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有效教学学习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05:48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673    更新时间:2006-12-18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来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为了紧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让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长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高屋建瓴地对小学的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建议:1、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课堂笔记)2、要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研究。3、要通过活动来让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为了落实高校长的讲话精神,小学准备利用教师例会的时间,组织老师们进行学习,先让老师们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实践中进行积极地探索。以下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一)
——什么叫有效教学及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和新课改的关系
1、有效教学的再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提出它的意义是什么?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
对此,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它的再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2、有效教学传统教学不对立
人们经常将传统教学与有效教学相比较,认为传统教学阻碍了教学的有效性,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传统的对教学内涵的界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内涵上并不矛盾,都主张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的规律。只不过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更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
既然二者并不矛盾,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
因为在教学实际中还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
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是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认为这就是传统教学。
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内涵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惟一指标。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
现在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这种改变有哪些实际意义?
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都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但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
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但新的课程标准是否也存在着影响有效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
是的,这种不足的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内涵与联系阐述不够清晰。
有效教学必须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只能是空想。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重视学科知识的东亚学生的解难能力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低,更不能片面地批评学科教学,而盲目提倡只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可以了,教学内容是不重要的。
对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许多教师误以为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没有理解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这就背离了设置这一目标的本意。不如以“方法与能力”替代“过程与方法”的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只涉及德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德育是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而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轻易地将德育目标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看上去似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相同,其实恰恰削弱了我们的德育,使得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中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消失了,许多教师也不敢对学生进行灌输和约束了。对这个问题应该进行认真地反思和纠正。
学习资料(二)
————有效教学的策略或要求
目前,小学教师的教学现状是: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课堂上,统得太死,不敢放开,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产生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也有一部分老师观念比较先进,敢于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活”了,“动”了,传统的课堂秩序和管理也因此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形态,但是,在这新旧课堂教学的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教师放弃课堂管理和秩序的现象,使缺失规则的课堂教学走向了秩序混乱的极端:多了热闹,少了安静;多了自主,少了秩序;多了涣散,少了专心。 针对这些问题,就有效课堂管理提出以下要求,希望全体老师能积极地进行有效课堂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