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冲泡与品饮(一~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3:13
茶的冲泡与品饮(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
唐以前人们如何饮茶? 茶,自被人们发现和利用至今,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类的发展过程。茶叶何时真正成为饮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至少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就已经作为饮料饮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是我国关于制茶和饮茶方法的最早记载。它告诉我们:当时饮茶方法是“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这样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已经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只是更加讲究。
唐代人们如何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 ”。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凡煮水一升,用末(茶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嗜浓者增”,“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此外因茶叶有不同种类,《茶经》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即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被陆羽视为沟间废水的这种饮茶法,就是《广雅》所记述的荆巴地区的煮茗方法,从三国到唐代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这是从古代以茶作为菜羹到以茶作为单纯的饮料之间的过渡形态,即古代以茶为菜羹时,可能也是和一些佐料放在一起煮,并且既然作为菜食,一定也会加盐才好下饭。后来不再做菜食,而是煮成茶汤作为饮料,但还是和一些佐料一块熬煮,以减轻茶叶的苦涩,保持原有的口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尽管陆羽反对用葱姜橘皮等来煮茶,却保留加盐的作法,因为自古以来茶汤的味道就是带有咸味的。由于不加其它作料,茶的真味容易显现,日益为饮茶者所追求,到了宋代,就不再加盐了。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茶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根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点茶法和唐代的煮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再饮用,也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宋代斗茶法是怎样的? 斗茶是始于晚唐,盛于宋元的品评茶叶质量高低和比试点茶技艺高下的一种茶艺,这种以点茶方法进行评茶及比试茶艺技能的竞赛活动,也是流行于宋元的一种游戏。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二三或三五知已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点出的茶色、香、味都比别人更佳。还有两条具体标准,一是斗色,看谁的茶汤表面的色泽和均匀程度,鲜白者为胜。二是斗水痕,看茶盏内的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水痕少者为胜。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因此,当时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明代朱权饮茶法如何? 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封宁王。自幼聪颖过人,晚年信奉道教,潜心茶道,着《茶谱》。《茶谱》全书除绪论外,分十六则。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绝非白丁可以了解。“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正文首先指出茶的功用有“助诗兴”、“伏睡魔”、“倍清淡”、“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的作用。朱权认为纷芸众多的茶书之中,唯有陆羽和蔡襄得茶之真谛。他还认为饼茶不如叶茶,因它保存了茶叶自然的色香形味,后人无不欣然改变原来的饮茶之法而以开水冲叶茶了。朱权指出饮茶的最高境界:“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 《茶谱》记载的饮茶器具有炉、灶、磨、碾、罗、架、匙、筅、瓯、瓶等。《茶谱》从品茶、品水、煎汤、点茶四项谈饮茶方法。朱权认为品茶应品谷雨茶,用水当用“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山水”、“扬子江心水”、“庐山康王洞帘水”,煎汤要掌握“三沸之法”,点茶要经“盏”、“注汤小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等程序,并认为“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制茶方法有收茶、熏香茶法。
你知道钱椿年的“煎茶四要”吗? 钱椿年,字宾桂,江苏常熟人,其《茶谱》作于嘉靖九年(1530)前后。《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 “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 “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能夺香的有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能夺色的有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桔之类,所以想饮好茶,只有去掉各种花果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如果同时夹杂花果香料,茶的真香、真味、真色就会被混淆而分辨不出。如果一定说饮茶时需要佐食茶果,那么,核桃、榛子、瓜仁、枣仁、菱米、榄仁、栗子、鸡头、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等等特别经过精加工的或许还可以用些。
明人许次纾<<茶疏>>中提到茶如何品饮?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茶疏》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茶疏》对沏茶方法有独到见解,手中撮茶,把热水注入茶壶,然后迅速把茶投入开水中并把壶盖盖严。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后,把茶水全部倒在盂中,然后再把茶倒入壶中,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让茶叶下沉,然后把茶水倒在茶瓯中,献给客人。许次纾认为“汤铫瓯注,最宜燥洁,每日晨兴,必以沸汤烫涤,用极度熟黄麻巾,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随意取用。修事既毕……瓯中残沉,必倾去之,以俟再斟,如或存之,夺香败味。”他认为秋茶品质甚佳,七八月可采一遍。许次纾还认为,量小方益于品味。一壶之茶,只堪再巡。……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许次纾认为品茶应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茶人心态联系,把饮茶作为高雅的精神享受而执着地追求。许次纾强调“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其实,茶人相聚并不在意于嗜茶与不嗜茶,而在于意于是否合乎“茶理”,就是追求和谐。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境、茶与水、茶与具、水与火,以及情与理,这相互之间的谐调融和,是饮的精义所在。据《茶疏》之说,最宜于饮茶的时间和环境如下: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宜辍:作事 观剧 发书柬 大雨雪 长筵大席 阅卷帙人事忙迫 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不宜用:恶水 敝器 铜匙 铜铫 木桶 柴薪 麸炭 粗童 恶婢不洁巾 各色果实香药不宜近:阴屋 厨房 市喧 小儿啼 野性人 童奴相哄 酷热斋舍
如何泡好一壶茶或一杯茶? 要泡好一壶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首先工讲究泡茶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来源可分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自来水有时用过量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可先将水贮存在罐中,放置24小时后再用火煮沸泡茶。水的硬度和茶品质关系密切。水的PH值大于5时,汤色很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消失。软水易溶解茶叶有效成份,故茶味较浓。另外,水中的含铅量达到 0.2mg/kg时,茶叶变苦;镁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淡;钙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 mg/kg时,茶味变苦。因此泡茶宜选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软水。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陆羽《茶经》里列举了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的茶具已无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东北、华北一带,大多数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江南一带,普遍爱好喝绿茶,多用有盖瓷壶泡茶。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特别喜爱乌龙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区流行喝盖碗茶,盖碗由碗盖、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组成。喝西湖龙井等名绿茶,则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饮名绿茶和细嫩绿茶,无论使用何种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则,大热量容易使茶叶烫熟。除以上常用泡茶器皿外,还有一些配套茶具,如放茶壶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盘形、碗形两种);盛放茶汤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尝茶时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盘和茶托;专门存放茶叶用的铁罐、陶罐、木罐等贮茶器具。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叶用量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和次数)之首。茶叶种类繁多,泡茶时茶叶用量各异,还要考虑泡茶用具大小和饮茶者的习惯。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叶,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乌龙茶,每杯放茶量 5—10克,如用茶壶冲泡,则按茶壶容量大小适当掌握比例,投入量为茶壶容积的一半,或更多。四是注意泡茶水温。泡茶水温的掌握因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致使茶汤变黄,滋味较苦。饮泡各种花茶、红茶、中低档绿茶,则要用90—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茶叶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叶味淡。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熬煮。通常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水温相关,60度温水浸出的有效物质只相当于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五是注意冲泡时间。冲泡茶叶的时间和次数相关。茶叶冲泡时间与茶叶种类、用茶量、水温和饮茶习惯都有关系。冲泡时间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一般讲,用茶量多,水温高。细嫩红绿碎茶,冲泡时间宜短,3—5分钟即可。冲泡次数1—3次为宜,随着冲泡次数的啬,冲泡时间应适当延长。冲泡时最好先倒少量开水,浸没茶叶,再加满至七八成,便可趁热饮用,当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二次冲泡,继续喝至1/3茶汤时,再冲泡第三次,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冲泡乌龙茶的次数可达5—7次,又由于其多用小型紫砂壶,冲泡时间较短,一般约2分钟左右,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从第二泡开始渐渐啬15—30秒的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家中有多种茶叶,如何安排饮用? 有些人在一天之中,不同时间饮用不同的茶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高级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一杯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后喝一杯,解困提神;下午工间休息时喝一杯牛奶或喝一杯高级绿茶加点点心、果品,补充营养;晚上可以找几位朋友或家人团聚一起,泡上一壶乌龙茶,边谈心边喝茶,别有一番情趣。这种一日饮茶巧安排,你如果有兴趣,不妨也可试一试。
如何调制牛奶红茶? 很多年轻人喜欢饮用美味可口的牛奶冲泡红茶。其配制方法:先将适量红茶放入茶壶中,茶叶用量比清饮稍多些,然后冲入热开水,约5分钟后,从壶嘴倒出茶汤放在咖啡杯中;如果是红茶袋泡茶,可将一袋茶连袋放在咖啡杯中,用热开水冲泡5分钟,弃去茶袋。然后往茶杯中加入适量牛奶和方糖,牛奶用量以调制成的奶茶呈桔红、黄红色为度。奶量过多,汤色灰白,茶香味淡薄,奶量过少,失去奶茶风味,糖的用量因人而易,以适口为度。
为什么有人喜欢用枸杞子、西洋参、白菊花、桔皮、薄荷等加在茶叶中泡茶喝? 用枸杞子泡茶,有滋补抗衰的作用。《本草经疏》对枸杞子之功效作过较全面的论述:“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枸杞子泡茶喝,不但对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等久服甚效,而且对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也有一定的疗效。用西洋参片泡茶喝,可以利用西洋参味甘辛凉的性质,调整茶味;而且西洋参补阴虚效果甚佳。这种西洋参茶常有良好的益肺养胃、滋阴津、清虚火、去低热的功效。用白菊花泡茶喝,可发挥白菊花平肝潜阳、疏风清热、凉血明目的功效;而且白菊花清香味甘,泡茶喝可增进茶汤香味,适口性好。用桔皮泡茶喝,可以利用桔皮宽中理气、消痰止咳的功效;桔皮泡绿茶,可去热解痰、抗菌消炎,故咳嗽多痰者饮之有益。用薄荷泡茶喝,可以利用薄荷中薄荷醇、薄荷酮的疏风清热作用,而且泡茶喝之有清凉感,是清热利尿的良药。
客来敬茶应注意些什么? 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虽然清茶一杯,然而这是一种高尚的礼仪。客来敬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饮茶场所要清洁卫生,最好有幽雅的氛围;第二,茶具要与茶类适应,清洁卫生;第三,要向客人介绍茶类茶名,必要时让客人观赏一下茶的外形;第四,撮茶切忌用手抓,茶水比例要适宜;第五,品饮时宜缓不宜急,并注意适时添水续泡;第六,能借题发挥,介绍一些有关这种茶叶的产地、风貌、品质特点,更能增添不少情趣。
为什么盛夏季节也以喝热茶为好? 盛夏季节,也以喝热茶为好,其理由如下:(1)饮热茶可消暑解渴、清热凉身。热茶有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使大量水分通过皮肤表面的毛孔渗出体外,以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据测试,每蒸发1克汗水,可带走2.09KJ(0.5千卡)的体热。故蒸发的汗水越多,散发的体热就越大。测定皮肤温度的结果表明,喝热茶10分钟后,可使体温下降1-2℃,并可保持20分钟左右。(2)热茶汤中含有的茶多酚(或只能溶于热水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结合而成的复和物)、糖类、氨基酸等,与唾液发生反应,使口腔得以滋润,产生清凉的感觉。(3)溶于热茶中的咖啡碱,刺激肾脏,促进排尿,有利于热量散发和污物排出,以达到降低体温及解毒的目的。
喝什么茶对健康更有利? 不同茶的营养和药效成分是不一样的。高档绿茶中,维生素C、B1、B2含量比红茶、乌龙茶一般要高1-2倍,有的甚至更多;高级绿茶的磷、钾等多种无机物含量,一般也比红茶高,尤其是锌的含量通常要比红茶高1倍多;绿茶中,具有多种生理功效的茶多酚含量,通常也比红茶、乌龙茶等高1倍以上。因此,从营养保健的角度而言,喝高级绿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喝什么茶对人体健康更有利,不能用一句话来作简单的回答,因为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对于身体较弱的人,以喝点红茶为好,如在茶中再添加点糖则更好,既可增加热能,又可补充营养。青年人,正处发育旺盛期,需要更多的营养,以喝绿茶为好。妇女经期前后,性情常较烦躁,以饮用花茶为好,因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身体肥胖而希望减肥的人,可以常喝乌龙茶、沱茶等,因其去脂减肥作用较强。食用牛羊肉较多的人,为了促进脂及食物的消化吸收,可多饮砖茶、茶饼等紧压茶。经常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作人员,可以选择绿茶作为劳保饮料。脑力劳动者、飞行员、驾驶员、运动员、广播员、演员、歌唱家等,为了提高脑子的灵敏程度,以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增强思维活动的能力、判断能力记忆力,应饮用高档名优绿茶。
四季饮茶应不同吗? 茶叶的功效与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季节饮不同品种的茶,对人体更有益。故饮茶之道是四季有别。春,雪化冰消,风和日暖,万物复苏。此时,以饮香馥浓郁的茉莉花茶为好,用以散发冬天积聚在体内的寒邪,促使人体阳气生发,使“精”、“气”、“神”为之一振。夏季,气候炎热,佳木繁荫,盛暑逼人,人体的津液大量耗损。此时,以饮用性味苦寒的绿茶为宜,清汤绿叶,给人以清凉之感,用以消暑解热。绿茶内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含量较多,有刺激口腔粘膜、促进消化腺分泌的作用,利于生津,实为盛夏消暑止渴之佳品。秋季,天气凉爽,风霜高洁,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此时,以饮用乌龙茶一类的青茶为好,此茶性味介于红、绿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在秋季,也可红、绿茶混用,取其两种功效;也可绿茶和花茶混用,以取绿茶清热解暑之功、花茶化痰开窍之效。冬季,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人体阳气易损。此时,以选用味甘性温的红茶为好,以温育人体的阳气,尤其适用于妇女。红茶红叶红汤,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红茶可加奶及糖,故有生热暖胃之功;红茶有助消化去油腻之功,于冬季进补肥腻时有利。
儿童应如何饮茶? 一般家长给儿童饮茶,认为茶的刺激性大,怕伤孩子的脾胃。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目前认为,只要合理饮茶,茶水对儿童健康同样是有益的。一般要求是:每日饮量一超过2-3小杯(每杯用茶量为0.5克-2克),尽量在白天饮用,茶汤要偏淡并温饮。首先,通过饮淡茶,可补充儿童一引起维生素、蛋白质、糖及无机物锌、氟等的需要。其二,适当饮茶能消食除腻,加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可随时纠正儿童因贪食出现的过饱现象。其三,茶叶“苦寒”,具清热降火之功。儿童坚持每日饮茶,可避免大便干结以至肛裂带来的痉。其四,茶中氟含量较高,儿童适量饮茶,或用茶水漱口,不仅可以强化骨骼,而且还能预防龋齿的发生。当然,儿童饮茶应当适度,越小的儿童越是如此,不能过量,更不要饮浓茶和凉茶。饮茶过多,会使儿童体内水分增多,加重其心肾负担。饮茶过浓,会使孩子过度兴奋,而使心跳加快、小便次数增多,并引起失眠。茶泡的时间也不要太久,可使鞣酸蛋白而凝固沉淀,从而影响消化吸收,使孩子食欲降低。
妇女“四期”如何饮茶? 女性由于生理物点的不同,饮茶另有讲究,平时以饮一般浓度的茶为宜,但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四期)间,以饮淡茶为主,尤其不宜饮浓茶。因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碱,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月经期间饮茶过多或饮浓茶,易致痛经、经期延长或经血过多;同时茶中所含的鞣酸,在肠道中易与食糜中的铁或补血药中的铁结合,从而产生沉淀,妨碍肠粘膜对铁的吸收,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妊娠期,孕妇身体发生了各种变化,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不仅要满足自身生理功能的需要,还要经胎盘输送到胎儿体内,以供胎儿生长发育。妊娠期饮浓茶,不仅易患缺铁性贫血,影响胎儿营养,而且浓茶中的咖啡碱还会加剧孕妇心跳和排尿,从而增加孕妇的心、肾负担,也于胎儿健康不利。哺乳期过量饮茶或饮浓茶,茶中所含的咖啡碱通过乳汁被新生儿和婴幼儿吸入后,可兴奋其呼吸、胃肠等未发育完善的器官,从而使呼吸加快、胃肠痉挛,婴幼儿会出现地缘无故地哭闹;浓茶中的高浓度鞣酸被胃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后,可起收敛作用,会抑制母亲乳腺的分泌,使乳汁分泌减少,致使婴幼儿“缺粮”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哺乳期妇女,由于劳累、消耗大,需要更多的休息,才能消除疲劳。如饮浓茶,特别是夜间饮茶,由于咖啡碱等的兴奋作用,可导致母子均难入睡,于母亲的恢复及孩子的生长发育均不利。进入更年期妇女,除月经紊乱外,还可出现心动过速、失眠、烦躁、易激动发怒等症状。此期如常饮浓茶,会使更年期症状加重,不利于妇女顺利地度过更年期。
老人应如何饮茶? 陆羽《茶经》中记载:“宁可终身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闲来品茶,如今已成为老年人的一大乐趣。科学研究和实践均证明,老年人适当饮茶,有益于健康长寿,如饮茶不当,反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因此,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饮茶,应因人制宜,有饮茶嗜好的老年人,也不要一次过多饮茶,一般每次以不超过30 毫升为宜,更不可长期大量饮浓茶,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对老年人来说,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饮茶切忌过量过浓,因为摄入较多的咖啡碱等,可出现失眠、耳鸣、眼花、心律不齐、大量排尿等症状。部分老年人,随著年龄的增加,心肺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果短期内大量饮茶,较我的水分被胃肠吸收后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使血容量突然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有时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不舒服的感觉;如老人原有冠心病、心病等,过量饮茶,严重时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衰加重。因此,有上述心脏病的老人,饮茶宜温宜清淡,晚上不饮茶,晚饭后以喝白开水为好。老年人随著年龄的增长,消化系统的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使消化功能减退。如果大量饮茶,会稀释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胃酸也被稀释,使胃肠道的杀灭病菌的防卫功能降低,一旦致病菌进入,易感染胃肠道疾病。老年人大多牙齿不好,含纤维的蔬菜吃得较少,加上他们活动较少,致使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如果常饮浓茶,茶鞣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块状的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会更加重便秘。老年人肾功能逐渐衰退,常出现尿失禁等症状。饮茶过多过浓,茶咖啡碱等的利尿作用,必然加重肾脏负担及尿失禁症状,会给老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淡茶浓茶各有所需吗? 经常适量饮茶,对身体有益无害。对于一般人来讲,为了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饮茶宜淡不宜浓,而且淡茶温饮对人体更为有利。所谓“淡温茶清香养人”、“淡茶温饮保年岁”,也就是这个意思。过量饮茶,特别是喝过多的浓茶,对人体不利,即所谓“过量饮茶人黄瘦”。但浓茶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利水通尿、消食去腻等功效,在有些情况下,有些人饮浓茶反而有利。如“上了火”的人和嗜烟、酒的人,浓茶可起清热解毒、醒酒的作用;吃大鱼大肉者,饮一杯浓茶,有助于消化去腻;对于小便不利的人,喝浓茶可起利尿消肿的作用;口腔发炎、咽喉肿痛的人,饮浓茶可起消炎杀菌的作用;对于患窦房结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冠心病人,由于心率很慢,饮浓茶可提高心率,有治疗作用。
吃茶好吗? 吃茶,就是把茶叶当作一般食物那样,吃进肚子里去。这对多数饮茶者来说,似乎不太好理解。其实,这种吃茶方式,在有些地区、有些国家中也是常见的。我国湖南的一些地区,喝完茶后连茶渣一起吃下去。杭州的一道美味名菜“龙井虾仁”,就是用开水泡开的龙井茶叶和虾仁配炒而成。此菜红绿相间,味美可口,可连同茶叶一起吃下去。日本人有饮用抹茶的习惯,就是连汤带茶一起喝下去。按照日本人饮用抹茶的方式,可以将茶叶磨成极细的粉末,调入其它食品中食用,是大有开发研究价值的。吃茶好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吃茶,不仅把溶于茶汤中的营养保健成分吃下去,而且把茶汤中不溶或难溶的营养保健成分也一起吃下去了。茶叶中水不溶性或成分,有脂溶性维生素A、E、D、K,无机物钙、镁、铁、硫、铜、碘等,有机物叶绿素、胡萝卜素、纤维素、蛋白质等。其中有些身体需要的物质如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含量很高,吃进去对身体大有益处。所以确切地讲,吃茶比饮茶更有益于身体健康,特别是以吃春茶更为适宜。
您知道泡茶用水的传说吗? 好茶用好水,古人对此非常讲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幅楹联说明了名茶伴美水,才能相得益彰。根据名诗人温庭筠《采茶录》中记载,湖州刺史李季卿因公泊扬子驿,慕名陆羽善煮茶,差人召见。刺史命一士兵划船到江心汲取南酃水(认为此水泡茶第一)。陆羽用杓子舀了一杓说:“这水是长江水,可不是南酃水”。士兵认错说:“我从南酃提到岸边,因船摇晃,水失一半,怕被责骂,就随手向江里补满”。刺史听了非常佩服,又据民间传说,王安石患痰火之症,需要用阳羡茶和瞿塘水中峡水,才可治。苏东坡因公过三峡,王安石便托他带一瓮瞿塘中峡水。东坡因鉴赏三峡风光,船到下峡才想起取中峡水的事,怎耐水流湍急,无法回溯。只好将就汲了一瓮下峡水,充作中峡水。王安石指出其伪,东坡大惊,问何其知之。王安石说,此水泡茶半晌方有色,以是知为下峡水,东坡叹服。以上虽是故事传说,但说明茶和水有密切关系。
泡茶用水以泉水最好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泡茶用水历来是很讲究的。唐《梅花笔谈》中的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下耳”。可见,泡茶用水是非常重要的。泡茶用什么水最好?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即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以概括地说,沏茶以泉水为最好。这是因为泉水是经过很多砂岩层渗透出来的,相当于多次过滤,不再存有杂质,水质软,清澈甘美,且含有多种无机物;以此种水沏茶,汤色明亮,并能充分地显示出茶叶的色、香、味。
乾隆皇帝封了哪两个“天下第一泉”? 清代,生平嗜茶的乾隆皇帝,一人就封了两个“天下第一泉”,这就是北京的玉泉和济南的趵突泉。乾隆皇帝为品茗择水,选取全国多处饮水,用特制的银斗称重,结果表明 :玉泉水少,比重最小,同样一银斗水,它的重量轻。于是,乾隆就定北京玉泉水为最好的品茗用水,称玉泉为“天下第一泉”。玉泉水质,实属上等,用来泡茶,确使茶生辉不少。济南历来多泉,素有“泉城”之称,趵突泉是其中的一处名泉。趵突泉,水质清净、甘冽,用于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用于煮水品茶,香正味醇。宋代文人曾巩,用趵突泉水煮茶品评后,盛赞它是“润泽真茶味更真”。
“天下第一泉”还有哪些? 宋朝,抗金民族英雄扎营于镇江,在多次品尝了镇江中泠泉水后,写道:“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中泠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以西的石弹山下,属于由地下水沿石灰岩裂滴而成的上升泉。泉水清澈甘冽,滴水沸腾,气泡翻滚,景色壮观。此水煮茶最好,此地为历代名家煮茶品茗之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周游全国名山大川后,来到云南安宁,当他考察了当地的碧玉泉后,认为在所见过的温泉水中碧玉泉可谓第一。明代诗人杨升庵,前后流放云南40多年,根据他的长期实践,也认为碧玉泉实为“四海第一汤”。并题《温泉诗》一首曰:“泉水澄清,天然石凹,浮垢自去,不积污垢,温凉适宜。可以沏茶,可以烹饪”。位于云南安宁县以北螳螂川畔的碧玉泉水,为地壳深部的地下水,水质清沏明亮,无色无味,泡茶最好。此外,清人邢江,把四川的玉液泉也誉为“天下第一泉”。玉液泉位于峨眉山金顶之下的定桥边,那里的泉水有“神水”之称,泡茶第一。起码至今日,仍有许多游客来此,以汲水品茗。
虎跑泉水泡茶第一吗? 目前认为,水质好坏,直接影响茶的品味,水质不美,茶味顿失。许多茶学工作者,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手段,用比较对照的方法,根据各地提供的水源,去寻找宜茶用水。上海市的评茶专家,曾用杭州虎跑泉水、上海市内深井水、自来水以及蒸馏水作比较,先煮沸水评定水质,再冲泡成茶汤后试评。虽方法有二,但比较的结果是一致的,均以虎跑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杭州的茶学专家曾做过实验,将虎跑泉山、西湖水、井水、天降水和自来水,分别冲泡同级龙井茶。开汤评审结果:茶叶的汤色、滋味和香气,均以虎跑泉水冲泡的为最好,其次为天降水、西湖水、井水,自来水最差。由于虎跑泉水从石英砂岩中渗出,含矿物质不多,总矿度只有每公斤0.02-0.1克;又因此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而氯化物极少,故水质优良,极宜冲泡茶叶,素有“龙井茶,虎跑水”之美称。
自来水应处理后再泡茶吗? 城市的自来水,因用漂白粉消毒过,带有较重的氯味,直接用来泡茶味不好。泡茶前,应先除去氯味,其方法是:将自来水贮放在无盖的缸盆中,放置24小时,即可除去氯味;亦可用净水器处理后再使用。经处理过的自来水烧开后泡茶,基本上能保持茶叶应有的色、香、味。
硬水应烧开后再泡茶吗? 水分硬水和软水两种。凡每升水中钙、镁离子含量超过8毫克的称为硬水,而不足8毫克的称为软水。用软水泡茶,汤色明亮,香气高爽,滋味鲜醇;而用硬水泡茶,则汤色变深,失去鲜爽味。所以,以应用软水泡茶为好。在生活中,我们应用的水,除雪水和天降水外,江水、河水、湖水、泉水、溪水、井水、自来水等均属硬水。但这些水所含的成分,主要是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它们经高温煮沸后,会立即分解沉淀,在水壶和水瓶中见到的水垢,就是此种沉淀。所以,经煮沸的水硬度下降,多数变成软水,我们称此种水为暂时性硬水。所以,以上的一些暂时性硬水,一定要煮沸后才能用于泡茶,使茶叶基本上保持原有的色、香、味。
最早评天下好水的人是谁? 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最早提出鉴水试茶的是唐代的刘伯刍,他“亲揖而比之”,提出宜茶水品七等,开列如下: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下第七。
陆羽如何品评天下水? 根据张又新的记述,陆羽根据自己亲身实践,把天下宜茶水品,评品次第如下: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泠,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古人是怎样选水的? 1、择水选源。如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冽,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试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密切。 2、水品贵“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 要之贵活”。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的“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明代顾元庆《茶谱》中的“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凡此等等,都说明试茶水品,以 “活”为贵。 3、水味要“甘”。如北宋重臣蔡襄《茶录》中认为: “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 “味美者曰甘泉,气氛者曰香泉”。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主张:“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 其味独甘, 梅后便不堪饮”。强调的宜茶水品在于“甘”,只有“甘”才能够出“味”。 4、水质需“清”。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使煎茶之水清净。宋代“斗茶”,强调茶汤以“白”取胜,更是注重“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用石子“养水”,目的也在于滤水。上面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宜茶用水,以“清”为本。 5、水品应“轻”。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塞北江南,无所不至,在杭州品龙井茶,上峨眉尝蒙顶茶,赴武夷啜岩茶,他一生爱茶,是一位品泉评茶的行家。据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欢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排出优次,定北京玉泉山水为“天下第一泉”,作为宫廷御用水。以上诸家,对宜茶水品选择,都有一定道理,但不乏片面之词。而比较全面评述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轻甘洁为美”。清人梁章钜在《归田锁记》中指出,只有身入山中,方能真正品尝到“清香甘活”的泉水。在中国饮茶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美泉尤难”之说。多少爱茶人,为觅得一泓美泉,着实花费过一番功夫。
宜茶水品有哪些? 1、山泉水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来沏茶,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 2、江、河、湖水它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 “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3、雪水和天落水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区,特别是工业区,由于受到工业烟灰、气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变了质,走了样。 4、井水井水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5、自来水自来水它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6、纯净水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和超滤、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酸碱度达到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除纯净水外,还有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说说景德镇茶具? 中国的陶瓷艺术,集中于景德镇。景德镇拥有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景德镇真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业中心始于明代。永乐的“甜白瓷”、宣德的“祭红”、“淡黄釉”、成化的“青花斗彩”、嘉靖万历的“五彩”等,都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气势宏伟的大龙缸和精巧无比的薄胎瓷的成功烧造,标志着当时制瓷技术进入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茶具,无论是工艺、品种、质量、产量和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雍正、乾隆的“珐琅彩”、“胭脂红”、“乌金釉”、“天蓝”、“霁蓝”、“茶叶末”、“三阳开泰”、“窑变花釉”等颜色釉的问世,极大丰富了陶瓷茶具的装饰,显示出景德镇瓷工对各种装饰技法及色料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嗣后的“珠山八友”将中国画运用于陶瓷装饰,独创“落地粉彩”、“水点桃花”等瓷绘技法,形成了一代画风,其余辉至今犹存。明清的饮茶风尚大异于前代,转为泡饮,因此对茶具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明以后,茶具“兼贵于小”,茶碗、茶瓯之说极少再提,茶杯的记述增多,以达到和茶盏并重,进而出现“杯盏”的目的,为了便于观赏汤色,茶盏由尚黑变为尚白,流行一种短流、鼓腹、有盖有把手的茶壶。清代饮茶,还常用别具特色的盖碗。
说说我国的茶具发展史? 喝茶自然要用茶具,而且,从茶艺欣赏的角度来说,美的茶具比美的茶更为重要。茶具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茶叶生产、饮茶习惯的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的。早期茶具多为陶制。陶器的出现距今已有一万二千年的历史。由于早期社会物质文明极其贫乏,因此茶具是一具多用的。直到魏晋以后,清谈之风渐盛,饮茶也被看作为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达志向的手段,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茶具才从其它生活用具中独立出来。考古材料说明最早的专用茶具是盏托,如东晋时盏托两端微微向上翘,盘壁由斜直变成内弧,有的内底心下凹,有的有一凸起的圆形托圈,使盏“无所倾斜 ”,同时出现直口深腹假圈足盏。到南朝时,盏托已普遍使用。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风尚也从南推广到北方。此时瓷业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此时的茶碗器形较小,器身较浅,器壁成斜直形,适于饮茶。北方的茶碗,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与越窑茶碗“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的风格有明显区别。越窑除了具备釉色,造型也优美精巧。我国茶具,直到陆羽《茶经》问世,才第一次有系统和完整的记述。《茶经》中讲述的这套茶具涉及陶、冶、竹、木、石、纸、漆各种质地共28件。陆羽对茶具的设计不仅讲究实用价值,式样古朴典雅,有情趣且有明显推行“茶道”的意图,给茶人以美的愉悦。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而且,宋代的陶瓷工艺也进入黄金时代,最为著名的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因此,宋代茶具也独具特色。在宋代,茶除供饮用外,更成为民间玩耍娱乐的工具之一。嗜茶者每相聚,斗试茶艺,称“斗茶”。因此,茶具也有了相应变化。斗茶者为显出茶色的鲜白,对黑釉盏特别喜爱,其中建窑出产的兔毫盏更被视为珍品。到元代,散茶逐渐取代团茶的地位。此时绿茶的制造只经适当揉捻,不用捣碎碾磨,保存了茶的色、香、味。及至明朝,叶茶全面发展,在蒸青绿茶基础上又发明了晒青绿茶及炒青绿茶。茶具亦因制茶、饮茶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出现了一种鼓腹、有管状流和把手或提梁的茶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紫砂壶具应运而生,并一跃成为“茶具之首”。其原因大致因其造型古朴别致,经长年使用光泽如古玉,又能留得茶香,夏茶汤不易馊,冬茶汤不易凉。最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壶上的字画。最有名的是清嘉庆年间著名的金石家、书画家、清代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把我国传统绘画、书法、金石篆刻等艺术相融合于茶具上,创制了“曼生十八式”,成为茶具史上的一段佳话。清代,我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及黑茶都开始建立各自的地位。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瓷茶具的烧制迅速发展,在造型及装饰技巧上,也达到了精妙的艺术境界。清代除沿用茶壶、茶杯外,常使用盖碗,茶具登堂入室,成为一种雅玩,其文化品味大大提高。这时茶具已和酒具彻底分开。直到今天,我国的茶具已是品种纷繁,琳琅满目。
紫砂茶具的历史及特点? 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至明代大为流行,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工艺大师——供春(龚春),供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就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有参天银杏,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模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之后,相继出现制壶“四大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接着,又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紫砂名家有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近代著名紫砂工艺大师有顾景舟、朱可儿、蒋蓉等人。宜兴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为古玉色而倍受人们青睐。生产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红泥、墨绿泥、本山绿泥。紫砂壶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货(无花无字)、花货(上有松、竹、梅等的自然形象)、筋囊(几何图案)。紫砂茶具式样繁多,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种书法,始自元代而盛于清嘉庆以后,艺人们以刀作笔,所作的书、画、印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古朴清雅的风格。《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
常用茶具有哪些? 从古至今,我国饮茶用的器具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因民族、地区不同,千差万别。古代茶具,除陶器、瓷器外,还有石器、竹器、木器、锡器、铜器、漆器、银器、金器、玉器、水晶、玛瑙等。茶具上绘画有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品茶时就多了一种美的享受。现代茶具,有闻名中外的江苏宜兴紫砂茶具和江西景德镇的白瓷、青瓷茶具等。市场上常见的上品瓷茶具有景德镇的青花、粉彩、颜色彩茶具及禹县多红茶具,龙泉青瓷茶具、醴陵釉下彩茶具、唐山新彩茶具、广州新彩茶具等;陶茶具有宜兴紫砂茶具、磁州窑剔花茶具、四川荣昌茶具等。除陶瓷茶具外,现在还选用玻璃茶杯、搪瓷茶杯、塑料茶杯等,有些家庭还喜欢用铝、锡、不锈钢等金属茶具。一般内地人家喜欢用陶、瓷茶具;而青藏地区,藏胞无论用餐、饮茶,均用一种叫“贡碗” 的小碗。“贡碗”使用十分讲究,主要是凭借碗的图案及花色来区别饮者的社会地位;台湾人现流行以麦饭石制成茶具使用。
哪些茶具泡茶不理想? 茶具的种类繁多,但从科学角度而言,金属茶具、搪瓷茶具、朔料茶具和保温杯泡茶,一般讲是不理想的。含金、银、铅、铜量高的金属茶具,因磨损等原因,通过沏茶喝茶,会使人体对这些金属成分的吸收量增加,于人体健康不利。搪瓷茶具,虽有不易炸裂耐用等优点,但沏茶效果不佳,特别是搪瓷碰破露出铁皮时,更会影响泡茶质量,会使茶水失去原味,色泽发黄,带有熟汤气。塑料杯泡茶,经沸水冲泡后,常有一些异味物质或有害物质溶出,既影响茶味,也不利于人的健康。保温瓶、杯泡茶,由于温度一直保持较高,使芳香物质很快挥发掉,减少了喝茶应有的芳香;同时高温还能使茶多酚等浸出过多,使茶汤色浓,味苦涩,并有闷熟感。特别是保温杯泡绿茶,会使茶汤带闷熟味,使色泽变黄,失去茶香味。
不同茶类应用不同茶具冲泡吗? 招待客人,好茶、好水及讲究的冲泡方法,再加上精致适宜的茶具,会更别有一番风味,使热闹气氛大增。研究指出,用不同质地的茶具冲泡同一种茶,会出现不同的色泽和味道,故不同的茶类应用不同的茶具冲泡。高档的名优茶,特别是绿茶,应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边冲泡,边观赏茶色茶形,边饮用,别有一番情趣。普通绿茶,可用瓷器茶杯或茶壶冲泡;茉莉花茶,可采用盖碗茶的形式冲泡饮用。红茶,特别是红碎茶,宜用高玻璃杯冲泡,使红艳的茶汤更加诱人。红茶,也可以用茶壶冲泡后,用咖啡杯饮用。饮用时可随意加糖或奶,类似饮用咖啡,别有一番“洋”味。高档红茶,也可放入到钧红、祭红或广彩茶具等装饰艳丽的茶具中冲泡。乌龙茶,宜用紫砂茶具冲泡后,用小茶杯饮用,乌龙茶也可选用暖色瓷茶具冲泡,以沸水冲泡后加盖,可保留浓郁的茶香。
玻璃茶具泡茶如何? 玻璃茶具,透明晶莹,洁净无瑕。用玻璃杯沏茶,杯中茶叶、茶色一清二楚,使形色尽收眼底。如用玻璃杯泡龙井茶、碧螺春等名茶,可欣赏叶底“一旗”、“一枪”亭亭玉立之形态和碧绿澄清的汤色。但不足之处是容易炸裂,散热传热快,茶香也易散发等。
麦饭石茶具泡茶好吗? 鲜为人知的麦饭石茶具,由麦饭石琢磨而成,别具一格,可与玉石等茶具媲美。据悉,麦饭石经热水浸泡后,可溶出钙、铁等多种矿物质,使水的活性增加,浸出液具有天然离子交换能力,可将酸性水质调整为弱碱性,故用于冲茶叶,更能发挥茶叶的甘醇清香味。麦饭石茶具,如保持粗糙的外表,上面的点点晶粒可折射出或明或暗的光辉,能使人联想起粗犷奔放的雕塑。所以,用这种造型古朴的麦饭石茶具泡茶,既有较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为什么紫砂茶具泡茶最好? 紫砂茶具泥质天成,用深藏在当地山腹之中特有的紫、红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1200℃的高温窑炉中烧成陶。由于泥料中含有氧化硅、钠、钾、锰、镁等多种化学成分,烧后的成品赤如红、紫如葡萄、赭如墨菊、黄如柑橙,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紫砂茶具造型数以千计,“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有仿几何形体造型,工艺精湛,色泽纯朴。艺人们在壶体上用钢刀代笔,雕刻上花鸟山水,金石书法,使紫砂壶成为一种融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金石、造型于一体的艺术品。品茗之余,兼赏其艺术,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紫砂壶有高矮之分,口径有大小之别,这与泡茶有密切关系。紫砂壶一般适合泡乌龙茶;高型口小的茶壶,适合沏绿茶或花茶,使茶色碧翠而味清醇。紫砂茶具既重造型又重茶理,理趣共存。因此,人们把它推崇为“世间茶具之首”,负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 的美称。与瓷等其它茶具比较,它有如下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紫砂茶具泡茶最好的道理所在。(1)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2)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3)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4)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无炸裂之虞。
瓷茶具泡茶好吗? 瓷茶具中,以江西景德镇瓷茶具泡茶最好。江西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器之乡,所产的各种茶具,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因而为世界所称誉。景德镇瓷茶具,花色品种较多,有技艺高超、制作精细、造型秀丽的高级茶具,也有造型一般、美观大方的大众化茶具,用它冲泡出来的茶汤,有香高、汤清、味醇的特点,别有一番风味。
什么是“曼生十八式”?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画家和紫砂壶设计家。陈鸿寿以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完成了众多壶式,由彭年兄妹成型,再加上陈鸿寿自己的题铭。陈鸿寿号曼生,所以人们把陈鸿寿参与设计的壶叫“曼生壶”。“曼生壶”最主要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一般来说,“曼生壶”在样式上都有不同的题识, 称“曼生十八式”: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 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 。”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 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 棋奁式,上题“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 方壶式,上题“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据考查,曼生壶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种样式。一般曼生壶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壶把下有“彭年”小印章。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哪些类型?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碗、瓯、执壶、杯、釜、罐、盏托、茶碾等数种。碗作为唐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种类,多为侈口收颈或敞口腹内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创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叶瓜果等物经过概括,保留其感动人、最形象的特征,运用到制瓷业中,从而设计出葵花碗、荷叶碗等精美的茶具。瓯是中唐以后出现并迅即风靡一时的越窑茶具新品种,是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这种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诗人皮日休的喜爱,他的《茶瓯》诗可说极尽了溢美之辞:“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在势旋眼,苹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执壶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后才出现的,由前期的鸡头壶发展而来的。这种壶多为侈口,高颈,椭圆腹,浅圈足,长流圆嘴,与流相对称的一端还有泥条粘合的把手,壶身一般刻有花纹或花卉动物图案,有的还留有铭文,标明主人或烧造日期。至于茶杯、盏托、茶碾等物,在越窑中也常有发现,这类瓷器在釉色、温度、形状和彩饰上均较好地体现了当时越窑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准。除越窑外唐代还有哪些窑口生产茶具?除越窑外,唐代生产茶具的窑口还有:邢窑,窑址在今河北内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泽纯洁,造型轻巧精美,有“圆如月,薄如纸,洁如玉”的美誉,陆羽夸其“类银类雪”。岳州窑,窑址分布在今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和窑滑里一带,东晋时称湘阴窑。产品釉色青黄,胎骨灰白。鼎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是宋代名窑耀州窑的前身,以生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婺州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江山一带。创烧于三国,初期产品胎釉结合技术较差,容易剥落,其产品和造型受越窑影响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点。寿州窑,窑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窑镇、徐家圩和李嘴子一带。主要产品有碗、盏、杯、注子等。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色以黄为主,著名产品为“鳝鱼黄”。洪州窑,窑址在今江西丰城曲江、石滩、郭桥、同田乡一带。主要产品有碗、杯、盏托、碾轮等,尤以生产茶碾轮和盘心圈状凸起的茶盏托著称。釉色可分为青绿、黄褐和酱褐,其压印、刻剔、镂孔和堆贴等烧造技法很高。产品曾作贡品。 建盏的产地及特点? 建盏产地在福建建安县(今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总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始烧于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钉迭烧的方式烧造青黄釉瓷器,品种有碗、盏等。自北宋建茶名声大振,斗茶之风兴起以后,建窑开始创烧闻名中外的黑釉盏,同时兼烧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碗,又称“建黑”、“黑建”或“乌泥釉”、“乌泥建”。后因日本派遣僧侣到浙江天目山“径山寺”修行学道,归国时带回一批建盏,因而日本人称之为“天目碗”。建盏品种比较单一,除各式盏外,只有极少数的高足杯和灯盏等器物。从器形上看,可分为敞口、敛口及盅式盖三种;体形可分为大中小三类,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得的标本来看,大致上以中型敞口、敛口及小型敛口盏最为常见。建盏瓷胎为乌泥色,釉面或呈条状结晶,或呈鹧鸪斑状。按其釉面斑点的特点分类,釉面上有两个白毫般亮点者称“兔毫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阳光下呈彩斑者称“ 变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如水面油滴者称为“油滴盏”。
说说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代的五大名窑为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官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是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窑之别。南宋官窑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越窑青瓷茶具的优良传统,结合宋代饮茶风行现状,在青和润上大做文章,产品由原来的薄釉青瓷发展为厚釉青瓷,而且胎体绵薄,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样雅丽。在装饰上一改前朝产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绘的烦琐格调,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独创了碎纹艺术釉,这一别开生面技术的运用,比国外足足早了六百多年。哥窑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是龙泉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哥窑创烧于五代,全盛于南宋,以烧青瓷而闻名。产品薄胎质坚,坯胎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黑灰胎有“铁骨”之称;釉层饱满,色泽静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黄等色,以灰青为主,粉青最
为名贵。以纹片为装饰,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纹片形状多样,大小相间者,称为“文武片”;有细眼状者称“鱼子纹”;似冰裂状的称“百圾碎”。还有蟹爪纹、鳝鱼纹、牛毛纹等多种。哥窑的另一个特点是器脚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隐现紫色,因而享有“紫口铁足”的美称。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川样,因古代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酱、绿釉等瓷器。定窑的发展,到北宋时达到极盛。定窑采用覆烧技术来烧造瓷器。定窑产品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花纹繁复,器皿装饰多用刻花、印花等手法。北宋后期,定窑还曾为官府烧造瓷器,器具底部常常刻有“官”或“新官”等款识。定窑产品以罐、瓶、盆者居多,到元朝初期,定窑全面停烧。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境内,原系烧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窑,到了北宋晚期,朝廷令汝窑烧制供御青瓷,史称“民窑汝瓷”,在河南临汝民间烧制印花青瓷,称为 “临汝窑”。汝窑造型规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装饰纹样为重,以釉色釉质见长,其釉色呈淡天青色,被瓷界称为“葱绿色”。钧窑是北宋至金时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因为古属钧州,故名。钧窑作为北宋晚期的青瓷窑场,打烧造技术独辟蹊径,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各异原理,烧成了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改变了单色釉瓷的历史,这是陶瓷史上的一个大突破。其釉色细润,胎骨灰色,以色彩斑澜的釉色代替了原先的花纹装饰,是青釉瓷器的别格。
明代茶具发展的特点? 由于明人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故而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更显得清新雅致,悦目自然。尚白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白瓷的发展。江西景德镇适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生产的白瓷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的特点。用这种洁白如玉的茶具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其味甘醇,既不失茶之真味,又能助品饮雅兴,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明代茶具发展的另一特点是茶壶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茶盏和茶壶相得益彰。茶壶在明以前已有之,唐宋时称为“注子”和“执壶”,但那时的茶壶只是用来煎水煮茶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用于泡茶的茶壶,只有到明代,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才使茶壶的出现顺理成章。作为茶饮主要工具的茶盏,在明代也出现了一项重大的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加盖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温,二是出于清洁卫生的考虑,能有效防止尘埃的侵入。人们将这种茶盏称为盖碗,盖碗突出了实用性,更强调了装饰艺术的庄重感,品茗养性怡情,从茶盏的变革中可略见一斑。
我们应该如何选购紫砂茶壶? 我们购买紫砂茶壶,不论新或旧,除了注重它的形制、质地与完整性外,还应该注意壶的火候及水色。名家捏制和烧造紫砂壶,皆极讲究火候,而且掌握恰到好处,即不温不火。所谓火候,是指紫砂壶捏制成形后在火窑烧造的火力,内行人士称为烧结。火候适当,才能显出紫砂的特质与形态美,否则不够细滑光润。大路货因属普通货色,大量制作,难以苛求烧结好;有些火力过度,在十倍放大镜下会呈现轻微裂缝或者表面不规整、不够平滑的现象。大师级制壶家的烧结功力好,经验足,而且作品不多,能慢工出细货,并能达到炉火纯清的境地。此外紫砂壶还讲究以水色佳者为上品。紫砂不可能呈透明,但是烧制好的壶身必然光纹细润。我们在选购时可在光照下侧视、斜视、俯视、仰视,从不同的角度细察壶身所反射出来的光暗面,柔润细腻者为上品,暗淡沉郁者为下品。
做紫砂壶的泥料有哪几种?紫砂器的颜色有哪些?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紫砂泥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高,颗粒较粗。紫泥、本山泥和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制作器皿,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则开采的紫砂矿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置露天,风化陈腐后几月,然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匀。加工成型的坏件不再上釉,经摄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烧成,就可以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致耐用的成品。产品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不同的颜色。
明代紫砂壶兴起的原因? 茶具和茶叶的搭配很重要,在中国茶艺发展的历史上两者可谓息息相关。由于中国历代制茶和饮茶的方法不同,因此茶具也随年代而有所变化。唐代的茶具,不论斧、碾、罗筛、竹策、盂和碗等,皆有一定的形制。而宋代的茶瓶就不同于古代的铜斧。到了明清两代,才正式有茶壶的出现。那时泡茶的方法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明代的炒青绿茶不同于团茶,包括瓷壶和紫砂壶等。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兴起,和器形的大小很有关系,因为壶小则茶香,壶大则不鲜,尤其是浸泡过久,大壶易使茶味变散失。紫砂壶器小质佳,故符合明代人的泡茶所讲究的“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之原则。
紫砂茶壶如何保养? 很多人都喜欢用紫砂茶壶泡茶,但是有些茶迷、壶迷末必懂得日常保养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上品的旧壶,若护理失当,则浪费或破坏了它的优点。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有人说紫砂壶愈用得久愈值钱,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日常保养紫砂壶应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1、 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2、 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3、 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 4、 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 5、 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6、 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7、 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8、 每次用完后,用纱布吸干壶外面的水分,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所有的茶叶,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
如何使用新买的紫砂壶? 一件新壶启用之前,应先用零号纱布将茶壶外表通身仔细打磨一遍。如果没有旧砂布,可将新砂布自相磨擦,使锋头减退后再磨壶身。但打磨只能适可而止,不可过分,以免损伤壶面。然后洗净内外的泥粉砂屑,用开水烫过,便可泡茶使用了。新壶注满热茶时,不时用干净的湿布揩拭壶身,时日稍久,壶身便色泽深黯沉静,发出雅光。认真使用十天半月之后,壶的外观就大不一样了,使用愈久,愈是夺目,所以紫砂壶有越用越新的说法。
你知道供(龚)春壶的来历吗? 关于供(龚)春壶还有一段来历。据传供(龚)春是学宪吴仕的家僮,经常陪伴主人在金沙寺读书,适逢金沙寺和尚在制作紫砂壶,好奇心极强的供(龚)春在劳役之余,看和尚制壶入了迷,于是就偷偷地学习和尚的技艺,也去淘洗了一些细泥作坯,用茶匙按压内壁,手指压外壁,屡按屡压,反复不断,直压到壶坯非常紧密为止,可能是按压时手劲过大,以致在茶壶的腹部留下了清晰的手印,烧成后,质地相当出众。此壶传开后,人们称之为供(龚)春壶。供(龚)春也因此成为制壶的宗师。
说说明代万历年间制作紫砂壶的四大名家? 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大制壶高手,号称“四名家”。他们或以工巧著称,或以古拙闻名,所谓制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诸多壶式,就出自他们之手。
“壶中妙手称三大”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指明代制作紫砂壶的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三人。
如何鉴别传世紫砂名壶? 鉴别紫砂要熟悉紫砂的历史,了解各个时期紫砂的制作工艺,烧成工艺以及泥料的变化情况,熟悉名家的艺术风格,他们的款字格式和印章模式,否则就谈不上识别真伪了。关于金沙寺僧及供春等早期作家的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文献记载:“淘细土抟坏,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泥料是 “以粗砂制之”,坏件是“附陶穴烧成”。以1966年南京吴径墓出土的圆形提梁壶来对照,这些记载是可靠的。吴径墓葬于嘉靖十三年,即1533年,比供春的创作活动稍晚些,这件提梁壶砂质较粗,颇近细缸砂胎,并粘有缸釉痕迹,说明当时烧造紫砂,不仅没有专门的窑,也没有先装入匣钵再进窑膛,而是放置在窑内与缸等一起过火的,在上千度的高温下,缸上的釉料就漫射到紫砂器上去了。要到李茂林时代,才开始采用将紫砂坏件“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方法。泥料方面,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取用的矿源位置和矿藏深度不同,它们的化学组成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本世纪中期以前,紫砂泥由陶工分散各自加工,配制取用,各有心法,自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成品的肌理效果上,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时大彬的作品,多以粗砂居多。今见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的传器,用调砂制泥居多。这种调砂泥,就是在精细坚实的深紫泥中,混入少量的黄色砂泥,作品经过使用摩挲,增加手泽以后,或呈钢砂闪耀,或呈梨皮状,这种配料方法,后来陶工在制作较高档作品时,每有仿效。有些作家利用当时的矿源,配合到一种理想的泥料,用习惯了,也不大想改变,像邵大亨与黄玉麟,一生几乎只用一两种泥料,邵大亨的作品,多用天青泥居多。茶壶的款式也可作为鉴定的某种依据。某一作家创作了一种新的样式,只有后辈才能仿造,早于他的作家是不会做的。如以松竹梅为题材的作品,在明代几乎没有,鱼化龙壶是邵大亨首创,大亨以前的作家就不可能有这种式样的作品。另外,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擅长或习惯的款式,黄玉麟中年以后,差不多只制仿古、掇球、汉扁三种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