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化”局长的深层思考与历史使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8:10
编者按:杨宗荣是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局局长,也是一位很有文化品位的诗人和散文家。所以,在他的教育管理中,就有了独特的思考与别样的做法。为此,陶继新先生专程赶到高密市,与杨宗荣局长进行了现场对话。 以文“化”人:教育魂兮所系 ——一位“文化”局长的深层思考与历史使命

  杨宗荣:山东省高密市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现任高密市教育局局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时代文学》、《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发表诗文数百篇,出版专著《教育随想录——杨宗荣网络作品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合集《敲门的诗人》和《敲窗的丁香》(华艺出版社)等。2008年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管理理念,加强教育内涵发展,创新管理思路,搭建多种平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构建起教育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十几家媒体对高密教育的改革经验作了宣传推介。

  【陶继新对话教育局长系列之六】

  ■陶继新 杨宗荣/文

  把“短板”补齐

  【陶继新】在谈到您的五位前任局长的时候,您认为他们对高密市教育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既会对您形成压力,也会给予您动力支持。那么,您想实现新的超越,首先就要找到影响高密发展的问题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您在教育局工作了20年,参与制定、贯彻、执行了若干重大工作决议,对教育系统有了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我相信,您对此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杨宗荣】是的,2008年在确定内涵发展思路之后,我们详细分析了影响高密教育发展的“短板”是什么。把“短板”补齐,才能取得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当前高密教育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我们的“短板”。

  大力推广和转化本地成果与经验

  【杨宗荣】第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年我们创造的经验很多,但是没有大面积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很多,从立项到结题做了大量的工作,整个论证过程也很充分。但一结题,往往就画上了句号,成了“昙花一现”,或者束之高阁。有的经验在高密之外很有影响,但在当地却难被认可和推广,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说到底,这是一个教育管理的问题。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在探索的时候,花费了管理者、老师很多时间和精力,也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但学校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结果是,先进的经验得不到重视和推广。

  【陶继新】这种排拒自己门前经验的情况几乎是一个通病。消除这种“病患”虽然比较困难,但如果领导用行政的手段大张旗鼓地推行,就可以将这种不好的现象消解,而且还可以起到促使更多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您力图让本地研究成果在本地生根、开花和结果的设想与做法,不但省时、省力、省钱,还会在高密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态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期待的一种教育超越就会变成现实。

  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杨宗荣】我们存在的第二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从职业生涯中找不到乐趣。中小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长年累月、日复一日地做着几乎相同的工作。如果是机械地重复,就很难从职业中找到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反,如果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将职业当作事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和幸福,那么他们还会感觉到身心的疲惫,感觉到职业的倦怠吗?二是教育法制化的异化。前些年,我们积极推行教育法制化建设,对保证教育工作的规范有序运转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把法制化推向极端,过分强调,就背离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忽视了教师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我举一个例子:一个教师急匆匆来上班,结果还是迟到了。如果校长不问青红皂白,严格按制度办事,通报批评,扣除奖金,这个教师就可能非常委屈。他来晚了,可能有好多原因,比如可能是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也可能在路上遇到了麻烦。他来晚了,本来就非常愧疚,再遇上这样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心灰意冷,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我想,片面地、极端地强调教育法制化,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陶继新】“过犹不及”嘛!法制建设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种道德体认,没有灵魂深处的支撑,就可能适得其反。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规政令管理,用刑罚惩戒规范,老百姓只是不敢触犯法规,以免受到惩罚,但没有廉耻之心。可是,用道德教化进行引导,用礼制规范言行,老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够自觉地守持规矩。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光靠“法”治,还要靠“德”治。一个平时工作特别认真的教师因事偶然迟到,校长不问原因而严厉批评。这个教师就会认为校长一点人情味也没有,从而在心底积郁一种排解不开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会变成对学校领导的抗拒或者对工作的消极应付。这种负面情绪还会传染、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杨宗荣】教师的工作是自主性非常强的一项工作。教育法制化建设解决的是规范有序地运转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能管住教师的“身”,却管不住教师的“心”。比如,课程表上安排一个教师上四节课,教师可以按照教案把这四节课依次上下来。但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怎么样?能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良好的心态下自主地、创造性地上课,与老师怀着抵触情绪被动地、应付地将这四节课上下来,教学效果肯定截然不同。这个教学效果的差距以及教师情绪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是很难按照标准考核出来的。

  法制化仅仅是规范了老师的行为,而在规范之外,老师们还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我们如何引导、利用好这个空间?这是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大禹治水,既解决了“堵”的问题,又解决了将堵住的洪水往哪里“疏”的问题,这样才能把洪水彻底治理好。教师管理也应该这样。仅仅靠“管”是不行的,还要解决好“理”的问题。“管”与“理”二者不可偏废,甚至“理”比“管”还重要。理顺教师的思想和情绪,引导教师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这是每一位管理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陶继新】领导在“理”的时候,特别需要一种良性心态,不然,就不会“理”好。教师千差万别,领导要承认这种差异;教师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领导要有一定的耐心。所以,领导在“理”的时候首先要“理”顺自己的心。不过,“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老师们从一个起点跃升到另一个起点,而且在这种跃升中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我一直主张领导要鼓励或帮助教师作好自己的“生命成长规划书”。如果老师看不到自己的成长,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就只能在一天天重复自我的圈子里徘徊复徘徊,从而产生倦怠心理。领导不但要消减教师的倦怠情绪,还要主动地为其成长增加动力。而且这种成长不仅指业务成长,还有思想品格的提升和幸福指数的增加。

  用“七个思路”推进管理

  【陶继新】杨局长,据我了解,您上任后,重点推行了“七个思路”的教育管理,高密市教育界的老领导和广大教师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都说您抓住了教育发展的“牛鼻子”。那么,这“七个思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领导干部“包线”与“包片”相结合

  【杨宗荣】“七个思路”之一就是教育局实行领导干部“包线”与“包片”相结合,实现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我们改变了以往单靠领导干部分线负责的办法,使每个领导干部在分管一项工作的同时,又包靠一个工作片。实行领导班子包靠镇街、学校制度,采用“一线工作法”,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将基层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反映上来,积极帮助化解。抓好重点工作的推进,促进学校规范发展,确保工作落实和政令畅通。

  【陶继新】“包线”可以从纵的角度了解上下贯通的大体情况,从而对总体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包片”则可以从一个点上突破,了解一线的真正情况。特别是“包片”,促使领导干部心态和思维下移,深入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这样,再进行教育决策的时候,就不会无的放矢,而且找回了此前缺失的群众情结。

  建立以高中为龙头的管理区

  【杨宗荣】“七个思路”之二就是建立以高中为龙头的管理区,实现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有效衔接。高中有非常明显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比较高、教师队伍素质比较整齐、教学设施比较先进、教学理念比较超前等等。发挥好高中对初中、小学的龙头带动作用,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关键。为此,我们把全市学校划分为6个教学管理区,对应全市6所高中,利用高中各种优势,对区内初中、小学提供示范、辐射、拉动、帮扶、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通过高中全方位的帮扶和拉动,不仅解决了小学、初中存在的薄弱问题,提高了区内小学、初中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也为高中的健康发展积蓄了充足的后劲,同时消除了高中之间因为招生而造成的无序竞争,可以说一举多得。

  【陶继新】现在很多地方高中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恶性拼打的地步,甚至“打”得两败俱伤。您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您建造了一个高中、初中和小学一荣俱荣、一耻俱耻的“共同体”,而高中则处于领军位置。一般说,高中的管理优于初中和小学。通过高中的龙头作用辐射到初中和小学,为初中和小学注入了优质资源。而在初中和小学当下受益的时候,高中也有了长远的收获。因为现在发展了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为未来的高中储备了优质的生源。哪所高中试图从别的“共同体”挖取生源已无可能。由于已被教育局的行政手段截断后路,因此各自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到各自的“共同体”方面来,而各个“共同体”近乎处于同一起点。于是,相互的良性竞争也就开始了。“不宣而战”的结果是,所有的学校都在这种竞争中发展起来。

  强化教学、管理两条主线

  【杨宗荣】“七个思路”之三就是强化教学、管理两条主线,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一是在教科院增设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功能。组织精兵强将深入一线,对教师长期以来研究积累的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及时传播到各个学校,让局部的、个体的经验转化成为整体的、群体的经验,减少基层单位探讨摸索的时间。二是在教育督导室增设学校行动计划研究功能。根据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管理效益不高的问题,使优秀的教育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陶继新】推进素质教育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您所采取的这两项措施富有创新而又切实可行。

  加强学习与研究

  【杨宗荣】“七个思路”之四是加强学习与研究,建设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为推进这项工作,教育局机关、直属单位率先带头,启动读书工程,设立了领导干部读书基金,建立图书阅览室,开展了“读、品、悟”活动,并把每周六上午作为机关干部集中学习研究日。通过机关干部下乡,加深机关工作人员与一线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办一些老师所思、所想、所盼的事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陶继新】领导与教师有思想、有文化底蕴,才能站在高起点上去解决问题与组织教学。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读书要“取法乎上”。没有大师的指点,没有心灵的定位,就会在琐碎的事务圈子里绕来绕去,以致迷失方向。

  【杨宗荣】前段时间,我们推荐了几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如何做研究型教师》等。特别是《如何做研究型教师》,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这是引导我们解决当前教育科研问题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写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教育案例五种形式,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

  【陶继新】这三本书选得不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涉及的是工作效能问题。《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学好了,教师就可以在学校和社会上“立”起来。《如何做研究型教师》对于一线教师尤为重要,他们在教学,也需要研究;他们是教师,也应当成为专家。读这样的书,会引发教师研究的欲望;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多的研究型人才从教师中涌现出来。

  【杨宗荣】为了保证效果,我们甚至采取了一些行政手段。一是建立以考促学的干部、教师学习考核机制。在教育系统成立读书学习中心组,把喜欢读书学习的同志吸收到中心组,由他们负责推荐教学、管理及其他方面的优秀书籍。教育局定期对干部、教师读书学习情况进行考试,成绩纳入个人年度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深化机关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制度。教育局机关、直属单位的工作人员,每周至少挤出一天时间到基层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情况在每周六机关集中学习日进行交流,或阶段性地进行调研情况汇报。教育局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评定,结果纳入对机关干部和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三是改革对机关工作人员的考评办法。分为常规性工作、创新研究性工作和个人特长三部分进行考核。引导大家认认真真做好常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搞好创新研究性工作,并发挥个人特长。四是开辟干部、教师学习研究阵地。在高密教育资讯网上创建教育社区,鼓励大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文艺特长,引导整个系统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创设干事创业、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陶继新】考核、考试会给人以压力,但只要把握准确、设计得当,过一段时间后,压力就会变成动力。而机关干部下基层的必要性,人人皆知。当初毛泽东就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可是,很多年来,调查研究之风日衰,真正付诸实施的更是“几希矣”。干部不深入基层,对下情不真正了解,说起话来就会不着边际,发出的指令就可能是一种误导,群众也不会从心里接受。现在,你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机关干部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真是可喜可贺。我相信,用不了几年时间,干部的思想观念与精神面貌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倡导干部对手中的权力自我剥夺

  【杨宗荣】“七个思路”之五就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让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我经常说,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要总是瞄准我们的教职工,还要瞄准我们的领导干部。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权力当成一种特权的话,既能伤到别人,又会伤到自己。如果正确运用这种权力,就会让大家心平气和,主动追随你,你的工作就会顺利。我们倡导干部要勇于对手中的权力进行自我剥夺,这需要一种胸怀和境界。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老师们就会生活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中,不会产生不安全感。

  【陶继新】我非常欣赏让领导自我剥夺手中权力的提法。领导一旦拥有权力,如果不进行自我约束,权力就会膨胀。而如果把自己的权力用到极限,就会出现问题。自我剥夺权力的背后,是内在修养的功夫。

  【杨宗荣】我设计了一种《领导批办单》,要求领导干部在安排科室和基层单位办理某件事情的时候填写。以前,科室和基层单位面对领导安排的一些事情,有时认为办了违反原则,不办又得罪领导,陷于两难境地。《领导批办单》的实施,就形成了一种双向监督机制。既警示领导要按照原则办事,别难为部下,又告诫科室和基层单位,应按程序使我们的工作规范运转,让一切工作有章可循。

  【陶继新】要想让干部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不能只靠道德上的自我约束,还需要一定制约性的规范制度。“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才能使您的这种设想变成现实。

  发挥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

  【杨宗荣】“七个思路”之六就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在这里,我们重点抓了两项工作,落实得比较彻底。一是在教育干部中实行“禁酒令”。我们要求教师不能喝了酒上课堂,但是为什么屡禁不止?首先,我们领导干部要反思一下自己。如果自己经常喝得面红耳赤,酒气熏天,老师怎么能听你的?所以我们领导干部要执行“禁酒令”。要求老师们做到的,干部要首先做到。我们建立了挂牌上岗制度,胸牌上印着“每日工作七要求”和“工作日中午禁止饮酒”。“禁酒令”规定几种特殊情况可以请假。我们局纪委成立了一个班子,明察暗访,凡是见到不请假而私自饮酒的,就要给予处分。二是学校干部要兼课。除了校长和总务主任之外,所有的学校干部都要兼任提拔以前所教的课。为什么提拔一个教师当干部?就是因为这个教师在业务方面比较突出,让他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如果说被提拔为干部以后,他不再去兼课了,这不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吗?我们考选教育后备干部,当时一共380多人报名,就是用这条标准“卡”下了100多人,因为这100多人要么不再兼课,要么兼任的课与以前任教的课不符。

  【陶继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教师带着酒意进课堂,屡禁不止,根子在领导。领导率先垂范,教师就不可能有令不从。

  学校里的一些领导一旦脱离了课堂教学,仅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就必然脱离实际。如果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就会永远拥有教学上的话语权,而且对自己的发展也非常有利。有的教师提拔之后,往往下意识地将自己当成了“官”,而且有了“官”的言行;特别是长期不上课之后,就会演变成知识群体中的一个小官僚。这是一种悲哀。可是,那些成了小“官”者却自鸣得意。从对学校发展负责和对学校领导个人负责这两个方面讲,您的这些措施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鼓励、激励、奖励教师

  【杨宗荣】“七个思路”之七就是加强教职工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老师们学习《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让大家对照规范检查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师表形象。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干部关爱我们的教师,要鼓励、激励、奖励教师。其实,我说的鼓励、激励、奖励是差不多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用三个词呢?无非是强调而已。我们不少管理者比较吝惜对教师的鼓励、激励、奖励。其实,与老师付出的艰辛劳动比起来,给他们一点荣誉、一个称号算得上什么?但是,我们老师拿到手里,就会非常激动,因为他的工作得到了肯定。这些年,我们物质奖励也搞了不少,为什么老师们还有那么多意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教师精神方面的需求。

  【陶继新】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动物主要关注物质需求,而人呢,关注物质需求,还关注精神需求。我当过几年老师,深知教师是最要面子的人。但有的领导偏偏不给教师面子。结果,那些受到领导侮辱的教师,就有了“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愤慨,继而与领导形成剑拔弩张的关系。这对领导、对教师,显然都是一种心理伤害。而您对教师所实施的鼓励、激励、奖励措施,让老师感受到了精神愉悦,体验到了自身价值实现的幸福感。受到“精神奖励”的教师,就会气顺心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

  用文化凝心聚力

  【杨宗荣】老师们长年累月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对文化有一种认同感,有一种崇拜的心理,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内在需求。另外,每个老师都希望在文化方面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很有道理。它指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于是,我们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管理理念,加强教育文化建设,如在网络文化、书香文化、行为文化、支教文化、教研文化、制度文化、民主文化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网络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工作,网络是最便捷有效的媒介。我们对高密教育资讯网进行了调整,创设了教育社区。在教育社区里面,有教育研究、教师文苑、专题征文、未来作家等栏目。这些栏目下面又设置了子栏目,一共有十多个子栏目。无论是教育干部的管理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还是教师的文艺特长、学生的习作、我们的重点工作,都可以在教育社区体现出来。我们教育局倡导的理念、推进的工作在网上马上就能看到。现在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我们的老师将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东西反映出来,无疑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通过网络的互动,这些老师又感染其他老师,启发和教育其他老师,形成了群体效应。作为管理者来说,我提倡的一些理念、推进的一些工作,通过发表一些文章,得到了干部、老师的积极呼应。这比开个会、发个文件效果要好得多。

  我写了一篇《不要“熟视无睹”》的文章,许多干部、老师读了之后都非常感动,纷纷回帖。我感觉我们教育系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习研究已经形成非常浓厚的氛围,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变得非常崇尚文明,提升素质和形象正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现在教育社区注册会员达到了1万多名,游客就更多了。在这1万多名会员中,经常发表研究论文、读书体会和文艺作品的干部和老师有2000多人,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系统的精英,占一线教师的20%左右。用现代管理理论“二八定律”来讲的话,这就是抓住了骨干力量,抓住了主流舆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抓住我们整个系统,有力地推进我们的工作。

  【陶继新】是的,“不要熟视无睹”!目前教育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可是,很多人却视而不见,甚至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惯性让人在看不正常的事情时看不到不正常,在看不好的事情时也心安理得。从深层次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思维惯性是责任感的缺失,甚至是良心的泯灭。所以,我觉得您之所以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实中发现问题,既有目光敏锐的问题,又有一种历史担当的使命感。比如您谈网络建设的问题时,如果身旁坐着一位休闲的农村老太太,她当然就置若罔闻。因为这种在您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她而言却毫无意义。所谓的有心人,是在关心他所研究的事时才有心的。所以,同样的事情,别人没有关注,您关注了。您在教育界工作这么多年,对于教育的问题看得一清二楚,加之重任在肩,就会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洞察出非常重要的问题,进而梳理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您所说的“二八定律”很有道理。表面是20%,可这20%是在100%群体中的20%,他们会在有意无意之中传播给身边的人。“星星之火”尚可“燎原”,20%就更能进一步地扩展。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一旦渗透到老师或者更多群体的心里,高密的教育就会真正腾飞。用网络作为推动教育文化渗透的载体,花钱少,见效快,受益面广。况且,网络互动,拉近了教育局的领导(包括局长在内)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而这种近乎心灵碰撞式的对话,对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会起到始料不及的作用。

  【杨宗荣】我在网上注册了一个网名,叫胡杨树。我把文章发上去以后,老师们点击、跟帖非常迅速,“逼”得我不得不经常琢磨怎样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我感觉,现在整个高密教育系统就像滚滚流动的长江之水,把所有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了,形成了一种奔涌向前的力量。

  我最近在读一些东方管理学方面的书。东方管理学认为,最好的管理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柔性的管理,第二种是自觉的管理,第三种是感动的管理。柔性的管理,我体会,世间刚硬的东西不一定最坚固有力,有时柔软的东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自觉的管理,所谓“自觉”,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我发觉问题,继而要懂得自我解决问题。感动的管理,应该是对人尊重、爱护,凡事以身作则,并且勇于承担及包容部属的不足或过错,这样更能令人信服。这些都是很好的管理境界。我读了以后有所顿悟,正向着这方面努力去工作。

  【陶继新】你们的网络文化建设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您的真诚。我在走访中发现,很多人都谈到您与网友交往的故事,以及与网友结下的友谊。如果没有真诚之心,大家就不会与您如此真诚地交流,也不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二是您关注到了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触摸到了老师们最敏感的神经,大家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诉。而正是在这种真诚的交流中,您了解到了一线老师的需求,且对问题及时进行了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是大家畅所欲言的“百家讲坛”,还是您和教育局其他领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载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您说的“柔”。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不过,“柔”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基于一种大爱,而且能够以柔克刚。之所以具有“克”的能力,核心还在于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撑,那就是心灵的高贵与精神的丰富。看来,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修身、学习,而且变成一种自觉。这样,所谓的管理就可以进入“道法自然”的境界了。

  对干部要“严”,对老师要“和”,对学生要“爱”

  【杨宗荣】如何推进上面所谈的七个工作思路的落实呢?这就要讲究工作策略。我们面对的无非三个群体:干部、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对这三个群体应该有所侧重。我是这么想的:对干部要“严”;对老师要“和”;对学生一定要“爱”。“严”、“和”、“爱”,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准则。教育主管部门对干部要严格要求,让他们带出一股正气;对我们的老师要和气,让老师感受到组织内应有的温暖;对学生要爱护,学生出了问题,我们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把学生当成我们的孩子来看待。

  基于以上准则,我们确立的工作策略是抓重点促全局,具体讲是“七抓七促”,就是抓机关促基层、抓干部促教师、抓学研促风气、抓行为促师德、抓考核促落实、抓制度促规范、抓民主促公正七个方面。明确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应该抓什么。抓住重点,才能抓住“牛鼻子”,把全局掌握在手中。

  【陶继新】您用的“严”、“和”、“爱”三个词非常好。对机关干部来说,他们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对他们不严不行。对他们严,不但是对群众负责,也是对他们自己负责,从而树立了机关的良好形象。对老师要“和”也是基于现状而提出来的。现在一些教师到机关办事时,并没有受到这种“和”的待遇,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横眉冷对。机关干部由“冷”变“和”,不只是表现在言行上,而且体现在心灵层面。对学生要“爱”是一个老话题。可是,真正做到“爱”并不容易,往往是言说大于行动,行动大于心理。我觉得,对学生“爱”,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感受到这种爱,并让他在爱中产生爱心,也去爱父母,爱别人,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