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 中国无需“偷走”美国就业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3:51
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这是正确认识中美经贸关系的首要问题。
美国对华贸易赤字日益扩大。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对此,美国政府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声,认为中国的“不公平竞争”正在让美国制造业走向灭亡,并“偷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
美国政府发出的这种声音在美国劳工界非常普遍,不过它完全是一种臆断,并无立足的根据。10年来,中国一直存在贸易顺差,但总量并不多,只是结构上有些问题。美国依然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国,以中国目前的实力,还无法撼动它的霸主地位。至于中国制造业“偷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其本意是美国政府想逐步掌控中国的经济主权。
美国依然是制造业霸主
美国存在对华贸易赤字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它们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美国政府所渲染的那么大。咨询机构“牛津经济”(OxfordEconomics)在剔除双方数据的巨大差异后发现,自1995年以来,中国在美国贸易总逆差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亚洲事务评论员居伊·德·容凯尔指出,即便美国制造业正在走向衰微,将所有矛头都对准中国也是不正确的,双边贸易失衡被过分夸大了。
从多方面来衡量,美国的制造业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产出量几乎占全球的1/4,与1994年时一样。即使考虑到相对于其他商品和服务,制造业产品价格一直在稳步下降,经调整计算后的美国制造业产出自1985年以来仍然翻了一番,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份额半个世纪来几乎没有变化。
从美国制造业数据来看,上述指责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现年80岁的美国前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就曾表示,美国的失业问题不能归咎于中国。“相对于美国国内工作岗位增减的规模来说,对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微乎其微。”格老说。
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处于下滑状态,主要是由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造成的,与中国制造业并无太大的关系,把中国制造业看成“就业窃贼”更是荒唐。来自美国《财富》和英国《经济学家》的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并没有空心化,相反,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表现是杰出的,在经历了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年底的经济衰退后,美国制造业的产出仍然比1992年高出50%。仅以美国钢铁业为例,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破产重组后,钢铁产量一直稳步增长,不过就业人数却大幅下降。
“牛津经济”认为,美国2000年至2010年流失的就业机会只有50万个,仅相当于美国每周裁员的人数。“抢走就业机会”在更大程度上不过是美国人玩弄的统计游戏。因为现在美国的许多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服务工作岗位,比如金融和市场营销,光计算丢失的就业岗位而不计算创造的就业岗位是不公平的。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有限
2005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达10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持续多年的贸易增长彰显着一个新的制造大国的兴起,但中国出口的大多是一些低端产品,竞争力有限。
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如纺织品等),几乎保证了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近几年连续维持低通胀、高增长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但是,作为“全球利益贡献者”,中国制造业面对的却是一个尴尬局面:发达国家控制着制造产业设计、开发与销售等高利润阵地,而中国只得到了制造产品的加工费。
中国的制造业并没有美国人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对美国构成的挑战也很弱,称它为制造业经济体显然不妥。实际上,中国仅是全球最大的最终组装工厂,附加值极少。
权威的美国两大学术研究机构——国际经济研究所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产品的价值平均2/3是进口的,有些行业甚至更高。此外,中国大肆宣扬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也不过是海关分类造成的错觉:多数产品都是利润很低的电子产品,除了专利费,利润无几,比如DVD。麦肯锡公司的乔纳森·韦策尔表示,中国的精密加工行业还远远落后于美国。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许多大额出口产品是美国不再生产或从不生产的东西。人民币升值,只会使中国的生产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
美国最大的忧患,并非中国将沿着与其相同的道路前进,而是它本身的经济在这条道路上停止不前。美国汽车遭遇日本汽车的疯狂狙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了缩小双方之间的贸易差距,中国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对美国的采购。显然,美国不应随便对中国妄加指责,而是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