛敞开,整齐或不整齐。在此种畸形中,椎弓板变形,棘突短小飘浮,形成游离棘突(图15—21)或缺如,或随分离的椎弓偏向一侧。

图15—21游离棘突

因棘突为肌肉韧带附着点,故使脊柱稳定性减弱。如S1、2有脊柱裂,同时合并L5棘突过长,则在脊柱后伸时,棘突可向前压迫黄韧带及硬脊膜。

     若脊柱裂只累及骨结构,称为隐性脊柱裂,其表面覆盖有纤维组织而无脊膜或脊髓膨出,一般无症状,但有时亦可有尿失禁、下肢不全瘫痪及内翻马蹄足。此类患者脊髓的生长慢于脊柱,随年龄加大,脊髓的位置相对上移,神经根因慢性炎症与周围组织粘连,脊髓上移后即产生症状。遗尿症状与马尾神经受到牵扯有关。覆盖隐性脊柱裂的皮肤有色素沉着及毛发生长,少数脊柱裂患者覆盖有脂肪瘤。因此,在诊断时,若在脊柱部位近中线有脂肪瘤,则可考虑有隐性脊柱裂的可能。

     宽大的脊柱裂多位于L5~S1,其棘突与大部分椎弓板缺如,裂口宽约15cm;窄小的脊柱裂在棘突上有1条裂缝,在脊柱裂缺损部位有坚韧的纤维组织或软骨填补,并伸展至椎管内,形成一横行的纤维带,粘附在硬脊膜及神经根上,紧压马尾。纤维带中央部分最厚,可达1cm,两侧逐渐变薄。相当于病变部位,黄韧带变薄。腰部活动增加时,可见硬脊膜囊HJ与神经根受压或牵扯,如有游离棘突,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纤维带与硬脊膜之间常有一层较薄的硬膜外脂肪组织,两者较易分开。

在先天性脊柱裂并伴有脊髓膜膨出的病例中,随膨出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脊髓膨出、脊髓囊肿和脊髓膜膨出3种类型。

五、关节突形状、大小及方向的改变

     正常腰椎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以增加其屈伸范围。若一个或多个,一侧或两侧的小关节面呈斜形或扭转时,容易使韧带遭受损伤。关节突肥大后向侧方隆凸,可超过椎体的侧缘,关节小面也可发生缺损。常见腰骶椎间关节两侧不对称,一侧呈额状位,一侧呈矢状位。由于两侧小关节运动不相协调,可引起退行性变,腰骶关节的稳定亦随之减弱,容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或韧带劳损而造成脊柱不稳(图15—22)。

图15-22腰骶关节

六、棘突异常

     当骨化的棘突与椎弓之间只借软骨或韧带相连,则其在正位X线片上将呈游离状态,即所谓的游离棘突。如隐性骶椎裂处存在的游离棘突与L5棘突相融合,则形成一个较长的棘突插入隐裂之间,恰似5,7木KG-*1/3午臼,称为5,7木KG-*1/3午臼棘突或折刀样棘突。如腰椎过度前凸或先天性棘突过长,则相邻棘突互相撞击,可形成软骨面、滑囊或假关节,将引起炎症并限制运动。

七、腰椎横突骨桥形成

多在相邻两个横突或多个横突间形成,常为一侧性。如两侧同时存在,则很少在同一平面。骨桥的外形可光滑整齐,亦可不整,呈鹿角状或蝶状,其间常形成假关节。

此种畸形常同时伴有S1隐裂、腰椎骶化或L5横突增大等。其病因,有人认为系先天性,但很多有外伤史,很可能是横突骨折伴横突间组织骨化所致。

【特殊结构关系】

一、腰间盘与神经根

     腰骶神经根从硬脊膜囊的前外侧穿出,在椎管内斜向外下走行,后经椎间孔出椎管。腰3及腰4神经根皆自相应的椎体上1/3或中1/3水平出硬膜囊,紧贴椎弓根入椎间孔,在椎管内走行过程中不与同序数椎间盘相接触。腰5神经根自腰4、5椎间盘水平或其上缘出硬膜囊,向外下走行,越过腰5椎体后上部绕椎弓根入腰5骶1椎间孔。

腰椎间盘突出以腰4、5和腰5骶1发病率最高,且突出部位多在椎间盘的后外侧。椎间盘的突出物主要压迫在此处穿出硬膜囊的下一节段的神经根。如突出物较大或偏内,也可压迫硬膜囊内的再下一条神经根。椎间盘突出部位如在后侧中央(即中央型突出),或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脱入椎管(即破裂型或游离型突出),则可使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广泛受压。    

二、椎间孔与神经根

腰椎椎间孔实际为一管道,下部腰椎由于椎弓根增宽更为明显(图15—23)。

图15-23椎间管

    椎间管分内、外两口。内口多呈卵圆形,少数呈肾形、三角形或钥匙眼形;外口多呈钥匙眼形,少数呈三角形。腰神经通过椎间管,由内口斜向外口,愈向下愈倾斜,因此腰神经根在椎间管内的长度比椎间管要长。椎间管向前为椎体后面及椎间盘,后为黄韧带及椎间关节,上下分别为椎上、下切迹。上述结构发生病变,如椎间盘退变等,将致使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位置发生紊乱。上述病变及黄韧带增厚等均可使椎间管发生狭窄(图15-24)。

图15-24椎间孔(管)为脊神经根的关系

    腰神经的前、后根在脊神经节远侧会合,一般位于椎间孔水平。腰神经根由3层脊膜包裹,并由蛛网膜形成根袖。硬脊膜包裹第4、5腰神经及第1骶神经根,延伸距离分别为67mm、78mm和80mm。

     椎间管内不仅通过神经根,而且通过小动脉、静脉丛、淋巴管及窦椎神经。椎间管内常有纤维隔,连于椎间盘纤维环与椎间关节之间,将椎间管分为上、下2管。上管通过腰神经根、腰动脉椎管内支及椎间静脉上支,下管通过椎间静脉下支。椎间管外口中上部另有一纤维隔,连于椎间盘纤维环及横突与横突间韧带,将外口分为上、下2孔,腰神经由下孔通过,在高位腰椎外口,纤维隔位置高且薄。但在低位腰椎,位置低而坚厚,呈膜状,将外口中部大部分封闭。纤维隔的作用是分隔脊神经与血管,对管壁较薄的椎间静脉起保护作用,又不至于压迫神经根。但如果有外侧型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或转移性肿瘤,则可因纤维隔的存在而加重神经根压迫,故是脊神经受压的潜在因素。

     椎间管外口与神经根的面积相差悬殊,第1腰神经根只为同序数椎间管的1/12,即使第4、5腰神经根较粗,亦只为同序数椎间管的1/5~1/4,似有较大活动空间。实际上,椎间管内、外口下半只留有一缝隙,有效空间很小。特别在内口,盘黄间隙较窄者更是如此。另外,椎间管内存在纤维隔,使神经根被支持固定在一个比较窄小的孔道内,又因为同时有动脉、静脉通过,故使其有效空间更为减少。

图15—25腰骶部椎间孔与神经根

     在探讨下部腰神经根可能遭受卡压因素时,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第4、5腰神经根具有下述特点:①神经根较粗。②行程长,斜行。③脊神经节偏内侧,靠近椎间管内口。④神经根与椎间管的面积比值大,如不计算椎间管下半无效空间及血管所占空间,神经根实际活动余地很小(图15—25)。另一方面,第4、5腰神经通道也存在一些致病的潜在因素:①椎管矢、横径均较小,椎管容积也最小。②侧隐窝明显,矢径最小。③L4~5及L5~S1椎间盘最厚,正常即向后有一定程度膨出。④黄韧带较厚。⑤盘黄间隙减小。⑥椎间管较长,管内及外口的纤维隔均较薄,支持作用较弱,如神经根坠入椎间管下部,更易遭受卡压。

     应当说明,一个神经根可在不同部位遭受卡压,相邻2个神经根遭受卡压的机制也可不同。了解某一神经根的确切受累部位后,便可在治疗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减压,以使椎弓板切除缩小至最小范围,或避免不必要的切除关节突或打开椎间管而造成腰椎不稳。

     Lassale描述腰神经根管为侧隐窝的一部分,其高度稍小,不包括腰神经根所有可能受到挤压的部分。腰神经根管的前壁为椎体的上外侧部,覆以后纵韧带外侧延伸部分。其后壁为同一椎骨关节突前侧,向下至关节突间部(峡部),这两部分均覆以关节囊及黄韧带外侧部分。外侧壁为椎弓根的内面。上界相当于椎体后上角水平面,下界相当于椎弓根下缘水平面。在此界限以外,不再存在管道,此管向内通向中央椎管,向下逐渐扩大,朝外通向椎间管。

      Lassale在50具尸体上发现,L1~3无这种管道,在L4出现率为72%,在L5、S1为100%,该作者测量椎弓根上缘作为神经根管的矢径,14为4.6mm,15为4.8mm,两侧不对称者占13%,神经根管矢径与中央椎管正中矢径并不相关。Vital将腰神经根管分为三部分:①盘后部:前界平椎间盘,后界为上关节突前外侧部及黄韧带的外侧部。如神经根自硬膜囊突出处低于椎间盘平面,则此部可缺如,常见于L5。②弓根旁间隙或侧隐窝:其后壁与神经根直接相接者为黄韧带,黄韧带向上附于上一椎骨椎弓板前面的中部,向下附于下一椎骨椎弓板的上缘,向外止于上关节突的前外侧缘。在黄韧带之后为上关节突的前外侧面,关节突间部则分别以其上外半及下内半与侧隐窝后壁相接。侧隐窝从上向下,高度逐渐减小,但宽度逐渐增大,矢径逐渐减小。神经根从侧隐窝下部通过,与上关节突的前缘较其前外侧面更为接近。侧隐窝后壁的关节突及峡部如有骨性关节炎或峡部不连,则常引起神经根压迫。③椎间孔:上界为椎弓根下缘,凹面向下;向前为椎体下部;向后为峡部;下界为下一腰神经根通过的盘后间隙。根弓根或峡部病变可使神经根发生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