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需要精致的“植入式广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3:05
春晚需要精致的“植入式广告”崔宇

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许多节目中嵌入了不少品牌广告,让“植入式广告”这个概念为人熟知,“植入”也几乎成了一个流行词。但是,由于这些“植入式广告”大都生搬硬套和简单粗暴,导致事与愿违,不仅春晚被人讥笑和诟病,而且在一些论坛上还有网友号召抵制“春晚商品”。

“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电影、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等载体上,通过合理场景的再现,达到营销的目的。这本是一箭三雕的事,既增加了媒体的收入,又推广了产品或品牌,而且也是一种对观众情感伤害最小的广告模式。对于刚刚试水“植入式广告”的春晚而言,其问题不是“植入式广告”太泛滥了,而是太粗糙了,把本来相得益彰的好事搞成了两败俱伤的丑闻。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0年春晚的广告总收入达到了6.5亿元左右,其中“植入式广告”收入在一亿元左右,相比电影和电视剧中“植入式广告”动辄60%-70%的比例,这个比例并不高。未来,春晚仍然需要“植入式广告”,当然要更精致一些。

首先要知道,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电影,作为一种消费品,受众要对此付费,这不仅包括支付买报纸的钱、有线电视费和电影票钱,某种程度上忍受广告也是一种付费。如果没有广告,媒体就难以生存,也就不会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等。

如果说广告不可避免,那么“植入式广告”总比传统的硬性广告要好,特别是一些重复播出、足以挑战人体忍耐极限的硬性广告。而且,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多元竞争的格局,硬性广告业务也产生分流,如果媒体单纯通过增加广告时长来维持收入,只会加剧受众的逆反心理,收视率的下降也将影响广告收入,成为恶性循环,“植入式广告”恰恰为媒体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来看,虽然央视春晚号称有极高的收视率,但其中硬性广告多到已经让人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人戏称是在“广告中插播春晚”,再加上过度审查导致节目干瘪乏味,以及来自地方台春晚和网络春晚等节目的挤压,春晚已然在走下神坛。其实,春晚这种节日联欢式的电视节目更适合采用“植入式广告”的模式,硬性广告既占用节目时间(比如主持人喋喋不休地播报各种企业的贺电),又破坏节日氛围(比如有些医药企业和白酒企业在零点的冠名报时广告),这类企业“祝全国人民身体健康”之类的祝愿,更让人哭笑不得。

虽然2010年的央视春晚尝试了大量的“植入式广告”,但却适得其反,这不得不令人遗憾。一般来说,“植入式广告”要以内容为本,产品或品牌的嵌入要切合作品中的剧情,不能为了嵌入广告而倒推剧情,比如,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中,甚至还提到了某网站的核心产品──输入法,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能过于大张旗鼓地宣传而将其演变成硬性广告。比如,一个演员在喝一瓶没有商标的果汁,就不如喝一瓶带商标的果汁更真实,但如果喝完之后画蛇添足地说,某某果汁真是太好喝了,则会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魔术师刘谦在春晚中就有类似举动。这种通过台词表述来植入广告的方式要慎用,因为它比通过摄像机来“捕捉”赞助企业的产品和老总特写的植入方式更容易让人反感。

对于企业来说,它们或许更青睐“植入式广告”。一般在春晚上投放广告的企业都是知名企业,其品牌也进入了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广告更多要采用提醒的形式以保持品牌的活力,而非硬性广告的狂轰滥炸。“植入式广告”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产品和品牌融入剧情,会让其品牌形象更加生活化和有人情味。

而且,春晚黄金段的硬性广告价格不菲,不排除有央视携垄断地位店大欺客的因素,投放企业很难评估广告成败,而“植入式广告”的定价有很大的回旋空间,其投放效果也相对容易确定。今年春晚的“植入式广告”失败或许会给明年拟在春晚投放广告的企业以一定的价格谈判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倒逼春晚剧组将“植入式广告”做得精致,即藏得妥当、露得自然,以获取最大的广告收益。

“植入式广告”要想成功确实也需要花些心思,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就曾成功植入过某手机品牌,陆川的《可可西里》也宣传过某摄像器材品牌,但值得一提的是,该品牌并没有直接在影片中呈现,而是在电影的推广活动中将该品牌与此片渲染的环保主题有机结合,或许这才是高级的“植入式广告”。

总之,无论对于春晚还是投放企业来说,“植入式广告”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这也是对观众的情感伤害最小的。记得2005年春晚剧组就声称要搞“无广告春晚”,不知道今年迫于观众的压力是否要搞“无植入式广告春晚”,那样或许有走入歧途之嫌。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