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只对1.5%的网民有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4:57
Web2.0 只对1.5%的网民有效
从半个月前,我写《博客即媒体》系列(1,2,3),到随后《百度空间:中国出了一个myspace》,我都在对一些看似web2.0“常识”的问题进行追问。比如,到底有多少人经常更新blog,为什么多数人不能经常更新blog,以及为什么经常更新blog是衡量blog用户的一个重要指标等等。
作为一个web2.0相关业务的从业人员,两周来,我重新思考这些“常识”,是因为模模糊糊中,我感觉在逼进web2.0业务的一些本质。这里多说一句,梳理这些“概念”或“本质”,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澄清问题之后,用于指导web2.0的业务运作。所以很多时候,表明上看起来我写了很多“咬文嚼字”的东西,但其实很多具体的案例我是没有写的,而几乎每一个“咬文嚼字”的背后,又都有鲜活的案例予以支撑。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某bsp网站,是国内最早的bsp之一,但获得投资后,业务却一直没有起色;为什么?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博客即媒体”,而从来没有发挥自己在“媒体”方面的先发优势,却去做了很多space的事情。但space由于国内存在QQ,实际上市场空间极度狭窄,所以这方面很不好做。这样,这家bsp几年来的战略,本质上就是灭己之长,攻己之短,难免失败。
上面这部分的介绍,是给第一次阅读我的博客的网友。因为我下面的文字将延续最近的思考,并且试图从blog业务放大到web2.0业务。所以如果您希望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的内容,最好先看看《博客即媒体》和《百度空间:中国出了一个myspace》。
Web2.0的概念,最先是由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提出;他本人在05年10月,写了一篇关于web2.0的长文,该文更可以说是web2.0的纲领性文件。(下载)。纵观全文,以及目前业界实践的情况可以看出,web2.0的特性很多,有些甚至还存在争议,但至少有一点是无庸置疑:web2.0主要由用户贡献内容。表面上看,Flickr,del.icio.us等等成功的web2.0标志性网站也正是如此。也就是说,无论奥莱理的“理论”,还是flickr等网站的成功“实践”,似乎都证明了“用户贡献内容”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国内的web20网站的操盘者也就将之视为圭臬。
但其实,这条web2.0“原则”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两点极大的问题:
第一点是:凭什么让用户为你贡献内容。坦率地说,这条障碍我很早就知道,并且我对之有解决方案。但我看见好多国内的web2.0新兴网站,压根就克服不了这个障碍。他们把网站摆上了线,他们把web2.0的概念喊得震天响,但他们就是没法让用户访问他们的网站――遑论为之贡献内容?!这些操盘者,和几年前嚷嚷着“六度空间”就开始做SNS网站的哥几个水品差不多,都是“概念拥有者”,却不拥有用户。
但第二点,我却是过了很长时间,走了很多弯路才想明白,即:其实绝对不会有太多用户贡献内容,只有1.5%的用户会做这样的事情。Web2.0 只对1.5%的网民有效。
为什么是1.5%,详细推论过程请参考《博客即媒体》;而这里,我只是把他们从“博客”业务范畴,更扩大到web2.0业务范畴。
当我最近得出这个结论后,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感觉非常开心,因为以前一些看似荒谬的现象,现在都有了清晰合理的解释。我这么说,是想说明1.5%这个结论对我自己非常重要;而对别人是否认可,我无心辩论。爱信不信,都不信才好呢。:)
不过对于那些半信半疑的人,我推荐他们看看这篇文章:《What is the 1% rule?》(中文版)。Charles Arthur是在7月20号写的,比我的《博客即媒体》晚了5天。
如果相信web2.0只对1.5%的网民有效,并不会得出一个悲观的预期,反而,它让我真正看到web2.0的巨大力量。我举个例:1.5%这个比例放在中国,目前就是150万的绝对大数――想想中国的报刊杂志加起了才1.2万左右。(报纸2000家,期刊近万家,不过其中商业运作期刊也只有2000家左右)――从1.2万到150万,就是web2.0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