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越文化简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4:54
腾越文化简说
 
加入时间:2009-12-14 16:07:57  腾冲报社   作者:杨永明       点击: 77

  腾冲是南诏属国腾越国及后来的腾越州、腾越厅的中心腹地,因此,腾越文化就是以腾冲为核心地的地方传统文化。在2000年《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中被列入重点建设的八大地方民族文化进行建设。(八大地方民族文化是:滇文化、爨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腾越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太阳历文化)
  腾越文化是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地方文化,它融汇了南诏文化、土著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是云南西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复合型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强辐射力的边地代表性文化。
  腾越文化主要包括侨文化、玉文化、商贾文化、戍边文化与抗战文化、药文化、藤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手工艺等。它们之间互相穿插交汇,使腾越文化显得丰富多彩。
  侨文化是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腾冲是云南第一侨乡,和顺和绮罗是腾冲县内侨属侨眷最多的地方,各文化设施,各宗祠和重要的代表性民居,乃至村巷路等各处有文化品味的建筑多由出国求财者倡建或主建。亦侨亦商亦儒是腾冲侨文化的显著特点,“男儿走四方,找钱建家乡”是腾冲侨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文化和商贾文化与侨文化有极大的兼容性,但也各有一定的独立性。自滇越国到清的两千多年,玉石场多数时间属腾冲管辖。自古以来,玉石的开发和经营都与腾冲紧密相关。玉文化是腾越历代居民们外出采玉、买玉,回来加工玉,然后销售玉器这一个玉石生产经营流程中产生的文化。品玉、赏玉和佩戴玉器的普及性,腾冲乃是天下无双。历史上有名的大玉石、好玉石成就了许多大户,而这些大户们又因此修桥、铺石板路,回报着故乡的亲人们。自清以来,来凤山上的白玉祖师殿一直是国内唯一供奉白玉祖师的神殿,是腾冲玉文化的象征。
  商贾文化在腾越大地上更是别具一格。两千多年前的古道从此西去,使腾越大地上商贾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腾越人都重视商业,学商重于科考,这就是腾越商贾文化的典型特征。由于自古商业发达,如今腾越大地上仍见古道纵横,古桥遍布,搞马帮驮运的传流痕迹尚存,也因此还有商贾文化的衍生物,如古道文化、古桥文化、马帮文化等。
  戍边文化和抗战文化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腾越文化中最可歌可泣的部分。腾越大地上,多数宗族的祖先均为戍边而来,尤其是明朝时来者犹多。王尚书三征麓川成为刀杆节的来头。邓子龙平服反叛留下无数“破地脉”传说。马嘉理事件令人感慨不已,左孝臣牺牲令人热血沸腾,焦土抗战的历史告诫世人不忘耻辱,张问德《答田岛书》久久振奋民族精神……如今,许多民间文艺中仍充满为国戍边的壮烈情怀。抗战文化是戍边文化的登峰造极之作,由于国民党管区全民抗战、焦土抗战、率先光复、全歼日寇等特殊点,成为无竞争的特色文化。
  药文化是腾越文化的一个小支系。由于腾越大地低纬度高海拔,山多坝多,各区域气候特征不同,造成动植物种类繁多,可采中草药极多(俗有“一屁股坐下去坐着三棵药”的说法),因此,药文化成为腾越大地上一种独特的文化。建于明代,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及扁鹊、孙思邈等十三位历代医药名家的药王宫是腾越文化的典型标志。
  藤文化是腾越文化中历史仅次于商贾文化的一个支系。一般认为,乘象国的大象过多,食用灌木过份造成了藤篾的疯狂增长,于是,越人后来成立的国家叫藤越国而不再叫乘象国。藤文化最初“露脸”当是怒江河谷中的“火烧藤甲兵”战事。藤文化中最惊险的是藤桥,最精美的是傈僳人的脚圈,最普及的是藤篾椅——千百年来,腾冲人几乎无人不坐。
  腾冲民俗无论在经济、社会、信仰、游艺哪一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在腾冲的民俗文化中有一种泛信仰文化,是腾越文化的一个特殊点。两千多年前的上座部佛教从黄金地传来,进入当时越人为主要居民的乘象国滇越(现在的腾冲当时属于乘象国的腹地),直到如今,腾冲的傣家尚存上座部(小乘佛教)寺院,目前汉族佛教(属大乘佛教)的个别寺院也有小乘佛教渗入的痕迹。由于边地特殊地位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几乎所有进入过腾越大地的宗教教派现在都还能找到传承痕迹。这是由于腾越大地对一切文化的包容性所造成的。腾冲百姓广信各教的现象如今仍十分明显,把特殊形状的石头或年代久远的大树或特殊动物的聚居地当“神”来崇拜的原始性宗教仍有趣地存在着。
  饮食文化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中的必有部分。腾越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主要包括饵块(丝)(如“大救驾”故事)、干腌菜、棕苞、大薄片、稀豆粉、土锅子等等的制作和品尝,这些饮食的制作和食用都有极强的俗文化气息。
  腾冲民间文艺是腾越文化中的最普遍部分。茶灯、仙灯、鱼灯、小背龙、佤族清戏、皮影戏、洞经等文艺活动源远流长,并且至今仍然基本保持原汁原味。
  手工艺是腾越文化中的实用部分,群众性仅次于民间文艺。“腾冲篾帽”工艺繁琐,制作方法特殊,俗称要经“七十二道脚手”,是手工艺品中的鲜见者。竹制品“海簸”(用于掼谷子)是手工艺品中最笨拙者,最常用的手工艺品则是用于取暖的“小火笼”。荥阳纸伞现仍有卖。手工抄纸虽属手工业,但手工艺味亦浓。编篾帽“堂口”的说唱和民间故事讲述已不常见,打“苴”(麻)、撕苴、泡苴……纺苴的场景也已难寻。手工艺现已成为腾越文化中衰减最快的部分。
  腾越文化对于文化强县建设和旅游大县建设非常重要,县、乡、村、组各级都已重视各种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固东银杏村的古银杏已经得到了挂牌保护。界头乡已筹资砌石围台保护了他们的“银杏王”。罗绮坪的“古秃杉”、顺江的“神石”等等无不受到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保护。龙江的石景除“石老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破坏外,“石坟”、“石棺材”等已受到当地的保护。各处的古道遗迹、古桥、古牌坊、古刻石等均已引起当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