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Web2.0之分类信息网站:产品忽视用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19:39
探究Web2.0之分类信息网站:产品忽视用户!
苏伟 |IT——我说两句 | 出处:原创-IT| 2006年11月14日 10:50 | 阅读865 次

从事探究和分析分类信息网站已经一年有余,一直对类似美国Craigslist这种表格制式的网页风格成为国内分类信息网站的标准模板困惑不已,或许这种通过组织者依据所属领域分类+用户进行自主直觉判断的信息组织方式几近科学,但对于这种表格制式的呈现方式是否适合国人,个人深表怀疑。深入来说,表格制式的页面只是表象,简单组织的思维才是根源。
需要探究的三点问题:
一、分类信息网站的产品化运作与缺乏用户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
同样是网络公司,门户等网站的内容架构决定者是总编辑,而分类信息网站的决定者是产品总监。也许这也是web1.0网站与web2.0网站之间的一个典型区别。其背后是web2.0网站在强烈淡化互联网媒体特征的同时,产品的不可定制性制约了网站与网民之间的有效沟通。或者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分类信息网站大多采用Craigslist的内容组织与页面表现,而没有提出所谓的“中国人的分类信息网站”的原因。因为不知需求,也就无所谓创新,只好拿来一个被定制好的,被大洋彼岸的网民证明过“成功的”、“可接受的”的产品上涂涂改改。
个人认为web1.0网站的核心是互联网的媒体特征应用,而所谓的web2.0网站的核心是互联网的工具特征应用,也就是“平台化”,前者中广告作为有力的收入模式,与后者强调的个人付费、增值服务就是典型证明。
这样导致,在现实的双方接触中,1.0网站的编辑很容易和用户之间建立沟通,并且获得反馈,但对于分类信息网站的产品经理来说,这显然过分困难,当然这原因并不是因为产品的研发者没有在自己网站的每个web页面上留下自己名字、tel或者email,而是编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明显小于目前阶段产品研发者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国内网站对Craigslist结构引用的错误之处就是:仅做了需求调研而忽视了细节分析,就直接照搬国外的产品流程。
二、用户群体思维惯性与排斥性
形式的区别源于思想的差异。
几年中,国内主流网民在经过商业网站门户化、聚合化的海量信息(外加广告)的集中轰炸之后保留的思维惯性,是否还能回归到接受中学课程表式形式体现?经过爆炸式增加的中国网民已经接受(准确的说是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信息输入,几年下来,用户产生了需求惰性及理解惯性,自主信息摄取对多数中国网民来说已成难题,就好像一个了习惯用鼠标点击“开始”>“程序”>“附件”>“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的Windows用户,已经忘记了用键盘输入“scandisk”的DOS命令。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用户有多少已经失去了人与互联网的双向沟通能力?这是一个听起来很恐怖,却不得不承认的问题,当越来越多的搜索用户需要靠百度的“相关搜索”来选择搜索内容的时候,体现的是用户对信息判断能力的退化。
仿佛印证一句话:“傻瓜软件用多了,也就变成傻瓜了”。
让习惯“翻阅”的用户开始过“搜阅”的生活,主要问题不是用户为改变需要投入转变成本,而是这种试图改变用户行为习惯的方法不可取。
其体现的问题有三:一是简单的页面使用户摄取信息过少,影响用户判断,使得用户无法直观理解和使用网站导航系统,用户一步点错,步步皆错。二是由于缺乏了首页到概览页的相关性内容体现,用户很容易产生片面的认识或者无法认识到网站的优势特点。三是差异化使得用户产生厌烦心理影响用户对网站及产品的接受程度。
三、国内外网民对互联网使用习惯的严重差异。
同样的网络产品,由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不同,会出现巨大的应用反差,网络游戏就是最好的证明,《传奇》这种韩国人眼中的三流游戏曾经在中国造就了一个首富神话,这就是差别。原因很简单,中国人不像韩国人,所以不会认同韩国人眼中的好游戏,同样,中国人更不同于美国人,也难以接受美国人所习惯的Craigslist风格,可以肯定的是,之间的差距绝对不是语言的问题,就好像饮食文化中的中国筷子和美国刀叉。
同样是即时通讯软件的官方网站,同样是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作为主流浏览者,qq.com和msn.com在内容、表现、结构、用户接受程度上反差巨大(msn.com,访问页面比例前三位:hotmail:43%,search:10%,www:10%,qq.com,访问页面比例前三位:qzone:16%,www:8%,news:7%),作为国内、外互联网典型应用的用户群差别竟如此之大,可见一斑。同样对分类信息网站来说,美国人甚至主动跑到Craigslis上写日记,而国内的分类网站却要用抽奖、送卡之类的方式招引用户,这绝对不是市场教育程度的问题。
单纯由大量文字+链接构成网页,也许能让少数沉迷的网络小说爱好者接受,可对于习惯了眼花缭乱感觉的大众网民来说,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适应过程了。重感觉而不重内在,已成群体现象,这已无法否认。事实证明,简介的页面风格抹杀了国内网络用户对产品包装的渴望。同时,面对大量信息的聚合,和有限的逻辑分类,使得用户要面对大量的列表,这种超脱了以往网络新闻的点击与翻页操作,会使用户更加疲惫。
忠实用户才是财富源泉
科学的说,很难判定用户对阅读方式有何种程度的依赖,但是让一个习惯翻杂志的人去看生活大黄页,还是有难度的,虽然每个人都经历过靠拼音、笔画查字典的年纪。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用户接触过国内的分类信息平台,但是客观来说,使用的人不少,喜欢的人不多,因为这本质上就或多或少的违背了用户们保持了几年、十几年的生活、阅读习惯。而从互联网的历史来看,大量的忠实/活跃用户才是网络公司真正的价值所在。
简而言之,当国外公司主攻中国市场频频推行“本土化”策略的时候,国内公司却还是照搬或者近似照搬国外的产品结构及思维逻辑,想必,这确实是一件比较值得论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