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虚热症”何时消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2:57
反差与疑惑迄今为止,我国通过CMM最顶级评估(CMM5)的软件企业已达到6家之多,通过所有级别评估的企业则多达近200家。相比起我国1400余家软件企业的总数,通过CMM认证的比例远远高于全球1%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企业通过CMM评估的时间普遍较短,有家企业甚至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从CMM2“飞”到CMM3,又用了半年时间直达CMM5,这样的速度也几乎打破世界记录。然而,一个黯淡的现实却是,中国软件企业的实力与其通过CMM的风头无法形成正比。目前,中国企业在最大的欧美软件外包市场难有突破。与动辄万人以上的印度企业相比,我国软件出口企业规模也显得太小,难以体现出低成本优势。我国软件企业大多为数十人、百余人的小作坊。相比之下,我国软件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国内企业搞CMM评估,是不是形式上的炒作多了些?这是不是在重蹈当年企业上ISO90001认证的覆辙?实际上,通过CMM与软件企业的设计管理水平之间不能划上等号。”对于CMM这场“流行感冒”,ORACLE中国区董事副总经理张书恒向本报记者提出自己的置疑和看法。过去,ISO9000在软件行业已泛滥成灾,其权威性也日渐稀释。如今的CMM也面临同样的遭遇。“其实ISO9000和CMM都是很好的质量管理手段,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面向所有行业的认证标准,而后者则是针对软件行业的模型。相比之下,CMM更具操作性。”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王青这样认为。据她介绍,目前欧洲软件企业大都实施ISO9000,日本企业则在ISO9000上作些针对软件行业的修改。据悉,CMM标准最初是SEI为美国军方选择软件产品提供商时评价软件企业能力而制定的一种标准,并逐渐成为一种事实的工业标准。值得注意的是,CMM比ISO9000更加适合软件行业的特性,因而更具操作性。它能把组织和管理的精神明确地纳入到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来,它不是基于目标和方法的管理,而是基于过程的管理。不可否认,作为一种促进软件企业提高软件开发管理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的手段,CMM有其正面意义。但是,CMM绝非包治百病的良药。在这方面,不少中国软件显然缺乏清醒和正确的认识,片面夸大CMM的作用、一哄而上为CMM而CMM的趋势十分明显。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深有同感。他认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CMM,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的圈套。CMM不是“通行证”为何迷信CMM?各家企业有各家的说法。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是:通过CMM评估就是拿到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就能拿到国外的软件单子。但事实上,不少通过CMM评估的企业总是尴尬地发现,在与国外企业谈判时,CMM这张牌并不响亮。“比如说像ORACLE和微软这样的大企业,我们在中国选择软件外包伙伴的时候,并不认同CMM这样的东西。”张书恒说。据他透露,他们更希望通过对方的资历来考察对方的水平。比如说,有没有海外合作的经历,有无承办或参与过大型集成工程中核心系统的开发等。而在我们较有优势的日本市场,起源于欧美的CMM认证也显得水土不服。据西安软件园主任毛爱亮介绍,日本软件产业链的管理方法区别于CMM,我们更应该学习日本的管理方法。专业人士指出,作为一种内部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方法,它只是客户选择项目伙伴时的众多标准之一,绝不是唯一的“通行证”。而且,CMM并不适合所有软件企业,它只适合于具备一定规模的软件企业。更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了CMM评估,也不表示企业管理水平的直接提高。“现在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通过了CMM5级,就表示实力和水平达到了这个级别。事实上,我们只是努力按这个方法去做,并不表示我们出来的产品就有这样的质量。”大连华信总经理刘军向本报记者解释。今年年初,大连华信正式通过了CMM5级评估,成为我国六家通过CMM5级评估的企业之一。相比之下,许多软件企业更喜欢将CMM视为炫耀的资本,不知底细的媒体也跟着摇旗呐喊,甚至某些地方政府也将之看作“面子工程”,相互攀比,盲目引导,这些因素助长了CMM的“虚火”上升。政府激情降温CMM的“虚热”,与各地政府以前的扶持不无关系。2000年之前,CMM对国内企业来说还是个新名词。自2000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件”)之后,CMM开始受到高度重视。18号文件第五章第十七条明确提出:“鼓励软件出口型企业通过GB/T19000-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CMM认证。其认证费用通过中央外贸发展基金适当予以支持。”为贯彻18号文件,各地政府均制订了优厚的扶持政策。北京市科委自2001年起组织实施了北京CMM评估专项计划,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向每个通过CMM的企业奖励30万元;上海市对通过CMM3、CMM4、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则分别给予40万元、60万元和80万元的现金奖励;广州市出台的《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就明文规定,通过ISO9000或CMM2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最高资助分别为5万元和30万元;珠海市政府则规定,只要通过CMM认证,无论等级一律拨给50万元奖励;此外,昆明、成都、宁波、济南等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政策导向促进了我国软件企业管理水平的巨大飞跃。从最先一批通过CMM评估的东软、大连华信等企业的反馈和发展来看,长期实施CMM,确实帮助了他们软件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然而,巨额奖金以及其他政策的倾斜,也让企业“打起小算盘”。据透露,目前企业通过CMM评估的费用在30万元至80万元之间,有的甚至低于政府的奖励标准。也就是说,软件企业甚至可以不花成本,就能获得“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于是乎,国内软件企业纷纷搞起突击和“公关”。风气之下,弄虚作假等手段开始使CMM评估变味。由于SEI初衷仅仅是为了研究,对CMM评估并没有设立严格的打假措施。只要得到SEI授权评估师的认可,企业就可以拿到证书。于是乎,本土的CMM咨询认证机构风起云涌,世界各地的主任评估师也蜂拥前来“淘金”。尽管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软件企业的设计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在另一方面,“短平快”的操作模式和一些作弊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企业的信誉。“国家很多单纯的政策,总是会在地方执行时变了味,被某些企业利用。CMM也不例外。”业内人士这样分析说。而最近传出的种种消息表明,政府鼓励CMM的热情正在降温。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暂停对CMM认证企业的现金奖励政策。昆明市的相关政策也已暂停执行。业内人士认为,今后政府扶持将更多转为政策手段,而不再是现金方式。而对CMM的倾斜依然会持续。“CMM毕竟是不错的标准,值得推广。”随着专家呼吁的加强,以及政府扶持方式的转换,CMM“虚热”有望得到降温。或许,只有褪去神圣外衣的CMM,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和魅力。企业惟有客观、理性地认识和利用CMM等评估、认证,才能真正使企业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