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鸿沟拉大 逾亿农民工从留不住到回不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01:11
农民工大潮可谓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目前已经超过一亿人。对此,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发表文章关注留守城市的农民工问题。有分析认为,中国社会当前“最不和谐的音符”就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这表明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硬目标。
《学习时报》的文章称,从一代农民工留不住到二代农民工不回去,再到三代农民工回不去,这三个年代的农民工正在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居留特点。1980年代初期,中国有农民工200多万人,到了2006年,则达到1.2亿人以上。与农民工数量增长相伴的是中国城市农民工进入了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目前正处在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农民工快速转换的时期。
这场中国社会史无前例的人口动态迁移,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此,新华网曾引述一位农村问题专家的话说,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距,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也理所当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根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4,493元逐渐扩大到2005年的7238元。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此外,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开始能够获得最低的社会保障,于是许多人把子女带到城市生活,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农村甚至仅有老人呆在村里。而那些跟着父母在城市生活并且接受教育的孩子,就有可能和未来的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成为三代农民工。
自从中国于1980年代展开市场改革以来,广大乡村地区的农民便来到城市,他们在建筑工地、工厂和餐厅任职,对中国的经济繁荣贡献一己之力。新华社引用2005年统计数据指出,上海三分之一的人口,为数约581万人来自外地。
按照中国城市的发展规划,未来将有十二亿人口住在城市。但中国的户籍制度,这种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采取了流动人口的形式。分析指,中国的死亡率和生育率今后会基本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人口却将在更大规模和更广阔的地域上进行迁移和流动。因此,未来对中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死亡率和生育率,而是来自人口流动。
有分析称,虽然农民工有意扎根城市,但他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在争取健康保险以及儿女教育等社会补助上,他们仍在遭遇多重阻碍。首先是农民工生活、卫生条件差。受工资水平低限制,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住宿和食品消费,而在生病时,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其他人大都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去个体诊所。其次是居住环境质量差。近四成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
有专家则指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以便将土地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把农村的资金更多留在农村,让农民能更多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