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通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57:15

全球化通胀

Joachim Fels

如果不出现金融动荡或是市场崩溃,欧洲央行看来必定会在7月3日加息25个基点。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两次的小幅加息是否足以遏制全球通胀的强大趋势。

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目前上升了3.7%,为16年来的最高增幅。今年夏季的CPI增幅可能达到4%以上,是欧洲央行认可的物价稳定水平的两倍。这种趋势短期内可能还不会结束。包括欧洲央行自己的预期在内,大多数预测都认为通胀水平在今明两年难以回落到人们能够接受的区间。

其他许多央行也面临类似、甚至更为严重的问题。在英国,CPI涨幅今年夏季可能升至4%;在美国,今年晚些时候可能突破5%的关口。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如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亚,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两位数水平。在设定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80%的国家消费价格指数超过了目标值。

传统理论认为,不断飙升的食品和能源成本几乎是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唯一根源。乐观派认为,一旦能源和食品价格回落,整体消费价格指数也将下降,目前的通胀恐惧将随之消退。但眼下不断上涨的价格水平可不仅仅是暂时现象。由于世界各国普遍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各种不利的结构性因素,全球通货膨胀形势正变得更加严峻。

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结束于几年前的“黄金时代”,经济干预的减少、全球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加速提高帮助各国央行控制住了消费价格。现在,经济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全球化推高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也在放慢。黄金时代已成为历史;滞胀成了新的现实。真正推动全球通胀不断加剧的并非是需求导致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暴涨,而是过于宽松的国际货币政策环境。在发达国家,罪魁祸首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及其为应对信贷危机而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日本央行的低利率政策。

亚洲、东欧和中东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更为宽松,部分原因在于其中一些经济体让本币与美元挂钩,或是采用了其他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当美元因Fed的宽松货币政策而走软时,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央行无法收紧货币政策,因为那会导致它们的货币兑美元汇率上升。这样一来,Fed就等于是向这些国家输出了其宽松货币政策和不断攀升的通胀。我们已经算出,GDP加权的全球官方利率为4.3%左右。而全球通胀率约为5%,因此全球实际的政策利率为负。

这样一来,全球通胀不断加剧也就不足为怪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只是首先对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起了反应。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很可能随之而动。单个国家或欧元区这样的货币联盟很难让自己国内的价格水平不受全球大势影响。只有在央行愿意大幅加息,同时货币升值幅度足以抵销掉进口价格上涨的影响时,才有可能抑制通胀。但汇率变化通常难以预料。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就算是最为强硬的央行通常也不得不适应高通胀率,以免经济触礁。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就连德国央行(Deutsche Bundesbank)也忍受了相对较高的通胀水平──尽管德国的通胀率还是低于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决定国内通胀率方面,世界范围的通胀大潮等全球因素比国内因素的作用更显著。全球市场在过去15年中日渐融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简而言之,当前的通胀主要是一个全球问题,而非局部现象。

当然,从中期来看,单个国家央行仍有可能控制通胀。但考虑到国内通胀率与国内经济状况的低关联度,央行若要逆全球通胀大潮而动,就会造成重大衰退。大多数央行可能都下不了这样的决心。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暗示7月份将会加息,其蕴含的信息是欧洲央行将不会坐视通胀不断创下新高。但是,除非其他国家央行也加入紧缩的队伍,否则欧洲央行的举措对欧元区通胀只会产生很小的影响。同时,自欧洲央行提高了紧缩言论的调门以来,欧元的外部价值不是走强而是走软了。风险在于,无论小幅调高利率对通胀有什么影响,都会因欧元走软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被抵消掉。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欧洲央行及其他国家央行的通胀目标是否过头了。大多数通胀目标都是在良好的结构性力量将通胀控制在低水平的情况下设定的。嘴上说得好听,但却迟迟不能实现这些目标,最终将损害央行的可信度。

相反,决策者们应该认识到,全球性的力量会导致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提高,他们应该相应调整自己定下的通胀目标。如果小心地作出解释,并承诺会对通胀目标进行动态管理,欧洲央行就可以重获公众信任。现在正是特里谢及同侪面临考验的时候。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固定收益全球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