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硬盘产业被判死刑《IT时代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1:36
《IT时代周刊》记者/王双双(发自贵阳)
中国的微硬盘制造业正被视为濒危产业当受保护之际,美国人的一纸判决宣布成为结
束其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6年9月9日,汇通世华的第一大股东——贵州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
方汇通”)发布公告称,美国加利福尼亚北区法院已于2006年6月2日下达判决,判令日立存
储诉自己旗下子公司汇通世华侵犯知识产权的控诉成立,同时判令汇通世华赔偿日立存储
2360万美元经济损失和合理律师费934348.75美元。巨额的罚款对陷入资金危机多日的中国
微硬盘制造企业而言无异于百上加斤。
与一年半前的情形不同,此次业内人士都不愿对此做过多的评论。一位一直关注此案
的业内人士显然有些无奈,他告诉《IT时代周刊》:“美国法院结论已经下了,事实已无
法更改。日立存储铲除了汇通世华,今后的微硬盘市场将是日本企业的市场。”
至于该侵权判决对汇通世华的具体影响,南方汇通在发布公告时表示,目前还难以准
确评估。但其明确表态,目前汇通世华的生产已经停滞,两年来亏损连连,没有任何扭亏
迹象。南方汇通同时承认,此次侵权判决使汇通世华的前景岌岌可危,其自身也将随之而
面临重大风险。
“中国微硬”被判死刑
日本人对中国公司的起诉最早出现在2004年12月28日。
当时,日立环球存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日立存储”)首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
区法院提起诉讼,控告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南方汇通微硬盘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汇通科技”)和其位于美国加州的关联公司美国磁源公司(Riosp
ring.Inc)侵犯其硬盘机专利权,要求法院下达禁止令,禁止其在美国生产、使用、进口、
销售和转售侵犯其专利的产品,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为何著名的日立存储会盯着中国一家并不太有名气的小公司不放,甚
至闹到美国法院?业界人士一致认为,是汇通世华侵占了日立环球的既得利益。
台湾人朱宝麒于2002年8月创立汇通科技,他以惊人的效率在短短130天内完成建厂,
并迅速于2003年1月正式投产1英寸微硬盘。在广阔的市场背景下,凭借着技术的先进和低
廉的价格,他们很快便占据了市场的一席之地。因此坊间曾一度传言 “美国有微软,中国
有微硬”。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微硬盘制造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这家公司因资金周转不
灵很快陷入缺钱的困境。
数据显示,汇通科技在2004年初预订的产销目标是350万台,前三季度因运作资金不充
足,实际实现的产销数量只有不到计划的1/3。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与贵州世华微硬盘科技
有限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如今的汇通世华。但这依然未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反而更
为严重的于当年9月开始停产两个多月,以等待回收账款。
现在,汇通世华及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被判侵权,在业内人士不愿过多表态的言语中
,清楚地流露着,这实质上就是对本已生产停滞的“中国微硬”的死刑判决。
资金短缺“与生俱来”
作为国内惟一的微硬盘高科技企业,微硬盘公司与汇通世华的诞生有着复杂而错综的
关系,并且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困于资金短缺、信誉受疑和政府介入等各种困局当中。
2001年,现汇通世华总经理朱宝麒带着美国磁源公司的微硬盘项目,在北京一次国际
研讨会上结识了当时的贵州省副省长,这一结识,让朱宝麒把他的微硬盘项目落户在了贵
州,成立了现在的汇通科技。其中南方汇通投资8134万元,占公司总股本的49%,以朱宝麒
为代表的磁源公司以技术入股占25%。
后来的发展证明,南方汇通的8134万元资金得以使微硬盘项目迅速启动,但“对于启
动资金一般在4亿到5亿美元的微硬盘项目来说,作为大股东的南方汇通的资金实力还是太
弱了,使得这个项目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一位熟悉微硬盘项目的贵州官员如此感慨。
2003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汇通科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微硬盘项目产能扩张的需
要,朱宝麒又与贵州茅台酒厂、兖州煤矿等企业合作成立了贵州世华微硬盘科技有限公司
。两家公司各自有所分工,新公司负责生产1.8英寸的微硬盘,前述的汇通科技主营生产1
.0英寸的微硬盘。
不久后,为了融合两种尺寸微硬盘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避免同业竞争,也为
了发展一个可以与国际大公司相匹敌的企业,贵州省政府开始极力主导两家公司重组合并
。2004年8月,汇通世华由此而诞生,并成为中国惟一一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硬盘企业。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汇通世华就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了。据业内有关专家介绍,促
使他们停产的根本原因在于资金短缺,而直接诱因还在于,威星公司(在香港仅以2元港币
注册的一家贸易公司)拖欠微硬盘公司的高额应收账款。此事件之后,朱宝麒碰到了经营信
誉的问题,他不得不主动开始停产,停止采购,回收账款。两个月后,2004年11月,账款
全部回收,汇通世华开工复产。
当年10月,汇通世华在深圳高交会上一举获得3.56亿美元的订单,更是引起了投资者
的兴趣。可让业界不解的是,利润丰厚的微硬盘项目仍然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事实上,
从2003年1月开始,朱宝麒就开始奔走在海外各大投资商之间。据他本人表示,他想把根留
在贵州,所以要求投资商只合作不控股,而国内外投资商都要求控股,没有人愿意做只合
作不控股的买卖。汇通世华也考虑过向银行贷款,但因为没有公司提供担保,也只能作罢

2004年11月,在相关部门的关心和牵线下,汇通世华与CEC(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
司)展开合作洽谈。当时双方定于2005年一季度正式宣布合作方案,然而这一时间被一再推
迟,时至今日仍没有明确的重组方案出台。在此期间的2005年7月,汇通世华曾向媒体表示
,其已获得贵州省政府约8亿元的资金注入。
据了解,关于这一事件的最新情况是,汇通世华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外资身上,目前
正在和美国CORNICE进行谈判,并等待银行的答复。
潜藏的产业风险
作为中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硬盘企业——汇通科技,也曾有过辉煌的神话般
开局。
2003年2月,微硬盘项目正式开工,4月中旬试产,当时就有消息称其产品已获美国FC
C和欧盟CE认证,这家公司因此成为日立之外全球第二家生产1英寸微硬盘、拥有知识产权
的企业。同年8月,当其推出容量为2.4G、定价为135美元的新微硬盘时,相比于日立容量
为1G,定价为110美元的微硬盘有着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再加上当时市场对微硬盘的巨大需
求。业界当时纷纷表示,微硬盘公司取得了神话般的开局,并奠定了该项目在国际上的声
誉。
然而除资金短缺的自身因素外,业界人士分析指出,从2003年开始,由于优盘等半导
体行业发展迅速,对微硬盘产业形成了严重的冲击。与此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自身
价格不断不跌。有数据显示,2003年10月,2.2G市场零售价为2488元,同年11月即降为19
50元,2004年3月汇通科技的2.2G产品的价格曾一度跌到1350元,而同时期国际市场上还出
现了不足500元的1英寸2.2G微硬盘。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中国公司的技术在当时已经
被淘汰。
另有专家指出,虽然相同性价比的产品售价,汇通世华比日立低3~4成,但1英寸的产
品大都被日本企业掌控。这是因为这类产品主要用于摄像机等数码产品,而这样的数码产
品大都是日本企业的天下,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日立的产品。1.8英寸的微硬盘主要用于小型
笔记本,目前这个市场也多为日本微硬盘企业所把控。
2005年年底,苹果电脑公司宣布将在其iPod产品中大规模采用闪存芯片,业界人士一
致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微硬盘企业用户之一,苹果这样的选择对整个微硬盘产业冲击巨
大。
日立将独霸“天下”
在美国法院没有作出汇通世华侵权判决之前,业界还可以说,在微硬盘生产领域,世
界上具有量级生产的厂家只有日本的东芝和日立、美国的希捷和中国的汇通世华。事实上
,东芝的微硬盘生产多数用在自己的消费电子产品上,供应全球市场的主力仍旧是日立存
储。作为微硬盘领域的传统强势力,日立在收购IBM硬盘部门之后,更是拥有了绝大部分专
利技术。业内观察家指出,此前,在1英寸的微硬盘领域中,日立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汇通
世华。
而现在,已经长期停产的汇通世华被判侵权,业内人士认为,这势必造成日立存储在
微硬盘市场的一家独大,而即使苹果iPod开始使用闪存芯片,因为微硬盘在电子数码其它
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前景依然不可小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也早已全面涉足电
子数码领域,“可惜以后只能用日本人生产的微硬盘了。”某业内人士不无遗憾地向本刊
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