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盛年,谁的狂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57:46
2009年,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中国政府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中,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化和加强。
  危机之初,在电力、航空、房地产等等领域,大型国企和民企同样出现大幅利润下滑,陷入财务困境,然自政府救市之端,二者始泾渭分明。
  大规模的财政注资,巨额的银行信贷,低成本的票据融资,优先的股市增发……手握重金,大型国企纷纷得以逆转继而大举扩张,并购连连,积极介入各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

国企盛年,谁的狂欢

作者:邢少文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0-01-09  浏览:216     2009年,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中国政府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中,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化和加强。
  危机之初,在电力、航空、房地产等等领域,大型国企和民企同样出现大幅利润下滑,陷入财务困境,然自政府救市之端,二者始泾渭分明。
  大规模的财政注资,巨额的银行信贷,低成本的票据融资,优先的股市增发……手握重金,大型国企纷纷得以逆转继而大举扩张,并购连连,积极介入各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此种景象,是为业界所惊呼之“国进民退”。全能政府对市场的全面干预,成就了大型国企在新一轮资源分配中的领导者地位,不盛之年,反有盛景。
  如今,危机仍未完全过去,积极的货币政策仍将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被定调为明年的中央经济工作方针。激流之下,尘嚣之中,关于国企改革的道路分歧,愈显扩大。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企也在发生演化,它们现在是脚踏两只船、横跨政府与市场两类资源,并且表现出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打着国有的旗号抢资源、搞垄断,另一方面,打着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旗号,呼吁政企分开,哄抬涨价搞内部人利益输送,因此,许多国企周围都寄养着一群不同层次的利益者。
  
  国进民退争论背后
  不同的利益阵营,对于国有企业在这一轮经济衰退中的狂飙突进有着几乎完全相左的解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不久前引用2005年和200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与私营企业在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几大指标上的变化来佐证“国进民退”是一种误读。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则认为,国企在困难的时候被认为该改革,该私有化,现在国企的规模与利润改善了,却又发生了“国进民退”的说法,这事实上是对国企的一种偏见。
  其实,国有企业从竞争行业里退出,不是现在才开始退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早就开始退了。国企一直在“七大领域”之外甩包袱,7月通钢事件也正是在不规范的国企并购大背景下发生的。
  而在上游资源领域,现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又回来了,已退的部分卷土重来了。比如说煤炭生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民营企业至少两进两出,完全视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民间资本加大投资时、煤炭生产能力不足时,就放民企进入;但形势一变,民营企业纷纷又被撵出这个行业。今年山西大规模逼退民营企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该关注的是现在出现的变化,而不是历史。
  当下包括国资委和其管辖下的众多央企负责人纷纷认为,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因其规模、资金、人才、技术上的优势,理应在救市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来自学界和企业界的普遍看法则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在一些竞争性领域纷纷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钢铁、航空、能源、房地产等领域,大型央企的并购、投资规模和数量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央企对地方国企的收编,央企大范围介入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现象亦是无争的事实。全国除了西藏之外,其他省市都在向央企招商,或设宴款待央企,或进京拜访央企。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底,央企在地方的投资约为7.3万亿元,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产业为主,当然也不乏一些竞争性行业。各省出发点各异。经济刺激计划的中央“4万亿”投资,除了中央财政资金外,央企也是另外一个管道,一些省份看重央企的钱财。还有一些省份看重央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的特殊作用。央企不但有资源,也有项目,傍上央企,也就能容易挤进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因此一些省份将产业结构调整寄托在央企身上。在这场地方“傍央企”的大潮中,“国进民退”是最普遍的议论。但被市场忽略的是,央企经过这一轮向地方狂飙突进式的运动,中国国资格局将引起一场重大变局:从此只剩国家队。垄断性的国企巨头们享受了无数的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享有近乎独占的垄断经营权,能从银行拿到极为便宜的资金,长期以来不用缴纳资源税,对国家行业政策制订有极强的干预能力。作为特殊利益集团,与政府博弈能力日渐强悍,俨然有半独立政治势力之姿态,毫不夸张地说,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政府,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这些巨无霸们。
  如此争议,各执一端。梳理一下历史便可发现,每一次的经济衰退,都曾引发“国进民退”的浪潮。但有差别的是,在过去,国有企业包括大型央企都曾亏损严重,上下普遍对于国企改革有着近乎一致的共识,1992年和1998年,大范围的国企改革得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