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的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9:40:44
根据文献资料、考古证据以及实地调查,笔者将围龙屋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期(明清以前)。有关围龙屋的起源,尚未见到确切年代的文献记载。一般的说法是,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据报道,客家围龙屋在梅县松源、宝坑、隆文等地发现建于唐代的遗存遗址,但更多的是建于宋元,兴盛于明清,与客家人南迁历史相符合。现存最老的围龙屋是南宋末年的梅县松源蔡蒙吉故居以及元代的兴宁东升围[10]。

第二阶段,兴盛期(明清-建国初)在客家地区,每一个围龙屋、土楼或围屋就是一个宗族姓氏,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许多围龙屋并非一次建成,后随着子孙人口的逐渐增多而日渐扩大,以正堂为中心,一围一围地向外延伸。围龙屋居民之间的关系是由许多崇拜共同祖先的小家庭所组成。人口增至一定程度,同姓族人便围绕祖屋另建新围,围龙屋与围龙屋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进入20世纪,虽然中西合璧式华侨屋和砖瓦屋的出现,但传统的围龙屋仍然是客家人最为重要的生活和精神空间。现在所看到的围龙屋多为此期所建。

第三阶段,破坏期(1956-改革开放前)。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围龙屋里的那些所谓封建迷信色彩的彩绘、雕刻、图案等或砍或涂或毁,特别是神圣空间遭受最彻底最严重的破坏,神牌、神像、神龛被砸碎,祖先崇拜活动被强力中断。围龙屋的厅堂则多被用作大队、生产队的会场、仓库、文化室、学校等,横屋和围龙间则分给贫下中农居住。围龙屋经历了最为激烈的变故,至今围龙屋内外还留下不少那个时代的印记,见证并记录着一段特殊历史。

第四阶段,衰落期(改革开放-1990)。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条件的改善,加上人口的增长,围龙屋有了新的遭遇、反应及后果。长期蜗居于围龙屋的客家人开始突“围”而出,追求新的生计方式,另建新居,除一部分人还继续居住在围龙屋以外,大多或是堆放杂物,圈养禽畜,或毁弃于风雨,任其自生生灭。客家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围龙屋,开始被视为贫困、落后的象征,就连批评某人封闭、保守的思想,也多称其某人具有“围龙屋心态”。围龙屋的地位与形象可谓是一落千丈,围龙屋经历了其发展史上或许是最为凄凉的时光。生存逼着客家人走进围龙屋,同样是生存又逼使客家人走出围龙屋。 摘自http://www.kjwhsky.net/html/55/t-2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