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不让人们和文化隔膜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05:11

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不让人们和文化隔膜起来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1日 15:04)

  全国旅游景点票价起波澜的时候,鲁迅博物馆不但在门票上依然故我实行低价或免票,其副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先生还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鲁迅博物馆还将举办更多普及性的以鲁迅为主题的免费讲座和展览。他说,不要让人们和文化隔膜起来。

  采访孙郁先生,是在鲁迅博物馆他的办公室里。冬日午后的阳光,缓缓地洒在孙郁的书桌上和他已见白的发丝上,有一种久违了的宁静。

  守着国宝的学者

  或许天下没有比孙郁更幸福的学者了。作为研究鲁迅先生的专家,孙郁被委以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的重任,为鲁迅而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守着鲁迅研究鲁迅———那种感觉就像江湖上的习武之士得着了一套绝好的秘籍。孙郁要让这套秘籍流芳千古,他要让鲁迅的光辉全部地绽放出来,这就是他想要做的事情。

  鲁迅留给世人的决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有他收藏的书籍、版画等,这些绝大多数都在鲁迅博物馆———这个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里。孙郁独到的经营运作让鲁迅“动”了起来,虽然谈到此,孙郁依然是淡淡地微笑。自他任副馆长以来,除了国家拨款,他和同仁们一起努力,得到了社会上诸多帮助,多次举办跟鲁迅有关的讲座、研讨会、巡展,全部对大众免费开放。包括鲁迅收藏的汉画像展。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经常去琉璃厂买汉画,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藏品。为了能让大家明白,博物馆还把南阳、徐州的汉画馆馆长请来讲课。孙郁也很感慨,鲁迅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鲁迅藏品的任何一类都可以办展览。

  鲁迅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普及性的展览,“如中国民间藏书家精品展”、“海峡两岸藏书票大展”。孙郁说,现在人们都忙着关注商务方面的信息,希望大家同时不要与文化隔膜了,要了解我们国家曾经有那么灿烂丰富的古代文化。虽然博物馆今年5月份要对现有的陈列进行调整,要花费博物馆工作人员一定的精力,但公益性的活动还会是很活跃。“不要让人们和文化隔膜起来”,孙郁刻意地重复了一次这句话。

  速朽与不朽

  孙郁说,鲁迅渴望速朽,但他偏偏不朽。很多人渴望名垂千古,但是他们速朽了。鲁迅后来被加以的各种头衔,他自己恐怕也是没有料到的,他存在的时候,只是在用本心去撰文去生活罢了。孙郁认为,五四新文化里最重要的4个知识分子是鲁迅、周作人、胡适和陈独秀,他也因此写成了以鲁迅为线索的三部曲:《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及《鲁迅与陈独秀》,通过他们可以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起源,探寻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在《鲁迅与周作人》里,孙郁写道:“要理解鲁迅,必须懂得周作人;反之,要懂周作人,必须读鲁迅。”跟孙郁探讨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究竟是家庭矛盾还是政见不同的时候,孙郁却认为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的分开也是一种解脱———鲁迅与周作人终于不必再为亲情所困,彼此负累地绑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本心去生活了。

  阅读《鲁迅与胡适》,则有这样一段话:“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偶然走到一起,但那也仅仅是人世间暂短的遇合。他们相逢了,可又最终分手,给尘世留下了几多故事和谈资。倾听他们的声音需要耐心,凝视两人的历史时,可以引申出无数个现代性的话题。没有哪些知识分子会像这两人那样,纠缠着那么深的精神母题。鲁迅与胡适的荣辱、苦乐,深深地融会着现代中国的文明进程,认识他们,至少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兴起与分化,流动与变迁,有个大致的了解。我相信在走进他们心灵的过程中,不会空手而归。”孙郁的朴实而温情的语言,时刻流露着对历史的人性关照。至于鲁迅与陈独秀,虽然后者是个极有争议的人物,他跟鲁迅也未见过几次面,但他们之间非直接的交流与传递是孙郁正在研究的课题。

  孙郁说,没有阅历的人是很难读懂鲁迅的文章的,但他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在“文革”中不少知识分子读他的文章而支撑了下来。

  追随本心

  孙郁研究生毕业后曾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了4年,后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当了10年编辑。当他2002年机缘所向重新回到博物馆的时候,他说像是又回到了鲁迅生活的二三十年代。问他日报和博物馆哪个离他的理想更为接近,孙郁说采编生涯使他拓宽了视野,也多了许多的人生经历,而在鲁迅博物馆则使他的研究有所专攻,两者同样都是珍贵的体验,至少都是追随他本心的选择。

  回博物馆2年了,问孙郁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一般很难两全,他如何协调?依然是不染凡尘的微笑,说有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都能化解。

  在这间堆满了书籍的办公室,孙郁除了办公便是读书。跟他探讨任何学术问题,他都会变戏法儿一样随便转个身,就从书架上或柜子里抽出一本书来作为依据或者说明。采访不到一个小时,我面前的书至少垒起来5本,严谨的治学态度由此可见。

  孙郁说读书最幸福。除了研读鲁迅及整个五四时期的文人、作品,他对当代很多文学作品也都很关注。我特别没想到孙郁会很喜欢网络文学,他原话是这样的:“网络文章智慧、潇洒,看上去很爽。”只是,他认为,网络文学胜在清新、前卫的思路,败在语言的空洞,倘能多吸收一些中国语言的精髓,会发展得更好。以古文为例,孙郁说,那其中每一句话背后都是历史,所以才能流传至今,百读不厌。

  其实各方面的书都读,一方面是兴趣使然,一方面也是孙郁担心自己过于沉溺于鲁迅的思想,会成为鲁迅精神的一种附属。他研究周作人、胡适、陈独秀,也是为还原给世人一个立体、完整的鲁迅……

  鲁迅博物馆和鲁迅故居是相邻的,静静地走上一圈,鲁迅在浙江、在北京、在上海的经历流淌而过。看着鲁迅的照片、手稿,想着孙郁几本书里对鲁迅的研究,一个激烈的、热情的、彷徨的、呐喊的鲁迅真实地出现在眼前,令人感慨丛生。

 

责编:木铎金声  来源: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3836/20050411/101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