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楼十讲--1.落红沁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28:20
《土默热红楼历史十讲》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谨以此文献给普天下痴情的而不是虚伪的、尊重原著而不是附会怪力乱神的《红楼梦》爱好者。

  本书不是小说,不是抒情散文诗,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本书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沿革,都有可靠的史料证实。




  ——土默热

  两块石头

  不知亲爱的读者注意否:《红楼梦》中的石头不是一块,而是两块:一块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一块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补天石”。

  两块石头,属于不同的神话系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深刻内涵:补天石代表的是“无才补天”者的“自怨自叹”, “三生石”代表的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灌溉”、“还泪”之情。两块石头不应混为一谈!

  判断《红楼梦》的作品主旨和作者生平,大概最好的办法是从两块“石头”入手,看哪个人同“大荒山”和“西方灵河”同时发生关系,并与两块石头代表的创作意图同时发生共鸣。

  灵河岸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天堂!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灵隐的飞来仙峰、三生奇石,古往今来不知醉倒多少文人骚客。白乐天、苏东坡、岳武穆、于少保,都曾在杭州风流蕴籍、慷慨放歌。

  暖风熏得游人醉,柔山软水养美女。杭州的美女,不仅如花似玉,更聪明灵慧、婉转多情。奇优名妓,无出苏小小之右;回肠九转,无过白娘子之痴;哀婉伤心,无愈冯小青之悲。

  鲜花、醇酒、美人、才子,往往都是相伴产生的。杭州的美女身边,古往今来,绝不少风流才子陪伴。白乐天的《长恨歌》,吟咏了一千多年而不衰;洪稗畦的《长生殿》,搬演遍九州万国而不厌。

  三生石畔

  杭州奇,最奇在灵隐。灵鹫仙峰,相传是从西方极乐世界灵河岸边飞来,可见这里的吸引力超过佛祖西天。三生奇石,相传从唐朝时起就见证三生奇缘,足见这里对奇人逸士诱惑力之大。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到了深秋,还可留得残荷听雨声。湖畔逶迤的山麓,每到三秋,桂花就漫山遍野吐出浓郁的芬芳,熏得月中的吴刚,也不由得停下砍伐月桂的斧头,捧出一杯沁人心脾的桂花酒。难怪人们把牡丹称为国色,却把天香美誉赠给了桂树。

  天然图画

  西湖美,但西湖的山水却是人工雕凿而成的,杭州还有个兼具西湖山水之美,但天然少雕饰的副西湖——西溪。如果说西湖是风姿绰约的少妇,西溪便是素净淡雅的村姑,这里更幽静,这里更自然,这里更野趣,这里更芬芳。

  小桥流水,迤逦十里,连绵群山,云中雾中。一叶扁舟荡入西溪,但见两岸桂树,夹河红梅,海棠桃花,片片点点,扬花柳絮,缕缕飞飞,更有水中红菱,迎船摇曳,楚楚多情。

  这里四季有不尽美景,春来梅花先放,夏至海棠争开,秋凉芦花如雪,寒冬老梅凌霜。西溪最奇处在秋雪庵,春夏落红如雪,三秋芦花如雪,寒冬红梅傲雪。

  现在的西溪美,古西溪更美,史载,这里曾有十里梅花,百顷芦荡,千点白鹭,万竿翠竹,从南宋到清初,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历题咏的好去处,诗词佳作,史不绝书。

  西溪留下

  西溪有留下镇,奇镇奇名。何以取如此名称,说来话长。当年宋康王泥马渡江,来到西溪,见这里如画美景,本拟于此建都。后来把皇宫建于凤凰山麓,又不舍这里的好山好水,遂颁发御旨:“西溪且留下”。于是乎,这里就有了“留下”奇名。

  留下镇有一条古街,名尚书坊。史载,这里是明朝成化年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洪钟,在退休以后由皇帝赐建的府邸。府邸绵延四五里,把大半条街都占了。府后有家庭花园,名称就叫洪园。

  尚书的府邸园林今已不存,但残迹尚在。尚书的墓地在东墓坞,残碑断石犹存。碑石上有明朝成化皇帝的御题,有著名儒学大师、兵部尚书王阳明的题刻,弥足珍贵。

  五常探源

  留下镇的紧邻,是五常乡。两地本为临安所属的西溪一地,后来分为一乡一镇,分别命名。

  五常这个名字,代表当地出过五个尚书级的大官僚。古代“常”、“尚”通假,“五常”的意思就是“五尚书”。 “尚书”一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的正部长,一个乡出了五个中央级部长,乡望可谓盛矣。 这五个尚书出在谁家呢?洪钟家族旧日祠堂门口的楹联是:“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洪钟的父亲祖父,被皇帝追赠为尚书;洪钟的儿子孙子,也担任过朝廷尚书,一门五尚书,并非浪得虚名。

  洪钟的祖宗,是宋朝出使金国、威武不屈、归国后被封为“魏国忠宣公”的洪皓。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遵、洪适、洪迈,不仅是著名文人,还都担任过宰相一级的官职。正所谓“父


子公侯三宰相”,洪家府邸园林,也正是皇帝赐建的 “国公府”。

  茫茫大地

  从明朝成化年间起,洪家在当地赫赫扬扬,过了一百多年的豪族生活,可谓“百年望族”。洪家是在什么时候败落,终成茫茫白地的呢?时在大清康熙年间。

  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乘机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洪家作为旧日的官僚,由于改朝换代,失去了世袭前程,又放不下昔日的臭架子,三百多口人嗷嗷待哺,入清后便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嗣后,又由于家族内部矛盾重重,窝里争斗,频发“家难”,造成子孙流散,后继无人。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最后被朝廷抄家充军,从此一蹶不振。

  “花王”临凡

  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杭州居民惨遭涂炭。兵荒马乱中,洪家笕撕槠瘀扌 拮踊剖希 巴 纪馓幽选?妻子身怀六甲,将次临盆。就在这个难堪的时候,妻子黄氏的肚子一阵阵疼得紧,分娩在即。

  在一个费姓农妇那四面透风的茅棚里,这个苦命的孩子降临人间,是个男孩,作为长子,正是承重之人。夫妻两人给孩子取名洪昇,表字昉思,意思是希望他将来像个初升太阳一样,能够重振洪氏家族昔日的雄风。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发现,孩子绝顶聪明,但奇怪的是,作为男孩,却像女孩错投了胎,只爱那些钗环脂粉之类,对习文练武,却兴味索然。整天爱同女孩子一起玩耍,对男孩子却避而远之。

  “四大家族”

  明朝末年,杭州城里有洪、黄、钱、顾“四大家族”,累世联络有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地官员到任,必首先投刺“四大家族”,请求照应,方可平安为官。

  时至清初,事过境迁,“四大家族”都失去了倚恃,相继败落。先是钱姓家族由于卷入了江南“科场案”,家长钱开宗被杀头,全家被械捕京师。继之是洪家因“家难”被朝廷抄家发配。

  只有黄家,由于黄几清初参加科考,得中举人,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位高权重,显赫一时。但康熙二十一年黄几年老退休,失去权柄,也逐渐衰落了。

  “冤孽”降世

  战乱期间孩子多,清初,四大家族仿佛开了瓦窑铺,一朵朵金花银花争相怒放。在洪家其母亲生下洪昇后,又接连产下两个儿子、两个千金。看到人丁兴旺,洪起鲛夫妻二人倒也其乐融融。

  黄几有一子一女,女儿嫁给了洪起鲛,就是洪昇的母亲。儿子黄彦博举一女,取名黄蕙。说来也怪,黄蕙与表兄洪昇竟生于同年同月同日,生辰略小,屈居为妹。

  洪昇的表丈钱开宗连举两女,分别取名静婉、凤纶。姑丈林家举一女,取名严清,字以宁。其他表亲家也陆续出生了一大批表姐妹:柴云仪、冯又令、毛安芳、张槎云等等。

  也可能是天上星宿应运而生,洪昇的这些表姐妹一个个不仅出落得如花似玉,并且个个绝顶聪明,加之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几乎都成为清初著名的女才子。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花笺彩纸

  洪昇家庭世代簪缨,累世积累了大量图书,号称“学海”,洪昇自小的学习条件极为优越。洪家对这个长子科举功名、重振家声寄予了莫大期望,为他读书聘请了当时杭州城里最好的老师:毛先舒和陆繁。

  可是事与愿违,毛、陆两位老师固然学富五车,但并不鼓励这个聪明的学生走“仕途经济”道路。毛先舒是明朝遗民,心中故国情结深重;陆繁的父亲、叔叔,在清初都遭受过重大打击,对新朝廷怀恨在心。受他们的教诲,洪昇从小就产生了浓重的兴亡感叹意识,对读书当官不感兴趣。

  洪昇成了一个几乎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他斗鸡走狗,无所不好,灯谜酒令,无所不精。特别是爱好看当时风行社会的艳情书籍,爱吟唱几首情爱诗词,逐步成了一个多情的种子。种之桑榆,收之东篱,洪昇没有成为冷血官僚,反而在十五岁就成了杭州城里知名的青年诗人,一命笔就“鸣钱塘”,阖城传诵

毛先舒是当时著名曲学大家,陆繁是首屈一指的骈文大家,受他们影响,洪昇自小就打下了深厚的曲学和骈文基础,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基本是靠这些本事吃饭。

  青梅竹马

  洪昇与姐妹们一起长大了。钱家后来被朝廷从北京放回,没有了家,只好寄住在洪府。


进士林纶早死,林以宁也寄在舅舅洪家。冯又令的父母双亡,陪着一个老祖母苦度岁月,也经常到洪家住上几天。

  钱氏姐妹、林妹妹和冯妹妹,与表哥洪昇及洪家两个姐妹,从小一起在宅后的洪园编柳,在门口的沁芳桥钓鱼,在假山后捉迷藏,在花丛中过家家,青梅竹马,感情笃深。尤其是与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表妹黄蕙,因受到当时“同日生的是夫妻”的民谣影响,早已私定终身,相约非彼此不嫁不娶。

  洪黄两家的家庭还是比较开通的,他们看出了孩子的心事,同意亲上做亲,再结秦晋。康熙三年(1664),同为二十岁的洪昇和黄蕙终于如愿结为夫妇。他们是多么幸福啊,对着天上的牛女二星,他们发誓,生生世世为夫妻,永不分离。

  年轻人之间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洪昇与钱、林、冯等姐妹们的感情是微妙的,虽然他们之间无缘结合,但从小一起长大那种青梅竹马的感情,还是很难割舍的。每当这些姐妹出嫁时,洪昇总是躲在自己屋里,暗暗流泪。

  “蕉园”诗社

  清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思想是活跃的,对妇女参加文学活动较少限制。由钱氏姐妹的母亲顾玉蕊发起,杭州著名女词人徐灿、柴静仪等参加,组成了“蕉园诗社”,号称“蕉园五子”,经常在一起联诗对句,在当时影响很大。

  “蕉园五子”后来各奔东西,诗社解散了。此时洪昇与姐妹们也长大了,由林以宁发起,钱氏姐妹、冯又令、朱柔则、毛安芳、张槎云等表姐妹参加,号称“蕉园七子”,重组了“蕉园诗社”。

  诗社活动的那些日子里,姐妹们是多么开心啊!她们一起,在西湖泛舟,在西溪采菱,在秋雪庵踏雪,在栊翠庵折梅;春咏海棠,夏颂桃花,秋歌桂花,冬赞雪花。大家一起,文思泉涌,争奇斗艳,西溪的水畔山旁,不时响起她们的歌声和笑声。

  绛洞花王

  作为男性,洪昇当然不是“蕉园七子”成员,但姐妹们每次都约他参加诗社活动,洪昇也热中于混迹姐妹中间,甘充厮役。每次赛诗,为了博得姐妹们高兴,洪昇总是胡乱吟上几句,好使自己落第,姐妹们夺魁。

  诗社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时南戏传奇十分盛行,洪昇和姐妹们一起花下读《西厢记》,月下听《牡丹亭》,还一起研究,要用唐朝杨贵妃的故事,自己创作新剧本。洪昇写出了《沉香亭》传奇,后来改编成了著名传奇《长生殿》;林以宁写出了《芙蓉峡》传奇,可惜后来失传了。

  在诗社活动期间,姐妹们都给自己取了个雅致的别号:洪昇称“啸月楼”,林以宁称“凤潇楼”,钱静婉称“天香楼”,钱凤纶称“古香楼”,冯又令称“湘灵楼”。这些别号都与杨贵妃在月宫的故事意义相关,后来都成了她们个人诗集的名称。

  天伦之变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好事多磨,好景不长,洪家在长期家庭矛盾的累积下,“家难”终于发生了。

  洪家此时由于入不敷出,日见衰落,洪昇又不务正业,继业无人,加之封建大家族中普遍的嫡庶矛盾,家庭中人不断地窝里斗,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发生“家难”就在所难免了。

  在洪昇的庶母和异母兄弟的挑唆下,洪昇被父亲痛打了一顿,并威胁要杀死他这个不肖逆子。在有性命之忧的情况下,洪昇以古孝子“小杖受大杖走”自居,与妻子黄蕙一起,逃离了家庭,辗转前往北京,开始了贫穷潦倒的后半生悲惨生涯。

  同时逃出家庭的,还有洪昇的二弟洪昌,原因与兄长相同。洪昇兄弟逃离家庭,洪家发生了“天伦惨变”,“蕉园诗社”自然也就寿终正寝了。

  燕市悲歌

  洪昇逃到北京后,一方面在国子监读书,希图谋个一官半职

  洪昇没有任何赚钱的本事,只有一枝秃笔,于是,他为别人婚丧庆吊撰写贺词和碑文,为一些官僚充当幕僚,做些抄写工作。这点微薄的收入还经常要不回来,生活之窘迫,难以想象。

  他的家中经常一连几天揭不开锅,寒冬腊月全家人没有棉衣,用洪昇自己的话说,就是“八口命如丝”!洪昇的长女,已是懂事的年纪,“爱拈爷笔管,闲学母裁缝”,夫妻视为掌上明珠。可惜在冻饿交加的生活中,这个可爱的孩子悲惨地夭折了,令洪昇悔恨终生。   苦中作乐

  康熙二十二年,洪昇用当时江宁巡抚余国柱赠送的千两白银,在苏州买了一个“小戏子”为妾,姓邓名雪儿,有一副特别美妙的歌喉,当时只有十八岁,正当妙龄。

  邓雪儿进入这个家庭后,贫苦的生活顿时增加了无穷的乐趣。黄蕙精通音律,雪儿歌喉


曼妙,于是,“丈夫工顾曲,霓裳按图新,大妇调冰弦,小妇啭朱唇”,三口人分工合作,创作传奇,一派苦中作乐的美妙景象!

  无须苛责古人,洪昇与妻子伉俪情深,又纳妾寻欢,其目的一方面出于封建士大夫的本性,另一方面确实是创作戏剧的需要。那时毕竟没有钢琴定调,也没有录音机试唱试听。

  旧巢倾覆

  洪昇逃出家庭后,发生了“三藩之乱”。由于受不明原因牵累,洪昇的父亲被朝廷逮捕,押解到北京一个破庙中关押。洪昇连忙赶到这个“萧寺”,为父亲送酒饭,同时多方托人营救,终于使父亲得以假释,回到了故乡杭州。这时,洪家宅园已经倾颓不堪了。

  平定“三藩”之后,洪昇的父母再一次被朝廷追究,家庭被官府查抄,夫妻均被发配充军到黑龙江的宁古塔。当时发配到宁古塔的都是朝廷重犯,可见洪父问题之严重。

  洪昇昼夜兼程,徒步三千里,赶回家乡,陪侍父母充军。大年初一登船北行,情景十分悲惨。后来中途遇朝廷大赦,得免充军。但是,“百年望族”的洪家,至此已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梦断“国丧”

  洪昇的生活虽然窘困不堪,但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一个终生不悔的情种,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创作。先后创作了四十多部传奇剧本,上千首诗词散曲,可谓著作等身。这些著作,多数是在中年贫困生活中创作的!

  洪昇始终热爱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经过十年修订、三易其稿,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终于杀青了。一经搬演,立即轰动京师,从名公巨卿到市井小民,非此戏不看;不论家班野班、男女名伶,非此戏不演。“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洪昇一下子成了名人。

  这年中秋节,戏班子为了感谢洪昇,专门为他演了个专场。洪昇遍请朋友观演,十分尽兴。没想到,此时仍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被人告发,洪昇被官府逮捕下狱,革去了国子监生功名。正是:“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大荒奇峰

  洪昇出狱后,牛衣肿目,独自一人前往京东盘山,去寻找他的老朋友智朴和尚,打算以出家解脱人生。智朴和尚又名拙道人,是个兼有僧道双重身份的出家人。老朋友热情地接待了洪昇。

  盘山俗称大荒山,山上有盘古寺和女娲庙,相传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场所,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山中多巨大石头,被当地人附会为“补天石”;智朴和尚住锡的青沟寺,被老百姓叫做“青沟峰”,因为寺门口悬挂着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户外一峰”匾额。

  洪昇在盘山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前半生,对自己的“荒唐”造成“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尊亲受累,家族毁灭的行为,感到悔恨,但对钟情文学,创作传奇的爱好,却更加坚定了。

  由于“妻儿待米难淹留”,洪昇终于没有“悟”,回到家中借米下锅去了。第二年,洪昇一家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故乡杭州。

  万艳同悲

  杭州还是那个杭州,西湖依旧,西溪依旧,但已物是人非,非复旧时美好的回忆。兴旺了一百多年的洪家府邸园林毁灭了,当年的亲人、朋友、姐妹们早已风流云散了。

  洪昇的二弟洪昌,在逃离家庭后,不久就客死异乡了。两个妹妹先后出嫁,由于婚姻不幸,都年轻轻被折磨夭亡了。林以宁妹妹长期抑郁,年过三十便呕血而死。

  洪昇收葬了弟弟妹妹们的遗骨,在墓前几次哭得昏厥过去。自古红颜薄命,我的这些可爱、可亲、可怜的姐妹啊,你们为什么谁也没有逃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呢?为兄现在年已老大,但对你们的遭遇却无可奈何,让我这个须眉浊物怎么能不剜心刺骨、流血流泪呢?

  对妻理典

  回到家乡的洪昇,在料理了弟妹们的后事之后,马上让妻子黄蕙,把昔日姐妹们在“蕉园诗社”中的旧诗稿找了出来,夫妻相对仔细阅读吟唱,心中涌起了万千感慨——   当日秋雪庵的风流韵事,早已化作过眼烟云;当日姐妹们的音容笑貌,却仍然历历在目。洪园虽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但姐妹们的身影,似乎仍在绿树红墙中徜徉徘徊,令洪昇夫妇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

  洪昇下定决心,要把姐妹们的事迹,比照杨贵妃的事迹,参照自己的《长生殿》结构,用“金钗、玉合”作载体,创作一部文学作品,以安慰她们的在天之灵。


  山庄接驾

  康熙三十八年(1699),当朝皇帝玄烨第四次南巡,驾临杭州,下榻昭庆寺。时已“致仕”的朝廷老臣高士奇,盛情邀请皇帝到他新建的“西溪山庄”游幸,皇帝爽快地答应了。

  高士奇曾任朝廷南书房侍读,是皇帝的贴身近臣,皇帝 对他言听计从。康熙朝党争激烈,高士奇是“南党”领袖之一,为官贪黩,“有万国金珠贡澹人”之说 ——澹人是高士奇的字。

  高士奇与洪昇同年生,同年死,同为杭州人,又同时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几乎又同时回到故乡,可谓一生形影不离的朋友。高士奇的“西溪山庄”,就建在洪园附近,洪昇随帮唱影,参与了接驾。

  皇帝自昭庆寺乘马至木桥头,弃马登舟,只率几个宫人太监,来到“西溪山庄”,亲自做“十里清溪曲”诗一首,并亲笔为山庄题两个大字:“竹窗”。皇帝登舟的地方,从此名“御临镇”,一至于今。

  其实这是洪昇第二次见皇帝了。第一次是在国子监学习期间,皇帝驾临视察,洪昇随祭酒、博士们叩头而已,并未亲聆御音。这次见皇帝面,是在受到朝廷“斥革”十年后,心中滋味,无以言表。

  千古绝唱

  洪昇的后半生,生活倒也安逸。由于他名满天下,青年才俊纷纷拜他为师,杭州的熟人故旧也多,在西湖边的孤山修建了一所稗畦草堂遮蔽风雨,日子倒也不难打发。

  洪昇的主要精力还是用于文学创作。除了那部四折杂剧《四婵娟》外,主要以自己的一生经历,穿插弟妹们的事迹,写一部《洪上舍传奇》。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脱稿了。脱稿后,曾拿给著名诗人朱彝尊看,朱的诗中记载了此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应曹寅的邀请,洪昇到江宁织造府,“畅演”了三日《长升殿》。洪昇是带着一部作品的手稿到曹府去的,意图求曹寅赞助出版,曹寅的诗中对此有明确记载。

  洪昇在归途中,不幸失足落水、葬身龙宫了。这天是七月一日夜,一个恰恰没有月光的漆黑夜晚,这天是洪昇的忌日,也恰恰是杨玉环的生日,可谓不解之缘了。从此,洪昇这部以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作品,失去了踪影。

  余韵绕梁

  斗转星移,一晃六十年过去了。康熙朝的悲壮,雍正朝的悲凉,都已化作了历史的青烟,时间进入了乾隆中期的盛世。

  洪昇的孙子洪鹤书,此时也已是一个古稀老人。他在整理自己的诗集《花村小稿》时,不住地喃喃自语:祖父的遗作手稿究竟流落到哪里去了呢?曹寅没有实现祖父的遗愿、为作品出版,江宁织造府随后被朝廷查抄了。父亲洪之震、姑母洪之则,先后到南京寻找,但去时早已人去楼空,杳如黄鹤,难觅踪迹了。

  也就在此时,北京西山一个茅棚中,一个叫曹雪芹的年轻人,传出来一部小说——《红楼梦》。一经传抄,很快风靡天下。曹雪芹是谁?他是江宁织造曹家的后人么?《红楼梦》是谁写的?大家都说是曹雪芹写的,可他为什么只承认自己是“披阅增删”者?

  历史就是这样的迷离、迷茫,似乎有那么明显的蛛丝马迹,但又没有任何直接的文字记录证实。埋在历史废墟下的东西太多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