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旅游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20:43:56
八十年前,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这里掀起强劲的红色风暴——领导和发动了黄麻起义,点燃了我党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熊熊烈火,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
大别山,英雄的山!
从黄麻起义到三年游击战争,历时10年。10年浴血苦战,大别山孕育了近百万感天动地的英烈,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3支主力红军部队;10年红旗不倒,大别山造就了300多位横刀立马的将军,走出了两位共和国主席,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和我党培养治国治军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
英雄山上英雄人,谱写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诗篇;张扬的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英雄精神。
大别山,泽被永远的山!
八十年后,再现红色风云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改扩建后重新布展的烈士纪念馆(简称“两馆”),在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早期中心红安县开馆。这张用无数英烈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红色名片被擦亮,成为净化心灵、升华人格、锤炼党性的教育基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重要精神家园。
擦亮红色名片:把红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我们把时光回溯到2002年。
1月12日这天,寒气逼人。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刚到任不久,就冒着严寒,一路风尘来到革命老区红安。
在红安烈士纪念馆戴醒群烈士遗像前,俞正声驻足长久,眼含热泪,他被烈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年仅22岁的女共产党员戴醒群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终凶残的刽子手把身怀六甲的戴醒群凌迟处死,其暴行惨不忍睹。
俞正声在思索:如何让红安的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成为新时期全省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
2003年1月24日,俞正声在中央关于建设延安、井冈山、浦东干部教育学院的有关材料上批示:“我省是否在红安建立此类基地,重点是传统教育。”为落实这一批示,有关部门迅速进行前期调研,并形成了可行性报告。
2004年8月12日至13日,俞正声到红安就此进行专题调研。他指出,要解决湖北发展中的问题,学习、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传统是一把重要的钥匙。红安是湖北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要把红安建成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这一提议得到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同志和省委其他常委的一致赞成。随后,省委常委会做出决定,成立了由俞正声、宋育英、周坚卫、张昌尔等领导同志组成的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和三个工作专班,领导组织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
2005年4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考察红安,提出把红安建成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此,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方案敲定:改扩建红安烈士陵园,重点是改扩建革命烈士纪念馆、新建历史纪念馆,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学院。
此后,由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的专家组进驻红安,按照“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要求,对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具体规划,并迅速形成了“两馆”建设的工作机制。2006年5月28日,革命历史纪念馆奠基,拉开了基地建设的序幕。
不辱使命:实践红安精神,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11月13日,黄麻起义80周年纪念日,“两馆”如期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和湖北省委书记、省长罗清泉为历史纪念馆开馆揭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主持典礼。
一幅幅历史画卷,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个个仿真雕塑……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再现在人们面前,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参观完“两馆”,罗清泉动情地说,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历史,是一座记载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不朽丰碑!建设“两馆”就是要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坚定不移地把他们开创的、几代共产党人为之持续奋斗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赵春贵在参观“两馆”后惊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建成全国一流的历史纪念馆,了不得!”“‘两馆’高质量地如期开馆,是上至中央和省委领导,下至每一位参与者以及社会各界实践红安精神,共同努力、全力支持的结果。”基地软件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金元感叹。
为解决建设资金的缺口,中宣部对“两馆”建设投入2000万元,省里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时任省长罗清泉指出,湖北财政再困难,也要确保基地建设的投入,建设一个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先烈的精品工程。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同志始终关注“两馆”建设的每一步进程。他多次召集座谈会,听取省内外党史、党建专家学者对“两馆”陈展大纲和形式设计大纲的意见,提出“两馆”建设要确保实现三个具体目标:确保建成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保陈展布展中出几件国家级水平的艺术珍品和精品;确保在黄麻起义80周年纪念日开馆。“两馆”陈列大纲八易其稿,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23次,抱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科学地确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顺利通过中宣部的审定。
省委党史研究室红安精神研究课题组专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成了数万字的《红安精神研究报告》,准确地提炼出红安精神的内涵、特点及文本表述。6个工作小组走访十几个省区,如大海捞针般进行文物资料的搜集复制,征集到文物724件,图片资料5400余张;影视资料9部;文字资料2500余万字。大革命时期颁发的妇女放足牌、黄麻起义时用过的铜质撇把子枪等国家一级文物,弥补了我省革命史上的许多空白。
陈展设计紧紧抓住红安精神,以巍巍大别山作为这种革命精神的象征,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突出重点、亮点、看点,通过时空变换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增强展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为了拍摄长岭岗战斗旧址照片,3名工作人员步行20多公里,深入深山拍完照片后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大山,他们只得爬上高山,找到手机有信号的地方,通过手机与山外联络,方才脱险。
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局组织精兵强将,日夜加班,无偿承担了展览所需革命烈士画照的模拟、修复工作。
“参与‘两馆’的建设,对每一位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次思想的淬火、灵魂的洗礼。”汪金元深有感触地说。
震撼力和感染力:“两馆”陈列布展追求完美的境界
陈列布展是革命历史纪念馆成功与否的关键。
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突出什么重点、亮点、看点,把波澜壮阔的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呈现给广大观众,让他们产生共鸣、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是上至省委领导,下到艺术家及每一位工作人员,始终着力的重点。
首先是定位准确。从一开始省委就提出,要把“两馆”建设成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震撼力、感染力,也就成为“两馆”陈列布展追求的完美境界。
其次是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历史纪念馆《陈列大纲》提炼出“大别雄风、将军摇篮”这一主题,着力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英雄的业绩-英雄的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界地区20余年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不停。历史纪念馆陈展努力突出重点、营造亮点,比较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在陈列结构上,以纵为主、纵横结合,脉络清楚、构架清晰。
第三是风格得体。历史纪念馆以雄浑厚重为其风格,以大手笔、大场景营造大气势;烈士纪念馆以英勇悲壮为主体风格,力求震撼力与感染力。
震撼力、感染力来自艺术展墙、大型油画、国画、版画、浮雕、圆雕景观、硅胶像、幻影成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
在历史馆序厅,一座高10米、长21米的大型浮雕《大别雄风》,宛如一幅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历史画卷:铜锣声中,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红军、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形成一股前赴后继、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两馆”共创作展出各类艺术品70多件(组)。经专家评估,至少有10件艺术品可评为艺术精品。这些艺术作品来自叶毓山、徐海涛、胡朝阳、孙绍群、张广慧等一批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为了确保创作出艺术精品,软件建设指挥部专门成立了由5位专家组成的艺术监理组,对每一件艺术进行严格把关,精雕细琢。
震撼力、感染力来自高科技技术的运用,让观众在情景互动、时空变换中产生共鸣。
烈士纪念馆用场景复原再现了戴醒群烈士的牺牲场景。超写实的雕塑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天空,展现了戴醒群面对刽子手酷刑时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场面。
观众驻足于此,电闪雷鸣中,模拟雨点不断打在脸上,再结合戴醒群烈士的侄女讲述烈士牺牲情景的电视画面,让人如临其境,心灵震撼。
便衣队是根据地创造的独特的斗争形式。历史纪念馆在反映便衣队斗争内容时,设置了情景互动式幻影成像《夜除坐探》,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历史发生的房屋等场景,再结合反投影技巧,抹去影片背景,再投射到复原的房屋里,镜头里便衣队夜除坐探的故事似乎就在观众眼前发生。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展馆使用了幻影成像技术,但使用情景互动技术的这还是第一家。
震撼力、感染力来自还原历史真实场景,让观众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风云。
历史纪念馆第四单元“赤区新貌”,把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指挥中心七里坪镇长胜街“搬”进了展区,缩微了的长胜街街景、鄂豫皖苏维埃银行、红军中西药局、列宁小学原汁原味,同时辅之以声光电技术,观众仿佛回到了80年前的历史画卷中。这在全国同类革命历史博物馆中,也是首创。
求新创新、精益求精,成就了最终的辉煌。一位博物馆专家参观“两馆”后评价说,“两馆”可以进入“全国十大精品馆”行列。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红安精神是贯穿“两馆”的红线
一位失去亲人的英雄母亲,手捧红军帽,深情地凝视着远方。她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又义无反顾地为革命培养接班人。
在烈士纪念馆序厅,高3.2米的巨型圆雕《母亲》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母亲”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母亲的代表。从她历经沧桑、饱受苦难的脸上,从她坚毅、深情的目光中,可以读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两馆”中的每一件艺术品、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闪耀着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这种红安精神。
“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在体现革命精神。红安精神是贯穿‘两馆’的红线。”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彭希林说。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彭希林就用“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和“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对红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作过概括。
作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红安精神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彭希林又参与其中,对红安精神作了新的提炼和概括。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课题组将红安精神的文本表述提炼成“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两句话。
“新的概括更符合时代的呼唤与要求。”彭希林说。
“朴”,就是求真务实。“诚”,就是忠诚诚信。“勇”,就是无私无畏。“毅”,就是执著坚韧。
“不胜不休”,就是为夺取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把红安精神高度概括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这八个字,立之有据。
“朴诚勇毅”是红安革命的鼻祖董必武为武汉中学制订的校训。红安及其周边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和第一个党组织均来自于武汉中学;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绝大部分是从武汉中学走出的;武汉中学校训和董老的思想作风、行为品格影响了一代红安人。
“不胜不休”来源于红四方面军军训。这符合以红安为代表的大别山地区人民的性格特征和历史特点。
“红安精神课题研究组”组长方城说,红安精神具有原创性、本土性、群众性和持久性等显著特点,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红安精神在湖北乃至中国的漫长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将在湖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继续光大和弘扬。
“两馆”是大别山永恒的“红色记忆”。红安精神闪耀荆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