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职场:思考自身生涯问题的忧患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05:05
东方职场:思考自身生涯问题的忧患意识
2010-03-07 21:13:34    作者:李令彬    来源:新东方    点击数:265

  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是通过语言。你会吃惊地发现,在中国社会并列存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是中文和英语,也不是普通话和方言,而是体制内外的两种语言系统——计划经济的语言和市场经济的语言,很多情况下,他们是彼此听不懂的。中国的主要大学都属于公办系统,有着副部级和厅局级之类的差别,从中走出来的学生,要想听懂市场的语言,多半有些先天营养不良和后天教养不足。今天,大多数人将进入充分市场化的就业岗位,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不会搜寻职位空缺,不会写简历这类的求职问题,而是缺少对怎么理解市场价值观,精通市场文化,听懂市场召唤,把自身培养成为稀缺的高级人才进而能够领导未来这样的人生大道的概念。这种领悟的重要性,仅次于他们要经世报国的宏图大志!

  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这种巨大鸿沟,根本造成了中国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一般现状。而架起桥梁,充当翻译,作“沟通两个世界的对话”,则构成了本书的立意要旨。

  也许立意宏大,但却收效甚微;也许播种了龙种,却只收获了跳蚤。本书到底能给你什么,能有多大的意义,还由读者诸君评断。

  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一个基本现实: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造成了就业难的最牢不可破的现实基础。我们的GDP数字增长很快,但结构性问题一直掩盖在高增长之下,我们所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型产业,很难有效地带动白领职位的需求增长。大学毕业生适合的行业一般是高端的服务产业,可是我国目前的经济还是主要依赖于制造业,而且在制造业的产业分工上,我们自有的创新品牌还很少,大多企业停留在制造环节上,而缺少产品的独立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而这些才是能容纳更多知识人才就业的领域。

  但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和一般人才市场互通。从日常观察来看,我们会发现从业人员不必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劳动力市场中多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身影。比如在百货店的专柜,超市的货架前,银行、邮局的前台,便利店、快餐店的收银处,都多了很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人们总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来说这是好事,但是从大学生本人来说,他们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和沉重的青春代价,到大学里去接受高等教育,却只能做和自己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同学一样的工作,很难不感到委屈,这不是个人情调的意愿选择而是环境所迫,我的工作常常是在听他们诉说心灵焦躁的痛苦。

  中国是一个教育资源稀缺的大国,我们也是教育资源浪费的大国。从社会环保的角度来说,我们在教育上一点都不环保,我们正在把社会环境弄得更为恶劣,教育的信誉会更差,我们成为知识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路可能反而更远!

  大环境的就业难,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步伐很慢,(适宜于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总量就小)另一方面是政策系统性的压抑。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石油、烟草这样的行业有必要实行国家垄断的话,另外一些行业,诸如电信、金融、媒体出版等行业的国家垄断,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将主要进入那些高端服务产业工作,有些产业也许规模不大,但是每个岗位需要的都是“知识工人”(德鲁克的词汇),只有允许小规模的私人企业的存在,才能在这些行业里激活更大量的工作机会。

  但是,由于私人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一方面使其能创造的有效岗位不足,一方面又对人才形成压力,使他们不愿意冒风险进入这样的行业,这就是政策压抑如何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侧面。

  在我们追求的这样一个“和谐社会”,教育之热与就业之冷可以说是巨大的不和谐,这种现象很可能是长期存在的。在可见的三五年里,大学生就业难,会一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沉重话题。

  在此阶段,职业咨询的工作仅仅是开导了少数的先行者,我自己更习惯称之为“问题青年”,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这些学生都像是一些“问题青年”。这类人不是“优秀”到没有出路,就是境况差到想要造反,但是他们起码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和认知:“问题”是严峻地存在着的,他们比起那些尚感觉不到“问题”存在而还在一味地麻木地接受过时的标准答案的人,已经算是一批进步青年了——身处问题时代,可以说,没问题的人是可耻的!

  走在前面的年轻人已经有了一些新经验,这些绝不是我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奇异世界法则,而是我向我的来访者们学习到的。这些少数人的路径,可能开始的时候有点古怪,最后却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历史的车轮,从来都是这样滚滚向前的。

  关于工作这件事,很多情况下不是你不懂得,而是你在学校学到的早已过时了。

  本书所提供的观念、思想、方法、技术、信息,希望能对你的生涯设计与求职行动有所启发,也希望读者朋友包容本书中有些过激的逆反式写法。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是反教育的,是对现行教育的某些思想做“解毒”处理。

  即便它没有什么营养,单是开启了你思考自身生涯问题的忧患意识,我也会感到起码的欣慰。[实习编辑: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