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又来信了,善辩的孔夫子们已无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3:06

老先生又来信了,善辩的孔夫子们已无踪

作者:石三生 2010-03-01 15:34:03 发表于:博客中国

三生:

你发起的辩论好像没有人站出来真锋相对的应辩。请不要太在意支持或反对的人数,更不要在意一些人的恶毒攻击和谩骂。我是支持你的,而且在各个论坛中,持我们观点的大有人在。不过,你想终结这一辩论,也不大可能,因为迷信是根深蒂固的,奈何?我们必须不断深入阐明我们的观点,才能从受历代主宰者所支持这种迷信中拉出一些人来。

孔夫子人生纵横谈

不管您意识到没有,

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历程。

在论语之“为政第二”中,

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十分显然,

他是从小立志于学问的人

三十岁便站稳了处世脚跟。

他既懂世事又“知天命”,

既是越活越“明白”,

也是越活越“自由”人生,

还是敢想敢做,

遵从规矩而从不越轨的人生。

世世代代,

这一概括被人们广为引用。

或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年龄,

或直白地教训不长进的后生。

或显摆自己的国学修养,

或引导学生践行空子的人生。

久而久之,

成为人们的信奉和遵从。

然而,

孔子的人生并非普适的人生,

人生大都是千变万化的,

绝不是“十进制”的刻板历程。

不同人的人生很少相似,

事实上却是大不相同。

即使是双胞胎,

也只有身心发育上的“微同”。

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今中外,

人们无不打上时代与社会的烙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人生:

有信奉“难得糊涂”者,

或许是大智若愚的一生。

主张“无为”的先哲,

根本无须什么“知天命”。

有些人一生总是有“惑”,

却做出了一项又一项的发明。

那些发现真理和/或坚持真理的人们,

有多少人被处以火刑或死刑。

这是历史的悲哀,

也是人类的伤痛。

人们很难达到“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者“不踰矩”,

也不大可能。

“耳顺”不应六十岁才迟迟到来,

而应是“而立或不惑”之年的特征,

“不惑”应当更早地到来,

让年轻人早些“质疑解惑”

充分发扬他们自己的创造性。

少数人因富贵而一生奢侈,

多数人怎么勤俭也还是贫穷。

这绝不是什么“人的命天注定”,

而是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在现代社会中,

既有许多人“少年得志”,

也有不少人“大器晚成”。

只要他们不堕落和/或腐败,

都会拥有远大的前程。

老年人可以“壮志不已”,

发挥自己的余热和/或潜能。

也可以深居简出颐养天年,

成就自己温馨快乐的人生。

虽说孔子的人生不是普适人生,

但绝不是说人生没有同一性。

人生都得取决于大自然,

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生都得取决于时代与社会,

这是人的社会属性。

千差万别的人生,

最终还得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让我们认真地谱写自己的美好人生。

====================================

石三生后按:

传说,历史上是有个百家争鸣的。可据我的查阅和理解,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有的只是百家齐鸣,不可能有争鸣。所谓的儒、墨、法、道家们之间根本不存在争鸣的条件。一是都分属不同的君,二是孔夫子亲手斩杀了想和他争鸣的少正卯。

岁月倥偬,转眼已经离传说过去了两千五百年,在这号称万名意见领袖的博客中国,我以为,我们是应该有能力结束这千年的争执的。可叹儒家们仗了自己的中庸绝技,脚底彷佛抹了万金油,你要和他辩,他就喊着名不正言不顺啊,然后跑没影了。儒家们说大日本皇军最是讲儒道,待你把松下幸之助真的搬出来和他理论,他又跑没影了。

也难怪,儒家的老祖宗创立的逻辑就是必乎正其名。就如奥巴马一卖导弹,儒家们就喊不得了了,要死人了。奥巴马再接见达赖,儒家们还是喊,不得了了,要死人了。

喊来喊去,我只闻到了一股狐臊气。

就说这么几句吧,把老先生的再次来信转帖上,和儒家们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