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战争”开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5:16
“第六代战争”开启
时间:2005-1-6 9:21:22 阅读186次
在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全面研发并实际布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后,国际舆论原则上都把这一情况定义为太空军备竞赛升级、人类正式进入了太空军事化时代。但是在近日美国宣布已于2004年9月底悄悄布署了一种能够干扰敌方通信卫星的新型装置,以及于2005年1月成功进行了首次机载兆瓦级大功率激光系统发射试验,以便对敌卫星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之后,同时再联想到不久前美国发出的可能会摧毁欧洲卫星的威胁,国际舆论就已不限于谈论太空军备竞赛问题了,而是直接惊呼空天战争时代、也被称之为"第六代战争"的时代已经开启。
反卫星武器研究 美又迈出重要一步
美国、俄罗斯(和苏联)等国多年以前就进行过以动能或定向能手段摧毁或致盲卫星的试验,这早已是众人所知的事情。美国这次宣布的成功进行了首次机载兆瓦级大功率激光系统发射试验,只是这种进程的延续。俄罗斯也已拥有两种随时可投入实战的反卫星卫星——“杀伤卫星”和“天雷”,并在粒子束、激光等定向能武器研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等发达国家也拥有可机载的武器级化学激光系统。然而这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不是上述类型的“硬杀伤”反卫星手段,而是美国新型的“软杀伤”反卫星武器。据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称,这种新型的可干扰太空卫星通信的“反通信系统”,是于2004年9月底在科罗拉多州的彼得森空军基地正式投入运行的。它是利用电磁无线射频的能量,在需要时随时“可逆性地”破坏敌方卫星的信息传送,但不会对其产生物理损伤,不会烧毁元器件。所谓“可逆性”是说在非战斗状态下可使敌方卫星恢复到正常使用状态。美国太空司令部宣称,这套系统由天线、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可以放到拖车上灵活布署;自2004年底以来,这种反卫星系统已向部队配发了3套。路透社说,这意味着美国在争夺太空控制权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六代战争”开启并非虚言
人们早已看到,太空作为“陆海空天”四维作战梯度的最高层,已成为夺取未来战争胜利的战略制高点,并且有关国家已在这方面走得很远,如美国实际布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但是为什么美国铁了心地突然加速发展反卫星武器并不惜对欧洲传统盟国发出摧毁卫星的威胁、而国际舆论对此反应强烈乃至宣称“第六代战争”的时代已经开启呢?这和下述背景有关:
首先,随着美国战略导弹防御体系开始实战布署,卫星的安全运行问题成为整个体系是否有意义、有价值的根本生命线。其实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遂行“星球大战”计划、打算用300颗卫星构成全球防御系统的“天网”时,就把卫星的问题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层面,而且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对定向能和动能武器的攻击能力缺乏信心,而是对“串连技术”(主要由卫星担纲的监视、预警、通联、指挥、制导的复杂过程)表示出更多的担忧。只不过当时的当务之急是“先布”,然后才是“后防”。所以从现象上看,美国在战略导弹防御体系开始实战布署之前,对己方卫星的被动防护和对敌方卫星的主动攻击叫唤得不多。但是当战略导弹防御体系开始实战布署以后,情况就变了。就是说,无论是像单兵使用的小型武器的系统集成,还是像“星球大战”这种宏观巨系统的构建,其部件、子系统的内在关系,始终表现为一种逻辑递延的需求链。正像狙击步枪的发展对光学瞄准镜等部件提出需要、核武器的发展对运载导弹和保障卫星提出需要一样,战略导弹防御体系的发展则对保障卫星的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狙击步枪、导弹核武器离开了卫星尚且能够使用,但精度缺乏保障,但战略导弹防御体系离开了卫星就根本不成其为体系了。这种需求相关性和依存度在战略导弹防御体系开始实战布署后开始变得十分突出;尽管在时间上、研发布署的轻重缓急上表现为先是侧重于研发布署定向能、动能武器和卫星,但其内在的逻辑递延需求关系并没有“倒置”,于是现在卫星防护和反卫星方面的明争暗斗,就一下子变得十分抢眼;
其次,卫星本身的脆弱性、易受攻击性,从来就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着手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时,有关军事科学家就已提出了用定向能使卫星致盲、从而“四两拨千斤”地使整个系统瘫痪的思路。同时,在动能武器方面,由于反卫星武器多与火箭、弹道导弹等航天科技联系在一起,因此,许多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已经具备了研制反卫星武器的潜力;原则上说,具有空间能力的国家,甚至仅具有远程导弹发射能力的国家,都应当能发展出反卫星的动能手段。不少国家都能较快发展出反卫星手段,而且当时的苏联就拥有这种手段。特别是定向能武器中的激光武器技术,由于激光研究是从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而且这门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窄”,有关国家的研究起点和研究保障条件差距不是很大,因此很多国家都能有所作为。事实上,即便是一些小型民间实验室,也有能力开发出达到可攻击卫星数量级的激光武器。正因为如此,美国现在要把卫星防护和反卫星作为“第六代战争”的主战场;
再次,技术的发展使卫星本身具有了相当的主动攻击能力,既可以对地攻击,也可以对星攻击,而且卫星现在有一种向着可大幅度变轨的多功能飞行器演变的趋势(事实上卫星和航天飞行器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我国的“神5”载人飞船就是由“JB”卫星系列发展而来的)。如果变微动力姿态调整发动机为全动力卫星,变作为空间“中继折射”等辅助打击手段为直接装载攻击武器或直接作为攻击武器,卫星的性质就已悄然改变了。既然卫星可以演变为一种攻击性武器,美国当然是会大感兴趣的,而且这种兴趣已经超出了卫星防护和反卫星的范畴;
第四,恐怖组织使用反卫星手段的可能性,使得美国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威慑力失效,只能在加强卫星防护方面多下功夫。有报导说美国民航飞机在着陆时连续遭遇神秘激光束的照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既然今天能照射飞机,明天也有可能照射卫星。高数量级的化学激光武器的可移动性很强,如果恐怖组织拥有了它,在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发射,美国很难追究某一国家或某一团体的责任,这不是正规军事作战所能应付的问题。应当看到,美国的“可逆性”反卫星系统,其实也是一种面对现实的让步、“示弱”,即试图用“软攻击”来既避开国际法的约束,使自己的攻击具有“合法性”,又避开用激光等武器相互攻击的“战争状态”,使对方在有限战争范畴内不方便使用激光等武器攻击美国的卫星。同时,这也是一种更巧妙的技术思路,可以节省成本,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美国1964—1975年间在太平洋中部约翰斯顿岛上布署了“雷神”陆基反卫星核导弹。用核导弹来反卫星,不仅造价高,而且附加破坏效应大,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到了2000年,美军将重点放在了定向能反卫星武器上)。当然,如果是由恐怖分子实施的攻击,美国的让步、“示弱”就完全不起作用了。
最后,在近年来美国进行的多场高技术常规战争中,卫星的重要性也前所未有地突出出来。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证明,各种侦察、预警、通信卫星已成为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美国深知自己对卫星系统的依赖程度,从而也更清楚发展卫星防护技术和反卫星武器对赢得战场主动权的意义。现在美军在伊拉克约80%的通信依靠商业卫星提供,但商业卫星如此易受攻击,不能不使美国人坐立不安。
疯狂打造“太空帝国”危害无穷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美国在卫星防护和反卫星上正在做近乎疯狂的努力,以确保它的制太空权和制电磁权,确保它在空天战争从而全方位作战领域的霸主地位。最近美国在卫星防护方面也动作频仍。据2004年12月11日的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正在进行新型隐形侦察卫星的开发。现有卫星的运行轨道很容易被发现和跟踪,侦察对象国很容易掌握卫星通过自己上空的确切时间,并就此制订反侦察对策。而美国研发的这种卫星因具有隐形功能,使雷达很难捕捉到它的踪影,因此对象国也就无法掌握其轨道参数。此外,据英国媒体披露,美国已决定恢复向太空轨道发射总数多达4000颗的卫星,并且每颗都载有拦截弹道导弹的激光炮;总量的增加,本身也是一种卫星防护方面的努力。在反卫星方面,美国除了加快发展动能、定向能和“可逆性”攻击武器直接打击在轨卫星外,也准备通过对卫星的发射控制中心和地面接收站进行物理、电子和信息攻击,从地面干扰、破坏或摧毁卫星传输环节,使天上的敌方卫星不起作用。与此相应,美国空军于2004年8月下达了空间对抗作战条令,首次明确指出美国空军将把空间对抗作战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可能先发制人地对敌方遂行反卫星作战。美国在打造“太空帝国”上可谓是狠下蛮力。
美国打造“太空帝国”的计划和行动,将使1967年签署的禁止在地球轨道上部署太空武器的《外太空条约》失效,刺激了许多国家加入太空军备竞赛。俄罗斯表示将于2008年前做好太空战准备,法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也在大力发展太空力量。这样发展下去,世界益发不得安宁,美国自身的安全系数其实也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