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45:57
孺子牛

孺子牛人们认为“孺子牛”是只吃草能挤奶、勤勤恳恳的拓荒牛;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人。

    “孺子牛”源于鲁迅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最早是鲁迅写给柳亚子的。《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记有“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并录下本诗和跋语。条幅上的跋语为“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

    “孺子牛”一词早已出现。古代,“孺子”指小孩子,不分性别都称孺子,尤其是指幼儿。“孺子牛”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齐景公小儿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溺爱他。一次,齐景公和荼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口衔绳子,扮着牛的样子,让小儿子骑着、牵着玩花样。不料,小儿子一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

    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荼继承王位。但是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并在齐国大臣田乞协助下阳生篡位,将荼流放后害死。在拥立新主的时候,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鲍牧的意思是陈僖子你忘了君王给荼做孺子牛的时侯折断牙齿的事了吗?今天你违背了先王的遗命啊!从这个典故来看,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按此理解,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本意并非是为“大众”无私奉献,而是泛指“后辈”,对后辈“甘为孺子牛”。但后人的揣测分析越来越多,渐渐将“孺子牛”精神升华和拓展。

    郭沫若在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孺子牛的质变》一文中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郭沫若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

   后来,文人们“英雄不问出处”,常常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用法实在值得人们反