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薇洲: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6:40
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3)


吕薇洲    2010-2-26 11:22:23    来源: 《红旗文稿》

二是民主社会主义迫使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各国社会(民主)党,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都在其纲领中提出了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主张。在实践中,各国社会(民主)党在谋求私有经济发展的同时,力图减轻由此带来的工人失业,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的消极后果,缓解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等等。尽管这些政策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和阶级差别,消灭各种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弊病,但是却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扩大了他们的民主权利,改善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
三是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是工人运动中一支重要力量。如前所述,民主社会主义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产物,并一直同工会和工人运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股重要潮流。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体系实践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控制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已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政治力量,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和工人运动,也有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工会和工人运动,相比较而言,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工会运动更为普遍和重要。可以说,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社会(民主)党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中都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同时,社会(民主)党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欧洲许多国家中与右翼政党相互竞争、轮流执政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党人都曾单独或联合执政,并在执政期间大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维护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使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主张得以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出现。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消极负面作用
一是淡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局限于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做文章。虽然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来设计的,但它只是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做文章,大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完善与补充,而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根基。对于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更是持反对态度。它们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局限于议会民主手段或和平手段,有的还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社会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社会主义不是通过外在的力量用革命或改良的方式实现,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自一战以来,所有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所主张和确定的社会主义,都根本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是要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而是只对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改良。目前在原东欧一些国家上台执政的社会党更是毫不讳言地反复表示,他们决不奉行马克思主义、恢复共产主义,而要继续沿着使这些国家发生剧变的路线走下去,经济上完成私有化目标,只是在速度和方法上作些调整。
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并直接促成了苏东地区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作为一种改良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有一套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而且在实践中长期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抗争,对共产党采取敌对态度。在苏东剧变中,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引下,原苏东地区执政几十年的各国共产党相继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主张实行多党制;颠覆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全民民主”;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张推行私有化。它们不约而同地、非强制性地完成了从共产党向社会“民主”党的改建,从固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转而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纲领,从而丢失了政权、改变了制度性质,甚至造成了亡党亡国的悲剧。
三是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通过其改良主义理论和政策,调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对立,推迟了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到来。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在执政和参政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改良主义的理论政策和措施主张,促使资本主义由极端贪婪和自私变得比较“文明”和“人道”,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但同时,社会(民主)党推行的政策措施及其后果,也在工人阶级中造成了一种只要通过议会选举和政策调整就可以解决社会矛盾的表象,使工人阶级把经济利益的满足作为斗争的最高目标,把通过工会与资方谈判、示威游行和罢工作为主要的斗争手段,逐渐丧失了自身革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完全忽视了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整体力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过程。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Copyright © 2005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