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大议题还是如何限制权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6:26:53
当下最大议题还是如何限制权力2010年03月03日 12:43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22

评中评第371期

几天前,评中评和自由谈栏目都关注了数字化生活与"艳照门"这一话题。并对再次发生的网络"艳照门"事件中的受害者给予了慷慨的同情。尽管从事态的发展上看,这一次我们确实可能显得过于慷慨,甚至单纯了,但是我们会继续保持这种慷慨,我们宁愿保持这份单纯。

接蹱而来的韩局长日记门事件,几天内,内容丰富有趣,事态发展一波三折,让人不得不继续关注:

兽兽艳照门风波还未平息,广西来宾烟草专卖局原局长韩峰的"香艳日记"又已粉墨登场。如果说前者是涉嫌炒作的无聊信息,后者却是原生态地展现了某些官员堕落至极的状态,一部活生生的"官场现形记"跃然纸上。最新的消息是,官方表示"局长香艳日记"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日记的男主角韩峰涉嫌违法已被停职审查

韩局长在这部"很黄很细腻"的局长日记中所表现的内容,除了吸引眼球的其本人在男女关系上游刃有余活动的描写,我更关注类似的内容:

用简短的几句话形容这位局长的生活,可称"天天吃喝,偶尔受贿,择机旅游,时时花心"。其日记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喝了不少酒",记述最多的内容是迎来送往、开会旅游等方面的细节。迎来送往公款吃喝几乎天天都有。从这份日记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位烟草局长的公务消费真是太频繁太随意了,公务往来之间都太能慷公家之慨了,与一些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有些扭曲。

这些内容如果只用一句"腐败"来概括,未免把事情简单化了。它其实很贴近实际的反映了现在官员的生活方式。局内人并不觉得这是腐败、醉生梦死,而认为这只是正常的公务往来,你当上局长就会这样,也得这样,不然你还当不上。从你踏上公务员之路那天起,就会不断得到告诫,你要能玩,能花钱,首先得有个盛酒的好胃等等。

不识韩局长,可能很难理解"权力乃是最好的春药"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也许原意反映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强者获得一切,赢家通吃。但是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并没有变得更文明,这句话把当下不受限制的权力的嘴脸勾勒的清清楚楚。

而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有趣。从开始的局长本人在线日记说,到现在幕后黑手说,继而媒体开始拷问"网络暴力",主张"程序正义",事态发展风云诡谲:

3月1日,媒体才以未经证实的消息揭露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韩某的"性爱日记",仅仅一天,媒体就不但证实此事不虚,还披露网上曝光"性爱日记"者---"含仙子"是日记女主角之一谭××的丈夫。"含仙子"说:"希望曝光他,让他身败名裂,让他尝尝妻离子散的滋味!"

个别媒体隐约提到,"在岗位调整中,原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韩X因与他人竞争被报复,竞争对手买通黑客侵入其私人笔记本电脑获取了日记,随后发上网。此说法未经官方证实。"现在的问题是,倘若局长"香艳日记"果真是被黑客入侵电脑后获取,这种获取手段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当作为权力阶层中弱者的"含仙子",在无奈之下采取现在的"维权方式",即以黑客攻击的方式获取对方电脑中的隐私并在网上公开,这已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暴力,可能已直接涉嫌犯罪。

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将限制权力,作为我们当下最大的议题推进。否则针对没有正常监督渠道的更大权力无奈的以暴易暴就只会继续。

凤凰网评论编辑:郭刚

上期评中评:你生活在哪个世界? 陈方:“局长日记门”无法回避的深层追问2010年03月03日 08:07红网-潇湘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8

中国第一车模兽兽艳照门风波还未平息,广西来宾烟草专卖局原局长韩峰的“香艳日记”又已粉墨登场。如果说前者是涉嫌炒作的无聊信息,后者却是原生态地展现了某些官员堕落至极的状态,一部活生生的“官场现形记”跃然纸上。最新的消息是,官方表示“局长香艳日记”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日记的男主角韩峰涉嫌违法已被停职审查。(3月2日《羊城晚报》)

“局长日记”能够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并不奇怪。如果当事人是位普通百姓,那么看客们至多将之看作一起“桃色新闻”饱饱“眼福”罢了,但日记主角偏偏是位“局长”,荒唐至极就颇让人“震撼”了。

所以,这不是一起单纯的关乎道德的“桃色新闻”,“香艳日记”呈现出的信息足以警醒世人,它完全有理由升级为一起“公共事件”。在这扇“局长日记门”中,公众最直接的疑问是,一个酒肉之徒如何成为烟草专卖局局长的?我们常常提到“官员的提拔和升迁要做到公开公正”,如果真的是阳光操作,这样的酒肉之徒能否做到局长一职呢?再者,即便在就职局长之前一身清白,那么入职之后官员的“八小时之外”如何做到有效监督?现实的情形恐怕还没有真正走出“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监督乏力”的怪圈。

此外,一本“香艳”的日记揪出了一个丑态无比的官员,按照新闻披露的进展情况来看,当事局长应该会受到应有的惩戒。尽管大多数媒体在传播“局长日记门”时,都津津乐道于日记中的“香艳”,值得注意的是,这本私密性很强的日记到底是如何流传出来的呢?

只有个别媒体隐约提到,“在岗位调整中,原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韩X因与他人竞争被报复,竞争对手买通黑客侵入其私人笔记本电脑获取了日记,随后发上网。此说法未经官方证实。”现在的问题是,倘若局长“香艳日记”果真是被黑客入侵电脑后获取,这种获取手段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也就是说,以非主流的手段去对付“坏官”、以不正当的手法去获取“坏官”们贪污堕落的证据,这样的“非常手段”到底该如何判定?从道理上讲,日记本来就是一种隐私,无论其中记录了哪些内容,无论这些内容多么高尚或者恶劣,在当事人还是一名“正当公民”的前提下,其他人都无权干涉。用黑客手段获取腐败官员的日记是否具有正义性,是否涉及侵权,是否也该承担法律责任?更多人气愤在“香艳日记”呈现出的“官场现形记”中,质问着堕落的官员“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似乎没有人去顾及“局长日记门”中的“非常手段”。但在一个法制社会里,这种对付坏官的“非常手段”同样考验着法制的内在肌体。
  • 刘敏:局长日记
  • 联合报:政治失语症
  • 熊丙奇:教育局长之自杀控诉了什么
  • “我爸是局长”
  • 抓大放小
  • 你生活在哪个世界?2010年03月02日 11:52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29

    评中评第370期

    前两天《锵锵三人行》谈到了中国的经济问题,梁文道在里面说目前在中国有某种程度二元经济问题。他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台湾学者去北京、上海的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在全世界都标榜东西最便宜的超市去,发现里面许多商品放在台湾都觉得是很贵的。

    梁文道说,其实他不了解的是,中国真正底层的百姓,真正的平民,是不会去这些超市里去买东西的,他们有自己的经济世界:路边的小摊、菜市场、夜市……他们的经济世界和那些中产阶级及以上阶层的世界是不相通的。上面的人赚了钱,不会去买下面人的东西;下面人在市场里卖东西赚了钱,也依然只是在小市场里消费。

    按梁文道的说法,这其实是两个经济世界,虽然这两个世界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物理空间里,但是平时却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这是中国目前贫富差距加大的另一个说法而已。但是却蕴含着比“贫富差距”这四个字更大的意味。因为如果是两个“世界”里面的人,下面的人虽然会对另一个世界的人偶有羡慕,但也只是抬起头来看看:哦,他们的生活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也能这样就好了。然后就会又低下头去继续骑着三轮车走在大街小巷里收垃圾、开着黑摩的载客去了。

    这难道不是现在中国的某种现实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我想直接说“他们”,但是没有调查,恐怕打击范围太大——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在路旁支起一个麻辣烫的摊子,数着人们吃过的竹签,计算着每天挣多少钱;他们的孩子上打工者子弟学校,但是学校被拆除了,他们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不知道孩子春节过后还能否上学。

    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们吃苦耐劳,他们的坚韧、他们的隐忍、他们的自强不息确实令人感动,反思自身又让我们感到惭愧。可是也正是他们这些所谓的美好品德,致使他们对自己的权利漠视,当自己应有的保障没有落实的时候,当他们在城市里遭受歧视的时候,他们只剩下那些美好的品格,成为他们唯一的支撑。

    所以,媒体上不断被探讨的国富论与民富论的争论,到底意义何在?单凭几个学者,几十个时评作者,几百篇时评文字,就能改变这个社会?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就能实现国富民也强?

    中国多个大省已经“富可敌国”了,广东的经济总量都超过沙特了。这个新闻让许多有良知的新闻人所不能接受。蔡晓辉在评论说,恰恰是和沙特的对比更令人愤怒,因为在经济总量之外,沙特的免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及降低食品价格等各项福利措施都远非我们所能企及的,更遑论政府对大学生的补贴、无息的住房贷款、被免去的个人所得税……

    总之还是说的那句老话,藏富于民,民富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说了千万遍,为何状况依然没有改变?财经作者苏小和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悲观的写道:

    我看了陈志武最近的一本访谈结集,《陈志武说中国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发现关于当下中国经济的种种追问,其实都已经说尽,只可惜这个国家依然一意孤行,让陈志武甚至有些失望地说,有些人,有些事,中国人总是不见棺材不流泪。

    问题出在了哪里?问题就在于,这被说尽的道理,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在乎?

    唐卫毅说,期望“民富”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可是,这个共识到底是多少人的共识?那些理发只到路边花两块钱的人们,他们可知道何为民富?我那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可了解“藏富于民”的意思?那些千千万万的底层世界里的大多数,他们可关心自己“负福利”的社会现实?

    如果这种讨论没有他们的参与,如果政治的角力只发生在第一个世界里面,争论又怎么能不只停留在争论阶段?

    前两天在远文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信息:

    孩子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拆迁了,妈妈骑着自行车找学校找了十几所,很难满意,地不够干净,灯不够明亮,木头黑板,没有食堂,老师看起来素质不高,都是她挑剔各个学校的理由……这种“苛求”在农民工中并不常见……不想将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条件也不咋好的妈妈也想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那份用心。

    不知道大多数人看到这则信息会产生什么想法?也会像之前的那些专家一样,认为这个家长“不够吃苦耐劳”吗?会认为这个家长挑剔吗?会咕哝一句:“有个上课的地方就不错了”吗?

    我之所以能举出这些疑问,是因为在以前,我真的会这样想。但是现在我却觉得这样的妈妈才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希望。

    一个社会的进步,更大程度上不是得益于理论上的争执和报纸版面上的文字,而恰恰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知足,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挑剔,对自己缺失权利的争取。如果没有这些,如果另一个世界里的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想和另一个世界里的人活得一样,获得一样的权利,那别人为什么要去改变他们的生活呢?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改革户籍制度轮到你参与了 
  • 联合早报:中国改革的去GDP主义思路转型
  • 周东飞:对民间组织不妨实行“宽进严管 ”
  • 中国新闻网:中国回应民意全面攻坚改革 促政改力保社会公平
  • 易宪容:民生经济是两会关注的焦点
  • 郭巍青:深圳“社会组织新政”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