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7:11
--谈怎样烧开德育这壶水?
孙云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发布快两年了,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呢?2005年3月,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0个省(市)的46个区(县)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在92所小学和92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各地党委政府普遍重视学习贯彻《意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两张皮"、"一阵风"、"搞运动"等问题和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个人认为,在许多地方,德育依然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什么叫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呢?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许多地方的德育只重视未成年人对道德的认识和做一些好事,而忽略了如何让一时的良好行为变成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烧开一壶水需要水温达到100度,我们的许多德育只烧到前50度(认知和行为),更为关键更为艰巨的后50度(行为习惯)尚未烧到。所以,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呢?从根本上讲,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必然形成重智轻德的社会趋向,这不仅让众多未成年人成为失败者,甚至产生童年恐慌现象。例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先中学生及成年人的公共外语考试,如今小学生成了主角等怪现象,就是应试教育倾向的典型例证。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当前至少存在8个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1.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2.参加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在减少。
3.在日常的闲暇生活中处境被动。
4.文化生活单调。
5.上网的比例和时间不断增大,负面影响持续发生。
6.睡眠和娱乐不足。
7.经常感到紧张(51.5%)、繁忙(58.8%),甚至感到无聊(31.8%)。
8.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多。
由此可见,只有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切忌炒作成各种各样用来贴金的"形象工程"。《意见》中指出的"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等等,应成为德育研究与实践的重点课题。
长期以来,德育实效性差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我想,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办法,就是既要改变观念更要改变行为,确立起一个新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如何,主要不是看他们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尤其是习惯于怎么做。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自然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
好习惯与坏习惯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在对未成年人不良习惯形成原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以下4个主要的教育误区:
第一,许多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要求虽多,却不懂得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应从习惯培养做起,更不了解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譬如,相当多的中小学校训都是概念化的。如北京两所中学的校训是?quot;勤奋求实和谐创新"、"健康勤奋求实创新",而南方两所小学的校训是:"立志勤奋文明创新"、"仁爱诚信博学精艺"。应当说,这些校训的内容都很好,但要求高大而模糊,使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不得要领。相比之下,有的小学的校训则是一句话:"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既具体明确通俗易懂,又体现了习惯养成的核心要求,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第二,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而很少考也很难考思想道德,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我们把九年义务教育叫做基础教育。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显然,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第四,许多父母与教师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学生入校,一般都习惯于向教师行礼问好,可有些教师毫无反应,似乎只有学生需要有礼貌,这些错误的认识与不良的习惯,都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呢?这里,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如下5条具体建议:
一、在尊重生命与权利的前提下,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所谓核心环节,就是把习惯养成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既体现于教育过程,又体现于教育目标。可以说,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应当重点考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应在自然条件下考察和评估校风状况。原因非常简单:有良好的教育才会有良好的校风,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
二、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 ,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
三、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学校为龙头,推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我们必须明白,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两个好习惯,而家庭和社区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为此目标,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道德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而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培养良好习惯一般需要六个步骤,如认识习惯的重要、制定行为规范、榜样教育、持之以恒的训练、及时评估引导、养成良好的集体风气,等等。道德习惯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需求。这样,才能实现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飞跃。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异与权利,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榜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而每一个榜样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其启发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
五、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也就是说,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譬如,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父母首先应当带头读书探索新知,因为书香之家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养成的过程同样会体现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特点。运用培育优良家规、家训、家风的方法,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但只有亲子共同遵守规范才能落到实处,如果父母以身示范效果更佳。
完全可以相信,如果扎扎实实做到以上5点,就一定能够烧开德育这壶水。当然,我们必须警惕把养成教育变为奴役儿童的教育,而把养成教育定位于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总之,我们应当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养成这个关键环节,这既是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基,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