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报“公车上书”与媒体干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31:01
2010年03月08日 10:24 BJT

《林散看媒体专栏》十三报“公车上书”与媒体干政

发表评论 (19)作者: feng.wang标签: 综合, 媒体, 林散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路透中文网特约专栏作家 林散/文

3月1日,包括《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的13家地方主流媒体共同发表社论《户籍制度不革新不足以与时俱进》。此消息一出,立刻成为中国“两会”之前的爆炸性新闻。之所以能成为爆炸性新闻,因为在舆论监管重拳之下的中国媒体,几乎已经丧失了“合纵”的能力和意识。此番共同社论的举措,无疑是对这一常识的严重挑衅。

对共同社论提到的户籍制度问题,本人也曾有过辛酸且深刻的体验。但在这篇小文里,不想去多说户籍的是非,只是想说,《经济观察报》等国内地方媒体,何以以这个话题为切口来“干政”的问题。媒体干政,就目前来看,似乎只有官办媒体才有这个资格,而官媒事实上只是政府的喉舌,听命行事,并没有任何的独立声音。对《经观》、《南都》等这些市场化媒体来说,尽管已经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但在影响国家政策方面一直声音微弱。

在市场化媒体干政方面,走得比较远的是《南方周末》和《财经》这两份刊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份刊物一直为思想开放的中国公民所推崇,原因在於他们的独立姿态,即较少为中国的宣传部门所左右,也因此出现了宁换总编不换思路的“《南方周末》现象”。但很显然,所有在中国做媒体的人都知道,不听党的话结果会是什麽。

有小道消息称,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去年11月辞职,也跟过去得罪过部分利益集团有关。而且,即使是外界看来并没有开罪当局的微小失当,也会受到相当的惩罚。去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南方周末》成为唯一受邀采访奥巴马的中国媒体,时任总编的向熹带着同事完成了那次我个人认为的“破冰之旅”,尽管据说大量删节,专访文章还是如期在《南方周末》上刊载了,但不久即传出消息,总编向熹降职成为执行总编。好在後来的消息来看,向熹没有“被下岗”。最近有关他的消息是,3月初被国际着名经济组织达沃斯经济论坛评为“2010年度全球青年领袖”,但紧接着又有小道消息,有关部门发通知不要突出向熹获奖一事。

发表完共同社论的13家市场化报纸,跟向熹的遭遇有点相似。小道消息称,共同社论发起者之一的经济观察报领导人已经受到有关方面的严重警告处分,直接责任人也已经被开除,其他联合发布社论的12家媒体估计均收到了来自当地宣传部门的处罚决定。

跟《南方周末》、《财经》这两家榜样媒体几乎都是因为报导了禁止报导的新闻或事实而被处理有所不同的是,而这13家报纸选择的则是社论这样的观点文字,只是采用了“合纵”的手法,这种手法按理只被用於《人民日报》这样的国家官媒(人民日报社论是可以多家媒体共同刊发的)。事实上,这13家媒体的共同社论选择户籍改革这一并不敏感的话题为切入点,本身估计还是想避开锋芒,寻找一个相对稳妥的软肋来进攻的。

尽管正在举行的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已经说到了,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但这13家媒体没敢在“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上发表激烈观点,也就是说这些媒体本身还没有深度“干政”的企图,只是想促动政府对政策措施进行改良,并不针对政体。但在行文方面,却出现了人民日报这样国家媒体的感觉,即在社论中搬出“《宪法》”来进行立论。在过去除了党和政府可以用“《宪法》”来公开立论外,也就只有个人敢这麽做了。而且,13家报纸共同社论的这种形式,显然具有很强的“逼宫效应”。

事实上,换一种话语方式,即搬用民众的呼声,专业机构的调查,然後真的像政协委员那样提出方案来,或许效果反而会更好一些。但中国的媒体人,始终是文人气概大於理性。他们大概认为,用“《宪法》”来公开立论,那是天大的理由了,但忘记了一个中国历来的传统,“天子”的面子是不允许被当面揭掉的,即使有明显过失也得注意技巧。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此次13家地方主流报纸的“公车上书”,除了象征性意义和损失几个意气用事、被人视为有强烈新闻理想的媒体人之外,直接效果不会很大。

当然,有了第一次,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反过头来想想,如果社会已经进入了类似康有为梁启超们“公车上书”时所处的大变革环境,那麽这种尝试未尝不是一种先见。但很显然,下一次的尝试成本,无疑将提升很多,也或许因此会延迟某些改革出现的时间。但那些,都是後话了。(完)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发表评论 (19) |分享| 引用通告 评论RSS

19 条评论

2010年03月08日 12:37 BJT

第一次感觉到了历史的滋味,希望当前的国家不是没落的清朝,无声的面对中国的改革,有用吗

- 作者 jason
2010年03月08日 13:07 BJT

原来《南方周末》、《南都》这些南方系是市场化的媒体啊。
了解了解
这么说来,炎黄春秋就更是自由媒体的典范了。
不过看一看南方系在重庆打黑里面的表现,看看南方系出来的人在腾讯、新浪的表现,其实脱了衣服,甭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是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大家都是一个样。
当然如果博主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都当成是自由世界的灯塔,那我自然也无话可说,就让默多克这样的人继续去守卫世界的自由与和平吧。

- 作者 yst
2010年03月08日 13:18 BJT

时代发展的主题、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任何政治力量都不能阻隔的。

- 作者 放牛班班长
2010年03月08日 15:29 BJT

时间,时间是治理一切弊病的良药。
再好的药,也得时间来发挥作用。

- 作者 ray
2010年03月08日 15:48 BJT

公车上书推动历史进步
to yst,南方还是进步的报纸,重庆确实是薄颜无耻

- 作者 charles
2010年03月08日 17:50 BJT

现在还不如清末,至少那时候还有个光绪是支持公车上书,变法维新的!

- 作者 chinaer
2010年03月08日 19:42 BJT

“公车上书”会不会又是一次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的前奏?因为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前也有过一次“公车上书”事件。

- 作者 李斌
2010年03月08日 23:05 BJT

小平推进的改革开放,打破旧的既得利益集团30多年了,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经济改革成功,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形成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
美国佬不争气,关键时刻调链子,什么金融危机
使得新的利益集团阻碍政治体制改革有了充分借口
呜呼!这一次反复不要伤及改革开放成果和国本才好

- 作者 大卫
2010年03月09日 09:07 BJT

史可鉴,但不可套
博主冲动了~

- 作者 煜
2010年03月09日 12:19 BJT

博主厉害,读过那段历史。客观地说,公车上书诸君肯定是为挽救危亡,但在实际效果上,反而推迟了改革进程。但又不能因此怨他们– 这就是所谓历史的无奈吧。

- 作者 山水幽燕
2010年03月09日 13:25 BJT

别急,工信部、公安部、中宣部正在组成轴心部,届时封杀个人网站,屏蔽Google,全面“净化”网络,到时候“天下太平”了,官员安逸了。

- 作者 消灭法西斯
2010年03月09日 15:16 BJT

历史总是重复

- 作者 369
2010年03月09日 15:55 BJT

时间问题而已,希望不要有个像当年的战争把改革给夭折了。

- 作者 qllever
2010年03月09日 16:18 BJT

呵呵,户籍改革是假,眼红农民手里的土地,想藉“城乡一体化”谋求开发农村的房地产才是真吧!

- 作者 wearechinese
2010年03月09日 19:04 BJT

致敬!但可能有负作用,除非迫不得已,应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才好

- 作者 阿门
2010年03月10日 01:50 BJT

看来我的观点可能要被当成保守派了。如果想博主所愿那样马上彻底放开户籍制度难道所有问题就解决了吗?非也!即使没有制度障碍,农村人要想融入城市,享受高成本、高竞争的市民待遇并非易事,还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关注。由于此,放开后并不会是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相反,放开户籍后,能够有实力来去自如的恰恰是城里人和有钱人,难以说那是农村人不会被这些有钱掠夺最后的报名财富!如果如此,那是怎么办???所以还是要先在民主政治上使农村人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力,同票同权,到农村人与城里人拥有同等话语权的时候也就是水到渠成之时!

- 作者 刚看过
2010年03月10日 09:32 BJT

的确,看了经济观察报的头版内容,心中为之一振,自定义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 作者 sxd
2010年03月10日 10:33 BJT

既然有着敢于流血的革命先烈。我想之后敢于站出来喊几声的勇者还是会有的…

- 作者 王柱
2010年03月10日 11:03 BJT

户籍改革是有文化人.在城里还能混的人的追求.但农民工享受其真正好处的有几个?城市大量下岗工哪有他们的位置?再把地交出去想饿死他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