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今天就思考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29:09
你敢不敢今天就思考的问题!

今天,偶然读到茅于轼先生的文章,令我震撼!问题是如下: 1、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今天依然不知道吗?2、城市土地必须是国有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国”到底是谁?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证明资本家剥削,今天的民营企业是剥削吗?4、小学、中学、大学的经济学矛盾冲突如何解决?5、中国社会是一个对富人不友好的社会吗?6、如何做到“和谐社会”与“目标”是什么?……。----荣新奇

下面是茅于轼先生的文章。

                            改革不能“只立不破”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

    茅于轼,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85年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

    大凡创新之举必定有破有立。到底应该先破后立还是先立后破,是有争议的。也有人认为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意思是破和立是同时发生的。“文革”被批评为“只破不立”,老的都破了,可新的没立起来,造成真空,导致混乱,说明“破字当头,立在其中”颇可商榷。那么“立字当头”,破能不能在其中?或者光立不破行不行?

    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可说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承认自己落后是很痛苦的过程,要不要改革,意见极其对立,斗争极其剧烈。到清朝末年,终于愿意改弦更张立宪治国,可已来不及了。

    民国以后,要不要学西方的争论暂时被外侮所掩盖。救亡之声压倒了改革和民主之声。直到1949年解放,外侮的问题彻底解决。大家都盼着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埋头建设,过上幸福生活。

    建国初,大家都学“社会发展史”。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现在知道这是个错误的模式,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为此吃了大苦头。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并没有搞清楚。后来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道路,可改革之前一些错误的理论并没有被彻底否定,至今在大学和中学里还在教着。青年人没有过去的惨痛经验,只看到现在社会的种种毛病,说不定哪天又走回头路。不要认为现在已找准了方向,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已解决,事实并非如此。胡锦涛主席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并非无的放矢。现在是两种道路的看法同时存在,所谓科学的“社会发展史”有50多年全民教育作基础,根子深得很。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如果只立不破,做出来的很可能是夹生饭。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已不再说起了,可事实上“公”的幻想或噩梦仍挥之不去。上世纪80年代要对民营经济开放,社会上有过巨大的争论,说是不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了。对民营经济的看法在宪法中修改了三遍,先是允许存在,后来认为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再后来又承认是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事实上非公经济无论在数目、产值或就业人数上都超过了公有制企业,世界上经济搞成功的国家民营企业都是充满活力的。现在关于土地制度存在很大争论,因为不允许私人占有土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土地使用权又必须具有流动性,造成一系列难题。城市土地必须是国有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国”到底是谁又无法明确界定,结果这种观念上的障碍使许多好事情办不成。土地问题是一个典型例子,说明以公为主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制度选择。

    解放后打击地主富农和资本家,没收他们的财产。地主富农和资本家是少数,打击少数人得到多数人的赞同,这种做法成本极小而收益很大。广大工农群众享受翻身得解放的喜悦,热情高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穷人并未因此而变富,三年灾荒饿死的大部分是穷人,至今穷人仍是最缺乏保障的。可“翻身”这个口号始终具有号召力,如果真的再次用这个口号来实现社会变革,到头来受苦受难的仍是社会最底层,可惜这一口号至今仍未得到根本反思。只有市场化的道路能够帮助穷人慢慢摆脱贫困——我国在30年中大约有3亿人脱贫,是全世界脱贫最成功的国家。但要完全消灭穷人,使之统统变成中产阶层,在可预见的将来仍难以实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点。

    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经过了曲折的认识。先是只保护公有财产,从不保护私有财产。可是任意侵犯私产的社会是一个无规则的社会,根本谈不上发展。现在宪法把保护私产写进去了,但对过去任意侵犯私产的做法从来没有批判过。到底过去做得对不对,没有说清楚。中国有几千年的农民造反、破坏私产的传统,等着瓜分富人财产的思想从未被否定过。这种既要保护私产,又不肯否定过去的做法,给社会留下动乱的隐患。事实上,共产党是从“communist party”•译过来的,“Communist”是从“commune”一词演化而来,它的英文含义强调的是“公众参与”,并没有“共产”的意思。现在世界上还有不少communist party,它们追求的都是平等参与。

    在行政和社会管理领域,值得检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暴力执法的迷信,这不利于政权的巩固。北京的城管被小贩砸死,有关方面大张旗鼓宣布死者为烈士,而对小贩所受委屈只字不提,这怎能彰显社会的公平公正?近几年群体性事件频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与当地政府动辄以武力对付百姓有莫大关系。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谓“共和”,从字面上看就是大家放弃武力讲和平,凡事好商量。所以共和国一定是对内放弃了武力的国家,是民主国家。“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念不能延续到和平建设时期。

    要说新旧观念的冲突,在经济学中最绕不过去的是关于价值理论的争论。剩余价值证明资本家剥削,这套理论在改革之前具有一统天下的绝对优势。高中以上的都要学政治经济学,其内容就是劳动价值论。然而劳动价值论显然和市场经济有冲突,如果承认劳动价值论,就将导致取消私人经济,所以经济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会遭到劳动价值论的抵制。允许市场的供需定价,劳动者的自由谋职和签订劳动合同,准许私营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作以利润为目标,无一不和劳动价值论相冲突。推进经济改革,我们逐渐接受了交换价值论,这常引发价值理论的大论战。改革以来经济学界发表的学术论文,恐怕1/3都与劳动价值论直接或间接相关。在原体制下中国培养了一批专门教劳动价值论的老师,从中学老师到大学教授,进而到研究员和劳动价值论的专家。要他们改讲交换价值论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为了生存,就必然捍卫劳动价值论。所以对某些人来讲,这场论战是生死存亡之战。到现在,大学里专门学经济学的已完全转换到交换价值论,但在中学和非经¬济专业的大学里,还是劳动价值论的天下。这些课也是学生不愿意上,老师不愿意教的,校方也非常为难。教育部门强调一定要学,而且要学好,可现实生活却强烈地抵制这种理论。这是只立不破的另外一个例子。

    我国在传统上有没有仇富思想,各有各的说法,但解放后培养仇富思想一直是阶级教育的核心内容。每次搞“运动”,发动群众斗“坏人”时,先要忆苦思甜,控诉旧社会,把仇恨的种子引发出来,再集中到被斗人的身上。“文革”时,这种仇恨心理普遍存在于广大群众中。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富人都是为富不仁,因为不剥削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钱。有些即使是守法赚了钱的企业家也不心安,有机会就把钱转移到国外,造成每年上百亿美元资产外流。中国社会是一个对富人不友好的社会。在发达国家,人的道德和贫富无关,富人中有好人也有坏人,穷人也一样。可在我国,富人常被认为是道德低下的人,因为他们剥削别人,穷人则是清白高尚的。如果有人为企业家说话,说他们赚钱是合情合理的,就会挨骂。改革30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部分人仇富的社会心理。

    近年中央领导提出了和谐社会目标,深得百姓赞同。这个目标能不能确立,要看不和谐的因素能不能消除,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对剥削理论的看法。在发达国家,“剥削”一词已不使用,判断是非靠法律,与雇佣和贫富无关。可在我国,剥削理论仍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民性教育。尽管“一大二公”搞得大家连饭都吃不上,而有“剥削”的私有化经济使大家的生活提高了很多倍,可剥削理论在不少人心目中仍有巨大吸引力。

    对和谐社会造成威胁的另一个因素是贫富对立。在我国,非市场渠道获取财富的机会广泛存在: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走私贩私、假冒伪劣都可以致富,用这些方法致富和正常市场行为致富的人很难区分。在所谓的富人中,有多少是靠非正常渠道致富的,始终是一个谜。哪怕他们只占很小的比例,也会使反对富人的人理直气壮。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不正当渠道的收入,贪污腐化的情况并不比我们好,仇富的心理却没有我们强。区别就在于我们有几十年的剥削理论的教育,许多人仍认为,不管是正常渠道还是非正常渠道赚的钱,只要是富人统统都不是好人。

    仇视富人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社会。这句话年轻人不大能理解,45岁以上的中国人应该懂得。从1949年解放到1978年改革,这30年是仇视富人的社会。谁也不敢当富人,沾上一点富,立刻就倒霉。结果中国变成了一个穷人国,这样的社会哪里有前途?我们要鼓励富人,致富光荣,先富带动后富,这才有前途。可剥削理论是悬在富人头顶的一把剑,叫他们不得安宁。这能说是一个和谐社会吗?

    以上列举了只立不破的毛病。是不是有破有立就好?也很难说。如果在改革之初就大规模地破除旧观念,恐怕非常困难。所以邓小平说“不争论”,这才有改革的顺利起步。大家觉得改革对人民有好处,就这么干起来。只立不破恐怕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好经验。但改到今天,再要向前走,过时的观念确实在妨碍着我们前进。是不是到了需要破旧立新的时候了?请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