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3:02
1、对哲学的忽视
中国人似乎对哲学不是那么感兴趣,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基本是儒家的入世哲学占据主流,连佛教这种出世的宗教也只有被儒家的入世思想改造过后才能真正在中国站住脚。先人们只对那些经世济用的学说感兴趣,而对哲学这些“不着实际”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当然,中国也有不以实用为最高目标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但它毕竟没有占据中国古典文化的头把交椅。
到了近代,尤其是当代,受西方(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我们更是把衡量事物的标准限定在实用性上,有时更是以金钱来衡量一切,所以对哲学的冷落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当代中国,还处于物质生产不太发达的时代,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哪有闲情雅致来思考那些希奇古怪的问题。当年古希腊哲学的兴盛,本就得益于古希腊经济的发达,部分没有衣食之忧的希腊公民,整天就琢磨那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这才产生了丰富的古希腊哲学。如今的中国,人人都在忙着挣钱,社会也以经济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就的尺度,自然对哲学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不感兴趣。
教育哲学,作为哲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当然,教育哲学本身的研究也很不够,没能发挥出更多的功效,但总体而言,这与哲学受到普遍的冷落不无关系。
对于教育技术领域呢?这样的问题也存在吗?应该如何解决呢?
2、从哲学发展的阶段看哲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的发展历经古代的“本体论”、近代的“认识论”以及19世纪以来的各种流派的纷争。《呼唤》一书就是力图从哲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变迁来剖析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桑老师认为,哲学的历史发展,揭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因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教育领域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P28)。
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不是很清晰,尽管桑老师还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描述,但我认为依然没有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形成一个足够清晰的描述。事实上,对于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界迄今也未能形成共识。黄济先生认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问题”(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P318);石中英虽然在他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28~39)中对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进行了论述,甚至还解释了其变化背后的哲学研究变化的趋势,但并未用清晰、明确的词语来表述自己对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定义;而周浩波著的《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则干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从这些著作里,不难看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仍然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事实上,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似乎不同的理论流派也有不同的看法。
3、当代教育哲学几大流派的哲学根源
19世纪开始,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哲学从关注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论开始转向更多样性的视角。非理性主义也逐渐冲破理性主义的束缚崭露头角,成为当代多元哲学思想的根源。教育哲学,自然受到这些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实证主义、存在主义、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这些哲学思潮,也反映出哲学逐步从“大写的哲学”向“小写的哲学”转变,也是社会生活从精英社会向平民化社会转变的一种表现。
而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则主要是两派,一派是从新康德主义发展出来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将现实的人提高到理想的人;而另一派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继承了卢梭自然主义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是经验的改造,而不是永恒经验的传递(《呼唤》,P9)。
4、桑老师教育哲学思想的根源
从《呼唤》可以看到,桑老师的教育哲学思想基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如《呼唤》一书的结构分为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三篇、对教育哲学对象的分析,以及“劳动异化说”等,无处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踪影。这与作者受教育的背景是完全吻合的。
但是,桑老师在《呼唤》一书中没有提到,在同期的《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也没有阐述,但却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这与存在主义的口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先于本质的,而人的存在是不能通过认识的途径达到的,只能揭示、照明(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因此,存在主义强调意识与超越,而存在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反思也是桑老师常常提到的理念。
此外,桑老师对“学习”的强调还应该是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可以看出,桑老师的教育哲学思想也是经历过一个变化,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后来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都对其有较大影响,他的教育哲学思想也随着哲学理论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并努力实现兼容并包。
5、另外,读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还有一个感受,他提到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应用哲学的知识”与“从哲学视角出发”是非常不同的,否则,教育学就会因为应用了心理学的理论而被看作是“从心理学视角”来进行研究的了(P10)。这个观点对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关系的讨论是有很大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