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大明王朝自毁长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9:58
        我一直在想,如果狄仁杰和包拯同朝为官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一个圆滑世故,一个疾恶如仇,他们立于一个殿堂上是齐心协力共创盛世还是相互倾轧,斗个你死我活呢?

  毫无疑问,狄仁杰和包拯二人都是忠臣,而且都有不世之才,但是,两颗忠诚的灵魂发生碰撞之后,产生的后果可能是更加出人意料的。在我看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就是这种碰撞的表现。

  无论是袁崇焕还是毛文龙,不管怎么评价,军事才能是得到人们认可的,尤其是在明廷的军事人才在与满金的对抗中不断凋零的情况下,这二人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袁崇焕的战绩想必许多人都是有所耳闻的,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歼灭后金部队一万七千余人,使得努尔哈赤不得不感叹“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毛文龙在战场上交出的答卷同样不容小觑,天启元年就率三千人马攻入镇江,同样是在天启六年,毛文龙趁努尔哈赤进攻蒙古喀尔喀部之际突袭鞍山,使得后金部队不得不回师沈阳,翌年,毛文龙出击辽东半岛,取得瓶山大捷,无怪乎后人如此说道“五战而五胜……皆令人舌咋心惊,色飞神动”。试想一下,要是袁毛二人能齐心协力共守蓟辽大地,没准儿还能上演一出崇祯版的将相和,可惜,所有的梦想与憧憬都在1629年五月的那一天被彻底打碎。

  袁崇焕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位在辽东很活跃的战友,确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毛文龙都不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同志,私开马市,偷挖人参,只要能赚钱的营生这位仁兄都敢干,为此也没少遭人弹劾,还好之前和魏忠贤处得不错,到了崇祯朝,已是位居高位,更是很少有人敢去招惹。其实想一想,毛文龙的这些行为也不难理解,天高皇帝远,他毛文龙守着那么一个小岛,又有那么一大帮人要养活,要是不去开动脑筋拓宽思路自力更生,恐怕早就饿死了,哪来的力量去牵制后金兵力。不过,袁崇焕看到的显然是毛文龙不守纪律的一面,所以在离京赴蓟辽督师任前,袁崇焕与钱龙锡谈起自己的五年平台方略时,就曾言道“先从东江做起”,把毛文龙收拾了再说,“可用而用之,不可用而杀之”,可见,袁崇焕对“攘外必先安内”这一主张还是坚决推崇的。

  当然,对于袁崇焕为什么要下决心除掉毛文龙,还是有不少说法的,《明季北略》中如是谈到“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于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不管怎么样,袁崇焕是打算要对毛文龙动手的了,当然,他也为此进行了很多准备工作。崇祯二年五月底袁崇焕到达前线,先是接见了一批军官了解相问情况,六月初一袁崇焕毛文龙二人会面,其间袁崇焕也试图劝服毛文龙自动走人,不过毛文龙没有买面子,后来又谈了两天,还是这个结果。眼见磨了那么多嘴皮子还是没有效果,袁崇焕最终下决心请出尚方宝剑,处斩毛文龙。也许,袁崇焕并不相信在处死毛文龙之后皇太极真的会归还国土,但他想此后起码可以统一管理,在完成对毛文龙部队的整合后可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当然,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袁崇焕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毛文龙死了,皇太极再去和明廷争夺城池就没有了什么后顾之忧,而且,袁崇焕显然也忽视了毛文龙在部下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不久就发生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的叛乱事件,而这给明朝带来的影响更不是哪个人能左右的。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确实让很多人震惊,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袁崇焕同志的阅历就会发现,这番举措多少有些必然性。天启二年(1622年)十二月,阎鸣泰令袁崇焕审核兵数,袁崇焕私斩小校,差点儿导致兵营哗变,在袁崇焕看来,毛文龙做事太随意,但在潜意识里,袁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袁崇焕不是预言家,当他下定决心除掉毛文龙时,并没有想到这件事给他本人以及风雨摇摆中的大明王朝带来怎么样的隐患与危机。

  毛文龙死后不到一年,就流传出了袁崇焕的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忠魂依旧在,谁人守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